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Aggression and Attachment onto the Path – 37 Practices – Session 15

Before beginning our usual meditation practice,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our resident teacher, described the onsite groundwork set to commence this spring at Karmapa Center 16 and the special pujas held ahead of time to remove any obstacles and promote environmental harmony. This is a significant next step forward for the second phase of KC16’s Stupa Project

Recalling the Mind

Following our opening chants, our resident teacher resumed guiding us in the practice of calm-abiding meditation (Sanskrit: śamatha). Together with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being well-grounded and keeping our back straight, Acharya Lhakpa also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letting go of any expectations during our meditation. We can put aside thoughts about having a good or bad meditation. Likewise, whenever you observe the mind wandering off, moving towards an object outside, “you are simply aware of that situation and bring your mind back to this moment.” In this way, during this type of practice, we recall our mind again and again. 

Utilizing Afflictive Emotions

During this session, we discussed verse 20 of Ngulchu Tokmé’s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It reads:

“If I do not tame the enemy of my own anger,
I may subdue external enemies, but they will still increase. Therefore, with the army of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To tame one’s own mind stream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Quoted from A Guide to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Stagg)

When aggression, or any kind of afflictive emotion, takes control of us, we no longer are the same person. On the path of the Foundational Vehicle or Hīnayāna, as Acharya explained earlier, it is emphasized to stay away from such disturbed states of mind. The path of the Great Vehicle or Mahāyāna,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s us how to utilize such seeming obstacles as a practice and as a way to usher in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The verse itself, Acharya said, is very clear, and we can easily recognize the practical value in our daily life. We can observe, around the world, how nations try to subdue each other, turn into enemies, and so forth. However, this attempt to eliminate external enemies only leads them to increase. “You can see,” Acharya said, “that kind of practice will never work. Still, we are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again and again.” 

What we really should be doing is taming the most dangerous enemy: aggression or anger within ourselves. And we should be fighting this enemy with an army of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It is taught by great Indian masters like Shantideva and Atisha that there is no point in trying to defeat outer enemies. However, if we are able to tame our own minds, it is like defeating all the enemies or obstacles outside at the same time. Acharya invited us to contemplate this deeply: Do we really think we would be successful if we were to try to defeat all outer enemies? 

Gathering the Armies of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Illustrated by Shantideva, who said we should cover our feet with leather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any harm instead of attempting to cover the entire world with leather, we shouldtame our own mindstream and gather the army of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This means we develop the wish for all beings to be happy and have the causes of happiness (loving-kindness), and for them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the causes of suffering (compassion). Out of these two, Acharya pointed out, we begin by gathering the army of compassion and then, naturally, we will start gathering the army of loving-kindness. Thus, it is also compassion that is taught in the sutras as the supreme practices. For example, in the Sutra of the Condensed Perfection of Wisdom we read: 

“For those who have great compassion, it is like having all spiritual practices in the palm of their hand.” 

Therefore, if we are able to cultivate great compassion, it will be (relatively) easy to obtain the state of omniscience or complete Buddhahood. This verse teaches us how taking the object of aggression onto the path is part of this practice. 

Salt Water

The next verse (21) speaks about taking objects of attachment onto the path: 

“The sense pleasures are like salt water;
However much you partake, that much your craving will increase. Whatever objects of attachment arise,
To immediately abandon them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When we think about sense pleasure, Acharya explained, we can simply think of the five sense faculties and their objects. For example, seeing pleasurable forms, hearing pleasurable sounds, and smelling pleasurable odors, these are the sense pleasures Ngulchu Tokmé has in mind with this verse. Sharing a story about visiting the ocean and experiencing salt water for the first time during his stay in India,  Acharya highlighted how these sense pleasures are really like salt water. “If we are thirsty and try to quench our thirst by salt water, our thirst just increases.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quench our thirst.” Therefore, this verse teaches us that we should abandon the sense pleasures immediately.

The Practice of Content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abandon” objects of attachment? Acharya explained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we need to go to another place and leave this object behind. Rather, the main point of this verse is to cultivate the quality of contentment. Any particular object we may have, we should generate the thought: “Oh, having this is sufficient. I need nothing else.” 

If we were to accumulate wealth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it could be part of our path. Yet, if it is just to accumulate things for ourselves, this is not considered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For this reason, Nagarjuna said: “The teacher of gods and humans said / Among all wealth, contentment is supreme.” 

Abandoning Outer Objects

In addition to contentment, this verse teaches us that all outer objects are of the nature of suffering. Why is that? It is because they are compounded phenomena, they are not singular or permanent. This relates to what in the Buddhist view is known all-pervasive suffering. At the point of obtaining something, protecting an object once we possess it, and once it falls apart, at all times there is suffering present. Acharya illustrated this with the example of getting our favorite car that may run perfectly at the beginning. However, given its compounded nature, it will break down and cause suffering from the moment we own it. 

Therefore, the main practice verse 21 is pointing to is that of cultivating contentment. In addition,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all outer objects are compounded and therefore of the nature of suffering. Realizing this equals abandoning those objects. So, like with aggression, we need to learn to take attachment onto the path and turn seemingly unfavorable circumstances into something beneficial,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eings. We do so, not by trying to fix things outside, but by improving our own mindstream. That is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Taming and Training our Minds

Taking us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our session, Acharya Lhakpa connected the teachings with the meaning of practicing the dharma in general. First and foremost, this consists of taming our own mind. This is the main aspect. On top of that, in the Mahāyāna, we cultivate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and seek buddhahood or enlightenment not just for ourselves bu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sentient beings. This reminded Acharya of his precious teacher,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who always emphasizes how all practices of a dharma practitioner are subsumed or summarized by these two aspects: taming the mind and training the mind. Rinpoche teaches: “If we want to evaluate our practice, we just need to look inward and see how much improvement is happening in our mindstream.” 

With those words, we concluded our session and dedicated the merit.

Traditional Pujas and Vase Ceremony Ahead of Onsite Groundwork

From April 11 till April 19, special pujas (meditation practice with melodic chants and instruments) will be held at Karmapa Center 16 in preparation for the onsite groundwork that will begin later this spring. This i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in our three-phased project and will literally create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Parinirvāṇa Stupa Temple, a residence for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and two retreat houses. 

The pujas are intended to remove any obstacles, create the most auspicious conditions for the engineers, al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to start our work together, and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harmony. You are warmly invited to join our practices onsite or online, and make offerings in support of the lamas, practices, and the second phase of our Stupa Project. A link will be sent after an offering of any amount.

Schedule

Friday April 11 to Thursday, April 17

time (Central Time, UTC-6)puja
9:00–10:00 AMཟབ་ཏིག་སྒྲོལ་མ། Green Tara
10:30–12:0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1
2:00–3: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2
4:00 – 5: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3
Schedule for KC16 pujas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from April 11 to April 17,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Saturday, April 19th, 2025

time (US Central Time, UTC-6)puja
10:00–12:00 PMལོ་ནག་བཅོས་བུམ། Vase Ceremony
Schedule for KC16 ceremony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on April 19,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Be Inspired b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We feel very fortunate to take this next step as part of creating a place for pilgrimag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the Kagyü, and especiall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In particular, to commemorate and be inspired by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May all be auspicious! 

Karmapa Khyenno!

一切尽在你我掌中: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四期

在祝愿线上和线下参加本次学习的各位早安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指导我们进行禅修以及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在阅读第十八和十九颂后,我们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得与失引入我们无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萨的勇猛誓愿

修持止禅的一部分,是时刻与菩提心相应 —— 即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而发愿实现证悟。在本次课程伊始,我们的常住导师特别强调了这一发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义。之所以称之为“勇猛”,是因为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带着感恩之心这样做,因为自无始以来,他们曾以种种方式在轮回中利益过我们。
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颂中得到了体现: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指出,“永不退转” 指的正是永不丧失菩提心——觉醒之心。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他说道:“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我们就无法将困苦与痛苦引入我们的修行之中。”

“为什么是我?”并非问题本源

通常,当我们面对如本颂中所指出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接着,我们通常会指责他人,或对外在世界心生怨气。然而,作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们应当反问自己:“这对我自己以及他人实现证悟的因缘是否有助益?” 与我们的习惯相反,我们应学习善用逆境。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纳入修行之道?我们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这些经验?

证悟之养分

大乘经中,佛陀以牛粪为喻,阐明了“将一切境遇纳入修行之道”的观念。就如同农人以牛粪滋养田地,菩萨亦将一切境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视为增上缘,转化为修行资粮,进而迈向圆满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没有遭受此类困境怎么办?我们不应过多思虑他们拥有我们所缺乏的,而应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们的福祉。我们希望他们从一切困苦与不适中解脱出来。为了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我们将一切困难带入修行之道,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带着我们“永不退转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虽然这无疑不是一项容易的修行,但阿阇黎强调,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逐渐地能够将所遇到的挑战纳入修行之道,并学会用我们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财富与名望

第十八颂讲的是将所失纳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颂则讲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写道: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提到了传统佛教教义中的财神——多闻天王。然而,阿阇黎分享道,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想到当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论我们想到的是谁,无论那个人多么富有,这一颂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事物的无常本性不仅适用于物质财富,也同样适用于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所指的其它内容,比如享有名誉、受人尊敬等。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例子:曾经拥有过很多的人,后来却又失去了一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物本质是坏的,而是意味着它们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这些对于我们修行者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获得了一些声誉和财富,我们可以感恩这一切。然而,通过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这一切,我们能够保持对这些事物无常本性的觉知,并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

膨胀的自我

正念与清醒觉察(或内省)的利益在于,它能防止我慢在我们的心续中生起。阿阇黎拉帕教导说,我慢可以比作一个气球:“我们把我慢的气球吹得越大,就会离证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远。”

阿阇黎解释说,我慢会污染承载证悟功德的器皿。因此,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大量财富、享有盛名等,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正念和内省。了知诸法无常,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我慢情绪。他还说:“如果我们用我慢去污染觉悟的器皿,那将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你是否觉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对于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来说,就是时刻考虑如何将快乐与痛苦、舒适与不适带入修行之中。更具体地说,菩萨将贪、嗔、痴这样的烦恼——即三毒——带入修行。因此,阿阇黎拉帕说道:“我们不需要摆脱烦恼情绪,而是要利用它们,借此进一步前行。”

作为本次课程的收尾,阿阇黎提醒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段偈文,心想,“这怎么可能?这没道理啊!”然而,阿阇黎指出,与其立刻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更应当仔细研究并思考这些经文,问自己:其中的要点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常住导师说,“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帮助你将烦恼转化为修行,那就对了。这就是你的修行。”

阿阇黎感谢现场和线上参与我们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并且与大家共同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To find happiness and support on the path to full awaken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we need to rely on spiritual friends.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is, therefore, a profound method to connect with the heart of our teacher and lineage of dharma masters, to receive blessings and help us move away from negative qualitie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in term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Rainfall of Nectar

The Guru Yoga Sadhana, “Rainfall of Nectar,”  composed by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is elegantly concise and contains the essential pith instructions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we will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togeth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practice and who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personal teacher, this practice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enlightene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 and, in a way, truly become the activity of the Karmapa, embodying the Buddha’s wisdom and compassion. 

  • What: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Sadhana
  • When: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from 10:00 to 11:30 AM Central Time (Chicago, USA)
  • Where: Online on Zoom and Onsite at KC16. (Liturgies will be screenshared)

Registration, Offerings & Donations

Making an offering or donation is optional and is not required to register for our monthly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You can join for free by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If you would like to make a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stupa project or make an offering to our teachers and resident monastics, please choose an option below.

Fulfilling Our Aspirations

After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or making an offering below, the Zoom link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join us and together fulfill all aspirations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our devotion and virtuous activities. 

Karmapa Khyenno!

以爱与感恩作为回应: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三期

为何我们每次大众禅修课程都以禅修作为开场?在我们的日常开场祈请以及止禅练习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对于禅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随后他继续针对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十六和十七颂进行了评论。这两颂讲的是如何将(他人对我们的)忘恩负义与轻视纳入我们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禅修的方式帮助他人

在禅修课程开始时,我们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达成真正的自由与证悟。想想身边亲友当下所处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种种境况,我们感同身受,并祈愿众生远离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难。

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禅修是实现我们利益他人愿望的工具。“没有禅修,无论我们积累多少知识,都无法点燃实现证悟的火种。”为何如此?

虽然很难具体说出通过禅修能获得什么变化,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禅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许多烦扰。”我们有着成就证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脱离痛苦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流协调,从而改变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结果出现。

“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心流相处。这不是为了改变他人,也不仅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为了提升自己。随着自我的提升,我们自然能够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阇黎拉帕策林

改变思维习气

你或许会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体验。无著贤菩萨以精要的语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教导了这一点。大乘教义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简短的教诲中。接下来的颂文说明了第十六种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文,和前文一样,也是关于我们如何与自身的习惯性倾向作斗争。阿阇黎拉帕策林将我们当前的心态比作“交易心态”或“商业心态”:“如果我对你好,那么你也应该对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往往会希望那个人受到伤害,并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伤害。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证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们曾善待的人将我们视为敌人,我们也不应报复,甚至不应对其心抱有负面想法。事实上,如果我们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离目标会越来越远。相反,帮助我们的做法是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心流中还有多少烦恼情绪,因为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对一切众生的无上的慈爱

在第十六颂中,无著贤菩萨不是仅仅要求我们不应当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做出负面行为回应;相反,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爱。”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受烦恼情绪驱使,在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的同时,也在逐步远离解脱和证悟成佛的可能。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让这个人继续伤害我们或他人。事实上,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现,因为你允许这样的人继续从事非善的行为。

这段颂文中举的例子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显得严厉,但母亲或任何照顾孩子的人从未有伤害孩子的意图,始终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堪布竹清嘉错仁波切曾在对此文颂的注释中提到这一点。

当我们面临无著贤菩萨所述的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问自己:在当前的情境下,做什么才是正确的?在当下,什么(行为)是有益的?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进行一场正念的对话?

切断恶性循环之锁链

这首颂文所传达的部分信息是,我们需要放下所谓的三轮:主体、客体和行为。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其比作一条锁链,并举了一个例子:你把一块儿你认为属于自己(主体)的披萨给了(行动)某人(客体)。如果我们不放下这三轮,或不切断这条锁链,它将越来越把我们束缚在轮回的世界中。此外,它还会妨碍我们的慈悲修行,特别是当我们关心的人伤害我们时。

由于大乘修行包括累积福德和智慧,我们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时不执着于三轮(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证悟。相反的,任何出于愤怒或烦恼情绪驱使而做出的行为,只会使我们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

斩断我执

如果说第十六颂讲的是将(他人对我们的)忘恩负义纳入修行之道,那么第十七颂则是将他人对我们的轻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着,即使我们关心的人对我们毫无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报,我们依然以真挚的爱意回应;而后者则要求我们把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地位相当或更低,却对我们出言不逊的人视为真正的导师: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评释中提到,我们的精神导师、上师、或喇嘛通常会指出我们的过失或不足,并指导我们如何学习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样,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实际上也在向我们指出一些东西。那是什么呢?那便是我们的相续中仍然存有傲慢。

这种傲慢或我执,以及由此生起的烦恼与不善业,会使我们在通向证悟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而由于大乘道的目标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境遇时,不应作出反应或报复,因为这将直接违背我们的发心。相反,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样的情形恰恰表明我们的相续中仍然存在诸多烦恼,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对治这些烦恼。

我们的常住导师解释道,这一偈颂所传达的核心信息,与之前的所有偈颂并无二致:它们都在揭示我们自身所欠缺的,使我们无法实现证悟的要素。这正是无著贤菩萨所著经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阇黎的话来说):

“认识我们的相续意识流中存在的烦恼,并学习如何管理那些烦恼,以及把这些烦恼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们不需要把这些情绪看成是坏的或是负面的。我们唯一对自己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有效地消除这些阻碍我们达到目标的心态,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帮助我们开悟。”

这是所有偈颂的一个核心要点,也是阿阇黎拉帕在课程结束时特别叮嘱我们铭记于心的。最后,他感谢大家参加本次大众禅修,并带领大家一同回向功德,同时祝愿所有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度过美好的一天。我们期待在下一次课程中再次与大家相见。

噶玛巴千诺!

退一步思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这一天雪花纷飞,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的佛堂引导禅修,并带领我们学习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五颂。面对诋毁或批评,我们如何将其转化为修行的助缘?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常住导师指出,我们需要在回应之前放缓速度,学会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开始日常止禅修习之前,我们的常住导师首先对于身体的姿势给予指导(即端正又保持舒适与放松。)同时,他强调了发愿的重要性,即愿此次禅修成为一切有情众生成就觉悟(菩提心)的因缘。此外,他特别指出,我们可以将呼吸作为听觉上的“焦点”(译者注:音声所缘)。

“仅仅觉知自己的呼吸——吸气,呼气。空气流经鼻孔。只是单纯地觉察呼吸。当你发现自己分心时,只需轻轻地将意识带回到这种觉知上。”

当我们禅坐时,阿阇黎拉帕讲道,我们可以一直重复上述过程。

无上发心意味着较少障碍

转而讲解无著贤菩萨所著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首先对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评释。他提到,当一个人立下为所有众生成佛的誓愿时,意味着这个修行者拥有一种伟大的志愿。由此,任何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此,阿阇黎说:“在大乘道上,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将其视为通往证悟的道路。”

第十五颂点明了如何将批评与诋毁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将非议视为修行挚友

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揭露你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应当视此人为修行挚友。即使我们现在没有不为人知的缺点,我们也可以这样想:“现在,我没有做任何不善的行为,如说谎或杀生。但我有可能在未来犯这样的错误。因此,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帮助我更加警醒与自觉。”

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批评我的人视为其正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些情绪使TA无法看清现实,从而缺乏清晰照见的智慧。

无论哪种方式,这段偈颂在这里教导我们:“与其立刻对任何行为作出应对,不如先花一点时间观察和思考。我们应当给自己一些时间,退后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势,而不是立即做出反应。”

慢下来

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来阐明,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沉溺于即时满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的推动下,我们往往迅速做出反应,尤其是在愤怒等情绪的驱使下。

我们所说的话,所写的电子邮件,以及我们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我们受情绪驱使所做出的即时反应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与悔恨。因此,与其报复,我们更应当不做出反应。实际上,我们不仅应当把诋毁我们的人视为修行上的挚友,也应当把所有类似的情形均纳入我们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们一开始无法做到这一点,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我们可以先这样做:“即使你陷入那样的境遇,一旦冷静下来,你应该反思:我当时是如何回应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够转化负面情绪,并将其纳入修行之道?” 我们的常住导师接着说道:“如果我们能从一开始就控制自己,这不仅会帮助我们自己,也会帮助那个批评我们的人。”

察觉自身过患

修行上的良友并非总是友善的,他们也不是总会赞扬我们。实际上,如果老师们只对我们说悦耳的话,那将会让我们的自我不断膨胀,傲慢心增长。这可以说是扼杀了开悟的种子。因此,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其他揭示我们缺点和不足的人,我们都应当对他们“恭敬顶礼”。

阿阇黎澄清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去找到这样的人然后真的对他们顶礼。我们可以带着对他们指出我们过患的感激之情,在内心顶礼。

内在之旅作为我们的修行

这一首第十五颂并不难理解。无著贤菩萨以极其简明的方式阐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其内化并付诸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应当自我约束。虽然有时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可能会有所帮助,但阿阇黎解释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约束,并将一切带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并调伏自心的内在之旅。”

在简短的问答环节中,阿阇黎再次强调了自我约束的困难性,因为我们深厚的习气根深蒂固。这些习气并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说道:

“如果我们勤奋修行,带着正念、觉察地修行,那么我们或许能够克服这些习气。这样,我们可能不需要积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达成证悟。”

在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时,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的发心。即使眼前的情况看起来没有明显改善,我们也无需气馁。相反,我们应当感恩自己的发心和为更接近达成证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们让蜡烛的火焰持续燃烧,并依然坚定前行,这就是值得欣赏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动工说明

阿阇黎拉帕以一些关于KC16的工作进展作为本次学习的结语。他提到我们近期就会开始破土动工,准备建造纪念中心、涅槃灵塔,以纪念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各项活动,以学习、思考并将大乘教法,特别是噶玛巴传承付诸实践。

我们回向功德,愿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众生!

噶玛巴千诺!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内观和自他交换

我们如何让佛法融入自心,并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如何超越语言文字,将其付诸实践?在本周日的“大众禅修”中,我们不仅共同回顾了迄今所学的偈颂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开示,还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当下觉知

在完成开场祈请后,我们一如往常地从止禅(śamatha)的修持开始我们的修习。这种修习可以让我们放下过去已发生的一切,不去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建立身、语、意的正确姿态,我们将觉知带入当下时刻。藉此我们可以与内心深处的愿望相应——无一例外地,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脱、安乐与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状态下,我们专心聆听了迄今所学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每一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义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颂》架构与创作目的

依据法本,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与阿阇黎喇嘛滇巴嘉参的注疏,并结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于2018年在纽约所传的教法,我们共同探讨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结构及迄今所学所有偈颂的宗旨。以下是修习过程中分享的一张幻灯片,展示了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简要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几个要点,并结合噶玛巴法王的教导进行说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时候人们修行多年,却没有明显的进展迹象。他强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心与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从第一至第七颂所表达的教诲。法王接着说道:

“我们很容易阅读文字,并且基本理解其意义,但将这些教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却更加困难,因为这并不像阅读那样简单。生活并不是那样简单明了,因为其中混杂着各种事物——好与坏、是与非交织在一起。由于生活复杂且没有像书本那样明确的界限,我们需要花时间运用我们的分析思维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开放的书,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观察身边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

成为勇猛诸菩萨

更加仔细的阅读第十至十四颂,即阿阇黎拉帕策林上周临近尾声时所讲解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将“平等安住”与“后得智慧”两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禅修与后禅修实践的结合。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导我们,这些偈颂中的表达虽然易于理解,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却格外困难。这些偈颂还表明,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萨道,就应该远离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不应专注于享乐与痛苦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菩萨道的修行确实是困难的: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与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渐进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变成勇猛的菩萨。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训练和学习的过程。”

通过修持自他交换法训练我们的心意识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无著贤菩萨提到了自他交换法(Tonglen)修法,阿阇黎拉帕策林和阿阇黎喇嘛滇巴也对此进行了讲解。在我们的修行课程接近尾声时,我们进行了这种修法,作为训练菩提心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所有众生都值得被关爱,因为他们同样寻求幸福而不愿受苦,那么我们便能培养起真正的愿菩提心——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以减轻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通过观想,并借助呼吸的起伏,我们可以深深地与关爱他人的发心相融合,无论是在座上还是座下。这不仅包括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们觉得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那些我们认为是导致我们曾经或当前所面临不愉快境遇的源头的人。

珍视他人,负其苦难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所做的一切和所处的每个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训练我们的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检查自他交换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觉到自己减少了对世间八法的执着?我是否更能承担他人的过错与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于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无论进步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寻找进步的迹象,以确保我们的修行是正确的。

在我们本次修行课程结束时,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可以如此发愿:“愿我能比珍爱自己更爱惜他人;愿我能代替他们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们回向功德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一周后,喇嘛尔松诚挚邀请诸位下周日继续聆听阿阇黎拉帕对接下来偈颂的开示,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噶玛巴千诺!

一切皆为通向实现愿景之路: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一期

在祝愿诸位罗萨扎西德勒,藏历木蛇年(准确来说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乐之后,我们如往常一样以开场祈请以及止禅练习开始了我们的修习。随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对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三和十四颂发表了他的见解。当他人做出或说出不利于你的言行时,你该如何应对?

正式禅修:进入殊胜寂静状态

在进行止禅修习时,我们应当着重注意我们的身,语,意。身体端坐但保持放松状态,我们向内观且单纯地觉察我们的思维,不加评判或分别。

论及语言的“姿态”,我们可以把正式禅修理解为进入殊胜寂静状态。在这一刻,我们远离日常事务,不使用任何语言。

在这样的身体姿态和殊胜寂静环境下安坐,我们与觉醒之心——菩提心相应:寻求真正的自由、安乐、幸福以及利益一切众生之佛果。

铭记我们的宏大愿景

在开始讨论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提到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浓缩了大乘修行的要义。简而言之,我们踏上菩萨的无畏修行之路,发愿获得证悟,以解脱一切有情众生于轮回迷惑之中。

带着这个宏大的愿景或梦想,我们一路追寻,直到实现为止。这对我们的修行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将我们的经历视为一条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别指向我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并告诉我们如何将其作为我们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内容如下: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化苦难为前行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每天所生活和经历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困难和伤害我们的人。阿阇黎拉帕策林开玩笑说,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能找到一个没有这些困境的平静地方来修行佛法,请务必给他发封邮件或告诉他!

虽然法本中所讲的是一种特定的巨大痛苦——我们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实是在讲我们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为获得证悟的因缘。它并不是在说有人真正在砍掉我们的头,而是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对我们造成的任何伤害,无论大小。无著贤菩萨写道,菩萨的修行之路就是通过慈悲的力量,回报他们对我们所施加的负面行为。

我们该如何(以及为何这样)做呢?阿阇黎拉帕策林解释道,施加任何伤害于我们的人,只是被贪、嗔、痴等内心烦恼情绪所控制或压倒。此外,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从无始以来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么他/她/他们在某些时候肯定也曾对我们有所帮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已承诺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而寻求证悟。这一发愿包括任何可能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伤害,而是生起慈悲,产生菩提心。

日积跬步

阿阇黎拉帕策林进一步评论道,我们可能无法立即以慈悲回应痛苦,并生起觉悟心。然而,我们至少可以从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习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与痛苦共处。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继续由于烦恼情绪而堕入不善的行为,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一个与修行佛法和实现愿景相和谐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为源于内心烦恼情绪,而伤害我们的人因而积累了负面业力后,我们可以修习自他交换法”(给与与接受)。这意味着我们承接他/她/他们的负面业力,并将我们自己所积累的善业回赠给对方。这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习的法门。举个例子,阿阇黎说,当有人在超市插队时,我们可以不作负面反应,选择放下。

将不愉快的话语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颂体现了相同的思维方式:

何人百般诽谤吾,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赞叹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我们的常驻老师分享说,他认为这一偈经文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尤为有帮助,特别是在考虑到如今新闻传播的速度时。无论有人说了关于我们、我们亲近的人、我们的国家,还是任何我们认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以负面的方式回应,也不应执着于这些事情。基本上,这段偈颂教导我们将任何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诀教言

通常,我们都喜欢听悦耳的言辞或赞美,而当别人说些不愉快的话或指责我们时,我们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从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师竹庆本乐仁波切的导师——那里得到一条与此相关的要诀教言。 “堪布仁波切曾赐予我这条要诀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于我的心中,并且对我极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样深远地利益到你们所有人。”

简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别人对我们的赞美,也不要纠结于他们的负面评价。这些只是他们意识的投射。赞美或指责皆源自他人的分别念,而分别念又受内心烦恼情绪所驱使。因此,当有人称赞或指责我们时,那只是他们自身心识构造和烦恼情绪的显现罢了。

此外,我们从自身的经验中也知道,这些言辞并不可靠,也毫不稳定。一个人可能在早上对你心生好感而称赞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负面念头而指责你。因此,执着于任何一种(言论)都毫无意义。

当你上了“热搜”

无著贤菩萨在这节偈颂中写道,我们应该修习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扬关于我的负面言辞(阿阇黎特别强调)[Acharya’s emphasis]。”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悦的事情。他将其比作有人对你说出负面言论,并迅速传播开来,言辞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与其因我慢而做出负面反应,使之成为实现我们为众生利益而获得证悟之梦想的障碍,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辞回应对方。这将帮助我们破除我慢,从而使我们离目标更近。“我慢是通向圆满菩提的障碍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没有菩提。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摆脱一切我慢。”

无著贤菩萨在这里所传的要诀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话语,都在于让我们放下对愉悦事物的执着与对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阇黎拉帕策林总结道:

“如果我们的梦想是达到无上的智慧,如果这是我们真正寻求实现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放下所有执着,不被任何负面情绪所影响。通过清除这些障碍,我们将能实现无上的智慧。”

最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不要迷失在经文中所提到的极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请尽力理解这里传达的讯息或教导,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修行道路上。我们不需要完全应用所有的教诲,而是可以从中提取出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场或言辞。如果这能给你带来启示,我认为那就足够了。”

随着以上结语,我们回向功德且阿阇黎祝愿我们度过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并邀请大家下周日同一时间继续我们的学习。

修行勿待: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期

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带领下, 我们再次以禅修练习开始了我们这一期的学习。从升起证悟发心开始,他进行了简短的指导开示:“无论我们从此修行中获得何种善妙功德,愿其成为我与一切众生成就菩提的种子。在保持身体姿势舒适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压力地,以对当下这一刻的清明觉知来禅修。如果不能放松下来则会变成一种阻碍。“所以,放松下来,” 阿阇黎说道,“仅仅是保持觉知即可。”

禅修过后:面对世间

上周阿阇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颂着重于在禅修定力(深度集中状态)中修习“自他交换法“(给与与接受)的修行。从第十二颂起,接下来的十段偈颂是关于禅修之后的修行或之后的成就:

谁以大欲图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中译 索达吉堪布)

禅修后的修行从我们从禅修中起身、面对现实世界的那一刻便开始:无论是工作、家庭、朋友,还是为KC16工作。这里无著贤菩萨所指出的修行是将承受损失纳入修行之路。

通过回向更加接近证悟

阿阇黎拉帕指出,前两句非常具有深意。这段偈颂讲的是那些夺走我们财富的人,他们有着强烈的欲望,但这其实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欲望,并不断地试图为自己积累东西。

如此的后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们所积累的,我们通常会以愤怒情绪应对并且试图报复。当我们这样做时,阿阇黎指出,我们与偷走我们财富的人无异。“那样不会使我们成为菩萨。”

与此相反,菩萨所做的则是将自己的一切——身体、财富以及所有功德——回向给这个人,并祈愿他的恶业不会成熟,且愿他出离痛苦。“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回向,将使我们更接近圆满的证悟,”阿阇黎说道。

让回向更有意义

阿阇黎谈到,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我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惩罚来对待这个人?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身体,财产和积累的福德都回向给他/她?” 阿阇黎继而说到,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此,有两种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

一种思维方式是,由于我们自无始以来流转于轮回之中,一切众生在过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种方式利益过我们,或者,我们在某一世可能曾从此人处偷得财物。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此人实际上并无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权,因为他受烦恼情绪,尤其是贪欲的驱使,才被迫犯下恶行。 这就如同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中所举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击打我们,我们通常会对此人心生嗔恨。 然而,若深入观察,此人(或盗贼)实则如同那根棍棒一般 ,真正主导行为的乃是其内心强烈的贪欲(烦恼)。此人并非真正行为自主,而是被强烈的贪欲所驱使。

无论如何,这都展现了为何因为盗贼而恼怒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应当对其保持善良且回向一切。在回向时,重要的是要带着上述其中一种见解。如果仅仅想着“我把这个给你”,那么我们的回向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放下

在上一偈颂中,阿阇黎拉帕提醒我们,无著贤菩萨已经教导了我们在死亡时带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非常珍惜的身体。因此,佛子会放下对今生的执著;但我们所积累的善业又该如何处置呢?

作为一个佛法初学者,我们在谈论积累福德是为了培养对修习佛法的兴趣,并且愉悦心灵 —— 就如同我们玩游戏以及向孩子们展示各类艺术形式来使其获得教育一样。如此一来,我们认为自己将会得到某种回报。这实际上是利用了我们根深蒂固的执著于积累。

“然而,” 我们的常住导师教导道,“当我们修行佛法时,并没有什么可积累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放下。通过这样做,我们将了悟空性,最终成就证悟。”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在积累,也没有什么可被积累。因此,我们应当放下,并将一切回向给众生。

即刻开始修行

总结来说,无著贤菩萨在这段偈颂中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关于那个偷走我们一切财富财产的人吗?“并非如此。”阿阇黎拉帕说道。

“这里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关于我们执著、珍惜并依恋自己的身体、财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们不能放下这些,它们将成为我们获得佛果的障碍。”

“此外,” 阿阇黎拉帕策林补充道,“我们不应等到被强烈欲望驱使的人来夺走我们的财富时,才开始放下。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修习放下我们的身体、财富和功德。” 虽然完全且直接地实践,真正地将这些东西给他人,可能非常困难;但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在没有小偷来临之前,减少我们的执着,减少对事物的执念。“请不要等到有人来强迫你去修行。我们应该立即开始修习。”阿阇黎拉帕策林总结道。

在以上结语后,我们以回向功德结束了本次开示。

布施之心: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九期

本周的大众禅修邀请到了阿阇黎拉帕策林的挚友,阿阇黎喇嘛滇巴嘉晨,和我们的顾问竹庆本乐仁波切一样,曾是印度锡金隆德寺那烂陀佛学院首届学员。作为那瀾陀菩提的学院总监,伟大的导师与禅修引导者,阿阇黎喇嘛滇巴应阿阇黎拉帕的邀请,为大家做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一颂的开示。

具足善缘:顶礼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尊者

在完成了开场祈请以及发菩提心和强调身体姿态的止禅练习之后,阿阇黎喇嘛滇巴开始顶礼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

阿阇黎喇嘛滇巴恭祝诸位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并表达了能主持这一期课程的荣幸与喜悦。他表示不仅因为这个特定的课程主题,还因为这也是另一种忆念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的方式。事实上,他对于能亲见尊者深感有福并蒙受加持。同样地,他也表示在座诸位能通过KC16与第十六世噶玛巴产生连结是十分有福报的。

谈到我们本期主题以及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十一颂,阿阇黎喇嘛滇巴强调其上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总是教导其弟子应当背诵并修持这一法本,并且要求阿阇黎滇巴反复教授这一极其重要且强大的法本。

菩提心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阿阇黎喇嘛滇巴首先指出菩提心或者说证悟之心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于我们的修行之路而言的,也是事关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想要走上一条健康的修行之路,菩提心是必需的。” “为了享有更好的生活,菩提心也是必需的。为了建立更好的社区,同样离不开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这一缘由,佛祖教导说菩提心就像水或者呼吸一样,而印度伟大导师寂天菩萨在其重要著作入菩萨行论的开篇,便用一整章阐述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喇嘛滇巴说,我们需要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无论是修行生活还是世俗生活,我们都需要菩提心。”

如何培养菩提心?三种方法

在了知菩提心的的重要意义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我们如何培育或生起觉醒之心(菩提心)?在众多方法之中,喇嘛滇巴教导了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1. 追溯因缘:菩提心的因是什么?深入思维,我们会发现慈悲心是近因,而其因果链可追溯至爱与联结。
  2. 自他平等:正如我们渴望幸福、远离痛苦,一切众生同样希望得到幸福、解脱痛苦。在这一点上,众生平等无二。
  3. 自他交换:我们将自己的幸福与安乐回向众生,并承担他们的痛苦、苦难与迷惑。

喇嘛滇巴指出,第三种方法,自他交换,源自无著贤菩萨在第十一颂中的教导: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11)
(英译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读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中译 《佛子行三十七颂》索达吉堪布)

错认因:求福却得苦

“圆满佛陀”,阿阇黎喇嘛滇巴开示道,可以理解为“幸福”。无论你问谁,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他说,这一点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我们都渴望幸福。那我们希望幸福持续多久呢?也许我们不会直说,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希望永远幸福。然而,我们实际得到的是什么?迷惑、痛苦和苦难。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如此?

为了思考这个问题,喇嘛滇巴举了一个例子:想象一下,你想减肥,但又不停地吃巧克力。你去找专家求助,对方给你推荐书籍,提供各种锻炼方法,让你掌握了许多减肥的方式。然而,你却始终不愿放弃吃巧克力。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但如果不放弃导致发胖的因——巧克力,减肥就不会成功。

我们的客座导师指出,同样地,我们想成为“圆满佛陀“,但我们却经受着种种苦难。这正是因为我们误解了幸福之因。由于我们执著于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是痛苦的根源——我们无法获得幸福,而是体验轮回

改变思维定式

在第十一颂中,无著贤菩萨讲到“渴求个人幸福”是所有问题之根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执著于“我”、“我的”和“属于我的”便是痛苦。我们把自身幸福放在首要地位,但正是渴求个人幸福导致了相反的结果,苦。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改变,阿阇黎滇巴如此评论。以减肥的例子为提醒,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改变饮食习惯 —— 停止一直吃巧克力。同样,如果我们想改变生活的质量,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需要摒弃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扩展心量,利益他人。这正是菩萨的思维方式。

自他交换

虽然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变我们习惯性的自我执著,但第十一颂给出了一个特别的方法:自他交换。阿阇黎喇嘛滇巴开示道,这代表我们将自己的幸福与安乐给予他人,而作为回报,由我们承担他们的痛苦与苦难。

喇嘛滇巴通过区分普通众生与菩萨思维的不同来说明这一修行。前者的心常常是这样的:“我想要这个,那个,给我这样的东西。”他教导说,这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的另一种表现,是非常狭隘、有限的心态。与此相对,菩萨则是这样思考的:“我在这里是为了给予、奉献、分享。”

如此开阔我们的心量就是所谓的培养菩提心。喇嘛滇巴总结道,这就是法本所教给我们的:“圆满佛陀由利他而来。”这就是给予、奉献与关爱的核心。我们不再想着“我要幸福”,而是开始思考“我希望你幸福”。这正是佛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