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你我掌中: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四期

在祝愿线上和线下参加本次学习的各位早安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指导我们进行禅修以及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在阅读第十八和十九颂后,我们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得与失引入我们无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萨的勇猛誓愿

修持止禅的一部分,是时刻与菩提心相应 —— 即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而发愿实现证悟。在本次课程伊始,我们的常住导师特别强调了这一发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义。之所以称之为“勇猛”,是因为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带着感恩之心这样做,因为自无始以来,他们曾以种种方式在轮回中利益过我们。
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颂中得到了体现: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指出,“永不退转” 指的正是永不丧失菩提心——觉醒之心。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他说道:“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我们就无法将困苦与痛苦引入我们的修行之中。”

“为什么是我?”并非问题本源

通常,当我们面对如本颂中所指出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接着,我们通常会指责他人,或对外在世界心生怨气。然而,作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们应当反问自己:“这对我自己以及他人实现证悟的因缘是否有助益?” 与我们的习惯相反,我们应学习善用逆境。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纳入修行之道?我们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这些经验?

证悟之养分

大乘经中,佛陀以牛粪为喻,阐明了“将一切境遇纳入修行之道”的观念。就如同农人以牛粪滋养田地,菩萨亦将一切境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视为增上缘,转化为修行资粮,进而迈向圆满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没有遭受此类困境怎么办?我们不应过多思虑他们拥有我们所缺乏的,而应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们的福祉。我们希望他们从一切困苦与不适中解脱出来。为了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我们将一切困难带入修行之道,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带着我们“永不退转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虽然这无疑不是一项容易的修行,但阿阇黎强调,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逐渐地能够将所遇到的挑战纳入修行之道,并学会用我们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财富与名望

第十八颂讲的是将所失纳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颂则讲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写道: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提到了传统佛教教义中的财神——多闻天王。然而,阿阇黎分享道,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想到当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论我们想到的是谁,无论那个人多么富有,这一颂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事物的无常本性不仅适用于物质财富,也同样适用于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所指的其它内容,比如享有名誉、受人尊敬等。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例子:曾经拥有过很多的人,后来却又失去了一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物本质是坏的,而是意味着它们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这些对于我们修行者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获得了一些声誉和财富,我们可以感恩这一切。然而,通过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这一切,我们能够保持对这些事物无常本性的觉知,并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

膨胀的自我

正念与清醒觉察(或内省)的利益在于,它能防止我慢在我们的心续中生起。阿阇黎拉帕教导说,我慢可以比作一个气球:“我们把我慢的气球吹得越大,就会离证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远。”

阿阇黎解释说,我慢会污染承载证悟功德的器皿。因此,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大量财富、享有盛名等,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正念和内省。了知诸法无常,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我慢情绪。他还说:“如果我们用我慢去污染觉悟的器皿,那将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你是否觉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对于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来说,就是时刻考虑如何将快乐与痛苦、舒适与不适带入修行之中。更具体地说,菩萨将贪、嗔、痴这样的烦恼——即三毒——带入修行。因此,阿阇黎拉帕说道:“我们不需要摆脱烦恼情绪,而是要利用它们,借此进一步前行。”

作为本次课程的收尾,阿阇黎提醒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段偈文,心想,“这怎么可能?这没道理啊!”然而,阿阇黎指出,与其立刻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更应当仔细研究并思考这些经文,问自己:其中的要点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常住导师说,“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帮助你将烦恼转化为修行,那就对了。这就是你的修行。”

阿阇黎感谢现场和线上参与我们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并且与大家共同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养广阔的心灵和无限的悲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八期

阿阇黎拉帕策林欢迎了现场和线上的所有同修,并且带领我们修行了止禅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提醒了我们一些关键要点,并强调开放与放松的重要性。在禅修中关于如何处理与呼吸的关系,他也给予了特别的指导:

“如果你的呼吸是浅的,就让它保持是浅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让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为你正在禅修,而尝试改变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间,仅仅感受并意识到我们的呼吸。这个练习帮助我们将心念带到当下,并且让我们保持在当下的觉知中。

三类众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进展?

在我们上一次的“大众禅修”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伟大的藏传佛教大师,无著贤菩萨(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第八偈颂。阿阇黎拉帕策林提醒我们,这一偈颂描述了那些畏惧堕入三恶道之苦并寻求维持人天福报的众生。作为补充,他提到,我们可以将“天神”理解为生活在“高端社区”的众生,他们仍然处于轮回之中,一旦福报耗尽,便会堕入更低的境界。

阿阇黎强调,虽然经文中将追求较高境界安乐的众生描述为“下等”或“劣等”,但这并不是贬低或批评他们,而是与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关。接下来的两偈分别描述了(拥有)中等与上等根器(众生)的修行道路,并揭示了如何取得进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寻求个人解脱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众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颂》(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译英,此处中文翻译出自索达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无实质、本质无常、瞬息万变。这包括色界与无色界的境界。

这与阿阇黎在以往课程中讲解的内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们的烦恼;而色界和无色界也并非指向某个“外在”的地方,而是通过禅定修习所达到的一种心境。这些境界虽然可能远离了世俗的执着和物质欲望,但仍然属于轮回之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会精进于追求永恒不变的解脱。

通过指导我们进行分析性的禅修,阿阇黎拉帕策林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幸福是如何确实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众生满足于人间或天界的享乐,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则领悟到轮回中的幸福如同幽静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许很美,但稍有微微颤动或一丝阳光照射便会消失。因为他们只想让自己出离轮回之苦,这条修行道路被称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与众生连接

我们的根本经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种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译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译(出自索达吉堪布)如下: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阿阇黎拉帕策林解释说,这一偈教导我们,我们自无始以来生生世世轮回,因此所有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并曾慈爱地照顾过我们。因此,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并理解所有众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于个人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圆满的觉悟。

如果我们很难理解“无始轮回”“转世”或“众生皆为母亲”的概念,阿阇黎指出,这里的关键是建立连接。将他人视为慈爱的母亲只是一个举例。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昨天是我们过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来生。以这种方式来思考我们的存在,我们便会意识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赖于无数其他众生。没有他们,我们甚至无法生存。

为了与众生建立连接,我们可以在心里想着某个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们觉得亲近的人——并培养与他们的亲密情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修习慈爱与悲悯。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种修行,就没有大乘之道。”阿阇黎说道。

菩提心乃无上能力:无量悲心

渐渐地,我们开始理解所有众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时无法对某些人或某些群体施以慈悲。我们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仅限于一定范围内,比如:“我愿意善待一切众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则能够对所有众生敞开心扉。他们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别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诵念的“四无量心”便与此相关。让我们的心如虚空般广阔,以这样的方式敞开心扉,这就是生起菩提心——觉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备相同的智慧,他们明白轮回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们缺乏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与方便法门。因此,那些将智慧与慈悲之道结合的人,便被称为大乘菩萨。

修行之指引

在总结第八、九、十偈时,阿阇黎分享了自己对这些偈颂的理解。他指出,无著贤菩萨并不是在描述三种不同等级或类别的众生,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修行的动机,并提供了修行进步的指引。

首先,我们思考三恶道的痛苦,并寻求人天福报。其次,我们领悟到这份福报是短暂无常的,因此我们努力追求恒常解脱,以避免堕入轮回之苦。最后,我们看到个人解脱的局限,进而发起慈悲心,誓愿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成就圆满的觉悟。

“作者在此的意图并非描述三类众生,而是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修行,最终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觉悟。”

在此总结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结束了本次课程,并向所有现场及线上的学员表达了感激之情。下周日,我们将继续禅修,并深入思考这些内容。在回向功德之后,阿阇黎祝愿大家度过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