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rsonal Note on Pilgrimage from Dilyak Drupon Rinpoche

གཤམ་གྱི་བོད་ཡིག་ལ་གཟིགས། 见以下中文

Dear dharma friends,

When embarking on a pilgrimage to sacred sit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irst understand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behind visiting these holy places—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benefits they offer, and how to maintain proper motivation throughout the journey.

Begin by taking refuge and generating bodhicitta, the wish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eings. Then, make efforts to accumulate merit and purify obscurations. Finally, conclude the pilgrimage with dedication and aspiration prayers; these steps are essential.

During the pilgrimage, make a personal commitment—such as, “From today onward, I will maintain a five-minute daily meditation practice without interruption.” Carrying this intention throughout your pilgrimage will make the entire journey extraordinarily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Sending heartfelt blessings,
Dilyak Drupon

P.S. This July, 2025, Karmapa Center 16 is organizing for the first time a month-long practice of walking around (“doing kora”) the Boudha Stupa in Kathmandu (Nepal). If you are in Kathmandu and would like to join in this practice, please visit us at Dilyak Monastery (near Boudha Stupa). 

༈ རྣམ་པ་ཚོ་གནས་སྐོར་ལ་ཕེབས་པའི་སྐབས་སུ།  གནས་སྐོར་དུ་འགྲོ་བའི་དགོས་པ་རྒྱུ་མཚན།  གནས་དེ་དག་གི་ཁུངས་ལུང་ལོ་རྒྱུས་དང་ཕན་ཡོན། འགྲོ་སྐབས་ཀུན་སློང་ཁྱེར་ཚུལ་མཁྱེན་དགོས་རྒྱུ་གལ་ཆེ། 

ཐོག་མར་སྐྱབས་འགྲོ་དང་གཞན་ཕན་བྱང་ཆུབ་སེམས་བསྐྱེད་ཀྱི་རྩིས་ཟིན་པ།  བར་དུ་ཚོགས་བསགས་སྒྲིབ་སྦྱང་ལ་འབད་པ།  མཇུག་ཏུ་བསྔོ་བ་སྨོན་ལམ་བཟང་པོའི་མཐར་རྒྱན་པར་བྱ་རྒྱུ་ནི་གལ་ཆེ་བ་ཡིན།

གནས་མཇལ་སྐབས་རང་ཉིད་ནས། དཔེར་ན་དེ་རིང་ནས་བཟུང་ངེས་ཉིན་རེར་སྐར་མ་ལྔ་རེ་མ་ཆགས་པར་སྒོམ་བརྒྱབ་གི་ཡིན་བསམ་པའི་དམ་ཅ་མཁས་ལེན་རེ་ཙམ་བྱེད་ཐུབ་པ་ཡིན་ན་དཔེ་མེད་ཡག་པོ་ཡོད་རེད། 

གུས་དིལ་ཡག་སྒྲུབ་དཔོན་ནས་ཕུལ།

當大家前往聖地朝聖時,最重要的是,應當先了解前往這些聖地的必要性和原因、聖地的歷史緣由與利益,以及在前往時,又該如何持守正確的動機。

首先,要以皈依和為了利他而發起菩提心作為開始;其次,盡力積聚資糧、淨除罪障;最後,則以迴向祈願作為圓滿的結尾,這些非常重要。

在朝聖期間,如果自己能夠立下一些誓願,例如,「從今天開始,我每天一定會不間斷的保持五分鐘禪修練習。」,以這樣決心和誓願朝聖,這是非常善妙殊勝的。

諦雅竹奔 謹啟

关于如何过舒适人生的一些忠告: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七期

在向诸位道早安后,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拉帕策林邀请我们首先升起觉悟之念:

“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专注安坐

在对坐姿进行简单指导后,阿阇黎重点强调了我们应当如何专注于安坐。他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要求自己丝毫不分心。如果我们时刻以不能分心来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方法本身会成为一种干扰。与此相反,我们仅是试图让心回归自然状态,安住于当下。“当我们充满觉知的安坐于当下,如果思绪受到干扰或者游离开外,我们只需要察觉或者收回思绪,这便足够了。”

皈依后的目标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前七颂。阿阇黎提醒我们上一段偈颂提到了皈依。我们皈依三宝,以佛陀为我们的目标或归宿,以佛法为通往目标的道路,以僧众作为同行的伴侣。

在我们中的一些朋友怀有成就佛果的美好愿景,其他人可能满足于拥有普通人类的一生。对于那些满足于此的朋友,阿阇黎分享到,他们心中应有一种满足感:“我并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么远,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第八颂便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成为一个好人。第八颂如下: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颂》,英译: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译:索达吉堪布

六道何处寻?

本段偈颂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与之相对的上三道则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阿毗达磨》教义详细说明了这些境界存在于何处。然而,阿阇黎再三重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心识中的烦恼或障碍的体现。因此,无需向外寻。

如果那些扰乱心绪的心理状态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经出生在该道的众生所受苦的原因,当它出现在我们的心流中时,我们就在这一刻亲自体验到了那一道。该道就在我们心中。

上三道的苦难

阿阇黎简要概述了导致我们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难,以及我们在上三道中所经历的痛苦:

  • 天道:骄傲是主要的苦难。虽然天神在一生中只体验到幸福,但由于其骄傲和功德耗尽,在生命将尽时,他们会经历巨大的痛苦,并堕入下界。
  • 阿修罗道:嫉妒是主导的折磨。如果我们像阿修罗一样嫉妒,我们也会经历他们因与天神及彼此之间争斗所带来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们对自身、财产和未实现愿望的执着导致了源源不断的不满和痛苦。因此,这个人道也被称为欲界。

阿阇黎解释了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分别以骄傲、嫉妒和欲望为特征。他教导说,当这些烦恼情绪存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对应的某一道之中,从而体验到其中的痛苦。

我们或许已经处于下三道之中

阿阇黎分析了从人道堕入下三道(地狱、恶鬼、牲畜道)的诸多原因,并指出为何当某一道的主要烦恼情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便已经发现自己置身于那一道之中。

  • 地狱道:主导苦难是嗔恨。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心流比作水,嗔恨会使水变得极热或极冷。这便导致我们变得冲动易怒或僵硬愤懑,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满足于生活在人道,则必须避免嗔恨。
  • 饿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啬或贪婪。饿鬼受到无尽的饥渴折磨,但由于他们喉咙狭窄,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吞咽任何东西。同样,我们作为人类可能拥有大量财富财物,但如果我们具有贪婪的心理障碍,那也无外乎就是饿鬼所经历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无明(无知)。虽然动物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受到愚笨和迟钝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这意味着它们不知道应该采纳什么(善行),也不知道应该舍弃什么(恶行),因而承受相应的后果。

与人类不同,这些下三道的众生缺乏应该采纳什么(善行)或舍弃什么(恶行)的概念。即使它们心存善念,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修持善法,摒弃身语意诸恶行。无论何时,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三种主要苦难所带来的痛苦时,便可以说我们已经堕入了与之对应的下三道中了。

谁制造了我们的苦难?

也许现在有些人会想知道是谁制造了下三道的苦难?阿阇黎解释说,苦难并非由谁创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恶行所致。所谓的规则制定者并不存在。这一切完全是由于我们身、语、意所造的非善行为。

阿阇黎进一步补充道,佛陀在经中教导说,由我们的负面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不会消散。“一旦因缘俱足,我们将迟早面对后果。” 这也就是为何第八颂教导我们,“即使身处危及生命的险境”, 任何时候也都不能造下恶业。如果我们造下恶业堕入下三道,便无从知晓何者应采,何者应弃。因此,我们会持续下坠,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也将不断延续,长久深陷于轮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获得美好人生

在结束本次开示时,阿阇黎强调了第八颂的要诀:尽管我们拥有了人身,我们仍时刻处于堕入下三道的风险与恐惧之中,这无非是嗔恨、贪婪和无明等精神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心流中,从而造成相应的痛苦,以及我们因此而做出的负面行为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我们并不以成就佛果作为目标,而是认为拥有人身即已足够,我们应当修持什么?我们应当避免那些烦恼情绪,并且不可以身语意犯下任何恶行。即使是以我们的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阿阇黎鼓励我们,即使只做到10%也会产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结语,阿阇黎感谢诸位的参与,并且带领大家回向功德。

映照自身——发现外在与内在的皈依: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六期

阿阇黎拉帕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们完成开场祈请文后,他继续引导我们修习止禅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而发愿成就佛果。这正是我们修持佛法的意义所在。

心流

在我们的禅修实践中,阿阇黎传授了一种识别心念流动的特殊方法。他说:“无论生起什么念头,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头,都让它们自然生起,然后单纯地觉知即可。你不必因为生起坏念头而感到难过,也不必因为生起好念头而感到兴奋。只需将它当作念头看待即可。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追逐念头,心神散乱了,也不要担心。此时,只需觉察到你的心散乱了,它自然就会回归。”

第七颂:无欺的皈依

在开始研讨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七颂时,我们首先诵读了本段颂文译文: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阿阇黎拉帕指出,这一颂教导我们三宝才是皈依处。尽管梵天、毗湿奴等因前世所积累的福德而处于六道轮回的最高境界,他们仍然被困于轮回之牢。一旦福德耗尽,他们便会堕入下三道。因此,那些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寻求成佛之人,不应皈依这些“神祇”,因为它们是虚妄的。我们必须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贵稀有且至高无上:我们的目的地、道路与同行者

在藏语中,佛、法、僧三宝被称为“贡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们被认为如珍宝一般。“佛”指的是我们要成就的目标或结果:觉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阿阇黎继续解释道,到达该目的地的方法则是“法”。这是我们将要沿着前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学会如何辨明应取与应舍之处。最后,在这段旅途中,我们需要同行者。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员所组成的社群。

每一宝的特质可以总结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断除烦恼和显现本有清净觉性;
  • 法: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为崇高,给我们带来启发,使我们渴望成为那些已经修习佛法之人的模样。

皈依:是镜子,也是基础

以佛、法、僧作为三宝,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这将成为一个条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觉悟的心性和潜力本自具足。阿阇黎说道:“这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自己,我们将会明白三宝及其功德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之中。”

此外,一旦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无我观念的觉悟将会生起。基于此,我们将会领悟空性。正如阿底峡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 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 中所教导的,空性的觉悟是最高的保护,世间没有能够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级的保护。

皈依佛陀将为我们其余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础。它将防止我们堕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为。它是发愿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者以及发愿成就菩萨道的修行者的基础。

两种建议:何者应舍弃,何者应采纳

皈依三宝应与两种建议相伴而行:一种是关于我们需要舍弃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种是关于我们应当采纳或成就的事物。阿阇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后,有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一种建议如下:

  • 当我们皈依佛陀时,不应再皈依世间的神祇。阿阇黎教导道:“他们并未真正脱离困境。”在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伟大上师莲花生的教诲,他说:“世界的领导者,无论多么卓越,都是虚妄的;皈依源泉,三宝,才是真实不虚的。”虽然世间的神祇可能拥有巨大力量,但它们并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着通过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放弃对众生造成伤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后,我们必须舍弃不良的伴侣,即那些总是造作恶业、行为违背佛法的人。

如果这三条构成了关于应舍弃的建议,那么应当采纳的建议包括什么呢?

  • 皈依佛陀意味着我们应当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征,无论是雕像、唐卡,还是其他类似的表现形式。
  • 皈依法意味着我们必须尊敬佛陀的教义以及将这些教义记录下来的经典。阿阇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讲述了他的书包如何保护他免受伤害。他和同学们被教导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书包里的书籍则是用与佛陀教义相同的藏文经典写成的。因此,没有人敢踢他的书包!
  • 皈依僧伽意味着尊重出家僧团,并向那些把受戒作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员和法友(译者注:在家众)表达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义

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阿阇黎再次强调了三宝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认为皈依之后,学习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义——从皈依的方式到三宝——都在讲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阇黎举例阐释道,佛性智慧的教义实际上是关于佛陀的。同样,当我们思考如何舍弃烦恼,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时,我们是在讲法。而随着我们沿着修行之路前进,我们将逐渐了解各个阶段和层次(梵语:bhūmis),这些则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义可以通过三学(戒定慧)来总结,然而正如阿阇黎在之前的课程中所教导的,他总结道:“当我们从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时,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切教义都是关于三宝的教义。”

之后,我们回向了功德,阿阇黎表达了他对每个人的衷心祝愿,愿大家节日愉快,新年快乐!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