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持续修行: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八期

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提醒我们佛法、三学(戒、定、慧)以及佛性教义的一般意义,然后他转向了第三与第四波罗蜜多,也就是安忍与精进的修持。那么,我们要如何一步步接近佛果的境界呢?

创造内观空间

我们应当从止禅的修持开始,以此来放慢我们的心识,为向内观照创造空间。通过向内观照,我们开始察觉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如此一来,我们便逐渐熟悉自己,并能够调伏与训练内心——而这也可以理解为佛法的总体目标。

此外,无论我们认为或者感觉修持是否顺利,都可以以感恩的心态来结束禅修。不论我们如何评估自己的修行表现,都应当欢喜自己愿意花时间与内心相处、训练心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听闻或研习佛法。

三藏与三学

阿阇黎继续开示,鼓励我们这样发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听闻、思考并修持佛法。佛法可以理解为佛陀所传的教导。他进一步说明,这些教法被归纳为三类,称为“三藏”(Tipiṭaka)。

在这三部经典汇编中,我们可以找到三学:增上戒学(或称戒律、伦理的训练)、增上定学(禅定的训练),以及增上慧学(智慧的训练)。阿阇黎以从芝麻中榨取芝麻油为例,强调只要我们愿意努力,人人都可以证得一切智的佛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阿阇黎说道:

“佛的心续本性与凡夫的心续本性是无二无别的。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

他接着说,简而言之,佛陀是指一切烦恼完全断尽和智慧圆满成就。因此,修持佛法就是为了去除我们的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那样,通过佛子的三十七种修行来累积福德与智慧,尤其是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如果我们不去实践这些修行,就会无谓地延长自己在充满痛苦的轮回之中停留的时间。

无嗔的安忍

在前几节课中讲解了布施与持戒的波罗蜜多之后,阿阇黎接着讲解了第二十七颂,该颂所阐述的是安忍波罗蜜多: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修习安忍并不容易。事实上,阿阇黎说,这相当困难。经典与诸菩萨——如寂天菩萨等都教导我们,安忍甚至比承受痛苦还要艰难。然而,它却极为重要。为什么?阿阇黎引述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以及《菩萨藏》加以解释:**哪怕只是片刻的嗔怒,也可能摧毁我们长久累积的善业。因此,正如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所教导的:“修习对任何人都无怨无害的安忍”,便是这一法门的关键所在。

渐进成佛

尽管修习安忍颇为困难,阿阇黎分享了多种在日常生活中及修行佛法时增强安忍的方法,并教导我们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行地加以修持:

  • 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应将之视为敌人并试图毁灭他们,而应视之如珍宝,向内观照,调伏嗔怒之心。阿阇黎说道:“调伏嗔心,即是调伏一切外在之敌。”
  • 在日常情境中,例如有人在超市插队,或我们点的咖啡味道不太对的时候,我们应当反观自身,并思量那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不为人知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便能逐渐扩展自己的安忍心。
  • 每当我们在修法过程中遇到困难,例如打坐时身体疼痛,或听闻因果、空性等微细而深奥的法义时,我们不应抗拒或退缩,而应敞开心怀,培养内在的承受力与安忍力。

总而言之,若我们能够将这类境遇带入修行之道,并视之为珍宝,我们便能一步步趋近佛果——那圆满一切智的无上法财。

断除懈怠

接下来的第二十八颂教导的是如何精进修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正如我们需要通过一步步地修习来增强安忍,我们也同样需要渐次增长精进。若说安忍是用来对治嗔恨的波罗蜜多,那么在修习精进波罗蜜多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对治的障碍就是懈怠。阿阇黎解释道,经典中讲到了三种懈怠,是我们必须断除的:

  • 无所作为的懈怠: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懈怠,表现为消极被动,例如只是瘫坐在沙发上。
  • 执著不善行为的懈怠:与其修持佛法、成就证悟,我们却沉迷于不善业的行为,例如猎鸭等类似活动。
  • 缺乏信心的懈怠:由于种种原因,认为自己无法成就佛果,从而不愿精进修行。

如前所述,阿阇黎提醒我们关于佛性的教义:一切有情众生皆具成佛的本质与潜能。因此,他说:“只要我们肯用心、肯精进,人人皆可认出自己的佛性,成就佛果。”

切实努力利益他人

在此颂中,无著贤菩萨指出了声闻与缘觉二乘修行人所付出的努力。尽管他们仅为自身利益即个人的解脱而修持佛法,但他们仍能奋力精进,犹如“头发着火般”用功。

既已知晓声闻与缘觉修行人尚且如此奋力修行,我们更无需多言自己在实现证悟的道路上应当付出多大的努力。毕竟,阿阇黎所教导的是:我们所走的是大乘之道,在于利益一切有情。是故,我们的精进理当胜于声闻与缘觉二类。阿阇黎进一步指出:若我们能持续不断地修持佛法,从每日哪怕仅仅几分钟开始,勤修善行,最终也必能成就一切智的佛果。

将此精神应用于学习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阿阇黎在本次“大众禅修”课程的结尾勉励我们:应当勤加修持,或至少定期诵读这些偈颂;若时间允许,最好能每日阅读。

阿阇黎说道:“即使你一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只要怀着利他的心去诵读,愿以此利益众生,这些偈颂的真实义理自然会在你心中显现。”

阿阇黎向诸位同修表示感谢,并一起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无望与无求: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七期

在第二十二颂中,无著贤菩萨教授了“胜义菩提心”的要义。上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对本偈及其后两偈作了开示,指出这几偈教导我们如何斩断迷妄、直面实相。接下来的几偈,则如阿阇黎所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禅修过后或后得位中,将胜义菩提心的教义落实于实际修行之中——即以六波罗蜜多作为修行的方便与资粮。

调整呼吸 对治散乱

阿阇黎在带领我们诵念开场祈请之后,先引导我们修习止禅。他指出,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的出入来令心安住——观照气息由鼻孔出入的流动。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心散乱,或陷入胡思乱想时,只需简单地将觉知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也就是呼吸的流动。阿阇黎教导我们,这样的修持应当反复练习,持续修习。

“无论你的心散乱多少次,都没有关系,”他这样说道,“每当散乱发生时,只需觉察到它。散乱本身并不是坏事,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不散乱’,而是单纯地觉察它的发生,然后将注意力带回我们的所缘对境。”

我们带着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发心而修行。因而,凡此修行中所积聚之一切功德,我们皆回向,愿其成为实现此愿之因。

初学佛子如何修习布施

此前我们探讨了“胜义菩提心”的主题。今日我们将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在禅定之后、于后得位中,如何将胜义菩提心落实于实修?在大乘道中,这是依止六度波罗蜜多来实现的,其中首要的修持即是“布施波罗蜜”,正如第二十五偈所开示: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开示道,无著贤菩萨的核心教导,是要修习“无所求”的布施——即不怀有回报之心地行布施。无论我们行何种布施,这一点都应常常铭记。然而,作为初学者,这是非常不易做到的。我们长久以来养成了一个强烈的习气: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进一步解释的,许多佛法修持便巧妙地利用这一习气,引导我们这样想:“通过此修持,我将圆满福慧二资,证得佛果。”以如此发心,我们便能如初学佛子一般,开始修持布施等诸波罗蜜多。

胜义谛之基

从胜义菩提心和已获得证悟之菩萨的境界来看,并无能积之人、所积之法,亦无所积之境。究竟而言,这一切均不成立。然而,阿阇黎指出,虽然证得此果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若不依止世俗菩提心,便无从通达胜义之谛。”他以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常用的一个譬喻来说明:就如同飞机要升上天空(象征胜义谛),必须依靠地面(象征世俗谛)才能加速起飞,进而升空。

关于布施的修持,阿阇黎教导我们布施有三种类型:

  • 财布施——布施物质财物
  • 无畏布施——给予他人安慰与保护,解除其恐惧,或施予庇护
  • 法布施——传讲佛法或分享正法以利益众生

无著贤菩萨在本颂中写道,已发愿为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的菩萨,甚至能将身体布施出去。对此,阿阇黎开示,我们应以大乘道的背景来理解这句教言。已亲证空性实相的菩萨,确实能够如是布施,而丝毫不为之所困扰。然对于初发心的佛子们而言,则应修持前述三种布施。

按需布施

阿阇黎特别强调,修行布施并不是让我们把所有东西随意送出,也不是在任何时候、给任何人自己的财物。而是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所教导的那样:我们应当仔细观察对方真正的需求,以及什么才是真正对他/她有益。

阿阇黎以多个例子解释了我们所施予的,应当是对他人真正有益的。即便因此所给予的只是微小之物,只要能够利益对方,那也正是我们应当布施的。此外,布施并不限于实物的给予。以身语意展现恭敬、柔和的言语、慈爱的举止,这些亦是布施。譬如,给予一个微笑,或是在他人因恐惧而寻求依靠时,给予他们庇护与安慰,这同样是一种布施。

尽管法布施被视为最殊胜的布施,但它并不一定总是对方所需要的。因此,即使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我们仍应考虑在那一刻对方所需为何——而非仅仅施予我们自己想要给予的东西。

有一个关键点必须铭记:在布施时,我们应当不求回报。否则,我们的修行便非纯正,甚至招致痛苦。

前往清凉之处

无著贤菩萨在各偈颂中所教授的六度波罗蜜多,是需依照一定次第而修的。首先是布施波罗蜜,其主要目的是令我们从对世间诸事物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为第二十六偈所教的持戒修持作好准备。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英文的 “discipline”(戒律、约束)与藏语 tshül trim,皆意图传达梵文“śīla”(戒)的含义。而“śīla”一词的本义,实际上更接近于“清凉”。阿阇黎开示说,我们可以从佛陀住世之地的炎热环境来理解这个比喻:在烈日之下,若你坐在树荫下,就会感受到一种清凉之感。这里的酷热象征贪欲等烦恼情绪,而清凉则是指我们透过守护身、语、意(尤以身语为重)所生起的内在安稳与清净,这便是所谓的“持戒”。

自利利他

“若我们认真思维这种“守护”或“自律持戒”的修持,” 阿阇黎说道: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若我们不能守护自身的身、语、意,在当今世间中,极易因此而招致种种困扰、艰难与痛苦。反之,若我们能够自律持戒,这便成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一切功德资粮积聚之基。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自利且利他。”

正如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若我们连持戒都做不到,那所谓“利益他人”简直是可笑。自身无法远离过患,又谈何利益他人?

逐步成就佛果

作为总结,并回应一位同修的提问,阿阇黎解释说,大乘道的修行完整地涵摄于六度波罗蜜多之中。因此,若我们能修持这六度,便能证悟空性,并为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佛果。然而,这并非易事。为什么呢?

阿阇黎进一步开示道,作为凡夫众生,我们内心充满了种种烦恼情绪。其中最为强烈的,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贪欲执着,尤其是对“我”——即自我的执取与执著。而成佛的关键,正是要证悟空性与无我,因而极其困难。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对治烦恼,比如从逐渐调伏执著开始,使其越来越微不足道。

修持六度波罗蜜多,可理解为一条逐步调伏、对治越来越微细烦恼的道路。第一度——布施波罗蜜,其主要教导是“舍离希求回报之心”,这是在对治较粗重的贪执。第二度——持戒波罗蜜,其核心是“无轮回贪欲而持戒”,以此防止对世间事物的执著再度生起,并进一步削弱我们的执取之心。随着我们依次修学六度的过程,便会逐渐接近对空性的证悟,也就愈发趋近于为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究竟目标。阿阇黎说道:“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证得空性。但若不清除诸如贪执等烦恼违缘,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为何我们在勇猛的慈悲之道上,必须修持六度波罗蜜——这便是佛子的修行。

以此为结语,我们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