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的解脱之路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九期

虽然佛陀所传的教法中有种种不同的修行方法与道路,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它们的目的却无二——皆为证得佛果。那么,在菩萨的无畏之道中,禅修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智慧的修持又应当如何理解?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二十九与第三十颂中对此予以解释。

止禅:放下抗拒

在止禅修持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发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实解脱与安乐而修行,并认真地调整身体的坐姿。在本次课程中,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出现在感官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看似外在的事物,还是内在的体验。

在止禅修持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我们都不应抗拒。换言之,我们接纳、容许一切浮现于心中的内容,并将注意力带回当下这一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得以调伏与训练内心,进而圆满菩萨所修的诸波罗蜜行。

三乘教法:殊途同归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教法与修持方式,有时甚至看起来彼此矛盾。然而,对此阿阇黎强调:“无论传授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其本意都是一致的。” 这在释迦牟尼佛于诸经典所说的话中得以明确表达: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这是三乘——小乘、大乘与金刚乘——所共同依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这三者在侧重点、见解及修持方法上又各有不同:

  • 在小乘的道路上,修行的重点在于自身从轮回苦中解脱。
  • 在大乘的道路上,我们不但寻求自身的解脱,更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
  • 在金刚乘的道路上,证悟被教导为自身早已具足的品性,并非将来才可成就的。其修行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认出并显现这一本性?

因此,虽说修行的究竟目标相同,但所依的方法各异,因而所行之道也有所不同。

止禅Samatha内观Vipasyana

在建立了这一理解的基础上,阿阇黎接着引导我们进入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二十九颂,其中写道: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所阐明的是第五度——禅定波罗蜜多。虽然三乘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禅修法门,但大体上都可归纳为两类:止禅内观。阿阇黎结合梵文术语的词源意义,对此作了如下解释:

  • 止禅或称禅定寂静,是指我们不为外境所扰——如色、声、香等外在对象,也不被内在烦恼情绪所牵动。虽然我们平时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内心,但当真正开始修习止禅时,才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心的运作与本质。通过持续练习,即使每天只有五到十分钟,我们也能逐渐提高专注力,安住于寂静安稳的状态之中。
  • 所谓“内观”这一修法,指的是我们开始对现实进行分析。例如我们眼睛所见的笔等感官对象,是否本质上真实存在、独立成立?若我们细致观察,便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如表面所显那般真实。我们将会意识到,一切现象皆依他而生,彼此依存;我们所赋予它们的名称,不过是心识的假立而已。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称之为“笔”的事物——无论它长或短,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心中所界定的敌人、朋友,甚至包括“自己”。

在三乘当中,以上两类禅修都需兼修并行,不可偏废。

四无色定

将止禅与内观相结合,能够逐步提升我们内心的专注力,使心长时间安住于同一对境而不动。通过这样的修持,便能趋入无著贤菩萨所提及的四无色定。这些是禅定吸收(深定)中的专注境界,在其中,我们对现象的感知方式已异于寻常:

  1. 空无边处定;
  2. 识无边处定;
  3. 无所有处定;
  4. 非想非非想处定。

尽管修习止禅内观能够引导我们趋入这些更高层次的禅定境界,阿阇黎特别强调:这些仍属于苦的世间,尚未超出轮回。菩萨的修行,则是更进一步,彻底超越生死轮回。正因如此,无著贤菩萨才写道:“远离四处无色心,修习禅定佛子行。”

智慧Prajñā修持前行

在下一颂——第三十颂中,无著贤菩萨指出了第六也是最后一度:般若,即智慧或胜义智。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虽然般若(智慧)被教导为最重要的波罗蜜多,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但阿阇黎指出,这一颂说明:若无禅修,智慧便无从生起。因此,他说,我们可以将禅修视为智慧生起的前行与准备,是不可或缺的修持。

此外,正如在先前的课程中所指出的,要使禅修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圆满精进;而精进则有赖于安忍的修习;安忍又依于持戒;在持戒之前,更须从布施开始修行。因此,智慧的生起依赖于前面所修的五种波罗蜜多。阿阇黎说道:“若无这五度作基础,我们将无法证得智慧。”

超越三轮

以此方式理解佛子的修行,第三十颂关于般若的后两句也揭示了佛法修持的根本目的:证得无我智慧。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何谓“三轮”。阿阇黎以相互连接的锁链为喻,说明三轮如同将我们囿于轮回的因,三轮本质上源于深深串习的分别心——执着于一个真实存在的“我”。由此产生三个层面:能行者、所行法与所缘境。例如,在修习布施时,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给予者”(能行者),行为是“布施”(所行法),而对方则是“受施者”(所缘境)。

对这三轮的分别执著,正是我们在智慧的修持中所要放下的。阿阇黎说道:“这正是我们要超越、要舍弃的。”他接着说:“智慧的修行,就是舍弃三轮的修行。若我们仍执著于三轮,就会继续被系缚在轮回之中,这就如同迷失在一座迷宫里。”因此,智慧的修持可以理解为:找到通出轮回之迷的道路。

阿阇黎以对诸位同修的感谢作为本次课程的结束。他祝愿大家度过美好的一天并且诚挚地邀请大家下周日继续一同学习。之后,我们回向本次学习之功德。

拥抱无常: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四期

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在提醒我们身体姿势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松——以及心灵姿势的重要性——保持觉知——之后,带领现场和线上的诸位同修开始了止禅的禅修练习。在共修结束后,阿阇黎回答了诸同修就我们之前的课程提出的一些问题。

了解我们的能力

上次的课程中,阿阇黎教导了我们关于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内容,将其比作嫩芽。第一个问题就针对这个主题,询问当我们身处有害环境中时该怎么办。

虽然菩提心的意思是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证得圆满觉悟,但仅仅拥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够的。阿阇黎指出,我们还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否则我们可能会造成伤害。他用医护人员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帮助在车祸中肢体受伤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提供帮助的是医护人员。

(只有)证得十地菩萨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萨,才能将有害的环境转化为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样做有益,他们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更进一步之前,我们的重点应该是生起菩提心,并确保它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长。作为初学者,如果我们看到参与或停留在有害的环境中没有益处,那么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祈愿我们将来能够改变现状,使其变得更好。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气可嘉的。

日常念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将这三十七颂的内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阇黎说,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慢慢地背诵这些偈颂,并思考其中的含义,那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他建议每周学习一颂,并以第一颂为例:这一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颂如何真实不虚?我们人生的珍贵之处在于什么?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义?如此体悟这些偈颂,无疑是有益的。

阿阇黎将我们对这些偈颂的理解与佛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强调佛陀的教导,例如大手印传承的指导,都是关于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我们不应担忧他人如何修行,而应专注于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这些偈颂和教导的核心。

放下三轮

如何理解在不产生执着的情况下保持慈悲和充满慈爱这一挑战,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阿阇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没有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确实非常不容易。他说:“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想要不产生执着,其中总是会包含一定程度的执着。”

那么,培养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大乘传统中,培养这种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从将慈爱和慈悲扩展到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开始:我们的母亲、家人、朋友和亲戚。慢慢地,我们可以增强和扩展我们的慈爱和慈悲,使其包含我们不喜欢或视为敌人的人,以及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众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趋向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

此外,阿阇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们的修行总是需要包含慈爱和慈悲的善巧方便,并与智慧相结合。他说:“如果方法中没有智慧,那么它实际上会成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义中所说的智慧是脱离三轮的慈爱和慈悲。我们所有的行为通常都会从行为的对象、执行者以及行为本身这三个方面来思考——然而,我们需要放下的是这三轮。以这种方式将方法和智慧结合起来,最终将帮助我们成就无执的慈悲。

觉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进入下一颂的学习之前,阿阇黎对《佛子行三十七颂》做了一个总体评论:“它们都是引导我们生起菩提心,即觉醒之心的指南。我们内在的这种品质需要被激活和扩展,不仅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也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一旦我们激活了这颗觉醒之心,就必须保持它的活力。”

他举例说,当心脏休克需要复苏时,它需要重新跳动起来。类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后,我们必须用慈悲之息来维系它。正如呼吸支撑着心脏的跳动一样,我们持续不断的慈悲实践维系着我们的菩提心。

重新引导我们的心灵

阿阇黎指出,要激活和维系菩提心,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需要将我们心灵的力量朝着正确的方向调动,并将我们的思想导向有益且有意义的行动。”心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支撑。“没有心,”他说,“就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生起菩提心。”这表明了我们的心在培养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潜力。

然而,阿阇黎继续说道,我们世俗的习气行为模式会分散我们完成这一目标的注意力。我们常常受到烦恼(kleśas)的影响,尤其是三毒——贪、嗔、痴——它们构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扰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心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不是寻求完全的觉醒来解脱自己和所有众生。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以便我们能够克服这些习性,并将自己重新导向无畏的慈悲之道。

结束问答环节后,我们开始学习第四段关于无常的偈颂。

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无常

第四段偈颂内容如下: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中文译文选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指出,经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如何将其付诸实践。“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这句经文内化于心?

当我们听到无常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有些沮丧。然而,阿阇梨评论说,这只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化。“理解无常就是接受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说。冈波巴在他的《解脱庄严论》(也称《解脱宝鬘论》)中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概述了四种无常:

  1. 总无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现代科学也证实它们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2. 细微无常(刹那无常): 指的是季节和其他自然循环的不断变化。
  3. 外在无常: 指的是他人的无常,例如我们的亲戚和朋友。
  4. 内在无常(自身无常): 指的是我们自身的无常,是关于向内观察我们自己。

虽然深入地思考这一点可能感觉具有挑战性,但第四颂中教导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并拥抱无常的真相。

为何执着于终将幻灭的事物

这段偈颂中的四句教导了与死亡直接相关的无常。它们揭示了轮回中的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终将有分离瓦解的一天。无论我们的关系和执着多么强烈,终有一天我们会与我们所执着的一切分离。这适用于我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这适用于我们的财产;这也适用于与我们最亲近的事物——我们自己的身体。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们的身体呢?阿阇黎评论道:“这里并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理解一切现象——人、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最终都会消逝。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能够在精神上放下,同时仍然以有意义的方式充分地参与到现实世界中。如果我们有这种理解,那么一切都好。”

结语

最后,阿阇黎分享道,这些偈颂起初可能难以理解。因此,阅读和思考它们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们思考并深入理解这第四颂的更深层含义,那么它将帮助我们不再执着于今生是永恒的这种观念,拥抱一切变化,这对我们和他人都会有益。“所以,请阅读这首偈颂,”他说,“做自己的老师,并付诸实践。”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