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是否在菩萨道上不断前进?在讲解最后几颂的同时,阿阇黎拉帕策林也分享了一些总体性的思考,引导我们如何将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真正落实于实修。
不动念的止禅
我们心中系念着无量众生,无有远近,无论是眼前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我们以此发心开始了止禅的修行,并生起了觉醒之心——菩提心。即便我们此刻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轻轻触及那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解脱的发心,这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功德与意义。
怀着这一发心,我们强调以温和的觉察来观察自心的流动,而不是去参与、追随那些念头。通过轻柔地将觉知带回到身体、呼吸,或周围的空间,我们能够放慢节奏,逐渐安住在当下。当这种安住与我们的发心结合时,便为聆听与思惟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减少我执
无论我们是从三藏(律藏、经藏、论藏)与三学(戒、定、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六度波罗蜜多的角度来理解,佛陀的教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生起智慧,断除我们相续中根本的迷惑。
这种迷惑表现为对“我”的执著,即我执。这正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本,而三毒又进一步生起八万四千烦恼。正因如此,阿阇黎解释说,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视为对治每一种烦恼的良方。
无著贤菩萨指出的最后一项修行,是所有修行的圆满,其究竟目的在于:断除对三轮的分别执著——这种执著导致了自利之心与对自我的执取。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成就无我的智慧。无论哪一种修行,只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我执,那就是在走向正确的方向。但如果我们的修行反而加深了我执,那我们可能就偏离了正道。”
阿阇黎拉帕提及一则由大成就者噶举祖师冈波巴所教导的开示:若不以契合法义的方式修行佛法,就有堕入恶趣的危险。在这样的提醒之后,我们的常驻老师引领我们进入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最后几颂。
佛法不是摆设
结语四偈的第一段如下: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点非常明确:无著贤菩萨指出,他所教导的这些修行方法并非出自个人的创见,而是依循佛陀释迦牟尼的教法,以及印度诸大德所造的经典而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说,这部教义不是用来摆在茶几上当装饰的佛法。
无著贤菩萨的下一段偈颂如下: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阿阇黎解释道,由这一颂我们可以明白,无著贤菩萨所依止的是佛陀的直接教导以及诸位圣者大德的注释论典。他们所传的,都是同一佛法:调伏与训练自心之道。依循这些教导,无著贤菩萨尝试将其完整地汇集于这三十七颂之中,指出佛子们的修行之路。
宏愿于心,稳步前行
与上一颂相似,无著贤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中也表达了自己深知自身能力有限的这一点: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阿阇黎指出,我们有时可能会对自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产生信心。然而,除了诸佛与诸菩萨之外,我们对于他人的利害取舍和内心倾向几乎毫无了解——更不用说一切众生了,而这些众生的数量在教法中被喻为广大如虚空一般。
阿阇黎继续说道,无著贤菩萨深知自己的局限,因此在文中提及他只是尽自己所能来描述佛子的修行方式。由于这三十七颂中或许存在“前后矛盾”或“言之无关”之处,他谦逊地祈请诸佛菩萨予以宽恕。
就像无著贤菩萨那样,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怀有广大的愿景或崇高的发心。毕竟,在菩萨道上,我们所追求的正是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然而,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重要的是,我们要持续向目标靠近,脚踏实地地前行。这才是我们修行应有的方式。
修持智慧与慈悲
无著贤菩萨以回向结束全文: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在这一颂中,阿阇黎指出,无著贤菩萨所描述的,既有胜义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心——分别对应智慧与方便(或慈悲)。
由于圣者观音菩萨圆具这两种功德,因此他“不住于生死与涅槃的两边”。正因如此,无著贤菩萨在文末发愿:愿此文,以及所述的佛子之修行,能成为一切众生成就如观音菩萨般境界的因缘。
取得进展
在我们圆满讨论这部教义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的是:我们的修行归根结底是在培养两种核心品质——智慧与慈悲。换句话说,我们被鼓励去培育世俗菩提心(慈悲)与胜义菩提心(智慧)。当然,我们可能无法立刻完全投入这些修行,或立刻证得其成果。
阿阇黎也为自己的讲解中若有引发困惑之处表示歉意,并由衷地希望我们对无著贤菩萨这部论典的学习,能真实地帮助我们在菩萨道上稳步前行,一步一步地不断进步。
虽然我们会在下次课程中进行问答环节,但在祈愿中我们圆满了对法本的学习,并将修行所积聚的功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