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持续修行: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八期

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提醒我们佛法、三学(戒、定、慧)以及佛性教义的一般意义,然后他转向了第三与第四波罗蜜多,也就是安忍与精进的修持。那么,我们要如何一步步接近佛果的境界呢?

创造内观空间

我们应当从止禅的修持开始,以此来放慢我们的心识,为向内观照创造空间。通过向内观照,我们开始察觉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如此一来,我们便逐渐熟悉自己,并能够调伏与训练内心——而这也可以理解为佛法的总体目标。

此外,无论我们认为或者感觉修持是否顺利,都可以以感恩的心态来结束禅修。不论我们如何评估自己的修行表现,都应当欢喜自己愿意花时间与内心相处、训练心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听闻或研习佛法。

三藏与三学

阿阇黎继续开示,鼓励我们这样发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听闻、思考并修持佛法。佛法可以理解为佛陀所传的教导。他进一步说明,这些教法被归纳为三类,称为“三藏”(Tipiṭaka)。

在这三部经典汇编中,我们可以找到三学:增上戒学(或称戒律、伦理的训练)、增上定学(禅定的训练),以及增上慧学(智慧的训练)。阿阇黎以从芝麻中榨取芝麻油为例,强调只要我们愿意努力,人人都可以证得一切智的佛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阿阇黎说道:

“佛的心续本性与凡夫的心续本性是无二无别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

他接着说,简而言之,佛陀是指一切烦恼完全断尽和智慧圆满成就。因此,修持佛法就是为了去除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那样,通过佛子的三十七种修行来累积福德与智慧,尤其是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不去实践这些修行,就会无谓地延长自己在充满痛苦的轮回之中停留的时间。

无嗔的安忍

在前几节课中讲解了布施与持戒的波罗蜜多之后,阿阇黎接着讲解了第二十七颂,该颂所阐述的是安忍波罗蜜多: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修习安忍并不容易。事实上,阿阇黎说,这相当困难。经典与诸菩萨——如寂天菩萨等都教导我们,安忍甚至比承受痛苦还要艰难。然而,它却极为重要。为什么?阿阇黎引述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以及《菩萨藏》加以解释:**哪怕只是片刻的嗔怒,也可能摧毁我们长久累积的善业。因此,正如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所教导的:“修习对任何人都无怨无害的安忍”,便是这一法门的关键所在。

渐进成佛

尽管修习安忍颇为困难,阿阇黎分享了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及修行佛法时增强安忍的方法,并教导我们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行地加以修持:

  •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应将之视为敌人并试图毁灭他们,而应视之如珍宝,向内观照,调伏嗔怒之心。阿阇黎说道:“调伏嗔心,即是调伏一切外在之敌。”
  • 在日常情境中,例如有人在超市插队,或我们点的咖啡味道不太对的时候,我们应当反观自身,并思量那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便能逐渐扩展自己的安忍心。
  • 每当我们在修法过程中遇到困难,例如打坐时身体疼痛,或听闻因果、空性等微细而深奥的法义时,我们不应抗拒或退缩,而应敞开心怀,培养内在的承受力与安忍力。

总而言之,若我们能够将这类境遇带入修行之道,并视之为珍宝,我们便能一步步趋近佛果——那圆满一切智的无上法财。

断除懈怠

接下来的第二十八颂教导的是如何精进修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正如我们需要通过一步步地修习来增强安忍,我们也同样需要渐次增长精进。若说安忍是用来对治嗔恨的波罗蜜多,那么在修习精进波罗蜜多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治的障碍就是懈怠。阿阇黎解释道,经典中讲到了三种懈怠,是我们必须断除的:

  • 无所作为的懈怠: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懈怠,表现为消极被动,例如只是瘫坐在沙发上。
  • 执著不善行为的懈怠:与其修持佛法、成就证悟,我们却沉迷于不善业的行为,例如猎鸭等类似活动。
  • 缺乏信心的懈怠:由于种种原因,认为自己无法成就佛果,从而不愿精进修行。

如前所述,阿阇黎提醒我们关于佛性的教义: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成佛的本质与潜能。因此,他说:“只要我们肯用心、肯精进,人人皆可认出自己的佛性,成就佛果。”

切实努力利益他人

在此颂中,无著贤菩萨指出了声闻与缘觉二乘修行人所付出的努力。尽管他们仅为自身利益即个人的解脱而修持佛法,但他们仍能奋力精进,犹如“头发着火般”用功。

既已知晓声闻与缘觉修行人尚且如此奋力修行,我们更无需多言自己在实现证悟的道路上应当付出多大的努力。毕竟,阿阇黎所教导的是:我们所走的是大乘之道,在于利益一切有情。是故,我们的精进理当胜于声闻与缘觉二类。阿阇黎进一步指出:若我们能持续不断地修持佛法,从每日哪怕仅仅几分钟开始,勤修善行,最终也必能成就一切智的佛果。

将此精神应用于学习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阿阇黎在本次“大众禅修”课程的结尾勉励我们:应当勤加修持,或至少定期诵读这些偈颂;若时间允许,最好能每日阅读。

阿阇黎说道:“即使你一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要怀着利他的心去诵读,愿以此利益众生,这些偈颂的真实义理自然会在你心中显现。”

阿阇黎向诸位同修表示感谢,并一起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无望与无求: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七期

在第二十二颂中,无著贤菩萨教授了“胜义菩提心”的要义。上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对本偈及其后两偈作了开示,指出这几偈教导我们如何斩断迷妄、直面实相。接下来的几偈,则如阿阇黎所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禅修过后或后得位中,将胜义菩提心的教义落实于实际修行之中——即以六波罗蜜多作为修行的方便与资粮。

调整呼吸 对治散乱

阿阇黎在带领我们诵念开场祈请之后,先引导我们修习止禅。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出入来令心安住——观照气息由鼻孔出入的流动。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散乱,或陷入胡思乱想时,只需简单地将觉知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也就是呼吸的流动。阿阇黎教导我们,这样的修持应当反复练习,持续修习。

“无论你的心散乱多少次,都没有关系,”他这样说道,“每当散乱发生时,只需觉察到它。散乱本身并不是坏事,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不散乱’,而是单纯地觉察它的发生,然后将注意力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

我们带着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发心而修行。因而,凡此修行中所积聚之一切功德,我们皆回向,愿其成为实现此愿之因。

初学佛子如何修习布施

此前我们探讨了“胜义菩提心”的主题。今日我们将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在禅定之后、于后得位中,如何将胜义菩提心落实于实修?在大乘道中,这是依止六度波罗蜜多来实现的,其中首要的修持即是“布施波罗蜜”,正如第二十五偈所开示: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开示道,无著贤菩萨的核心教导,是要修习“无所求”的布施——即不怀有回报之心地行布施。无论我们行何种布施,这一点都应常常铭记。然而,作为初学者,这是非常不易做到的。我们长久以来养成了一个强烈的习气: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进一步解释的,许多佛法修持便巧妙地利用这一习气,引导我们这样想:“通过此修持,我将圆满福慧二资,证得佛果。”以如此发心,我们便能如初学佛子一般,开始修持布施等诸波罗蜜多。

胜义谛之基

从胜义菩提心和已获得证悟之菩萨的境界来看,并无能积之人、所积之法,亦无所积之境。究竟而言,这一切均不成立。然而,阿阇黎指出,虽然证得此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若不依止世俗菩提心,便无从通达胜义之谛。”他以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常用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就如同飞机要升上天空(象征胜义谛),必须依靠地面(象征世俗谛)才能加速起飞,进而升空。

关于布施的修持,阿阇黎教导我们布施有三种类型:

  • 财布施——布施物质财物
  • 无畏布施——给予他人安慰与保护,解除其恐惧,或施予庇护
  • 法布施——传讲佛法或分享正法以利益众生

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写道,已发愿为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菩萨,甚至能将身体布施出去。对此,阿阇黎开示,我们应以大乘道的背景来理解这句教言。已亲证空性实相的菩萨,确实能够如是布施,而丝毫不为之所困扰。然对于初发心的佛子们而言,则应修持前述三种布施。

按需布施

阿阇黎特别强调,修行布施并不是让我们把所有东西随意送出,也不是在任何时候、给任何人自己的财物。而是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所教导的那样:我们应当仔细观察对方真正的需求,以及什么才是真正对他/她有益。

阿阇黎以多个例子解释了我们所施予的,应当是对他人真正有益的。即便因此所给予的只是微小之物,只要能够利益对方,那也正是我们应当布施的。此外,布施并不限于实物的给予。以身语意展现恭敬、柔和的言语、慈爱的举止,这些亦是布施。譬如,给予一个微笑,或是在他人因恐惧而寻求依靠时,给予他们庇护与安慰,这同样是一种布施。

尽管法布施被视为最殊胜的布施,但它并不一定总是对方所需要的。因此,即使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我们仍应考虑在那一刻对方所需为何——而非仅仅施予我们自己想要给予的东西。

有一个关键点必须铭记:在布施时,我们应当不求回报。否则,我们的修行便非纯正,甚至招致痛苦。

前往清凉之处

无著贤菩萨在各偈颂中所教授的六度波罗蜜多,是需依照一定次第而修的。首先是布施波罗蜜,其主要目的是令我们从对世间诸事物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为第二十六偈所教的持戒修持作好准备。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英文的 “discipline”(戒律、约束)与藏语 tshül trim,皆意图传达梵文“śīla”(戒)的含义。而“śīla”一词的本义,实际上更接近于“清凉”。阿阇黎开示说,我们可以从佛陀住世之地的炎热环境来理解这个比喻:在烈日之下,若你坐在树荫下,就会感受到一种清凉之感。这里的酷热象征贪欲等烦恼情绪,而清凉则是指我们透过守护身、语、意(尤以身语为重)所生起的内在安稳与清净,这便是所谓的“持戒”。

自利利他

“若我们认真思维这种“守护”或“自律持戒”的修持,” 阿阇黎说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若我们不能守护自身的身、语、意,在当今世间中,极易因此而招致种种困扰、艰难与痛苦。反之,若我们能够自律持戒,这便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一切功德资粮积聚之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自利且利他。”

正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若我们连持戒都做不到,那所谓“利益他人”简直是可笑。自身无法远离过患,又谈何利益他人?

逐步成就佛果

作为总结,并回应一位同修的提问,阿阇黎解释说,大乘道的修行完整地涵摄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因此,若我们能修持这六度,便能证悟空性,并为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佛果。然而,这并非易事。为什么呢?

阿阇黎进一步开示道,作为凡夫众生,我们内心充满了种种烦恼情绪。其中最为强烈的,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贪欲执着,尤其是对“我”——即自我的执取与执著。而成佛的关键,正是要证悟空性与无我,因而极其困难。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对治烦恼,比如从逐渐调伏执著开始,使其越来越微不足道。

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可理解为一条逐步调伏、对治越来越微细烦恼的道路。第一度——布施波罗蜜,其主要教导是“舍离希求回报之心”,这是在对治较粗重的贪执。第二度——持戒波罗蜜,其核心是“无轮回贪欲而持戒”,以此防止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再度生起,并进一步削弱我们的执取之心。随着我们依次修学六度的过程,便会逐渐接近对空性的证悟,也就愈发趋近于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究竟目标。阿阇黎说道:“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证得空性。但若不清除诸如贪执等烦恼违缘,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在勇猛的慈悲之道上,必须修持六度波罗蜜——这便是佛子的修行。

以此为结语,我们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心与无明: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六期

在第十一到第二十一颂中,无著贤菩萨教导我们何为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二十二颂,便进入了胜义菩提心的主题,引导我们探究心之本性。第二十三和二十四颂则指出了如何破除我们对现实的无明。

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解释道,这三颂是密续、大圆满及大手印等最高教法的核心。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三颂,其实已经具足一切所需。如果没有理解,那么再多深奥传承的教言也无法利益我们。

禅修中与禅修后的世俗菩提心

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主要教导如何生起菩提心,也即证悟之心。它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前者又可分为在等持或单一专注的禅修中修持菩提心,后者则是在禅修过后、日常生活中的修持。

在这两者中,第十一颂说明如何在单一专注的禅修中修持菩提心,其重点在于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的痛苦交换。而第十一至二十一颂则说明了如何在禅修过后修持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心在哪里?心是什么?

第二十二颂教导我们胜义菩提心,其内容如下: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英译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读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中译 《佛子行三十七颂》索达吉堪布)

无论我们是思考世俗事务还是修持佛法,都是通过心(意识)来判断事物“应该是这样”或“可能是那样”。但若仔细推敲,心(意识)是真实存在的吗?

阿阇黎鼓励我们从感官如何与外在对象相应来深入观察,这种相应最终会导致烦恼情绪,如贪执与嗔恨——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认为某物可爱或可憎、令人愉悦或不悦。

这对我们所有的感官和它们的对象都适用:我们之所以认为某物可爱或可憎,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心(意识),外在对象本身并无固有的属性。因此,烦恼情绪产生于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外在对象时。此外,我们对事物的好恶判断,也来自于长期养成的习气。

清净本源

若细细观察,可爱与可恶、愉悦与不悦,以及我们的习气,这些都不是心的本质。事实上,心自本初清净。关于有无的各种分别,以及我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心的固有成分。

阿阇黎借喜马拉雅地区民众和科学家对于如何定位心(意识)的观点指出:心无可寻之处。但这并不表示心不存在。如第二十二颂所言,心自本初超越了有与无的两极。

如果我们理解无著贤菩萨在第二十二颂中指出的意义,并且知道如何实修,那么就不再需要其他更高深的精要教法如大手印或大圆满了。阿阇黎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不理解此颂,不管修学再多高深密要的教授,也无法真正领悟或尝到其滋味。”换句话说,所有密续教法的精华,都汇聚于这一颂中,若能细致观修,将帮助我们生起胜义菩提心。

看穿心之无明

接下来的两颂探讨我们对外在表象的无明。第二十三颂指出我们对外在事物与愉悦经验的无明。第二十四颂则讲述我们如何误将内在心之表象当真,并因此产生痛苦。无论哪种情形,佛子的修行都是看穿这些无明,无著贤菩萨有如下表达: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尽管有种种显现,我们通常认为外在或心中浮现的事物是实在的,其实它们并不具固有存在。这就是我们的无明。它们只是因缘聚合的暂时现象。阿阇黎解释说,我们可以通过无著贤菩萨所举的例子轻松理解——外相如彩虹,本身并不存在;梦中所见也非真实。但我们一旦认假为真,对其识别为可爱或可恶,我们将相应地感受到喜乐或痛苦。

在痛苦时要看穿这层无明虽较困难,但一旦我们认知到这些外在/内在的对象并不真实存在,相关的烦恼情绪也便不再生起。虽有显现,但它们并不像我们惯常认为的那样,是我们喜爱或厌恶的实在、持久的事物,而是如彩虹或梦境。了解这一点,我们便不会对快乐执着,也不会在痛苦中迷失。

何时禅修空性有益/无益

总结关于无明的两颂内容时,阿阇黎指出:无论我们正在经历痛苦还是快乐,都不应强烈执着于任一体验,因为这些体验及其所伴随的烦恼,皆源于无明。

阿阇黎引用伟大的噶举上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教言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口渴时不喝水、饿了不吃饭、生病了不吃药。在那样的时刻,看穿无明的修持并无助益。我们渴了就该喝水,饿了该吃饭,病了应服药。但若我们对快乐强烈执着,或在痛苦中迷失自己,那时就应忆念“空性”的见地,并看穿自身无明。这才是修持胜义菩提心的佛子的修行。

随后,我们回向了一切功德。

噶玛巴千诺!

将嗔心与贪执纳入修行之道: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五期

在开始常规的禅修练习前,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介绍了春季即将在Karmapa Center 16开始的建设工程以及驱除违缘增进环境和谐的动工特别前行法会。这代表着Karmapa Center 16涅槃灵塔建设之第二阶段的重要进展。

收回散乱意识

在开场祈请诵念之后,我们的常驻导师继续引领大家修习止禅(梵语:śamatha)。阿阇黎拉帕强调,不仅身体姿态应保持安稳、脊背挺直,更应在禅修中放下一切期待。若心中生起“禅修顺利与否”的念头,应暂置一旁不予理会。若于修持中觉察心思散乱,趋向外境,“只需简单地觉知现状,将意识带回当下。如此,在止禅的修持中,我们反复收回趋于散乱的意识。

利用烦恼情绪

本次课程,我们讨论了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二十颂: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当嗔心或任何一种烦恼情绪控制我们时,我们就已不再是本来的自己。阿阇黎早前曾开示,小乘修道,强调我们需远离此类扰乱心绪的状态。而大乘修道则教导我们如何将这些表面上的障碍转化为修行之资粮,作为一种引导慈爱与悲心生起的方式。

重蹈覆辙

阿阇黎指出,这一颂文清晰明了,而我们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它的现实意义。环顾世界,我们可见各国彼此争斗、互为仇敌,企图以压制外敌来求得安宁,然而结果往往是敌人越除越多。阿阇黎说:“你可以看出,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却不断重蹈覆辙。”

我们真正应当做的,是调伏内心最危险的敌人——嗔心与愤怒。应以慈爱与悲心之军,来对治内敌。正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萨与阿底峡尊者所教导的,执着于降伏外在敌人毫无意义;若能调伏自心,则无异于同时战胜了一切外缘障碍。阿阇黎亦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若执意对抗外在一切敌人,是否真的能取得胜利?

集结慈爱与悲心的大军

正如寂天菩萨所喻,我们应以皮革包裹自己的双脚以防受伤,而非试图以皮革铺盖整个大地。同样地,我们应当调伏自心相续,召集慈爱与悲心之军。所谓慈爱,是愿一切众生安乐及安乐之因;所谓悲心,是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阿阇黎指出,于慈爱与悲心二者之中,我们应先集结悲心之军,随之,自然而然便会聚集慈爱之军。因此,经中亦称悲心为无上修持。如在般若摄颂经中有云:

“具大悲者,如掌中持有一切修行。”

因此,若能培养起大悲心,便能(相对)容易地成就全知之境,即究竟佛果。本颂教导地便是如何将嗔恨之境纳入我们的修行之道。

咸水

第二十一颂讲解了将贪著之境纳入修行之道。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解释说,当我们想到感官乐趣时,可以直接观想五根与五境。比如,见到悦意之色、听到悦耳之声、嗅到芬芳之香,这些便是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所指的感官乐趣。阿阇黎分享了自己在印度求学期间,初次到海边,亲身体验海水的故事,藉此指出感官乐趣实如咸水一般:“若以咸水解渴,非但不能止渴,反而愈饮愈渴,永无满足。”因此,本颂教导我们,应当快速远离所谓的感官乐趣。

知足之修持

那么,“远离贪著之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阿阇黎开示道,这并不一定是指我们必须迁往他处、舍离所贪之物。真正的要义在于培养知足之品质。无论我们眼前拥有何物,都应生起这样的念头:“啊,有此已足,别无它需。”

若是为利益他人而累积财富,则可纳入修持之道;但若仅为自身而积累资财,则不能成为佛子的修行。故龙树菩萨亦云:“天人导师曾言,众财之中,知足为最。”

丢弃外在之物

除了知足,颂文还教导我们,所有外在的东西本质上都是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既非独立存在,也非永恒不变。这与佛教所说的“遍行苦”有关。无论是得到某样东西、还是得到后去保护它,甚至它最终毁坏的那一刻,在整个过程中,痛苦始终伴随着我们。阿阇黎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得到我们最喜欢的车,刚开始它可能运行得非常顺利。但因为它本身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它迟早会损坏,而这种破损带来的痛苦从我们拥有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

因此,第二十一颂所指出的主要修行是培养知足。同时,我们需要理解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因而具有痛苦的本质。意识到这一点,就相当于放下这些外在的事物。因此,像对待嗔心一样,我们也需要学会将贪执带入修行,将看似不利的境遇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试图修复外在的事物,而是改善自己的心相续。这正是佛子的修行。

降伏并训练心识

回顾本次课程开始时,阿阇黎拉帕将开示与修行佛法的意义相连接。首先,修行佛法的核心就是降伏我们自己的心识,这是最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大乘佛法中,我们还要培养慈爱与悲心,追求佛果或觉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这使得阿阇黎想起了他尊贵的老师——竹庆本乐仁波切,仁波切总是强调,所有佛法修行者的实践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降伏心识与训练心识。仁波切教导道:“如果我们想要评估自己的修行,只需向内看,看看自己的心相续中有多少进步。”

以此作为结语,我们结束了本次课程并回向功德。

Traditional Pujas and Vase Ceremony Ahead of Onsite Groundwork

From April 11 till April 19, special pujas (meditation practice with melodic chants and instruments) will be held at Karmapa Center 16 in preparation for the onsite groundwork that will begin later this spring. This i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in our three-phased project and will literally create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Parinirvāṇa Stupa Temple, a residence for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and two retreat houses. 

The pujas are intended to remove any obstacles, create the most auspicious conditions for the engineers, al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to start our work together, and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harmony. You are warmly invited to join our practices onsite or online, and make offerings in support of the lamas, practices, and the second phase of our Stupa Project. A link will be sent after an offering of any amount.

Schedule

Friday April 11 to Thursday, April 17

time (Central Time, UTC-6)puja
9:00–10:00 AMཟབ་ཏིག་སྒྲོལ་མ། Green Tara
10:30–12:0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1
2:00–3: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2
4:00 – 5: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3
Schedule for KC16 pujas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from April 11 to April 17,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Saturday, April 19th, 2025

time (US Central Time, UTC-6)puja
10:00–12:00 PMལོ་ནག་བཅོས་བུམ། Vase Ceremony
Schedule for KC16 ceremony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on April 19,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Be Inspired b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We feel very fortunate to take this next step as part of creating a place for pilgrimag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the Kagyü, and especiall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In particular, to commemorate and be inspired by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May all be auspicious! 

Karmapa Khyenno!

一切尽在你我掌中: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四期

在祝愿线上和线下参加本次学习的各位早安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指导我们进行禅修以及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在阅读第十八和十九颂后,我们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得与失引入我们无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萨的勇猛誓愿

修持止禅的一部分,是时刻与菩提心相应 —— 即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而发愿实现证悟。在本次课程伊始,我们的常住导师特别强调了这一发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义。之所以称之为“勇猛”,是因为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带着感恩之心这样做,因为自无始以来,他们曾以种种方式在轮回中利益过我们。
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颂中得到了体现: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指出,“永不退转” 指的正是永不丧失菩提心——觉醒之心。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他说道:“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我们就无法将困苦与痛苦引入我们的修行之中。”

“为什么是我?”并非问题本源

通常,当我们面对如本颂中所指出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接着,我们通常会指责他人,或对外在世界心生怨气。然而,作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们应当反问自己:“这对我自己以及他人实现证悟的因缘是否有助益?” 与我们的习惯相反,我们应学习善用逆境。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纳入修行之道?我们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这些经验?

证悟之养分

大乘经中,佛陀以牛粪为喻,阐明了“将一切境遇纳入修行之道”的观念。就如同农人以牛粪滋养田地,菩萨亦将一切境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视为增上缘,转化为修行资粮,进而迈向圆满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没有遭受此类困境怎么办?我们不应过多思虑他们拥有我们所缺乏的,而应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们的福祉。我们希望他们从一切困苦与不适中解脱出来。为了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我们将一切困难带入修行之道,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带着我们“永不退转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虽然这无疑不是一项容易的修行,但阿阇黎强调,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逐渐地能够将所遇到的挑战纳入修行之道,并学会用我们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财富与名望

第十八颂讲的是将所失纳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颂则讲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写道: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提到了传统佛教教义中的财神——多闻天王。然而,阿阇黎分享道,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想到当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论我们想到的是谁,无论那个人多么富有,这一颂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事物的无常本性不仅适用于物质财富,也同样适用于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所指的其它内容,比如享有名誉、受人尊敬等。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例子:曾经拥有过很多的人,后来却又失去了一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物本质是坏的,而是意味着它们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这些对于我们修行者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获得了一些声誉和财富,我们可以感恩这一切。然而,通过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这一切,我们能够保持对这些事物无常本性的觉知,并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

膨胀的自我

正念与清醒觉察(或内省)的利益在于,它能防止我慢在我们的心续中生起。阿阇黎拉帕教导说,我慢可以比作一个气球:“我们把我慢的气球吹得越大,就会离证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远。”

阿阇黎解释说,我慢会污染承载证悟功德的器皿。因此,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大量财富、享有盛名等,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正念和内省。了知诸法无常,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我慢情绪。他还说:“如果我们用我慢去污染觉悟的器皿,那将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你是否觉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对于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来说,就是时刻考虑如何将快乐与痛苦、舒适与不适带入修行之中。更具体地说,菩萨将贪、嗔、痴这样的烦恼——即三毒——带入修行。因此,阿阇黎拉帕说道:“我们不需要摆脱烦恼情绪,而是要利用它们,借此进一步前行。”

作为本次课程的收尾,阿阇黎提醒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段偈文,心想,“这怎么可能?这没道理啊!”然而,阿阇黎指出,与其立刻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更应当仔细研究并思考这些经文,问自己:其中的要点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常住导师说,“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帮助你将烦恼转化为修行,那就对了。这就是你的修行。”

阿阇黎感谢现场和线上参与我们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并且与大家共同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To find happiness and support on the path to full awaken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we need to rely on spiritual friends.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is, therefore, a profound method to connect with the heart of our teacher and lineage of dharma masters, to receive blessings and help us move away from negative qualitie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in term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Rainfall of Nectar

The Guru Yoga Sadhana, “Rainfall of Nectar,”  composed by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is elegantly concise and contains the essential pith instructions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we will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togeth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practice and who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personal teacher, this practice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enlightene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 and, in a way, truly become the activity of the Karmapa, embodying the Buddha’s wisdom and compassion. 

  • What: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Sadhana
  • When: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from 10:00 to 11:30 AM Central Time (Chicago, USA)
  • Where: Online on Zoom and Onsite at KC16. (Liturgies will be screenshared)

Registration, Offerings & Donations

Making an offering or donation is optional and is not required to register for our monthly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You can join for free by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If you would like to make a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stupa project or make an offering to our teachers and resident monastics, please choose an option below.

Fulfilling Our Aspirations

After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or making an offering below, the Zoom link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join us and together fulfill all aspirations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our devotion and virtuous activities. 

Karmapa Khyenno!

以爱与感恩作为回应: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三期

为何我们每次大众禅修课程都以禅修作为开场?在我们的日常开场祈请以及止禅练习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对于禅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随后他继续针对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十六和十七颂进行了评论。这两颂讲的是如何将(他人对我们的)忘恩负义与轻视纳入我们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禅修的方式帮助他人

在禅修课程开始时,我们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达成真正的自由与证悟。想想身边亲友当下所处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种种境况,我们感同身受,并祈愿众生远离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难。

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禅修是实现我们利益他人愿望的工具。“没有禅修,无论我们积累多少知识,都无法点燃实现证悟的火种。”为何如此?

虽然很难具体说出通过禅修能获得什么变化,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禅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许多烦扰。”我们有着成就证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脱离痛苦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流协调,从而改变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结果出现。

“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心流相处。这不是为了改变他人,也不仅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为了提升自己。随着自我的提升,我们自然能够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阇黎拉帕策林

改变思维习气

你或许会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体验。无著贤菩萨以精要的语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教导了这一点。大乘教义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简短的教诲中。接下来的颂文说明了第十六种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文,和前文一样,也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自身的习惯性倾向作斗争。阿阇黎拉帕策林将我们当前的心态比作“交易心态”或“商业心态”:“如果我对你好,那么你也应该对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往往会希望那个人受到伤害,并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伤害。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证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们曾善待的人将我们视为敌人,我们也不应报复,甚至不应对其心抱有负面想法。事实上,如果我们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离目标会越来越远。相反,帮助我们的做法是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心流中还有多少烦恼情绪,因为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对一切众生的无上的慈爱

在第十六颂中,无著贤菩萨不是仅仅要求我们不应当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做出负面行为回应;相反,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爱。”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受烦恼情绪驱使,在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的同时,也在逐步远离解脱和证悟成佛的可能。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让这个人继续伤害我们或他人。事实上,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现,因为你允许这样的人继续从事非善的行为。

这段颂文中举的例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显得严厉,但母亲或任何照顾孩子的人从未有伤害孩子的意图,始终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堪布竹清嘉错仁波切曾在对此文颂的注释中提到这一点。

当我们面临无著贤菩萨所述的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问自己:在当前的情境下,做什么才是正确的?在当下,什么(行为)是有益的?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进行一场正念的对话?

切断恶性循环之锁链

这首颂文所传达的部分信息是,我们需要放下所谓的三轮:主体、客体和行为。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其比作一条锁链,并举了一个例子:你把一块儿你认为属于自己(主体)的披萨给了(行动)某人(客体)。如果我们不放下这三轮,或不切断这条锁链,它将越来越把我们束缚在轮回的世界中。此外,它还会妨碍我们的慈悲修行,特别是当我们关心的人伤害我们时。

由于大乘修行包括累积福德和智慧,我们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时不执着于三轮(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证悟。相反的,任何出于愤怒或烦恼情绪驱使而做出的行为,只会使我们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

斩断我执

如果说第十六颂讲的是将(他人对我们的)忘恩负义纳入修行之道,那么第十七颂则是将他人对我们的轻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着,即使我们关心的人对我们毫无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报,我们依然以真挚的爱意回应;而后者则要求我们把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地位相当或更低,却对我们出言不逊的人视为真正的导师: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评释中提到,我们的精神导师、上师、或喇嘛通常会指出我们的过失或不足,并指导我们如何学习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样,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实际上也在向我们指出一些东西。那是什么呢?那便是我们的相续中仍然存有傲慢。

这种傲慢或我执,以及由此生起的烦恼与不善业,会使我们在通向证悟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而由于大乘道的目标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境遇时,不应作出反应或报复,因为这将直接违背我们的发心。相反,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样的情形恰恰表明我们的相续中仍然存在诸多烦恼,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对治这些烦恼。

我们的常住导师解释道,这一偈颂所传达的核心信息,与之前的所有偈颂并无二致:它们都在揭示我们自身所欠缺的,使我们无法实现证悟的要素。这正是无著贤菩萨所著经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阇黎的话来说):

“认识我们的相续意识流中存在的烦恼,并学习如何管理那些烦恼,以及把这些烦恼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们不需要把这些情绪看成是坏的或是负面的。我们唯一对自己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有效地消除这些阻碍我们达到目标的心态,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帮助我们开悟。”

这是所有偈颂的一个核心要点,也是阿阇黎拉帕在课程结束时特别叮嘱我们铭记于心的。最后,他感谢大家参加本次大众禅修,并带领大家一同回向功德,同时祝愿所有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度过美好的一天。我们期待在下一次课程中再次与大家相见。

噶玛巴千诺!

退一步思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这一天雪花纷飞,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的佛堂引导禅修,并带领我们学习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五颂。面对诋毁或批评,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修行的助缘?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我们需要在回应之前放缓速度,学会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开始日常止禅修习之前,我们的常住导师首先对于身体的姿势给予指导(即端正又保持舒适与放松。)同时,他强调了发愿的重要性,即愿此次禅修成为一切有情众生成就觉悟(菩提心)的因缘。此外,他特别指出,我们可以将呼吸作为听觉上的“焦点”(译者注:音声所缘)。

“仅仅觉知自己的呼吸——吸气,呼气。空气流经鼻孔。只是单纯地觉察呼吸。当你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轻轻地将意识带回到这种觉知上。”

当我们禅坐时,阿阇黎拉帕讲道,我们可以一直重复上述过程。

无上发心意味着较少障碍

转而讲解无著贤菩萨所著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对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评释。他提到,当一个人立下为所有众生成佛的誓愿时,意味着这个修行者拥有一种伟大的志愿。由此,任何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阿阇黎说:“在大乘道上,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其视为通往证悟的道路。”

第十五颂点明了如何将批评与诋毁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将非议视为修行挚友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揭露你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应当视此人为修行挚友。即使我们现在没有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现在,我没有做任何不善的行为,如说谎或杀生。但我有可能在未来犯这样的错误。因此,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更加警醒与自觉。”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批评我的人视为其正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使TA无法看清现实,从而缺乏清晰照见的智慧。

无论哪种方式,这段偈颂在这里教导我们:“与其立刻对任何行为作出应对,不如先花一点时间观察和思考。我们应当给自己一些时间,退后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势,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应。”

慢下来

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来阐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沉溺于即时满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的推动下,我们往往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愤怒等情绪的驱使下。

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电子邮件,以及我们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我们受情绪驱使所做出的即时反应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与悔恨。因此,与其报复,我们更应当不做出反应。实际上,我们不仅应当把诋毁我们的人视为修行上的挚友,也应当把所有类似的情形均纳入我们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们一开始无法做到这一点,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我们可以先这样做:“即使你陷入那样的境遇,一旦冷静下来,你应该反思:我当时是如何回应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够转化负面情绪,并将其纳入修行之道?” 我们的常住导师接着说道:“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控制自己,这不仅会帮助我们自己,也会帮助那个批评我们的人。”

察觉自身过患

修行上的良友并非总是友善的,他们也不是总会赞扬我们。实际上,如果老师们只对我们说悦耳的话,那将会让我们的自我不断膨胀,傲慢心增长。这可以说是扼杀了开悟的种子。因此,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其他揭示我们缺点和不足的人,我们都应当对他们“恭敬顶礼”。

阿阇黎澄清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找到这样的人然后真的对他们顶礼。我们可以带着对他们指出我们过患的感激之情,在内心顶礼。

内在之旅作为我们的修行

这一首第十五颂并不难理解。无著贤菩萨以极其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其内化并付诸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应当自我约束。虽然有时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但阿阇黎解释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约束,并将一切带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并调伏自心的内在之旅。”

在简短的问答环节中,阿阇黎再次强调了自我约束的困难性,因为我们深厚的习气根深蒂固。这些习气并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说道:

“如果我们勤奋修行,带着正念、觉察地修行,那么我们或许能够克服这些习气。这样,我们可能不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达成证悟。”

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发心。即使眼前的情况看起来没有明显改善,我们也无需气馁。相反,我们应当感恩自己的发心和为更接近达成证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们让蜡烛的火焰持续燃烧,并依然坚定前行,这就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动工说明

阿阇黎拉帕以一些关于KC16的工作进展作为本次学习的结语。他提到我们近期就会开始破土动工,准备建造纪念中心、涅槃灵塔,以纪念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各项活动,以学习、思考并将大乘教法,特别是噶玛巴传承付诸实践。

我们回向功德,愿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众生!

噶玛巴千诺!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内观和自他交换

我们如何让佛法融入自心,并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如何超越语言文字,将其付诸实践?在本周日的“大众禅修”中,我们不仅共同回顾了迄今所学的偈颂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开示,还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当下觉知

在完成开场祈请后,我们一如往常地从止禅(śamatha)的修持开始我们的修习。这种修习可以让我们放下过去已发生的一切,不去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建立身、语、意的正确姿态,我们将觉知带入当下时刻。藉此我们可以与内心深处的愿望相应——无一例外地,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脱、安乐与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状态下,我们专心聆听了迄今所学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每一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义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颂》架构与创作目的

依据法本,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与阿阇黎喇嘛滇巴嘉参的注疏,并结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于2018年在纽约所传的教法,我们共同探讨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结构及迄今所学所有偈颂的宗旨。以下是修习过程中分享的一张幻灯片,展示了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简要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几个要点,并结合噶玛巴法王的教导进行说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时候人们修行多年,却没有明显的进展迹象。他强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心与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从第一至第七颂所表达的教诲。法王接着说道:

“我们很容易阅读文字,并且基本理解其意义,但将这些教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却更加困难,因为这并不像阅读那样简单。生活并不是那样简单明了,因为其中混杂着各种事物——好与坏、是与非交织在一起。由于生活复杂且没有像书本那样明确的界限,我们需要花时间运用我们的分析思维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开放的书,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观察身边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

成为勇猛诸菩萨

更加仔细的阅读第十至十四颂,即阿阇黎拉帕策林上周临近尾声时所讲解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将“平等安住”与“后得智慧”两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禅修与后禅修实践的结合。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导我们,这些偈颂中的表达虽然易于理解,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却格外困难。这些偈颂还表明,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萨道,就应该远离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不应专注于享乐与痛苦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菩萨道的修行确实是困难的: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与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渐进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变成勇猛的菩萨。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训练和学习的过程。”

通过修持自他交换法训练我们的心意识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无著贤菩萨提到了自他交换法(Tonglen)修法,阿阇黎拉帕策林和阿阇黎喇嘛滇巴也对此进行了讲解。在我们的修行课程接近尾声时,我们进行了这种修法,作为训练菩提心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所有众生都值得被关爱,因为他们同样寻求幸福而不愿受苦,那么我们便能培养起真正的愿菩提心——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以减轻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通过观想,并借助呼吸的起伏,我们可以深深地与关爱他人的发心相融合,无论是在座上还是座下。这不仅包括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们觉得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那些我们认为是导致我们曾经或当前所面临不愉快境遇的源头的人。

珍视他人,负其苦难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所做的一切和所处的每个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训练我们的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检查自他交换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觉到自己减少了对世间八法的执着?我是否更能承担他人的过错与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于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无论进步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寻找进步的迹象,以确保我们的修行是正确的。

在我们本次修行课程结束时,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可以如此发愿:“愿我能比珍爱自己更爱惜他人;愿我能代替他们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们回向功德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一周后,喇嘛尔松诚挚邀请诸位下周日继续聆听阿阇黎拉帕对接下来偈颂的开示,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噶玛巴千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