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触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内在世界。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规的生活方式,值得去体验。”—— 竹庆本乐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颂》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译本前言。
阿阇黎拉帕策林诚挚地欢迎所有在现场以及线上参加大众禅修的诸位同修,并对KC16的历史沿革以及宗旨进行了简要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处集朝圣、禅修、闭关、研修与皈依的圣地,以此纪念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示现圆寂的尊胜的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由于示寂之地被视为神圣且充满加持力,KC16在伊利诺伊州Wadsworth(近锡安)得以建立。
止禅/安住禅
在正式开始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之前——这也是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这一新的“大众禅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阇黎指导我们进行了一座简短的止的禅修。阿阇黎特别强调了保持觉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颂》作者无著贤菩萨
在共同修持止禅后,通过介绍《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伟大的学者以及修行者,无著贤菩萨(ca.1295-ca.1369),阿阇黎开始了他的开示。
阿阇黎分享道,无著贤菩萨自年幼时就非常慈悲,有许多的故事讲述了这一点。例如,在某一年的藏历新年期间,他盛装打扮后和同伴们玩耍归来却不着一物。其母问,你的衣服都去哪儿了?他回答说,为了给蚂蚁保暖,他把衣服都用来盖住蚁巢了。
在听闻,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导之后,无著乔美(Ngulchu Tokmé)被广泛尊称为格尕乔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为“胜者之子,” 即指佛陀的儿子。
法本:慈悲,无畏之道
上个周末,阿阇黎浅述了声闻(śrāvakas)和缘觉(pratyekabuddhas)之道,与菩萨道(字面意思为“觉悟的英雄”)的区别,分别对应于小乘和大乘的道路。小乘教义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在于其教义更强调修行以度化一切众生。
在大乘的传统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颂》扼要的讲解了慈悲的无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个关键修行。阿阇黎指出,慈悲心在开始时像一颗种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它像水一样滋润着种子,让它生长。在修行的最终,它呈现在觉悟的成就与利他上。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这就是无畏之道——菩萨之道。
开经偈:礼赞与立誓
在逐句阐述菩萨的无畏之道修法之前,无著贤菩萨在文中以两段偈颂开篇:一是礼赞,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颂的目的与意图。
阿阇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颂》的英文版本是由我们永远深切怀念的法挚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翻译的。他随后诵读了第一段礼赞偈颂: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二谛
作者在礼赞中表达了两个要点。第一句提到了大乘传统中的二谛:世俗谛(或称相对真理)与胜义谛(或称究竟真理)。以简易的方式解释,这意味着虽然所有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构成了世俗现实,但它们的本质最终是空性——这即是胜义现实。换句话说,事物似乎来来去去,它们可以被感知为长短、好坏等等。然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
阿阇黎教导说,所有现象的究竟本质是空性的这一观点可能难以理解。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指出宗喀巴大师通过讲解一切现象的相依性来阐明空性。 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译本看起来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册子,这本册子相对来说就会显得大。简而言之,认识到相依性的现实——即世俗现实,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现实的关键。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两种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观世音菩萨,至高无上的上师与内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顶礼佛陀诞生地的首句之后,作者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以及其根本上师的崇敬。
为什么要向他们顶礼呢?观世音菩萨已证悟空性,并且如同颂文所示,致力于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间万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轮回众生。由于他的上师具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并致力于度化一切众生,作者向他们二位顶礼,视二者为不可分割。
阿阇黎指出,像这样顶礼有助于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拥有观世音菩萨的证悟品质。阿阇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常用蜡烛来比喻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踏上这条变革性的无畏之道时,虽然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慈悲心灯,但它需要通过我们的修行顶礼来点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与我们的法友视为一体,并以此为起点进行顶礼。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结束本次开示之前,阿阇黎简要地讲解了第二段偈颂: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段阐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写本文的意图。在后文中将讲述的三十七颂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门。我们也许会探寻为何如此?
我们的常驻上师阿阇黎解释道,菩萨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们想像菩萨一样证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们的方式修持。这些修行是什么呢?正如颂文所示,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么,何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来生暂时利益的因,也帮助我们避免非善的行为,从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还带来究竟利益——成就证悟或圆满佛果。
阿阇黎进一步解释道,没有修持慈悲心,就无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没有可能实现究竟的幸福。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福祉,还是为了实现圆满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阇黎表示“大众禅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课程至此结束,并祝愿我们修行与诵读这部经典能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阿阇黎最后邀请大家一起回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