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场祈请之后,我们调整好正式的禅坐姿势,开始修习止禅。在这个禅修方法中,我们特别强调一个关键点:确保身体保持舒适且觉醒,以支持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念状态。
我的心处于何种状态?
阿底峡尊者(Atiśa Dīpaṅkaraśrījñāna),这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印度大师,被认为是噶当派的奠基人。他曾强调,我们应当时常自问:“我的心处于何种状态?” 我们往往会问自己过得如何,并以身体状况作为回答。然而,按照阿底峡的观点,更重要的问题应当是,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如何?
根据阿阇黎拉帕策林的指导,我们在观察自己的心时,应该做到不带评判。相反,我们可以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态度来练习。我们无需强迫自己的心进入特定的状态,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没有某些想法。我们只需带着觉知去观察,并简单地注意:“此刻,我的心处于何种状态?”
思维修的指导要点
在止禅之后,我们进行了两次思维修的练习。每当我们进行这类禅修时,可以牢记以下几点指导原则:
- 以正式的禅坐姿势坐好(如同止禅)
- 让自己感到安稳,并与平静、开放的心境相连
- 以好奇心来思考问题或观点
- 不要用强大的理性推理来施压,也不必觉得必须立刻找到答案
- 观察自己的身体、情绪和心理的反应,不带评判
- 觉察禅修在此刻的影响
在思维修练习的尾声,我们可以以一种喜悦与感激之心,在脑海里简要地记录这次体验,也许是得到了某种新的或更深的理解,或者是某个特别的见解。然后,我们可以简单地放下这一切,短暂地再次修习止禅。
对业力、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
在对第八偈的论述中,阿阇黎拉帕策林多次强调,我们不需要在外部世界寻找三恶道或任何其他道。我们只需观察当下的世界和自己的心境。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钦列多杰对此亦有相似的开示:
“三恶道有时被描述为在地下深处或遥远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直接看到这些道的缩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需要向地下寻找或向外寻找,因为战争和饥荒正在此刻发生,而这正是三恶道苦难的写照。”
以这种观点理解三恶道,并让它更贴近自身,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 曾几何时,以何种方式,我们给自己或他人带来过痛苦?无论大小,在任何时刻,我们是如何成为痛苦的因。
- 这些情境的发生,涉及哪些因缘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事情的发生从不只有单一因缘,我们也未必能完全看清全貌。然而,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因果的运作。
- 负面的心理状态、恶语、以及不善的身业,都会导致痛苦;而正面的心理状态、善语、以及善的身业,则会带来幸福。
作为这一思考的总结,请省思阿底峡尊者的以下教言:
“真正殊胜的,无非是业力、因与果。[cause]对因果生起坚定的信心,远胜于见到本尊的法相。”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颂导读》,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脱离轮回的泥沼
在上一节课中,阿阇黎拉帕建议我们,将天人界、阿修罗界、色界或无色界比作高级住宅区。先暂时放下我们对这类地方的任何成见,将它想象成一个充满宁静与喜悦的地方,并进行以下思考:
- 想象一个幸福、安宁的社区,它安全、整洁、宽敞,充满鲜花与树木。
- 设想一切让这个高级社区变得美好的事物,比如公园、喷泉、商店,或者你梦想中的房子—— 任何能带给你幸福的来源。
- 认识到,这些外在的物质事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生的,因此,它们都是无常的。想象这个高级社区逐渐开始衰败,所有的一切都在缓慢地不可避免地瓦解。
- 将同样的无常观念应用到自己的身体:日复一日,我们的身体在变老,我们会受到疾病的影响,迟早地,这一生将在某个时刻结束。正如我们无法永远居住在高级社区,我们也不得不舍弃这个身体,并无法确知下一世会去往何方。
- 体会到,这样的社区和人间的生活都无法提供真正长久的幸福。因此,我们应当明白,执着于这种短暂的快乐幸福是毫无意义的,而应当寻求真正的解脱之道。
作为这第二段思考的总结,并且联系到第九偈,我们可以思维阿底峡尊者的以下教诲:
“诸位善友,这轮回之沼泽毫无幸福可言,请前往解脱的净土。”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颂导读》,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在自身的辩证方式中前行
如上的思维修,让我们能以个人的方式,与无著贤菩萨(Ngulchu Tokmé)的教授以及阿阇黎拉帕的开示建立联结。在我们的修行中,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体会,第八、九、十偈之间的递进关系,展现了佛弟子在修行道上的勇猛精进。
在思考这一进阶时,我们无需带着评判心,去衡量自己“应该”到达哪一步,或“应该”如何进步。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修行与道路,并体会到它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可能是每一刻、每天,或者是每周都会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不必把进步看成是线性的进步,而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辩证进程。今天,我们可能对业力的法则有深刻体会,想着“我真的应该避免恶行”。明天,我们可能对无常的现实有更深的认识,想着“我以为这会带来快乐,但现在我看到并非如此……” 而在某些时候,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可能会强烈感受到利他之心。这样,我们可以连接并加强所有三种觉悟的能力,并在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以此结语,我们感谢了此次禅修的参与者,以回向功德结束了这次修习,并祝愿一切众生安乐,究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