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思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这一天雪花纷飞,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的佛堂引导禅修,并带领我们学习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五颂。面对诋毁或批评,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修行的助缘?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我们需要在回应之前放缓速度,学会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开始日常止禅修习之前,我们的常住导师首先对于身体的姿势给予指导(即端正又保持舒适与放松。)同时,他强调了发愿的重要性,即愿此次禅修成为一切有情众生成就觉悟(菩提心)的因缘。此外,他特别指出,我们可以将呼吸作为听觉上的“焦点”(译者注:音声所缘)。

“仅仅觉知自己的呼吸——吸气,呼气。空气流经鼻孔。只是单纯地觉察呼吸。当你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轻轻地将意识带回到这种觉知上。”

当我们禅坐时,阿阇黎拉帕讲道,我们可以一直重复上述过程。

无上发心意味着较少障碍

转而讲解无著贤菩萨所著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对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评释。他提到,当一个人立下为所有众生成佛的誓愿时,意味着这个修行者拥有一种伟大的志愿。由此,任何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阿阇黎说:“在大乘道上,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其视为通往证悟的道路。”

第十五颂点明了如何将批评与诋毁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将非议视为修行挚友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揭露你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应当视此人为修行挚友。即使我们现在没有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现在,我没有做任何不善的行为,如说谎或杀生。但我有可能在未来犯这样的错误。因此,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更加警醒与自觉。”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批评我的人视为其正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使TA无法看清现实,从而缺乏清晰照见的智慧。

无论哪种方式,这段偈颂在这里教导我们:“与其立刻对任何行为作出应对,不如先花一点时间观察和思考。我们应当给自己一些时间,退后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势,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应。”

慢下来

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来阐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沉溺于即时满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的推动下,我们往往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愤怒等情绪的驱使下。

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电子邮件,以及我们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我们受情绪驱使所做出的即时反应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与悔恨。因此,与其报复,我们更应当不做出反应。实际上,我们不仅应当把诋毁我们的人视为修行上的挚友,也应当把所有类似的情形均纳入我们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们一开始无法做到这一点,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我们可以先这样做:“即使你陷入那样的境遇,一旦冷静下来,你应该反思:我当时是如何回应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够转化负面情绪,并将其纳入修行之道?” 我们的常住导师接着说道:“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控制自己,这不仅会帮助我们自己,也会帮助那个批评我们的人。”

察觉自身过患

修行上的良友并非总是友善的,他们也不是总会赞扬我们。实际上,如果老师们只对我们说悦耳的话,那将会让我们的自我不断膨胀,傲慢心增长。这可以说是扼杀了开悟的种子。因此,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其他揭示我们缺点和不足的人,我们都应当对他们“恭敬顶礼”。

阿阇黎澄清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找到这样的人然后真的对他们顶礼。我们可以带着对他们指出我们过患的感激之情,在内心顶礼。

内在之旅作为我们的修行

这一首第十五颂并不难理解。无著贤菩萨以极其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其内化并付诸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应当自我约束。虽然有时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但阿阇黎解释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约束,并将一切带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并调伏自心的内在之旅。”

在简短的问答环节中,阿阇黎再次强调了自我约束的困难性,因为我们深厚的习气根深蒂固。这些习气并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说道:

“如果我们勤奋修行,带着正念、觉察地修行,那么我们或许能够克服这些习气。这样,我们可能不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达成证悟。”

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发心。即使眼前的情况看起来没有明显改善,我们也无需气馁。相反,我们应当感恩自己的发心和为更接近达成证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们让蜡烛的火焰持续燃烧,并依然坚定前行,这就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动工说明

阿阇黎拉帕以一些关于KC16的工作进展作为本次学习的结语。他提到我们近期就会开始破土动工,准备建造纪念中心、涅槃灵塔,以纪念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各项活动,以学习、思考并将大乘教法,特别是噶玛巴传承付诸实践。

我们回向功德,愿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众生!

噶玛巴千诺!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内观和自他交换

我们如何让佛法融入自心,并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如何超越语言文字,将其付诸实践?在本周日的“大众禅修”中,我们不仅共同回顾了迄今所学的偈颂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开示,还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当下觉知

在完成开场祈请后,我们一如往常地从止禅(śamatha)的修持开始我们的修习。这种修习可以让我们放下过去已发生的一切,不去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建立身、语、意的正确姿态,我们将觉知带入当下时刻。藉此我们可以与内心深处的愿望相应——无一例外地,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脱、安乐与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状态下,我们专心聆听了迄今所学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每一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义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颂》架构与创作目的

依据法本,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与阿阇黎喇嘛滇巴嘉参的注疏,并结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于2018年在纽约所传的教法,我们共同探讨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结构及迄今所学所有偈颂的宗旨。以下是修习过程中分享的一张幻灯片,展示了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简要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几个要点,并结合噶玛巴法王的教导进行说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时候人们修行多年,却没有明显的进展迹象。他强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心与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从第一至第七颂所表达的教诲。法王接着说道:

“我们很容易阅读文字,并且基本理解其意义,但将这些教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却更加困难,因为这并不像阅读那样简单。生活并不是那样简单明了,因为其中混杂着各种事物——好与坏、是与非交织在一起。由于生活复杂且没有像书本那样明确的界限,我们需要花时间运用我们的分析思维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开放的书,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观察身边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

成为勇猛诸菩萨

更加仔细的阅读第十至十四颂,即阿阇黎拉帕策林上周临近尾声时所讲解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将“平等安住”与“后得智慧”两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禅修与后禅修实践的结合。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导我们,这些偈颂中的表达虽然易于理解,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却格外困难。这些偈颂还表明,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萨道,就应该远离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不应专注于享乐与痛苦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菩萨道的修行确实是困难的: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与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渐进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变成勇猛的菩萨。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训练和学习的过程。”

通过修持自他交换法训练我们的心意识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无著贤菩萨提到了自他交换法(Tonglen)修法,阿阇黎拉帕策林和阿阇黎喇嘛滇巴也对此进行了讲解。在我们的修行课程接近尾声时,我们进行了这种修法,作为训练菩提心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所有众生都值得被关爱,因为他们同样寻求幸福而不愿受苦,那么我们便能培养起真正的愿菩提心——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以减轻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通过观想,并借助呼吸的起伏,我们可以深深地与关爱他人的发心相融合,无论是在座上还是座下。这不仅包括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们觉得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那些我们认为是导致我们曾经或当前所面临不愉快境遇的源头的人。

珍视他人,负其苦难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所做的一切和所处的每个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训练我们的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检查自他交换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觉到自己减少了对世间八法的执着?我是否更能承担他人的过错与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于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无论进步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寻找进步的迹象,以确保我们的修行是正确的。

在我们本次修行课程结束时,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可以如此发愿:“愿我能比珍爱自己更爱惜他人;愿我能代替他们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们回向功德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一周后,喇嘛尔松诚挚邀请诸位下周日继续聆听阿阇黎拉帕对接下来偈颂的开示,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噶玛巴千诺!

Meditation for All: The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Please join KC16 on Sundays for a new Meditation for All series on The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Beginning November 17, ou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will start teaching on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during our Sunday Meditation for All program.

A life worth exploring

This text is written by the great master Ngülchu Thogme Zangpo and, as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writes in A Guide to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a commentary by Dzatrul Ngawang Tenzin Norbu,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Stagg):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presents an alternative way of thinking, of relating to the outer and inner worlds of everyday living. It is a refreshing, revolutionary, and radical approach to a life that is worth exploring.
—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foreword

book cover for A Guide to the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Practices for everyday life

As usual, everyone is welcome, and no prior experience is needed. Acharya Lhakpa will start each session with a guided meditation, and then offer commentary on this precious text and how to put the teachings into practice in our daily lives.

Please join us onsite at KC16 or online!

Traveling the path of compassion

For online access, please register here for the Zoom link. From November 17 onwards, our sessions will begin at 10:30 am and finish around 11:30 am Central Standard Time (Chicago, US). Can’t join us live or would like to review a session? Please know that we’ll share recordings that you can view or review for 21 days on a dedicated resource page.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practicing and traveling the path of compassion togeth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Acharya Lhakpa-la and the blessings of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Karmapa Khyenno!

Registration

Making an offering or donation is optional and is not required to register for our Meditation for All: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You can join for free by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If you would like, you can make a donation to support our Stūpa Project or make a teaching offering for Acharya Lhakpa, KC16’s resident teacher, of any amount. After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or making an offering below, the Zoom link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Reading 37 Practices in Tibetan: KC16’s Tibetan Language Class

While Acharya Lhakpa starts teaching on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during our Sunday Meditation for All, we will also start studying this precious text, written by the great master Ngülchu Thogme Zangpo, in KC16’s Tibetan Language Class, in the original Tibetan. We will study literary Tibetan, grammar, and also the art of translating during this online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