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盡在你我掌中: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四期

在祝願線上和線下參加本次學習的各位早安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繼續指導我們進行禪修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在閱讀第十八和第十九頌後,我們應當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將得與失引入我們無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薩的勇猛誓願

修持止禪的一部分,是時刻與菩提心相應 —— 即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而發願實現證悟。在本次課程伊始,我們的常住導師特別強調了這一發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義。之所以稱之為「勇猛」,是因為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一切眾生。我們帶著感恩之心這樣做,因為自無始以來,他們曾以種種方式在輪回中利益過我們。
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頌中得到了體現:

貧窮恆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指出,「永不退轉」指的正是永不喪失菩提心——覺醒之心。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他說道:「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利益眾生的發心,我們就無法將困苦與痛苦引入我們的修行之中。」

「為什麼是我?」並非問題本源

通常,當我們面對如本頌中所指出的種種困境時,我們往往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接著,我們通常會指責他人,或對外在世界心生怨氣。然而,作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們應當反問自己:「這對我自己以及他人實現證悟的因緣是否有助益?」與我們的習慣相反,我們應學習善用逆境。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納入修行之道?我們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這些經驗?

證悟之養分

大乘經中,佛陀以牛糞為喻,闡明了「將一切境遇納入修行之道」的觀念。就如同農人以牛糞滋養田地,菩薩亦將一切境界——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視為增上緣,轉化為修行資糧,進而邁向圓滿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沒有遭受此類困境怎麼辦?我們不應過多思慮他們擁有我們所缺乏的,而應記住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他們的福祉。我們希望他們從一切困苦與不適中解脫出來。為了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我們將一切困難帶入修行之道,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帶著我們「永不退轉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雖然這無疑不是一項容易的修行,但阿闍黎強調,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逐漸地能夠將所遇到的挑戰納入修行之道,並學會用我們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財富與名望

第十八頌講的是將所失納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頌則講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寫道:

眾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提到了傳統佛教教義中的財神——多聞天王。然而,阿闍黎分享道,我們也可以簡單地想到當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論我們想到的是誰,無論那個人多麼富有,這一頌所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事物的無常本性不僅適用於物質財富,也同樣適用於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所指的其它內容,比如享有名譽、受人尊敬等。這並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找到無數例子:曾經擁有過很多的人,後來卻又失去了一切。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物本質是壞的,而是意味著它們本身沒有實質性的存在。

這些對於我們修行者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獲得了一些聲譽和財富,我們可以感恩這一切。然而,通過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這一切,我們能夠保持對這些事物無常本性的覺知,並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

膨脹的自我

正念與清醒覺察(或內省)的利益在於,它能防止我慢在我們的心續中生起。阿闍黎拉帕教導說,我慢可以比作一個氣球:「我們把我慢的氣球吹得越大,就會離證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遠。」

阿闍黎解釋說,我慢會污染承載證悟功德的器皿。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大量財富、享有盛名等,我們都需要時刻保持正念和內省。了知諸法無常,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將有助於減少我們的我慢情緒。他還說:「如果我們用我慢去污染覺悟的器皿,那將既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

你是否覺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對於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來說,就是時刻考慮如何將快樂與痛苦、舒適與不適帶入修行之中。更具體地說,菩薩將貪、嗔、癡這樣的煩惱——即三毒——帶入修行。因此,阿闍黎拉帕說道:「我們不需要擺脫煩惱情緒,而是要利用它們,藉此進一步前行。」

作為本次課程的收尾,阿闍黎提醒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點: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段偈文,心想,「這怎麼可能?這沒道理啊!」然而,阿闍黎指出,與其立刻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更應當仔細研究並思考這些經文,問自己:其中的要點是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的常住導師說,「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幫助你將煩惱轉化為修行,那就對了。這就是你的修行。」

阿闍黎感謝現場和線上參與我們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並且與大家共同迴向功德。

噶瑪巴千諾!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To find happiness and support on the path to full awaken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we need to rely on spiritual friends.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is, therefore, a profound method to connect with the heart of our teacher and lineage of dharma masters, to receive blessings and help us move away from negative qualitie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in term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Rainfall of Nectar

The Guru Yoga Sadhana, “Rainfall of Nectar,”  composed by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is elegantly concise and contains the essential pith instructions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we will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togeth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practice and who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personal teacher, this practice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enlightene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 and, in a way, truly become the activity of the Karmapa, embodying the Buddha’s wisdom and compassion. 

  • What: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Sadhana
  • When: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from 10:00 to 11:30 AM Central Time (Chicago, USA)
  • Where: Online on Zoom and Onsite at KC16. (Liturgies will be screenshared)

Registration, Offerings & Donations

Making an offering or donation is optional and is not required to register for our monthly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You can join for free by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If you would like to make a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stupa project or make an offering to our teachers and resident monastics, please choose an option below.

Fulfilling Our Aspirations

After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or making an offering below, the Zoom link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join us and together fulfill all aspirations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our devotion and virtuous activities. 

Karmapa Khyenno!

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這一天雪花紛飛,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的佛堂引導禪修,並帶領我們學習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頌。面對詆毀或批評,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我們需要在回應之前放緩速度,學會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開始日常止禪修習之前,我們的常住導師首先對於身體的姿勢給予指導(即端正又保持舒適與放鬆)。同時,他強調了發願的重要性,即願此次禪修成為一切有情眾生成就覺悟(菩提心)的因緣。此外,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將呼吸作為聽覺上的「焦點」(譯者注:音聲所緣)。

「僅僅覺知自己的呼吸——吸氣,呼氣。空氣流經鼻孔。只是單純地覺察呼吸。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只需輕輕地將意識帶回到這種覺知上。」

當我們禪坐時,阿闍黎拉帕講道,我們可以一直重複上述過程。

無上發心意味著較少障礙

轉而講解無著賢菩薩所著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首先對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評釋。他提到,當一個人立下為所有眾生成佛的誓願時,意味著這個修行者擁有一種偉大的志願。由此,任何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因此,阿闍黎說:「在大乘道上,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將其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

第十五頌點明了如何將批評與詆毀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將非議視為修行摯友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如果有人批評你或揭露你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應當視此人為修行摯友。即使我們現在沒有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現在,我沒有做任何不善的行為,如說謊或殺生。但我有可能在未來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這個人實際上是在幫助我更加警醒與自覺。」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批評我的人視為其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使TA無法看清現實,從而缺乏清晰照見的智慧。

無論哪種方式,這段偈頌在這裡教導我們:「與其立刻對任何行為作出應對,不如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和思考。我們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退後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勢,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慢下來

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實例來闡明,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沈溺於即時滿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的推動下,我們往往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憤怒等情緒的驅使下。

我們所說的話,所寫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為,我們受情緒驅使所做出的即時反應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與悔恨。因此,與其報復,我們更應當不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把詆毀我們的人視為修行上的摯友,也應當把所有類似的情形均納入我們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們一開始無法做到這一點,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我們可以先這樣做:「即使你陷入那樣的境遇,一旦冷靜下來,你應該反思:我當時是如何回應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夠轉化負面情緒,並將其納入修行之道?」我們的常住導師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控制自己,這不僅會幫助我們自己,也會幫助那個批評我們的人。」

察覺自身過患

修行上的良友並非總是友善的,他們也不是總會讚揚我們。實際上,如果老師們只對我們說悅耳的話,那將會讓我們的自我不斷膨脹,傲慢心增長。這可以說是扼殺了開悟的種子。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其他揭示我們缺點和不足的人,我們都應當對他們「恭敬頂禮」。

阿闍黎澄清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找到這樣的人然後真的對他們頂禮。我們可以帶著對他們指出我們過患的感激之情,在內心頂禮。

內在之旅作為我們的修行

這一首第十五頌並不難理解。無著賢菩薩以極其簡明的方式闡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其內化並付諸實踐。這意味著我們應當自我約束。雖然有時告訴別人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阿闍黎解釋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約束,並將一切帶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並調伏自心的內在之旅。」

在簡短的問答環節中,阿闍黎再次強調了自我約束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深厚的習氣根深蒂固。這些習氣並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說道:

「如果我們勤奮修行,帶著正念、覺察地修行,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克服這些習氣。這樣,我們可能不需要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達成證悟。」

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發心。即使眼前的情況看起來沒有明顯改善,我們也無需氣餒。相反,我們應當感恩自己的發心和為更接近達成證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們讓蠟燭的火焰持續燃燒,並依然堅定前行,這就是值得欣賞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動工說明

阿闍黎拉帕以一些關於 KC16 的工作進展作為本次學習的結語。他提到我們近期就會開始破土動工,準備建造紀念中心、涅槃靈塔,以紀念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並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各項活動,以學習、思考並將大乘教法,特別是噶瑪巴傳承付諸實踐。

我們迴向功德,願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眾生!

噶瑪巴千諾!

一切皆為通向實現願景之路: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一期

在祝願諸位羅薩扎西德勒,藏曆木蛇年(準確來說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樂之後,我們如往常一樣以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開始了我們的修習。隨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三和第十四頌發表了他的見解。當他人做出或說出不利於你的言行時,你該如何應對?

正式禪修:進入殊勝寂靜狀態

在進行止禪修習時,我們應當著重注意我們的身、語、意。身體端坐但保持放鬆狀態,我們向內觀且單純地覺察我們的思維,不加評判或分別。

論及語言的「姿態」,我們可以把正式禪修理解為進入殊勝寂靜狀態。在這一刻,我們遠離日常事務,不使用任何語言。

在這樣的身體姿態和殊勝寂靜環境下安坐,我們與覺醒之心——菩提心相應:尋求真正的自由、安樂、幸福以及利益一切眾生之佛果。

銘記我們的宏大願景

在開始討論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提到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濃縮了大乘修行的要義。簡而言之,我們踏上菩薩的無畏修行之路,發願獲得證悟,以解脫一切有情眾生於輪迴迷惑之中。

帶著這個宏大的願景或夢想,我們一路追尋,直到實現為止。這對我們的修行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將我們的經歷視為一條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別指向我們生活的某一方面,並告訴我們如何將其作為我們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內容如下: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化苦難為前行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每天所生活和經歷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困難和傷害我們的人。阿闍黎拉帕策林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能找到一個沒有這些困境的平靜地方來修行佛法,請務必給他發封郵件或告訴他!

雖然法本中所講的是一種特定的巨大痛苦——我們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實是在講我們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為獲得證悟的因緣。它並不是在說有人真正在砍掉我們的頭,而是強調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對我們造成的任何傷害,無論大小。無著賢菩薩寫道,菩薩的修行之路就是通過慈悲的力量,回報他們對我們所施加的負面行為。

我們該如何(以及為何這樣)做呢?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施加任何傷害於我們的人,只是被貪、嗔、癡等內心煩惱情緒所控制或壓倒。此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從無始以來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麼他/她/他們在某些時候肯定也曾對我們有所幫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已承諾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而尋求證悟。這一發願包括任何可能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而是生起慈悲,產生菩提心。

日積跬步

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評論道,我們可能無法立即以慈悲回應痛苦,並生起覺悟心。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學習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與痛苦共處。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繼續由於煩惱情緒而墮入不善的行為,我們將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與修行佛法和實現願景相和諧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為源於內心煩惱情緒,而傷害我們的人因而積累了負面業力後,我們可以修習自他交換法(給與與接受)。這意味著我們承接他/她/他們的負面業力,並將我們自己所積累的善業回贈給對方。這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習的法門。例如,阿闍黎說,當有人在超市插隊時,我們可以不作負面反應,選擇放下。

將不愉快的話語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頌體現了相同的思維方式: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讚嘆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我們的常駐老師分享說,他認為這一偈經文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尤為有幫助,特別是在考慮到如今新聞傳播的速度時。無論有人說了關於我們、我們親近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是任何我們認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不應該以負面的方式回應,也不應執著於這些事情。基本上,這段偈頌教導我們將任何讓我們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訣教言

通常,我們都喜歡聽悅耳的言辭或讚美,而當別人說些不愉快的話或指責我們時,我們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從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導師——那裡得到一條與此相關的要訣教言。「堪布仁波切曾賜予我這條要訣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於我的心中,並且對我極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樣深遠地利益到你們所有人。」

簡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於別人對我們的讚美,也不要糾結於他們的負面評價。這些只是他們意識的投射。讚美或指責皆源自他人的分別念,而分別念又受內心煩惱情緒所驅使。因此,當有人稱讚或指責我們時,那只是他們自身心識構造和煩惱情緒的顯現罷了。

此外,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也知道,這些言辭並不可靠,也毫不穩定。一個人可能在早上對你心生好感而稱讚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負面念頭而指責你。因此,執著於任何一種(言論)都毫無意義。

當你上了「熱搜」

無著賢菩薩在這節偈頌中寫道,我們應該修習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揚關於我的負面言辭(阿闍黎特別強調)。」[Acharya’s emphasis].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悅的事情。他將其比作有人對你說出負面言論,並迅速傳播開來,言辭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與其因我慢而做出負面反應,使之成為實現我們為眾生利益而獲得證悟之夢想的障礙,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辭回應對方。這將幫助我們破除我慢,從而使我們離目標更近。「我慢是通向圓滿菩提的障礙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沒有菩提。因此,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擺脫一切我慢。」

無著賢菩薩在這裡所傳的要訣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話語,都在於讓我們放下對愉悅事物的執著與對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如果我們的夢想是達到無上的智慧,如果這是我們真正尋求實現的目標,那麼我們需要放下所有執著,不被任何負面情緒所影響。通過清除這些障礙,我們將能實現無上的智慧。」

最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不要迷失在經文中所提到的極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請盡力理解這裡傳達的訊息或教導,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我們的修行道路上。我們不需要完全應用所有的教誨,而是可以從中提取出一條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場或言辭。如果這能給你帶來啟示,我認為那就足夠了。」

隨著以上結語,我們迴向功德,且阿闍黎祝願我們度過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並邀請大家下週日同一時間繼續我們的學習。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

在我們的常住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以禪修練習開始了本期的學習。從升起證悟發心開始,他進行了簡短的指導開示:「無論我們從此修行中獲得何種善妙功德,願其成為我與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種子。在保持身體姿勢舒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壓力地,以對當下這一刻的清明覺知來禪修。如果不能放鬆下來,則會變成一種阻礙。」所以,「放鬆下來」,阿闍黎說道,「僅僅是保持覺知即可。」

禪修過後:面對世間

上週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頌,著重於在禪修定力(深度集中狀態)中修習「同受同施」(給予與接受)的修行。從第十二頌起,接下來的十段偈頌是關於禪修之後的修行或之後的成就: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 索達吉堪布)

禪修後的修行,從我們從禪修中起身、面對現實世界的那一刻便開始:無論是工作、家庭、朋友,還是為 KC16 工作。這裡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修行,是將承受損失納入修行之路。

透過迴向更加接近證悟

阿闍黎拉帕指出,前兩句非常具有深意。這段偈頌講的是那些奪走我們財富的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欲望,但這其實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欲望,並不斷地試圖為自己累積事物。

如此的後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們所累積的,我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應對並且試圖報復。當我們這樣做時,阿闍黎指出,我們與偷走我們財富的人無異。「那樣不會使我們成為菩薩。」

與此相反,菩薩所做的則是將自己的一切——身體、財富以及所有功德——迴向給這個人,並祈願他的惡業不會成熟,且願他出離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迴向,將使我們更接近圓滿的證悟,」阿闍黎說道。

讓迴向更有意義

阿闍黎談到,你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懲罰來對待這個人?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累積的福德都迴向給他/她?」阿闍黎繼而說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此,有兩種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種思維方式是,由於我們自無始以來流轉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種方式利益過我們,或者,我們在某一世可能曾從此人處偷得財物。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此人實際上並無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權,因為他受煩惱情緒,尤其是貪欲的驅使,才被迫犯下惡行。 這就如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所舉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擊打我們,我們通常會對此人心生嗔恨。然而,若深入觀察,此人(或盜賊)實則如同那根棍棒一般,真正主導行為的乃是其內心強烈的貪欲(煩惱)。此人並非真正行為自主,而是被強烈的貪欲所驅使。

無論如何,這都展現了為何因為盜賊而惱怒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應當對其保持善良且迴向一切。在迴向時,重要的是要帶著上述其中一種見解。如果僅僅想着「我把這個給你」,那麼我們的迴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放下

在上一偈頌中,阿闍黎拉帕提醒我們,無著賢菩薩已經教導了我們,在死亡時帶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非常珍惜的身體。因此,佛子會放下對今生的執著;但我們所累積的善業又該如何處置呢?

作為一個佛法初學者,我們在談論累積福德是為了培養對修習佛法的興趣,並且愉悅心靈——就如同我們玩遊戲以及向孩子們展示各類藝術形式來使其獲得教育一樣。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將會得到某種回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於累積。

「然而,」我們的常住導師教導道,「當我們修行佛法時,並沒有什麼可累積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放下。透過這樣做,我們將了悟空性,最終成就證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在累積,也沒有什麼可被累積。因此,我們應當放下,並將一切迴向給眾生。

即刻開始修行

總結來說,無著賢菩薩在這段偈頌中的主旨是什麼呢?是關於那個偷走我們一切財富財產的人嗎?「並非如此。」阿闍黎拉帕說道。

「這裡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關於我們執著、珍惜並依戀自己的身體、財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這些,它們將成為我們獲得佛果的障礙。」

「此外,」阿闍黎拉帕策林補充道,「我們不應等到被強烈欲望驅使的人來奪走我們的財富時,才開始放下。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修習放下我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雖然完全且直接地實踐,真正地將這些東西給他人,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沒有小偷來臨之前,減少我們的執著,減少對事物的執念。「請不要等到有人來強迫你去修行。我們應該立即開始修習。」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在以上結語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本次開示。

布施之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九期

本週的大眾禪修邀請到了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摯友,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和我們的顧問竹慶本樂仁波切一樣,曾是印度錫金隆德寺那爛陀佛學院首屆學員。作為那爛陀菩提的學院總監,偉大的導師與禪修引導者,阿闍黎喇嘛滇巴應阿闍黎拉帕的邀請,為大家做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一頌的開示。

具足善緣:頂禮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尊者

在完成了開場祈請以及發菩提心和強調身體姿態的止禪練習之後,阿闍黎喇嘛滇巴開始頂禮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阿闍黎喇嘛滇巴恭祝諸位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並表達了能主持這一期課程的榮幸與喜悅。他表示,不僅因為這個特定的課程主題,還因為這也是另一種憶念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的方式。事實上,他對於能親見尊者深感有福並蒙受加持。同樣地,他也表示在座諸位能通過 KC16 與第十六世噶瑪巴產生連結是十分有福報的。

談到本期主題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一頌,阿闍黎喇嘛滇巴強調其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總是教導其弟子應當背誦並修持這一法本,並且要求阿闍黎滇巴反覆教授這一極其重要且強大的法本。

菩提心的重要意義與作用

阿闍黎喇嘛滇巴首先指出菩提心,或者說證悟之心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對於我們的修行之路而言的,也是關乎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想要走上一條健康的修行之路,菩提心是必需的。」
「為了享有更好的生活,菩提心也是必需的。為了建立更好的社區,同樣離不開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這一緣由,佛陀教導說菩提心就像水或者呼吸一樣,而印度偉大導師寂天菩薩在其重要著作《入菩薩行論》的開篇,便用一整章闡述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喇嘛滇巴說:「我們需要的就只有菩提心而已。無論是修行生活還是世俗生活,我們都需要菩提心。」

如何培養菩提心?三種方法

在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意義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我們如何培育或生起覺醒之心(菩提心)?在眾多方法之中,喇嘛滇巴教導了以下三種主要方法:

  1. 追溯因緣:菩提心的因是什麼?深入思維,我們會發現慈悲心是近因,而其因果鏈可追溯至愛與聯結。
  2. 自他平等:正如我們渴望幸福、遠離痛苦,一切眾生同樣希望得到幸福、解脫痛苦。在這一點上,眾生平等無二。
  3. 自他交換:我們將自己的幸福與安樂回向眾生,並承擔他們的痛苦、苦難與迷惑。

喇嘛滇巴指出,第三種方法——自他交換——源自無著賢菩薩在第十一頌中的教導:

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錯認因:求福卻得苦

「圓滿佛陀」,阿闍黎喇嘛滇巴開示道,可以理解為「幸福」。無論你問誰,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他說,這一點是所有人都認同的:我們都渴望幸福。我們希望幸福持續多久呢?或許我們不會直說,但在內心深處,我們希望永遠幸福。然而,我們實際得到的是什麼?迷惑、痛苦和苦難。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會如此?

為了思考這個問題,喇嘛滇巴舉了一個例子:想像一下,你想減肥,但又不停地吃巧克力。你去找專家求助,對方給你推薦書籍,提供各種鍛煉方法,讓你掌握了許多減肥的方式。然而,你卻始終不願放棄吃巧克力。你可能會感到驚訝,但如果不放棄導致發胖的因——巧克力,減肥就不會成功。

我們的客座導師指出,同樣地,我們想成為「圓滿佛陀」,但我們卻經受著種種苦難。這正是因為我們誤解了幸福之因。由於我們執著於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這是痛苦的根源——我們無法獲得幸福,而是體驗輪迴

改變思維定式

在第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講到「渴求個人幸福」是所有問題之根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結果,執著於「我」、「我的」和「屬於我的」便是痛苦。

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改變,阿闍黎滇巴如此評論。以減肥的例子為提醒,我們真正需要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是改變飲食習慣——停止一直吃巧克力。同樣,如果我們想改變生活的質量,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我們需要摒棄通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擴展心量,利益他人。這正是菩薩的思維方式。

自他交換

雖然有許多方法可以改變我們習慣性的自我執著,但第十一頌給出了一個特別的方法:自他交換。阿闍黎喇嘛滇巴開示道,這代表我們將自己的幸福與安樂給予他人,而作為回報,由我們承擔他們的痛苦與苦難。

喇嘛滇巴通過區分普通眾生與菩薩思維的不同來說明這一修行。前者的心常常是這樣的:「我想要這個,那個,給我這樣的東西。」他教導說,這只是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的另一種表現,是非常狹隘、有限的心態。與此相對,菩薩則是這樣思考的:「我在這裡是為了給予、奉獻、分享。」

如此開闊我們的心量就是所謂的培養菩提心。喇嘛滇巴總結道,這就是法本所教給我們的:「圓滿佛陀由利他而來。」這就是給予、奉獻與關愛的核心。我們不再想着「我要幸福」,而是開始思考「我希望你幸福」。這正是佛子的修行。

插曲三:思考業力與輪迴

在開場祈請之後,我們調整好正式的禪坐姿勢,開始修習止禪。在這個禪修方法中,我們特別強調一個關鍵點:確保身體保持舒適且覺醒,以支持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狀態。

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阿底峽尊者(Atiśa Dīpaṁkaraśrījñāna),這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印度大師,被認為是噶當派的奠基人。他曾強調,我們應當時常自問:「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我們往往會問自己過得如何,並以身體狀況作為回答。然而,按照阿底峽的觀點,更重要的問題應當是,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如何?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思維修的指導要點

止禪之後,我們進行了兩次思維修的練習。每當我們進行這類禪修時,可以牢記以下幾點指導原則:

  • 以正式的禪坐姿勢坐好(如同止禪
  • 讓自己感到安穩,並與平靜、開放的心境相連
  • 以好奇心來思考問題或觀點
  • 不要用強大的理性推理來施壓,也不必覺得必須立刻找到答案
  • 觀察自己的身體、情緒和心理的反應,不帶評判
  • 覺察禪修在此刻的影響

在思維修練習的尾聲,我們可以以一種喜悅與感激之心,在腦海裡簡要地記錄這次體驗,也許是得到了某種新的或更深的理解,或者是某個特別的見解。然後,我們可以簡單地放下這一切,短暫地再次修習止禪

對業力、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

在對第八偈的論述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強調,我們不需要在外部世界尋找三惡道或任何其他道。我們只需觀察當下的世界和自己的心境。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欽列多傑對此亦有相似的開示:

「三惡道有時被描述為在地下深處或遙遠的地方。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直接看到這些惡道的縮影,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需要向地下尋找或向外尋找,因為戰爭和饑荒正在此刻發生,而這正是三惡道苦難的寫照。」

以這種觀點理解三惡道,並讓它更貼近自身,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 曾幾何時,以何種方式,我們給自己或他人帶來過痛苦?無論大小,在任何時刻,我們是如何成為痛苦的因。
  • 這些情境的發生,涉及哪些因緣條件?值得一提的是,事情的發生從不只有單一因緣,我們也未必能完全看清全貌。然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因果的運作。
  • 負面的心理狀態、惡語、以及不善的身業,都會導致痛苦;而正面的心理狀態、善語、以及善的身業,則會帶來幸福。

作為這一思考的總結,請省思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言:

「真正殊勝的,無非是業力、因與果。對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遠勝於見到本尊的法相。」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脫離輪迴的泥沼

在上一節課中,阿闍黎拉帕建議我們,將天人界、阿修羅界、色界或無色界比作高級住宅區。先暫時放下我們對這類地方的任何成見,將它想像成一個充滿寧靜與喜悅的地方,並進行以下思考:

  • 想像一個幸福、安寧的社區,它安全、整潔、寬敞,充滿鮮花與樹木。
  • 設想一切讓這個高級社區變得美好的事物,比如公園、噴泉、商店,或者你夢想中的房子——任何能帶給你幸福的來源。
  • 認識到,這些外在的物質事物,都是依靠因緣和合而生的,因此,它們都是無常的。想像這個高級社區逐漸開始衰敗,所有的一切都在緩慢地不可避免地瓦解。
  • 將同樣的無常觀念應用到自己的身體:日復一日,我們的身體在變老,我們會受到疾病的影響,遲早地,這一生將在某個時刻結束。正如我們無法永遠居住在高級社區,我們也不得不捨棄這個身體,並無法確知下一世會去往何方。
  • 體會到,這樣的社區和人間的生活都無法提供真正長久的幸福。因此,我們應當明白,執著於這種短暫的快樂幸福是毫無意義的,而應當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

作為這第二段思考的總結,並且聯繫到第九偈,我們可以思維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誨:

「諸位善友,這輪回之沼澤毫無幸福可言,請前往解脫的淨土。」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在自身的辯證方式中前行

如上的思維修,讓我們能以個人的方式,與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的教授以及阿闍黎拉帕的開示建立聯結。在我們的修行中,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體會,第八、九、十偈之間的遞進關係,展現了佛弟子在修行道上的勇猛精進。

在思考這一進階時,我們無需帶著評判心,去衡量自己「應該」到達哪一步,或「應該」如何進步。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修行與道路,並體會到它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可能是每一刻、每天,或者是每週都會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不必把進步看成是線性的進步,而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辯證進程。今天,我們可能對業力的法則有深刻體會,想着「我真的應該避免惡行」。明天,我們可能對無常的現實有更深的認識,想着「我以為這會帶來快樂,但現在我看到並非如此……」 而在某些時候,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可能會強烈感受到利他之心。這樣,我們可以連結並加強所有三種覺悟的能力,並在自己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以此結語,我們感謝了此次禪修的參與者,以迴向功德結束了這次修習,並祝願一切眾生安樂,究竟成佛。

慈悲——無畏之道: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頌》展現了一種別樣的思維方式,觸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內在世界。這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規的生活方式,值得去體驗。——竹慶本樂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譯本前言。

阿闍黎拉帕策林誠摯地歡迎所有在現場以及線上參加大眾禪修的諸位同修,並對KC16的歷史沿革以及宗旨進行了簡要介紹。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處集朝聖、禪修、閉關、研修與皈依的聖地,以此紀念在美國伊利諾伊州錫安示現圓寂的尊勝的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讓炯日佩多杰。由於示寂之地被視為神聖且充滿加持力,KC16在伊利諾伊州Wadsworth ( 近錫安 ) 得以建立

止禪/安住禪

在正式開始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之前——這也是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這一新的「 大眾禪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闍黎指導我們進行了一座簡短的止的禪修。阿闍黎特別強調了保持覺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無著賢菩薩

在共同修持止禪後,通過介紹《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偉大的學者以及修行者,無著賢菩薩(ca.1295-ca.1369),阿闍黎開始了他的開示。

阿闍黎分享道,無著賢菩薩自年幼時就非常慈悲,有許多的故事講述了這一點。例如,在某一年的藏歷新年期間,他盛裝打扮後和同伴們玩耍歸來卻不著一物。其母問,你的衣服都去哪兒了?他回答說,為了給螞蟻保暖,他把衣服都用來蓋住螞蟻巢了。

在聽聞,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導之後,無著喬美(Ngulchu Tokmé)被廣泛尊稱為格尕喬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為「勝者之子」,即指佛陀的兒子。

法本:慈悲,無畏之道

上個週末,阿闍黎淺述了聲聞(śrāvakas)和緣覺(pratyekabuddhas)之道,與菩薩道(字面意思為「 覺悟的英雄」)的區別,分別對應於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義強調個人解脫,而大乘之所以稱為大乘在於其教義更強調修行以度化一切眾生。

大乘的傳統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頌》扼要的講解了慈悲的無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個關鍵修行。阿闍黎指出,慈悲心在開始時像一顆種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像水一樣滋潤著種子,讓它生長。在修行的最終,它呈現在覺悟的成就與利他上。成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這就是無畏之道——菩薩之道。

開經偈:禮贊與立誓

在逐句闡述菩薩的無畏之道修法之前,無著賢菩薩在文中以兩段偈頌開篇:一是禮贊,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頌的目的與意圖。

阿闍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文版本是由我們永遠深切懷念的法摯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 ) 翻譯的。他隨後誦讀了第一段禮贊偈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恒時敬頂禮。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二諦

作者在禮贊中表達了兩個要點。第一句提到了大乘傳統中的二諦:世俗諦(或稱相對真理)與勝義諦(或稱究竟真理)。以簡易的方式解釋,這意味著雖然所有顯現於我們眼前的現象構成了世俗現實,但它們的本質最終是空性——這即是勝義現實。換句話說,事物似乎來來去去,它們可以被感知為長短、好壞等等。然而,經過深入觀察,我們會發現,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顯現的那樣存在。

阿闍黎教導說,所有現象的究竟本質是空性的這一觀點可能難以理解。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他指出宗喀巴大師通過講解一切現象的相依性來闡明空性。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譯本看起來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冊子,這本冊子相對來說就會顯得大。簡而言之,認識到相依性的現實——即世俗現實,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現實的關鍵。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重要的是要看到這兩種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觀世音菩薩,至高無上的上師與內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頂禮佛陀誕生地的首句之後,作者表達了對觀世音菩薩以及其根本上師的崇敬。

為什麼要向他們頂禮呢?觀世音菩薩已證悟空性,並且如同頌文所示,致力於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間萬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輪迴眾生。由於他的上師具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並致力於度化一切眾生,作者向他們二位頂禮,視二者為不可分割。

阿闍黎指出,像這樣頂禮有助於我們意識到,我們也擁有觀世音菩薩的證悟品質。阿闍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常用蠟燭來比喻說明這一點。當我們踏上這條變革性的無畏之道時,雖然我們都擁有同樣的慈悲心燈,但它需要通過我們的修行頂禮來點燃。因此,我們首先要將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身——與我們的法友視為一體,並以此為起點進行頂禮。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結束本次開示之前,阿闍黎簡要地講解了第二段偈頌: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於此宣說佛子行。

這段闡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寫本文的意圖。在後文中將講述的三十七頌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門。我們也許會探尋為何如此?

我們的常駐上師阿闍黎解釋道,菩薩通過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們想像菩薩一樣證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們的方式修持。這些修行是什麼呢?正如頌文所示,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麼,何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來生暫時利益的因,也幫助我們避免非善的行為,從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還帶來究竟利益——成就證悟或圓滿佛果。

阿闍黎進一步解釋道,沒有修持慈悲心,就無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沒有可能實現究竟的幸福。因此,無論是為了我們的福祉,還是為了實現圓滿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闍黎表示「 大眾禪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課程至此結束,並祝願我們修行與誦讀這部經典能成為我們開悟的因緣。阿闍黎最後邀請大家一起迴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映照自身——發現外在與內在的皈依: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六期

阿闍黎拉帕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並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們完成開場祈請文後,他繼續引導我們修習止禪(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而發願成就佛果。這正是我們修持佛法的意義所在。

心流

在我們的禪修實踐中,阿闍黎傳授了一種識別心念流動的特殊方法。他說:“無論生起什麼念頭,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頭,都讓它們自然生起,然後單純地覺知即可。你不必因為生起壞念頭而感到難過,也不必因為生起好念頭而感到興奮。只需將它當作念頭看待即可。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追逐念頭,心神散亂了,也不要擔心。此時,只需覺察到你的心散亂了,它自然就會回歸。”

第七頌:無欺的皈依

在開始研討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七頌時,我們首先誦讀了本段頌文譯文:

己尚縛於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三寶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指出,這一頌教導我們三寶才是皈依處。儘管梵天、毗濕奴等因前世所積累的福德而處於六道輪迴的最高境界,他們仍然被困於輪迴之牢。一旦福德耗盡,他們便會墮入下三道。因此,那些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尋求成佛之人,不應皈依這些「神祇」,因為它們是虛妄的。我們必須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貴稀有且至高無上:我們的目的地、道路與同行者

在藏語中,佛、法、僧三寶被稱為「貢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們被認為如珍寶一般。「佛」指的是我們要成就的目標或結果:覺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阿闍黎繼續解釋道,到達該目的地的方法則是「法」。這是我們將要沿著前行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學會如何辨明應取與應捨之處。最後,在這段旅途中,我們需要同行者。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員所組成的社群。

每一寶的特質可以總結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斷除煩惱和顯現本有清淨覺性;
  • 法:遠離一切煩惱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為崇高,給我們帶來啟發,使我們渴望成為那些已經修習佛法之人的模樣。

皈依:是鏡子,也是基礎

以佛、法、僧作為三寶,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這將成為一個條件,使我們能夠認識到覺悟的心性和潛力本自具足。阿闍黎說道:「這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自己,我們將會明白三寶及其功德從一開始就存在於我們之中。」

此外,一旦我們領悟到這一點,無我觀念的覺悟將會生起。基於此,我們將會領悟空性。正如阿底峽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文: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中所教導的,空性的覺悟是最高的保護,世間沒有能夠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級的保護。

皈依佛陀將為我們其餘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礎。它將防止我們墮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為。它是發願追求個人解脫的修行者以及發願成就菩薩道的修行者的基礎。

兩種建議:何者應捨棄,何者應採納

皈依三寶應與兩種建議相伴而行:一種是關於我們需要捨棄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種是關於我們應當採納或成就的事物。阿闍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後,有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第一種建議如下:

  • 當我們皈依佛陀時,不應再皈依世間的神祇。阿闍黎教導道:「他們並未真正脫離困境。」在經典中,我們可以找到偉大上師蓮花生的教誨,他說:「世界的領導者,無論多麼卓越,都是虛妄的;皈依源泉,三寶,才是真實不虛的。」雖然世間的神祇可能擁有巨大力量,但它們並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著通過我們的身、語、意的行為,放棄對眾生造成傷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後,我們必須捨棄不良的伴侶,即那些總是造作惡業、行為違背佛法的人。

如果這三條構成了關於應捨棄的建議,那麼應當採納的建議包括什麼呢?

  • 皈依佛陀意味著我們應當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徵,無論是雕像、唐卡,還是其他類似的表現形式。
  • 皈依法意味著我們必須尊敬佛陀的教義以及將這些教義記錄下來的經典。阿闍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講述了他的書包如何保護他免受傷害。他和同學們被教導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書包裡的書籍則是用與佛陀教義相同的藏文經典寫成的。因此,沒有人敢踢他的書包!
  • 皈依僧伽意味著尊重出家僧團,並向那些把受戒作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員和法友(譯者註:在家眾)表達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義

作為今天課程的總結,阿闍黎再次強調了三寶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認為皈依之後,學習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實際上,佛陀的一切教義——從皈依的方式到三寶——都在講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闍黎舉例闡釋道,佛性智慧的教義實際上是關於佛陀的。同樣,當我們思考如何捨棄煩惱,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時,我們是在講法。而隨著我們沿著修行之路前進,我們將逐漸了解各個階段和層次(梵文:bhūmis),這些則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義可以通過三學(戒定慧)來總結,然而正如阿闍黎在之前的課程中所教導的,他總結道:「當我們從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時,我們可以說佛陀的一切教義都是關於三寶的教義。」

之後,我們迴向了功德,阿闍黎表達了他對每個人的衷心祝願,願大家節日愉快,新年快樂!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