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二颂中,无著贤菩萨教授了“胜义菩提心”的要义。上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对本偈及其后两偈作了开示,指出这几偈教导我们如何斩断迷妄、直面实相。接下来的几偈,则如阿阇黎所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禅修过后或后得位中,将胜义菩提心的教义落实于实际修行之中——即以六波罗蜜多作为修行的方便与资粮。
调整呼吸 对治散乱
阿阇黎在带领我们诵念开场祈请之后,先引导我们修习止禅。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出入来令心安住——观照气息由鼻孔出入的流动。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散乱,或陷入胡思乱想时,只需简单地将觉知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也就是呼吸的流动。阿阇黎教导我们,这样的修持应当反复练习,持续修习。
“无论你的心散乱多少次,都没有关系,”他这样说道,“每当散乱发生时,只需觉察到它。散乱本身并不是坏事,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不散乱’,而是单纯地觉察它的发生,然后将注意力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
我们带着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发心而修行。因而,凡此修行中所积聚之一切功德,我们皆回向,愿其成为实现此愿之因。
初学佛子如何修习布施
此前我们探讨了“胜义菩提心”的主题。今日我们将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在禅定之后、于后得位中,如何将胜义菩提心落实于实修?在大乘道中,这是依止六度波罗蜜多来实现的,其中首要的修持即是“布施波罗蜜”,正如第二十五偈所开示: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开示道,无著贤菩萨的核心教导,是要修习“无所求”的布施——即不怀有回报之心地行布施。无论我们行何种布施,这一点都应常常铭记。然而,作为初学者,这是非常不易做到的。我们长久以来养成了一个强烈的习气: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进一步解释的,许多佛法修持便巧妙地利用这一习气,引导我们这样想:“通过此修持,我将圆满福慧二资,证得佛果。”以如此发心,我们便能如初学佛子一般,开始修持布施等诸波罗蜜多。
胜义谛之基
从胜义菩提心和已获得证悟之菩萨的境界来看,并无能积之人、所积之法,亦无所积之境。究竟而言,这一切均不成立。然而,阿阇黎指出,虽然证得此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若不依止世俗菩提心,便无从通达胜义之谛。”他以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常用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就如同飞机要升上天空(象征胜义谛),必须依靠地面(象征世俗谛)才能加速起飞,进而升空。
关于布施的修持,阿阇黎教导我们布施有三种类型:
- 财布施——布施物质财物
- 无畏布施——给予他人安慰与保护,解除其恐惧,或施予庇护
- 法布施——传讲佛法或分享正法以利益众生
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写道,已发愿为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菩萨,甚至能将身体布施出去。对此,阿阇黎开示,我们应以大乘道的背景来理解这句教言。已亲证空性实相的菩萨,确实能够如是布施,而丝毫不为之所困扰。然对于初发心的佛子们而言,则应修持前述三种布施。
按需布施
阿阇黎特别强调,修行布施并不是让我们把所有东西随意送出,也不是在任何时候、给任何人自己的财物。而是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所教导的那样:我们应当仔细观察对方真正的需求,以及什么才是真正对他/她有益。
阿阇黎以多个例子解释了我们所施予的,应当是对他人真正有益的。即便因此所给予的只是微小之物,只要能够利益对方,那也正是我们应当布施的。此外,布施并不限于实物的给予。以身语意展现恭敬、柔和的言语、慈爱的举止,这些亦是布施。譬如,给予一个微笑,或是在他人因恐惧而寻求依靠时,给予他们庇护与安慰,这同样是一种布施。
尽管法布施被视为最殊胜的布施,但它并不一定总是对方所需要的。因此,即使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我们仍应考虑在那一刻对方所需为何——而非仅仅施予我们自己想要给予的东西。
有一个关键点必须铭记:在布施时,我们应当不求回报。否则,我们的修行便非纯正,甚至招致痛苦。
前往清凉之处
无著贤菩萨在各偈颂中所教授的六度波罗蜜多,是需依照一定次第而修的。首先是布施波罗蜜,其主要目的是令我们从对世间诸事物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为第二十六偈所教的持戒修持作好准备。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英文的 “discipline”(戒律、约束)与藏语 tshül trim,皆意图传达梵文“śīla”(戒)的含义。而“śīla”一词的本义,实际上更接近于“清凉”。阿阇黎开示说,我们可以从佛陀住世之地的炎热环境来理解这个比喻:在烈日之下,若你坐在树荫下,就会感受到一种清凉之感。这里的酷热象征贪欲等烦恼情绪,而清凉则是指我们透过守护身、语、意(尤以身语为重)所生起的内在安稳与清净,这便是所谓的“持戒”。
自利利他
“若我们认真思维这种“守护”或“自律持戒”的修持,” 阿阇黎说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若我们不能守护自身的身、语、意,在当今世间中,极易因此而招致种种困扰、艰难与痛苦。反之,若我们能够自律持戒,这便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一切功德资粮积聚之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自利且利他。”
正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若我们连持戒都做不到,那所谓“利益他人”简直是可笑。自身无法远离过患,又谈何利益他人?
逐步成就佛果
作为总结,并回应一位同修的提问,阿阇黎解释说,大乘道的修行完整地涵摄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因此,若我们能修持这六度,便能证悟空性,并为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佛果。然而,这并非易事。为什么呢?
阿阇黎进一步开示道,作为凡夫众生,我们内心充满了种种烦恼情绪。其中最为强烈的,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贪欲执着,尤其是对“我”——即自我的执取与执著。而成佛的关键,正是要证悟空性与无我,因而极其困难。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对治烦恼,比如从逐渐调伏执著开始,使其越来越微不足道。
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可理解为一条逐步调伏、对治越来越微细烦恼的道路。第一度——布施波罗蜜,其主要教导是“舍离希求回报之心”,这是在对治较粗重的贪执。第二度——持戒波罗蜜,其核心是“无轮回贪欲而持戒”,以此防止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再度生起,并进一步削弱我们的执取之心。随着我们依次修学六度的过程,便会逐渐接近对空性的证悟,也就愈发趋近于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究竟目标。阿阇黎说道:“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证得空性。但若不清除诸如贪执等烦恼违缘,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在勇猛的慈悲之道上,必须修持六度波罗蜜——这便是佛子的修行。
以此为结语,我们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