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提醒我们佛法、三学(戒、定、慧)以及佛性教义的一般意义,然后他转向了第三与第四波罗蜜多,也就是安忍与精进的修持。那么,我们要如何一步步接近佛果的境界呢?
创造内观空间
我们应当从止禅的修持开始,以此来放慢我们的心识,为向内观照创造空间。通过向内观照,我们开始察觉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如此一来,我们便逐渐熟悉自己,并能够调伏与训练内心——而这也可以理解为佛法的总体目标。
此外,无论我们认为或者感觉修持是否顺利,都可以以感恩的心态来结束禅修。不论我们如何评估自己的修行表现,都应当欢喜自己愿意花时间与内心相处、训练心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听闻或研习佛法。
三藏与三学
阿阇黎继续开示,鼓励我们这样发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听闻、思考并修持佛法。佛法可以理解为佛陀所传的教导。他进一步说明,这些教法被归纳为三类,称为“三藏”(Tipiṭaka)。
在这三部经典汇编中,我们可以找到三学:增上戒学(或称戒律、伦理的训练)、增上定学(禅定的训练),以及增上慧学(智慧的训练)。阿阇黎以从芝麻中榨取芝麻油为例,强调只要我们愿意努力,人人都可以证得一切智的佛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阿阇黎说道:
“佛的心续本性与凡夫的心续本性是无二无别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
他接着说,简而言之,佛陀是指一切烦恼完全断尽和智慧圆满成就。因此,修持佛法就是为了去除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那样,通过佛子的三十七种修行来累积福德与智慧,尤其是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不去实践这些修行,就会无谓地延长自己在充满痛苦的轮回之中停留的时间。
无嗔的安忍
在前几节课中讲解了布施与持戒的波罗蜜多之后,阿阇黎接着讲解了第二十七颂,该颂所阐述的是安忍波罗蜜多: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修习安忍并不容易。事实上,阿阇黎说,这相当困难。经典与诸菩萨——如寂天菩萨等都教导我们,安忍甚至比承受痛苦还要艰难。然而,它却极为重要。为什么?阿阇黎引述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以及《菩萨藏经》加以解释:**哪怕只是片刻的嗔怒,也可能摧毁我们长久累积的善业。因此,正如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所教导的:“修习对任何人都无怨无害的安忍”,便是这一法门的关键所在。
渐进成佛
尽管修习安忍颇为困难,阿阇黎分享了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及修行佛法时增强安忍的方法,并教导我们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行地加以修持:
-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应将之视为敌人并试图毁灭他们,而应视之如珍宝,向内观照,调伏嗔怒之心。阿阇黎说道:“调伏嗔心,即是调伏一切外在之敌。”
- 在日常情境中,例如有人在超市插队,或我们点的咖啡味道不太对的时候,我们应当反观自身,并思量那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便能逐渐扩展自己的安忍心。
- 每当我们在修法过程中遇到困难,例如打坐时身体疼痛,或听闻因果、空性等微细而深奥的法义时,我们不应抗拒或退缩,而应敞开心怀,培养内在的承受力与安忍力。
总而言之,若我们能够将这类境遇带入修行之道,并视之为珍宝,我们便能一步步趋近佛果——那圆满一切智的无上法财。
断除懈怠
接下来的第二十八颂教导的是如何精进修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正如我们需要通过一步步地修习来增强安忍,我们也同样需要渐次增长精进。若说安忍是用来对治嗔恨的波罗蜜多,那么在修习精进波罗蜜多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治的障碍就是懈怠。阿阇黎解释道,经典中讲到了三种懈怠,是我们必须断除的:
- 无所作为的懈怠: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懈怠,表现为消极被动,例如只是瘫坐在沙发上。
- 执著不善行为的懈怠:与其修持佛法、成就证悟,我们却沉迷于不善业的行为,例如猎鸭等类似活动。
- 缺乏信心的懈怠:由于种种原因,认为自己无法成就佛果,从而不愿精进修行。
如前所述,阿阇黎提醒我们关于佛性的教义: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成佛的本质与潜能。因此,他说:“只要我们肯用心、肯精进,人人皆可认出自己的佛性,成就佛果。”
切实努力利益他人
在此颂中,无著贤菩萨指出了声闻与缘觉二乘修行人所付出的努力。尽管他们仅为自身利益即个人的解脱而修持佛法,但他们仍能奋力精进,犹如“头发着火般”用功。
既已知晓声闻与缘觉修行人尚且如此奋力修行,我们更无需多言自己在实现证悟的道路上应当付出多大的努力。毕竟,阿阇黎所教导的是:我们所走的是大乘之道,在于利益一切有情。是故,我们的精进理当胜于声闻与缘觉二类。阿阇黎进一步指出:若我们能持续不断地修持佛法,从每日哪怕仅仅几分钟开始,勤修善行,最终也必能成就一切智的佛果。
将此精神应用于学习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阿阇黎在本次“大众禅修”课程的结尾勉励我们:应当勤加修持,或至少定期诵读这些偈颂;若时间允许,最好能每日阅读。
阿阇黎说道:“即使你一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要怀着利他的心去诵读,愿以此利益众生,这些偈颂的真实义理自然会在你心中显现。”
阿阇黎向诸位同修表示感谢,并一起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