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這一天雪花紛飛,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的佛堂引導禪修,並帶領我們學習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頌。面對詆毀或批評,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我們需要在回應之前放緩速度,學會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開始日常止禪修習之前,我們的常住導師首先對於身體的姿勢給予指導(即端正又保持舒適與放鬆)。同時,他強調了發願的重要性,即願此次禪修成為一切有情眾生成就覺悟(菩提心)的因緣。此外,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將呼吸作為聽覺上的「焦點」(譯者注:音聲所緣)。

「僅僅覺知自己的呼吸——吸氣,呼氣。空氣流經鼻孔。只是單純地覺察呼吸。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只需輕輕地將意識帶回到這種覺知上。」

當我們禪坐時,阿闍黎拉帕講道,我們可以一直重複上述過程。

無上發心意味著較少障礙

轉而講解無著賢菩薩所著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首先對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評釋。他提到,當一個人立下為所有眾生成佛的誓願時,意味著這個修行者擁有一種偉大的志願。由此,任何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因此,阿闍黎說:「在大乘道上,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將其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

第十五頌點明了如何將批評與詆毀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將非議視為修行摯友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如果有人批評你或揭露你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應當視此人為修行摯友。即使我們現在沒有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現在,我沒有做任何不善的行為,如說謊或殺生。但我有可能在未來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這個人實際上是在幫助我更加警醒與自覺。」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批評我的人視為其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使TA無法看清現實,從而缺乏清晰照見的智慧。

無論哪種方式,這段偈頌在這裡教導我們:「與其立刻對任何行為作出應對,不如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和思考。我們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退後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勢,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慢下來

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實例來闡明,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沈溺於即時滿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的推動下,我們往往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憤怒等情緒的驅使下。

我們所說的話,所寫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為,我們受情緒驅使所做出的即時反應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與悔恨。因此,與其報復,我們更應當不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把詆毀我們的人視為修行上的摯友,也應當把所有類似的情形均納入我們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們一開始無法做到這一點,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我們可以先這樣做:「即使你陷入那樣的境遇,一旦冷靜下來,你應該反思:我當時是如何回應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夠轉化負面情緒,並將其納入修行之道?」我們的常住導師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控制自己,這不僅會幫助我們自己,也會幫助那個批評我們的人。」

察覺自身過患

修行上的良友並非總是友善的,他們也不是總會讚揚我們。實際上,如果老師們只對我們說悅耳的話,那將會讓我們的自我不斷膨脹,傲慢心增長。這可以說是扼殺了開悟的種子。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其他揭示我們缺點和不足的人,我們都應當對他們「恭敬頂禮」。

阿闍黎澄清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找到這樣的人然後真的對他們頂禮。我們可以帶著對他們指出我們過患的感激之情,在內心頂禮。

內在之旅作為我們的修行

這一首第十五頌並不難理解。無著賢菩薩以極其簡明的方式闡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其內化並付諸實踐。這意味著我們應當自我約束。雖然有時告訴別人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阿闍黎解釋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約束,並將一切帶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並調伏自心的內在之旅。」

在簡短的問答環節中,阿闍黎再次強調了自我約束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深厚的習氣根深蒂固。這些習氣並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說道:

「如果我們勤奮修行,帶著正念、覺察地修行,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克服這些習氣。這樣,我們可能不需要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達成證悟。」

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發心。即使眼前的情況看起來沒有明顯改善,我們也無需氣餒。相反,我們應當感恩自己的發心和為更接近達成證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們讓蠟燭的火焰持續燃燒,並依然堅定前行,這就是值得欣賞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動工說明

阿闍黎拉帕以一些關於 KC16 的工作進展作為本次學習的結語。他提到我們近期就會開始破土動工,準備建造紀念中心、涅槃靈塔,以紀念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並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各項活動,以學習、思考並將大乘教法,特別是噶瑪巴傳承付諸實踐。

我們迴向功德,願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眾生!

噶瑪巴千諾!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內觀和自他交換

我們如何讓佛法融入自心,並將所學運用於現實生活?如何超越語言文字,將其付諸實踐?在本週日的「大眾禪修」中,我們不僅共同回顧了迄今所學的偈頌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的開示,還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當下覺知

在完成開場祈請後,我們一如往常地從止禪(śamatha)的修持開始我們的修習。這種修習可以讓我們放下過去已發生的一切,不去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透過建立身、語、意的正確姿態,我們將覺知帶入當下時刻。藉此我們可以與內心深處的願望相應——無一例外地,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脫、安樂與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狀態下,我們專心聆聽了迄今所學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每一頌。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義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頌》架構與創作目的

依據法本,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與阿闍黎喇嘛滇巴嘉參的註疏,並結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於2018年在紐約所傳的教法,我們共同探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結構及迄今所學所有偈頌的宗旨。以下是修習過程中分享的一張幻燈片,展示了我們所討論的內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簡要總結的基礎上,我們強調了幾個要點,並結合法王的教導進行說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時候人們修行多年,卻沒有明顯的進展跡象。他強調,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心與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從第一至第七頌所表達的教誨。法王接著說道:

「我們很容易閱讀文字,並且基本理解其意義,但將這些教法應用於現實生活卻更加困難,因為這並不像閱讀那樣簡單。生活並不是那樣簡單明瞭,因為其中混雜著各種事物——好與壞、是與非交織在一起。由於生活複雜且沒有像書本那樣明確的界限,我們需要花時間運用我們的分析思維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開放的書,因此我們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觀察身邊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

成為勇猛諸菩薩

更加仔細的閱讀第十至十四頌,即阿闍黎拉帕策林上週臨近尾聲時所講解的內容,我們進一步思考了將「平等安住」與「後得智慧」兩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禪修與後禪修實踐的結合。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導我們,這些偈頌中的表達雖然易於理解,但要將其付諸實踐卻格外困難。這些偈頌還表明,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薩道,就應該遠離對世間八法的執著,不應專注於享樂與痛苦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道的修行確實是困難的:

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而這種勇氣與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漸進的訓練培養起來的。並不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變成勇猛的菩薩。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嚴格的訓練和學習的過程。」

透過修持自他交換法訓練我們的心意識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無著賢菩薩提到了自他交換法(Tonglen)修法,阿闍黎拉帕策林和阿闍黎喇嘛滇巴也對此進行了講解。在我們的修行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們進行了這種修法,作為訓練菩提心的一種方式。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看到並感受到所有眾生都值得被關愛,因為他們同樣尋求幸福而不願受苦,那麼我們便能培養起真正的願菩提心——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以減輕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透過觀想,並藉助呼吸的起伏,我們可以深深地與關愛他人的發心相融合,無論是在座上還是座下。這不僅包括我們身邊親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們覺得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或者那些我們認為是導致我們曾經或當前所面臨不愉快境遇的源頭的人。

珍視他人,負其苦難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所做的一切和所處的每個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訓練我們的心意識。我們可以透過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檢查自他交換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覺到自己減少了對世間八法的執著?我是否更能承擔他人的過錯與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於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無論進步多麼微小,我們都應該尋找進步的跡象,以確保我們的修行是正確的。

在我們本次修行課程結束時,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換法時,我們可以如此發願:「願我能比珍愛自己更愛惜他人;願我能代替他們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們迴向功德並祝願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一週後,喇嘛爾松誠摯邀請諸位下週日繼續聆聽阿闍黎拉帕對接下來偈頌的開示,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噶瑪巴千諾!

一切皆為通向實現願景之路: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一期

在祝願諸位羅薩扎西德勒,藏曆木蛇年(準確來說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樂之後,我們如往常一樣以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開始了我們的修習。隨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三和第十四頌發表了他的見解。當他人做出或說出不利於你的言行時,你該如何應對?

正式禪修:進入殊勝寂靜狀態

在進行止禪修習時,我們應當著重注意我們的身、語、意。身體端坐但保持放鬆狀態,我們向內觀且單純地覺察我們的思維,不加評判或分別。

論及語言的「姿態」,我們可以把正式禪修理解為進入殊勝寂靜狀態。在這一刻,我們遠離日常事務,不使用任何語言。

在這樣的身體姿態和殊勝寂靜環境下安坐,我們與覺醒之心——菩提心相應:尋求真正的自由、安樂、幸福以及利益一切眾生之佛果。

銘記我們的宏大願景

在開始討論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提到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濃縮了大乘修行的要義。簡而言之,我們踏上菩薩的無畏修行之路,發願獲得證悟,以解脫一切有情眾生於輪迴迷惑之中。

帶著這個宏大的願景或夢想,我們一路追尋,直到實現為止。這對我們的修行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將我們的經歷視為一條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別指向我們生活的某一方面,並告訴我們如何將其作為我們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內容如下: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化苦難為前行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每天所生活和經歷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困難和傷害我們的人。阿闍黎拉帕策林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能找到一個沒有這些困境的平靜地方來修行佛法,請務必給他發封郵件或告訴他!

雖然法本中所講的是一種特定的巨大痛苦——我們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實是在講我們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為獲得證悟的因緣。它並不是在說有人真正在砍掉我們的頭,而是強調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對我們造成的任何傷害,無論大小。無著賢菩薩寫道,菩薩的修行之路就是通過慈悲的力量,回報他們對我們所施加的負面行為。

我們該如何(以及為何這樣)做呢?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施加任何傷害於我們的人,只是被貪、嗔、癡等內心煩惱情緒所控制或壓倒。此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從無始以來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麼他/她/他們在某些時候肯定也曾對我們有所幫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已承諾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而尋求證悟。這一發願包括任何可能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而是生起慈悲,產生菩提心。

日積跬步

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評論道,我們可能無法立即以慈悲回應痛苦,並生起覺悟心。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學習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與痛苦共處。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繼續由於煩惱情緒而墮入不善的行為,我們將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與修行佛法和實現願景相和諧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為源於內心煩惱情緒,而傷害我們的人因而積累了負面業力後,我們可以修習自他交換法(給與與接受)。這意味著我們承接他/她/他們的負面業力,並將我們自己所積累的善業回贈給對方。這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習的法門。例如,阿闍黎說,當有人在超市插隊時,我們可以不作負面反應,選擇放下。

將不愉快的話語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頌體現了相同的思維方式: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讚嘆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我們的常駐老師分享說,他認為這一偈經文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尤為有幫助,特別是在考慮到如今新聞傳播的速度時。無論有人說了關於我們、我們親近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是任何我們認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不應該以負面的方式回應,也不應執著於這些事情。基本上,這段偈頌教導我們將任何讓我們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訣教言

通常,我們都喜歡聽悅耳的言辭或讚美,而當別人說些不愉快的話或指責我們時,我們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從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導師——那裡得到一條與此相關的要訣教言。「堪布仁波切曾賜予我這條要訣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於我的心中,並且對我極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樣深遠地利益到你們所有人。」

簡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於別人對我們的讚美,也不要糾結於他們的負面評價。這些只是他們意識的投射。讚美或指責皆源自他人的分別念,而分別念又受內心煩惱情緒所驅使。因此,當有人稱讚或指責我們時,那只是他們自身心識構造和煩惱情緒的顯現罷了。

此外,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也知道,這些言辭並不可靠,也毫不穩定。一個人可能在早上對你心生好感而稱讚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負面念頭而指責你。因此,執著於任何一種(言論)都毫無意義。

當你上了「熱搜」

無著賢菩薩在這節偈頌中寫道,我們應該修習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揚關於我的負面言辭(阿闍黎特別強調)。」[Acharya’s emphasis].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悅的事情。他將其比作有人對你說出負面言論,並迅速傳播開來,言辭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與其因我慢而做出負面反應,使之成為實現我們為眾生利益而獲得證悟之夢想的障礙,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辭回應對方。這將幫助我們破除我慢,從而使我們離目標更近。「我慢是通向圓滿菩提的障礙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沒有菩提。因此,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擺脫一切我慢。」

無著賢菩薩在這裡所傳的要訣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話語,都在於讓我們放下對愉悅事物的執著與對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如果我們的夢想是達到無上的智慧,如果這是我們真正尋求實現的目標,那麼我們需要放下所有執著,不被任何負面情緒所影響。通過清除這些障礙,我們將能實現無上的智慧。」

最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不要迷失在經文中所提到的極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請盡力理解這裡傳達的訊息或教導,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我們的修行道路上。我們不需要完全應用所有的教誨,而是可以從中提取出一條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場或言辭。如果這能給你帶來啟示,我認為那就足夠了。」

隨著以上結語,我們迴向功德,且阿闍黎祝願我們度過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並邀請大家下週日同一時間繼續我們的學習。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

在我們的常住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以禪修練習開始了本期的學習。從升起證悟發心開始,他進行了簡短的指導開示:「無論我們從此修行中獲得何種善妙功德,願其成為我與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種子。在保持身體姿勢舒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壓力地,以對當下這一刻的清明覺知來禪修。如果不能放鬆下來,則會變成一種阻礙。」所以,「放鬆下來」,阿闍黎說道,「僅僅是保持覺知即可。」

禪修過後:面對世間

上週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頌,著重於在禪修定力(深度集中狀態)中修習「同受同施」(給予與接受)的修行。從第十二頌起,接下來的十段偈頌是關於禪修之後的修行或之後的成就: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 索達吉堪布)

禪修後的修行,從我們從禪修中起身、面對現實世界的那一刻便開始:無論是工作、家庭、朋友,還是為 KC16 工作。這裡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修行,是將承受損失納入修行之路。

透過迴向更加接近證悟

阿闍黎拉帕指出,前兩句非常具有深意。這段偈頌講的是那些奪走我們財富的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欲望,但這其實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欲望,並不斷地試圖為自己累積事物。

如此的後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們所累積的,我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應對並且試圖報復。當我們這樣做時,阿闍黎指出,我們與偷走我們財富的人無異。「那樣不會使我們成為菩薩。」

與此相反,菩薩所做的則是將自己的一切——身體、財富以及所有功德——迴向給這個人,並祈願他的惡業不會成熟,且願他出離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迴向,將使我們更接近圓滿的證悟,」阿闍黎說道。

讓迴向更有意義

阿闍黎談到,你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懲罰來對待這個人?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累積的福德都迴向給他/她?」阿闍黎繼而說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此,有兩種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種思維方式是,由於我們自無始以來流轉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種方式利益過我們,或者,我們在某一世可能曾從此人處偷得財物。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此人實際上並無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權,因為他受煩惱情緒,尤其是貪欲的驅使,才被迫犯下惡行。 這就如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所舉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擊打我們,我們通常會對此人心生嗔恨。然而,若深入觀察,此人(或盜賊)實則如同那根棍棒一般,真正主導行為的乃是其內心強烈的貪欲(煩惱)。此人並非真正行為自主,而是被強烈的貪欲所驅使。

無論如何,這都展現了為何因為盜賊而惱怒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應當對其保持善良且迴向一切。在迴向時,重要的是要帶著上述其中一種見解。如果僅僅想着「我把這個給你」,那麼我們的迴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放下

在上一偈頌中,阿闍黎拉帕提醒我們,無著賢菩薩已經教導了我們,在死亡時帶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非常珍惜的身體。因此,佛子會放下對今生的執著;但我們所累積的善業又該如何處置呢?

作為一個佛法初學者,我們在談論累積福德是為了培養對修習佛法的興趣,並且愉悅心靈——就如同我們玩遊戲以及向孩子們展示各類藝術形式來使其獲得教育一樣。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將會得到某種回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於累積。

「然而,」我們的常住導師教導道,「當我們修行佛法時,並沒有什麼可累積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放下。透過這樣做,我們將了悟空性,最終成就證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在累積,也沒有什麼可被累積。因此,我們應當放下,並將一切迴向給眾生。

即刻開始修行

總結來說,無著賢菩薩在這段偈頌中的主旨是什麼呢?是關於那個偷走我們一切財富財產的人嗎?「並非如此。」阿闍黎拉帕說道。

「這裡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關於我們執著、珍惜並依戀自己的身體、財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這些,它們將成為我們獲得佛果的障礙。」

「此外,」阿闍黎拉帕策林補充道,「我們不應等到被強烈欲望驅使的人來奪走我們的財富時,才開始放下。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修習放下我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雖然完全且直接地實踐,真正地將這些東西給他人,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沒有小偷來臨之前,減少我們的執著,減少對事物的執念。「請不要等到有人來強迫你去修行。我們應該立即開始修習。」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在以上結語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本次開示。

布施之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九期

本週的大眾禪修邀請到了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摯友,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和我們的顧問竹慶本樂仁波切一樣,曾是印度錫金隆德寺那爛陀佛學院首屆學員。作為那爛陀菩提的學院總監,偉大的導師與禪修引導者,阿闍黎喇嘛滇巴應阿闍黎拉帕的邀請,為大家做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一頌的開示。

具足善緣:頂禮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尊者

在完成了開場祈請以及發菩提心和強調身體姿態的止禪練習之後,阿闍黎喇嘛滇巴開始頂禮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阿闍黎喇嘛滇巴恭祝諸位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並表達了能主持這一期課程的榮幸與喜悅。他表示,不僅因為這個特定的課程主題,還因為這也是另一種憶念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的方式。事實上,他對於能親見尊者深感有福並蒙受加持。同樣地,他也表示在座諸位能通過 KC16 與第十六世噶瑪巴產生連結是十分有福報的。

談到本期主題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一頌,阿闍黎喇嘛滇巴強調其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總是教導其弟子應當背誦並修持這一法本,並且要求阿闍黎滇巴反覆教授這一極其重要且強大的法本。

菩提心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阿闍黎喇嘛滇巴首先指出菩提心,或者說證悟之心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對於我們的修行之路而言的,也是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想要走上一條健康的修行之路,菩提心是必需的。」
「為了享有更好的生活,菩提心也是必需的。為了建立更好的社區,同樣離不開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這一緣由,佛陀教導說菩提心就像水或者呼吸一樣,而印度偉大導師寂天菩薩在其重要著作《入菩薩行論》的開篇,便用一整章闡述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喇嘛滇巴說:「我們需要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無論是修行生活還是世俗生活,我們都需要菩提心。」

如何培養菩提心?三種方法

在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意義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我們如何培育或生起覺醒之心(菩提心)?在眾多方法之中,喇嘛滇巴教導了以下三種主要方法:

  1. 追溯因緣:菩提心的因是什麼?深入思維,我們會發現慈悲心是近因,而其因果鏈可追溯至愛與聯結。
  2. 自他平等:正如我們渴望幸福、遠離痛苦,一切眾生同樣希望得到幸福、解脫痛苦。在這一點上,眾生平等無二。
  3. 自他交換:我們將自己的幸福與安樂回向眾生,並承擔他們的痛苦、苦難與迷惑。

喇嘛滇巴指出,第三種方法——自他交換——源自無著賢菩薩在第十一頌中的教導:

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錯認因:求福卻得苦

「圓滿佛陀」,阿闍黎喇嘛滇巴開示道,可以理解為「幸福」。無論你問誰,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他說,這一點是所有人都認同的:我們都渴望幸福。我們希望幸福持續多久呢?或許我們不會直說,但在內心深處,我們希望永遠幸福。然而,我們實際得到的是什麼?迷惑、痛苦和苦難。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如此?

為了思考這個問題,喇嘛滇巴舉了一個例子:想像一下,你想減肥,但又不停地吃巧克力。你去找專家求助,對方給你推薦書籍,提供各種鍛煉方法,讓你掌握了許多減肥的方式。然而,你卻始終不願放棄吃巧克力。你可能會感到驚訝,但如果不放棄導致發胖的因——巧克力,減肥就不會成功。

我們的客座導師指出,同樣地,我們想成為「圓滿佛陀」,但我們卻經受著種種苦難。這正是因為我們誤解了幸福之因。由於我們執著於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這是痛苦的根源——我們無法獲得幸福,而是體驗輪迴

改變思維定式

在第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講到「渴求個人幸福」是所有問題之根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執著於「我」、「我的」和「屬於我的」便是痛苦。

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改變,阿闍黎滇巴如此評論。以減肥的例子為提醒,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是改變飲食習慣——停止一直吃巧克力。同樣,如果我們想改變生活的質量,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需要摒棄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擴展心量,利益他人。這正是菩薩的思維方式。

自他交換

雖然有許多方法可以改變我們習慣性的自我執著,但第十一頌給出了一個特別的方法:自他交換。阿闍黎喇嘛滇巴開示道,這代表我們將自己的幸福與安樂給予他人,而作為回報,由我們承擔他們的痛苦與苦難。

喇嘛滇巴通過區分普通眾生與菩薩思維的不同來說明這一修行。前者的心常常是這樣的:「我想要這個,那個,給我這樣的東西。」他教導說,這只是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的另一種表現,是非常狹隘、有限的心態。與此相對,菩薩則是這樣思考的:「我在這裡是為了給予、奉獻、分享。」

如此開闊我們的心量就是所謂的培養菩提心。喇嘛滇巴總結道,這就是法本所教給我們的:「圓滿佛陀由利他而來。」這就是給予、奉獻與關愛的核心。我們不再想着「我要幸福」,而是開始思考「我希望你幸福」。這正是佛子的修行。

插曲四:培養利他心願與菩提心——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隨著開場祈請,我們調整好身心,開始止禪的修習。我們也可以將這一正式的禪修練習當作放鬆休息,或讓我們的思緒安住。除此之外,有兩點被著重強調:保持初學者的心態以及身體的坐姿。

初學者心態

有些人對止禪的練習感到十分熟悉,有些人則感到陌生,還有些人則介於兩者之間。我們應當牢記禪宗傳統所說的「初學者心態」。

當我們放慢速度,從日常生活的節奏中抽離時,可以懷著好奇與探求的心態,再次思索上次課程中我們向自己提出的阿底峽尊者問題:「當下,此刻,我的心念狀態如何?」

擁有一顆初學者的心,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帶任何評判地觀察心念的動向與狀態——不去評估其好壞或正負。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禪修中教導的那樣:「保持覺察,僅僅保持覺察即可。」

身體姿態的重要性

作為止禪練習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注重身體姿態。良好的身體姿態有助於放緩思緒並帶來清明,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心念的狀態並加以調節。

因此,我們端坐,保持穩固和平衡,雙手放在膝蓋上或輕放於大腿上。調直脊柱,確保身體正中。雙肩輕輕向後展開,打開胸腔。下巴微含,舌頭輕抵上顎。放鬆頜關節,嘴微微張開,額頭與雙眼也輕輕放鬆,目視前方但不聚焦於任何物體,輕柔地覺察呼吸的起伏。

在某些傳統中,身體姿態被認為占據了50%的重要性,甚至高達90%。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明確身體姿態的重要意義。

調整好身體姿態後,再次觀察並問自己:「當下,此刻,我的心念狀態如何?」

使智慧意趣與我們修行路上的能力相應

在保持身體坐姿的同時,我們誦念了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頂禮文、立意以及正文的前十段偈頌。通過誦念與細緻觀察這些文字如何觸動我們,我們能夠深切地與智慧意趣連結。

在思考第十段偈頌之前,我們簡短回顧了上週所思考的兩段偈頌:

  • 第八頌:這一頌著重於我們身、語、意的所有行為都處於因果鏈之中。正如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所教導的,任何業力都不會「浪費」,意味著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遲早都會產生結果。因此,無著賢菩薩通過此頌教導我們,永遠不要做任何負面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最終只會導致痛苦。
  • 第九頌:如果沒有身、語、意的負面行為,且專注於善行,我們將越來越發現自己處於安樂之中,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非物質上的財富。從世俗的角度看,這可能帶來快樂與安逸。然而,無著賢菩薩在第九頌中指出,這些愉悅狀態並不能提供持久的幸福。相反,我們所享受的事物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就像「草葉上的露珠」一般。因此,我們應努力追求究竟的解脫狀態,完全擺脫痛苦、絕望與煩惱——即輪回的束縛。

這兩頌,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所解釋的,分別展現了較低與中等的眾生或能力層次。第十頌則指向最高的能力層次。我們也可以從潛能的角度來理解這三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常會在這三個層次間流動,視日常的狀況而定。有時甚至在一天或一次禪修中,也會在這三個層次間切換。

建立連結

在強調坐姿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繼續思考三種不同能力層次,聚焦於克里斯托弗·史塔格所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索達吉堪布)第十頌中所講到的最高層次: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二十世紀的上師扎楚阿旺丹增諾布在對此頌的評述中提到,認識到一切有情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效法過去菩薩的所有理由——像他們一樣修行,為利益他人而努力。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闡明,「母親」這一概念,是為了指導我們找到與所有眾生建立連結的方式,無一例外。這種連結為慈愛、悲憫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最終成為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證悟的動力。

七重因果教授以發菩提心

從建立連結的角度出發,我們依據略作調整的噶當派七重因果教授來生起或培養菩提心。簡而言之:

  1. 憶念一位此生中曾對你懷有善意並讓你感到親近的人。這可以是你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親屬、師長,或任何人。
  2. 感受此人的存在,回憶你從他/她那裡感受到的善意。
  3. 了知此人對你的善意,與這種感受相應,生起報恩之心,願意回報恩德,不論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是精神上的回饋。
  4. 帶著報恩的意願,升起以下想法:「若此人一生中唯有安樂祥和,該是何等美妙。」淡淡地微笑並想像他們人生安樂,遠離一切苦難。這即是慈愛的本質。
  5. 回憶此人曾經歷的苦難時刻,或觀想其可能遭遇的艱難情境。生起「我能做什麼來幫助他」的念頭,並進一步思考:「 願此苦厄得以消除,願此人徹底遠離一切艱難。」這便是悲心的本質。
  6. 了知一切眾生皆如此人一般,無論認識與否、見過與否,雖外表各異,卻皆希望獲得安樂、遠離痛苦。生起誓願:「 我願盡己所能,除一切眾生之苦,並引領他們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安樂。」這即是「 最勝意樂」或無私大願的本質。
  7. 以上六步皆為發菩提心的因,最終成就殊勝的第七步——菩提心的生起。

這一強大的禪修練習,旨在培養真正的慈悲心,並如無著賢菩薩在第十頌中所述,升起覺悟之心。

這一強大的禪修練習,旨在培養真正的慈悲心,並如無著賢菩薩在第十頌中所述,升起覺悟之心。
如此,我們加深了與三種不同能力的連結,並將其作為修行的助力。在對諸位參加禪修的同修表示感謝之後,我們以迴向功德來結束這次修習,並祈願大家能夠培養這一最勝的決心,正如第十一頌所開始教導的,作為菩提心與菩薩道修行的基礎。

插曲三:思考業力與輪迴

在開場祈請之後,我們調整好正式的禪坐姿勢,開始修習止禪。在這個禪修方法中,我們特別強調一個關鍵點:確保身體保持舒適且覺醒,以支持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狀態。

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阿底峽尊者(Atiśa Dīpaṁkaraśrījñāna),這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印度大師,被認為是噶當派的奠基人。他曾強調,我們應當時常自問:「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我們往往會問自己過得如何,並以身體狀況作為回答。然而,按照阿底峽的觀點,更重要的問題應當是,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如何?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思維修的指導要點

止禪之後,我們進行了兩次思維修的練習。每當我們進行這類禪修時,可以牢記以下幾點指導原則:

  • 以正式的禪坐姿勢坐好(如同止禪
  • 讓自己感到安穩,並與平靜、開放的心境相連
  • 以好奇心來思考問題或觀點
  • 不要用強大的理性推理來施壓,也不必覺得必須立刻找到答案
  • 觀察自己的身體、情緒和心理的反應,不帶評判
  • 覺察禪修在此刻的影響

在思維修練習的尾聲,我們可以以一種喜悅與感激之心,在腦海裡簡要地記錄這次體驗,也許是得到了某種新的或更深的理解,或者是某個特別的見解。然後,我們可以簡單地放下這一切,短暫地再次修習止禪

對業力、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

在對第八偈的論述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強調,我們不需要在外部世界尋找三惡道或任何其他道。我們只需觀察當下的世界和自己的心境。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欽列多傑對此亦有相似的開示:

「三惡道有時被描述為在地下深處或遙遠的地方。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直接看到這些惡道的縮影,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需要向地下尋找或向外尋找,因為戰爭和饑荒正在此刻發生,而這正是三惡道苦難的寫照。」

以這種觀點理解三惡道,並讓它更貼近自身,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 曾幾何時,以何種方式,我們給自己或他人帶來過痛苦?無論大小,在任何時刻,我們是如何成為痛苦的因。
  • 這些情境的發生,涉及哪些因緣條件?值得一提的是,事情的發生從不只有單一因緣,我們也未必能完全看清全貌。然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因果的運作。
  • 負面的心理狀態、惡語、以及不善的身業,都會導致痛苦;而正面的心理狀態、善語、以及善的身業,則會帶來幸福。

作為這一思考的總結,請省思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言:

「真正殊勝的,無非是業力、因與果。對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遠勝於見到本尊的法相。」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脫離輪迴的泥沼

在上一節課中,阿闍黎拉帕建議我們,將天人界、阿修羅界、色界或無色界比作高級住宅區。先暫時放下我們對這類地方的任何成見,將它想像成一個充滿寧靜與喜悅的地方,並進行以下思考:

  • 想像一個幸福、安寧的社區,它安全、整潔、寬敞,充滿鮮花與樹木。
  • 設想一切讓這個高級社區變得美好的事物,比如公園、噴泉、商店,或者你夢想中的房子——任何能帶給你幸福的來源。
  • 認識到,這些外在的物質事物,都是依靠因緣和合而生的,因此,它們都是無常的。想像這個高級社區逐漸開始衰敗,所有的一切都在緩慢地不可避免地瓦解。
  • 將同樣的無常觀念應用到自己的身體:日復一日,我們的身體在變老,我們會受到疾病的影響,遲早地,這一生將在某個時刻結束。正如我們無法永遠居住在高級社區,我們也不得不捨棄這個身體,並無法確知下一世會去往何方。
  • 體會到,這樣的社區和人間的生活都無法提供真正長久的幸福。因此,我們應當明白,執著於這種短暫的快樂幸福是毫無意義的,而應當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

作為這第二段思考的總結,並且聯繫到第九偈,我們可以思維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誨:

「諸位善友,這輪回之沼澤毫無幸福可言,請前往解脫的淨土。」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在自身的辯證方式中前行

如上的思維修,讓我們能以個人的方式,與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的教授以及阿闍黎拉帕的開示建立聯結。在我們的修行中,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體會,第八、九、十偈之間的遞進關係,展現了佛弟子在修行道上的勇猛精進。

在思考這一進階時,我們無需帶著評判心,去衡量自己「應該」到達哪一步,或「應該」如何進步。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修行與道路,並體會到它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可能是每一刻、每天,或者是每週都會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不必把進步看成是線性的進步,而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辯證進程。今天,我們可能對業力的法則有深刻體會,想着「我真的應該避免惡行」。明天,我們可能對無常的現實有更深的認識,想着「我以為這會帶來快樂,但現在我看到並非如此……」 而在某些時候,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可能會強烈感受到利他之心。這樣,我們可以連結並加強所有三種覺悟的能力,並在自己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以此結語,我們感謝了此次禪修的參與者,以迴向功德結束了這次修習,並祝願一切眾生安樂,究竟成佛。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

阿闍黎拉帕策林歡迎了現場和線上的所有同修,並且帶領我們修行了止禪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醒了我們一些關鍵要點,並強調開放與放鬆的重要性。在禪修中關於如何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他也給予了特別的指導:

“如果你的呼吸是淺的,就讓它保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讓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為你正在禪修,而嘗試改變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僅僅感受並意識到我們的呼吸。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將心念帶到當下,並且讓我們保持在當下的覺知中。

三類眾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展?

在我們上一次的“大眾禪修”的課程中,我們探討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八偈頌。阿闍黎拉帕策林提醒我們,這一偈頌描述了那些畏懼墮入三惡道之苦並尋求維持人天福報的眾生。作為補充,他提到,我們可以將“天神”理解為生活在“高端社區”的眾生,他們仍然處於輪迴之中,一旦福報耗盡,便會墮入更低的境界。

阿闍黎強調,雖然經文中將追求較高境界安樂的眾生描述為“下等”或“劣等”,但這並不是貶低或批評他們,而是與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關。接下來的兩偈分別描述了(擁有)中等與上等根器(眾生)的修行道路,並揭示了如何取得進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尋求個人解脫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眾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譯英,此處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無實質、本質無常、瞬息萬變。這包括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

這與阿闍黎在以往課程中講解的內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們的煩惱;而色界和無色界也並非指向某個“外在”的地方,而是通過禪定修習所達到的一種心境。這些境界雖然可能遠離了世俗的執著和物質欲望,但仍然屬於輪迴之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會精進於追求永恆不變的解脫。

通過指導我們進行分析性的禪修,阿闍黎拉帕策林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幸福是如何確實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眾生滿足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則領悟到輪迴中的幸福如同幽靜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許很美,但稍有微微顫動或一絲陽光照射便會消失。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出離輪迴之苦,這條修行道路被稱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與眾生連接

我們的根本經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種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譯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如下: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說,這一偈教導我們,我們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輪迴,因此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曾慈愛地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並理解所有眾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於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的覺悟。

如果我們很難理解“無始輪迴”“轉世”或“眾生皆為母親”的概念,阿闍黎指出,這裡的關鍵是建立連接。將他人視為慈愛的母親只是一個舉例。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為了與眾生建立連接,我們可以在心裡想著某個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們覺得親近的人——並培養與他們的親密情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修習慈愛與悲憫。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修行,就沒有大乘之道。”阿闍黎說道。

菩提心乃無上能力:無量悲心

漸漸地,我們開始理解所有眾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時無法對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施以慈悲。我們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僅限於一定範圍內,比如:“我願意善待一切眾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則能夠對所有眾生敞開心扉。他們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別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讓我們的心如虛空般廣闊,以這樣的方式敞開心扉,這就是生起菩提心——覺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備相同的智慧,他們明白輪迴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們缺乏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與方便法門。因此,那些將智慧與慈悲之道結合的人,便被稱為大乘菩薩。

修行之指引

在總結第八、九、十偈時,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偈頌的理解。他指出,無著賢菩薩並不是在描述三種不同等級或類別的眾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修行的動機,並提供了修行進步的指引。

首先,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並尋求人天福報。其次,我們領悟到這份福報是短暫無常的,因此我們努力追求恆常解脫,以避免墮入輪迴之苦。最後,我們看到個人解脫的局限,進而發起慈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成就圓滿的覺悟。

“作者在此的意圖並非描述三類眾生,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最終為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在此總結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結束了本次課程,並向所有現場及線上的學員表達了感激之情。下週日,我們將繼續禪修,並深入思考這些內容。在回向功德之後,阿闍黎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

關於如何過舒適人生的一些忠告: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第七期

在向諸位道早安後,我們的常住老師阿闍黎拉帕策林邀請我們首先升起覺悟之念:

「以我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專注安坐

在對坐姿進行簡單指導後,阿闍黎重點強調了我們應當如何專注於安坐。他解釋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時刻要求自己絲毫不分心。如果我們時刻以不能分心來給自己施加壓力,這種方法本身會成為一種干擾。與此相反,我們僅是試圖讓心回歸自然狀態,安住於當下。「當我們充滿覺知地安坐於當下,如果思緒受到干擾或者遊離開外,我們只需要察覺或者收回思緒,這便足夠了。」

皈依後的目標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前七頌。阿闍黎提醒我們上一段偈頌提到了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以佛陀為我們的目標或歸宿,以佛法為通往目標的道路,以僧眾作為同行的伴侶。

在我們中的一些朋友懷有成就佛果的美好願景,其他人可能滿足於擁有普通人類的一生。對於那些滿足於此的朋友,阿闍黎分享到,他們心中應有一種滿足感:「我並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麼遠,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第八頌便教導我們如何保持這種狀態,並且成為一個好人。第八頌如下: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
是故雖遇生命難,終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頌》,英譯: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譯:索達吉堪布)

六道何處尋?

本段偈頌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與之相對的上三道則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阿毗達磨》教義詳細說明了這些境界存在於何處。然而,阿闍黎再三重複,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心識中的煩惱或障礙的體現。因此,無需向外尋。

如果那些擾亂心緒的心理狀態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經出生在該道的眾生所受苦的原因,當它出現在我們的心流中時,我們就在這一刻親自體驗到了那一道。該道就在我們心中。

上三道的苦難

阿闍黎簡要概述了導致我們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難,以及我們在上三道中所經歷的痛苦:

  • 天道:驕傲是主要的苦難。雖然天神在一生中只體驗到幸福,但由於其驕傲和功德耗盡,在生命將盡時,他們會經歷巨大的痛苦,並墮入下界。
  • 阿修羅道:嫉妒是主導的折磨。如果我們像阿修羅一樣嫉妒,我們也會經歷他們因與天神及彼此之間爭鬥所帶來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們對自身、財產和未實現願望的執著導致了源源不斷的不滿和痛苦。因此,這個人道也被稱為欲界。

阿闍黎解釋了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分別以驕傲、嫉妒和欲望為特徵。他教導說,當這些煩惱情緒存在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處於對應的某一道之中,從而體驗到其中的痛苦。

我們或許已經處於下三道之中

阿闍黎分析了從人道墮入下三道(地獄、餓鬼、牲畜道)的諸多原因,並指出為何當某一道的主要煩惱情緒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時,我們便已經發現自己置身於那一道之中。

  • 地獄道:主導苦難是嗔恨。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心流比作水,嗔恨會使水變得極熱或極冷。這便導致我們變得衝動易怒或僵硬憤懣,最終傷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滿足於生活在人道,則必須避免嗔恨。
  • 餓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嗇或貪婪。餓鬼受到無盡的飢渴折磨,但由於他們喉嚨狹窄,即使再努力也無法吞咽任何東西。同樣,我們作為人類可能擁有大量財富財物,但如果我們具有貪婪的心理障礙,那也無外乎就是餓鬼所經歷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無明(無知)。雖然動物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它們都受到愚笨和遲鈍的折磨。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明。這意味著它們不知道應該採納什麼(善行),也不知道應該捨棄什麼(惡行),因而承受相應的後果。

與人類不同,這些下三道的眾生缺乏應該採納什麼(善行)或捨棄什麼(惡行)的概念。即使它們心存善念,也沒有真正的機會修持善法,摒棄身語意諸惡行。無論何時,如果我們經歷了這三種主要苦難所帶來的痛苦時,便可以說我們已經墮入了與之對應的下三道中了。

誰製造了我們的苦難?

也許現在有些人會想知道是誰製造了下三道的苦難?阿闍黎解釋說,苦難並非由誰創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惡行所致。所謂的規則制定者並不存在。這一切完全是由我們身、語、意所造的非善行為。

阿闍黎進一步補充道,佛陀在經中教導說,由我們的負面行為所導致的後果並不會消散。「一旦因緣俱足,我們將遲早面對後果。」這也就是為何第八頌教導我們,「即使身處危及生命的險境」,任何時候也都不能造下惡業。如果我們造下惡業墮入下三道,便無從知曉何者應採,何者應棄。因此,我們會持續下墜,我們所遭受的痛苦也將不斷延續,長久深陷於輪迴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獲得美好人生

在結束本次開示時,阿闍黎強調了第八頌的要訣:儘管我們擁有了人身,我們仍時刻處於墮入下三道的風險與恐懼之中,這無非是嗔恨、貪婪和無明等精神痛苦存在於我們的心流中,從而造成相應的痛苦,以及我們因此而做出的負面行為所帶來的惡果。

「如果我們並不以成就佛果作為目標,而是認為擁有人身即已足夠,我們應當修持什麼?我們應當避免那些煩惱情緒,並且不可以身語意犯下任何惡行。即使是以我們的生命為代價。」

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這些是十分困難的,阿闍黎鼓勵我們,即使只做到10%也會產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結語,阿闍黎感謝諸位的參與,並且帶領大家迴向功德。

慈悲——無畏之道: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頌》展現了一種別樣的思維方式,觸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內在世界。這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規的生活方式,值得去體驗。——竹慶本樂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譯本前言。

阿闍黎拉帕策林誠摯地歡迎所有在現場以及線上參加大眾禪修的諸位同修,並對KC16的歷史沿革以及宗旨進行了簡要介紹。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處集朝聖、禪修、閉關、研修與皈依的聖地,以此紀念在美國伊利諾伊州錫安示現圓寂的尊勝的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讓炯日佩多杰。由於示寂之地被視為神聖且充滿加持力,KC16在伊利諾伊州Wadsworth ( 近錫安 ) 得以建立

止禪/安住禪

在正式開始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之前——這也是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這一新的「 大眾禪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闍黎指導我們進行了一座簡短的止的禪修。阿闍黎特別強調了保持覺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無著賢菩薩

在共同修持止禪後,通過介紹《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偉大的學者以及修行者,無著賢菩薩(ca.1295-ca.1369),阿闍黎開始了他的開示。

阿闍黎分享道,無著賢菩薩自年幼時就非常慈悲,有許多的故事講述了這一點。例如,在某一年的藏歷新年期間,他盛裝打扮後和同伴們玩耍歸來卻不著一物。其母問,你的衣服都去哪兒了?他回答說,為了給螞蟻保暖,他把衣服都用來蓋住螞蟻巢了。

在聽聞,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導之後,無著喬美(Ngulchu Tokmé)被廣泛尊稱為格尕喬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為「勝者之子」,即指佛陀的兒子。

法本:慈悲,無畏之道

上個週末,阿闍黎淺述了聲聞(śrāvakas)和緣覺(pratyekabuddhas)之道,與菩薩道(字面意思為「 覺悟的英雄」)的區別,分別對應於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義強調個人解脫,而大乘之所以稱為大乘在於其教義更強調修行以度化一切眾生。

大乘的傳統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頌》扼要的講解了慈悲的無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個關鍵修行。阿闍黎指出,慈悲心在開始時像一顆種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像水一樣滋潤著種子,讓它生長。在修行的最終,它呈現在覺悟的成就與利他上。成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這就是無畏之道——菩薩之道。

開經偈:禮贊與立誓

在逐句闡述菩薩的無畏之道修法之前,無著賢菩薩在文中以兩段偈頌開篇:一是禮贊,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頌的目的與意圖。

阿闍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文版本是由我們永遠深切懷念的法摯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 ) 翻譯的。他隨後誦讀了第一段禮贊偈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恒時敬頂禮。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二諦

作者在禮贊中表達了兩個要點。第一句提到了大乘傳統中的二諦:世俗諦(或稱相對真理)與勝義諦(或稱究竟真理)。以簡易的方式解釋,這意味著雖然所有顯現於我們眼前的現象構成了世俗現實,但它們的本質最終是空性——這即是勝義現實。換句話說,事物似乎來來去去,它們可以被感知為長短、好壞等等。然而,經過深入觀察,我們會發現,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顯現的那樣存在。

阿闍黎教導說,所有現象的究竟本質是空性的這一觀點可能難以理解。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他指出宗喀巴大師通過講解一切現象的相依性來闡明空性。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譯本看起來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冊子,這本冊子相對來說就會顯得大。簡而言之,認識到相依性的現實——即世俗現實,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現實的關鍵。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重要的是要看到這兩種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觀世音菩薩,至高無上的上師與內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頂禮佛陀誕生地的首句之後,作者表達了對觀世音菩薩以及其根本上師的崇敬。

為什麼要向他們頂禮呢?觀世音菩薩已證悟空性,並且如同頌文所示,致力於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間萬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輪迴眾生。由於他的上師具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並致力於度化一切眾生,作者向他們二位頂禮,視二者為不可分割。

阿闍黎指出,像這樣頂禮有助於我們意識到,我們也擁有觀世音菩薩的證悟品質。阿闍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常用蠟燭來比喻說明這一點。當我們踏上這條變革性的無畏之道時,雖然我們都擁有同樣的慈悲心燈,但它需要通過我們的修行頂禮來點燃。因此,我們首先要將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身——與我們的法友視為一體,並以此為起點進行頂禮。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結束本次開示之前,阿闍黎簡要地講解了第二段偈頌: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於此宣說佛子行。

這段闡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寫本文的意圖。在後文中將講述的三十七頌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門。我們也許會探尋為何如此?

我們的常駐上師阿闍黎解釋道,菩薩通過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們想像菩薩一樣證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們的方式修持。這些修行是什麼呢?正如頌文所示,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麼,何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來生暫時利益的因,也幫助我們避免非善的行為,從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還帶來究竟利益——成就證悟或圓滿佛果。

阿闍黎進一步解釋道,沒有修持慈悲心,就無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沒有可能實現究竟的幸福。因此,無論是為了我們的福祉,還是為了實現圓滿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闍黎表示「 大眾禪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課程至此結束,並祝願我們修行與誦讀這部經典能成為我們開悟的因緣。阿闍黎最後邀請大家一起迴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