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之路上,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佛子行三十七颂》问答

我们以念诵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以及与阿阇黎拉帕策林的问答环节圆满了本系列大众禅修的学习,并且指出了本系列的圆满亦可视为(修行路上)新的起始。

众生的(不)平等

我们中的一位同修提出了一个关于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第十七颂的问题: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由于我们经常接受的教导是众生平等,这位同修便想知道该如何理解“与吾同等或下士”这一表达。

阿阇黎拉帕慈悲地作出如下开示,邀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透过胜义谛的“滤镜”来看,众生的确平等,正如众生皆具有佛性——如来之本质。然而,当我们透过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世俗谛的“滤镜”来看时,众生之间,有时视为平等,有时区分高下。

另一种思考这一点的方式,是透过缘起的教义。万法皆依他而生。所有的现象存在于一个因果关系或相互依存的网络之中。这种动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职场中,我们有职位相当的同事,也有职位高于或低于我们的人。

这正是无著贤菩萨在写到“与吾同等或下士”时,所指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世俗的视角。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

另一位同修提出想了解印度班智达寂天菩萨的生平与教言。寂天菩萨于古代僧伽大学——那烂陀大寺担任学者期间,传闻有些僧人讥讽他只成就了三种“证悟”:吃饭、睡觉和上厕所。然而,当他被要求上台讲法——目的在于企图羞辱他并将他逐出僧团——他便开示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偈颂,即《入菩萨行论》(《the Bodhisattvacaryāvatāra》)。

阿阇黎拉帕慈悲地简要介绍了寂天菩萨的生平与证悟事迹,并强调了此论的心要所在。寂天菩萨本人也曾指出,他的著作并无任何新内容,也非辞藻华美之文,而只是如实传达了佛陀在诸经中所教示的内容。

无著贤菩萨的教言可以被理解为在勇猛的菩萨道上修行的指引。而与此相似,寂天菩萨的教言核心则在于菩提心——即发愿证得觉悟(以利益众生)的心。前三章描述了如何发心证悟,随后三章介绍了如何维持这样的发心,之后三章讲述了如何扩展强化菩提心,第十章和最后一章则着重介绍了如何回向。

阿阇黎拉帕向我们解读了我们该如何将这些教言纳入修行当中:

  • 仔细思惟菩提心的种种功德。
  • 调伏烦恼情绪,学习将这些情绪引入修行之道。
  • 当我们对烦恼情绪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时,便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

在修行结束时,我们回向所累积的一切功德。简单来说,“我们将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阿阇黎拉帕如此说。

学习、思惟与禅修(闻思修)之修行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关涉闻、思、修的修持。有一位学员指出,无著贤菩萨在整部论典中反复强调这三种修行方式,并提出进一步请教:所谓的闻、思、修,究竟指的是什么?特别是——“禅修”(修)与“思惟”(思)之间有何差别? 此外,“观修”又归属在哪一类?

对此,阿阇黎拉帕对三种修持作出如下总结:

“我们通过听闻佛法来了知尚未理解的法义,通过思惟来消除疑惑,然后通过禅修来获得实证体验,
令佛法在心中熟悉生起,并将之付诸实践以解脱一切众生之苦。”

阿阇黎拉帕进一步解释了观修的作用,并指出它可以被理解为思惟的一部分。为何如此?因为观修与止禅相辅相成,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疑惑,明晰对法义的理解。

此外,阿阇黎拉帕强调,一旦我们通过思惟获得了确信,接下来就必须深入地熟悉从思惟中生起的智慧。换言之,我们必须将这些教法内化——让它们成为我们身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内化正是“禅修”的本质所在:通过实践教法,获得亲身体验的理解,我们才能在证悟的道路上逐步前行,最终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

深化我们的修行

伴随以上结语,我们对《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简要探讨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时候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学习与思惟了。特别是考虑到禅修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通过实际修持积累更多的亲身体验,以此在菩萨道上不断前行,迈向我们最终的目标——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

因此,承接这一系列的内容,我们将继续开展一个全新的佛法开示与修持课程,灵感源自无著贤菩萨的教法,历代大成就者的事迹,以及噶举传承——尤其是噶玛巴传承——的深广教义。关于这一即将开始的新系列课程,您可以在此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本着同样的精神,我们的藏语课程也将进入新阶段,开始聚焦于藏语口语以及基础佛法开示的阅读训练。

至此,本系列课程圆满结束,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众生。

行在正道: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二十期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是否在菩萨道上不断前进?在讲解最后几颂的同时,阿阇黎拉帕策林也分享了一些总体性的思考,引导我们如何将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真正落实于实修。

不动念的止禅

我们心中系念着无量众生,无有远近,无论是眼前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我们以此发心开始了止禅的修行,并生起了觉醒之心——菩提心。即便我们此刻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轻轻触及那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解脱的发心,这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功德与意义。

怀着这一发心,我们强调以温和的觉察来观察自心的流动,而不是去参与、追随那些念头。通过轻柔地将觉知带回到身体、呼吸,或周围的空间,我们能够放慢节奏,逐渐安住在当下。当这种安住与我们的发心结合时,便为聆听与思惟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减少我执

无论我们是从三藏(律藏、经藏、论藏)与三学(戒、定、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六度波罗蜜多的角度来理解,佛陀的教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生起智慧,断除我们相续中根本的迷惑。

这种迷惑表现为对“我”的执著,即我执。这正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本,而三毒又进一步生起八万四千烦恼。正因如此,阿阇黎解释说,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视为对治每一种烦恼的良方。

无著贤菩萨指出的最后一项修行,是所有修行的圆满,其究竟目的在于:断除对三轮的分别执著——这种执著导致了自利之心与对自我的执取。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成就无我的智慧。无论哪一种修行,只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我执,那就是在走向正确的方向。但如果我们的修行反而加深了我执,那我们可能就偏离了正道。”

阿阇黎拉帕提及一则由大成就者噶举祖师冈波巴所教导的开示:若不以契合法义的方式修行佛法,就有堕入恶趣的危险。在这样的提醒之后,我们的常驻老师引领我们进入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最后几颂。

佛法不是摆设

结语四偈的第一段如下: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点非常明确:无著贤菩萨指出,他所教导的这些修行方法并非出自个人的创见,而是依循佛陀释迦牟尼的教法,以及印度诸大德所造的经典而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说,这部教义不是用来摆在茶几上当装饰的佛法。

无著贤菩萨的下一段偈颂如下: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阿阇黎解释道,由这一颂我们可以明白,无著贤菩萨所依止的是佛陀的直接教导以及诸位圣者大德的注释论典。他们所传的,都是同一佛法:调伏与训练自心之道。依循这些教导,无著贤菩萨尝试将其完整地汇集于这三十七颂之中,指出佛子们的修行之路。

宏愿于心,稳步前行

与上一颂相似,无著贤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中也表达了自己深知自身能力有限的这一点: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阿阇黎指出,我们有时可能会对自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产生信心。然而,除了诸佛与诸菩萨之外,我们对于他人的利害取舍和内心倾向几乎毫无了解——更不用说一切众生了,而这些众生的数量在教法中被喻为广大如虚空一般。

阿阇黎继续说道,无著贤菩萨深知自己的局限,因此在文中提及他只是尽自己所能来描述佛子的修行方式。由于这三十七颂中或许存在“前后矛盾”或“言之无关”之处,他谦逊地祈请诸佛菩萨予以宽恕。

就像无著贤菩萨那样,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怀有广大的愿景或崇高的发心。毕竟,在菩萨道上,我们所追求的正是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然而,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重要的是,我们要持续向目标靠近,脚踏实地地前行。这才是我们修行应有的方式。

修持智慧与慈悲

无著贤菩萨以回向结束全文: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在这一颂中,阿阇黎指出,无著贤菩萨所描述的,既有胜义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心——分别对应智慧与方便(或慈悲)。

由于圣者观音菩萨圆具这两种功德,因此他“不住于生死与涅槃的两边”。正因如此,无著贤菩萨在文末发愿:愿此文,以及所述的佛子之修行,能成为一切众生成就如观音菩萨般境界的因缘。

取得进展

在我们圆满讨论这部教义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的是:我们的修行归根结底是在培养两种核心品质——智慧与慈悲。换句话说,我们被鼓励去培育世俗菩提心(慈悲)与胜义菩提心(智慧)。当然,我们可能无法立刻完全投入这些修行,或立刻证得其成果。

阿阇黎也为自己的讲解中若有引发困惑之处表示歉意,并由衷地希望我们对无著贤菩萨这部论典的学习,能真实地帮助我们在菩萨道上稳步前行,一步一步地不断进步。

虽然我们会在下次课程中进行问答环节,但在祈愿中我们圆满了对法本的学习,并将修行所积聚的功德回向。

退一步思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这一天雪花纷飞,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的佛堂引导禅修,并带领我们学习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五颂。面对诋毁或批评,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修行的助缘?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我们需要在回应之前放缓速度,学会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开始日常止禅修习之前,我们的常住导师首先对于身体的姿势给予指导(即端正又保持舒适与放松。)同时,他强调了发愿的重要性,即愿此次禅修成为一切有情众生成就觉悟(菩提心)的因缘。此外,他特别指出,我们可以将呼吸作为听觉上的“焦点”(译者注:音声所缘)。

“仅仅觉知自己的呼吸——吸气,呼气。空气流经鼻孔。只是单纯地觉察呼吸。当你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轻轻地将意识带回到这种觉知上。”

当我们禅坐时,阿阇黎拉帕讲道,我们可以一直重复上述过程。

无上发心意味着较少障碍

转而讲解无著贤菩萨所著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对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评释。他提到,当一个人立下为所有众生成佛的誓愿时,意味着这个修行者拥有一种伟大的志愿。由此,任何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阿阇黎说:“在大乘道上,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其视为通往证悟的道路。”

第十五颂点明了如何将批评与诋毁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将非议视为修行挚友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揭露你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应当视此人为修行挚友。即使我们现在没有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现在,我没有做任何不善的行为,如说谎或杀生。但我有可能在未来犯这样的错误。因此,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更加警醒与自觉。”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批评我的人视为其正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使TA无法看清现实,从而缺乏清晰照见的智慧。

无论哪种方式,这段偈颂在这里教导我们:“与其立刻对任何行为作出应对,不如先花一点时间观察和思考。我们应当给自己一些时间,退后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势,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应。”

慢下来

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来阐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沉溺于即时满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的推动下,我们往往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愤怒等情绪的驱使下。

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电子邮件,以及我们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我们受情绪驱使所做出的即时反应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与悔恨。因此,与其报复,我们更应当不做出反应。实际上,我们不仅应当把诋毁我们的人视为修行上的挚友,也应当把所有类似的情形均纳入我们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们一开始无法做到这一点,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我们可以先这样做:“即使你陷入那样的境遇,一旦冷静下来,你应该反思:我当时是如何回应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够转化负面情绪,并将其纳入修行之道?” 我们的常住导师接着说道:“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控制自己,这不仅会帮助我们自己,也会帮助那个批评我们的人。”

察觉自身过患

修行上的良友并非总是友善的,他们也不是总会赞扬我们。实际上,如果老师们只对我们说悦耳的话,那将会让我们的自我不断膨胀,傲慢心增长。这可以说是扼杀了开悟的种子。因此,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其他揭示我们缺点和不足的人,我们都应当对他们“恭敬顶礼”。

阿阇黎澄清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找到这样的人然后真的对他们顶礼。我们可以带着对他们指出我们过患的感激之情,在内心顶礼。

内在之旅作为我们的修行

这一首第十五颂并不难理解。无著贤菩萨以极其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其内化并付诸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应当自我约束。虽然有时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但阿阇黎解释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约束,并将一切带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并调伏自心的内在之旅。”

在简短的问答环节中,阿阇黎再次强调了自我约束的困难性,因为我们深厚的习气根深蒂固。这些习气并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说道:

“如果我们勤奋修行,带着正念、觉察地修行,那么我们或许能够克服这些习气。这样,我们可能不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达成证悟。”

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发心。即使眼前的情况看起来没有明显改善,我们也无需气馁。相反,我们应当感恩自己的发心和为更接近达成证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们让蜡烛的火焰持续燃烧,并依然坚定前行,这就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动工说明

阿阇黎拉帕以一些关于KC16的工作进展作为本次学习的结语。他提到我们近期就会开始破土动工,准备建造纪念中心、涅槃灵塔,以纪念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各项活动,以学习、思考并将大乘教法,特别是噶玛巴传承付诸实践。

我们回向功德,愿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众生!

噶玛巴千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