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佛法相契: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二十期

與其關注他人或者執著於世間八法,我們真正應當做的是檢視我們的自心並且去除一切迷惑。如阿闍黎拉帕策林所講述的,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第三十至三十二頌,所強調的重中之重,便是與佛法相契的修持。這些教言教導我們應當捨棄何種執著?

利益無有遠近

如往常一樣,我們以發菩提心作為本次學習的起始。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思量身邊人的痛苦、悲傷與苦難:包括我們的朋友、家人、鄰居,以及周圍的社區。此外,我們也可以念及世上一切正在遭受苦難的人——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整個國家,無論是因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的衝突所帶來的苦。

我們總是以止禪的修持開始我們的禪修課程,帶著清晰而堅定的發心:為了自己及一切有情——無論人類或非人類,無論遠近,無有例外——獲得自由、安樂與解脫的利益而修行。

如法行為

阿闍黎以第三十一頌的講解繼續他的開示:

若不細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 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解釋說,這一段頌文的主旨是在於我們應當檢視我們自身的迷惑。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仔細地觀察我們身語意的諸行為,即三門。我們是否被三毒——貪瞋癡所污染?如是,我們應當修持六波羅蜜多,但那只是外表看似如法,內裡卻並不如法。對此,噶當派祖師達波仁波切(岡波巴)也在勝道寶鬘有教導:

「你或許帶著信念而進入了佛法之門,但若不依佛法修行,反而會種下墮落惡趣的因,而無從獲得真實利益。」

阿闍黎進一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說明,指出所謂依佛法修行,就是要不斷檢視自身的迷惑。不去關注他人,而是要時時保持覺知,關注自己的身語意行為。無論是在正式的禪修之中,還是在禪修之後的一整天當中,都應如此,這是非常重要的。阿闍黎特別強調:這正是佛子所應踐行的修持。

消除一切眾生的迷惑

隨後的第三十二頌簡要地重述了前文的要點:

以惑宣說佛子過
以彼減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過
不宣說是佛子行

通過講述竹慶寺著名上師巴楚仁波切(1808–1887)的一位弟子的故事,以及如何修持安忍,阿闍黎進一步強調了修行應著重於調伏自心,而非執著於關注或試圖改變他人的思想。

我們或許可以試圖遠離那些引發我們固有習氣的人事物,甚至試圖通過指出他人的過失來消除一切迷惑。但由於有情眾生的數量廣闊無邊,這樣做毫無意義。而且,如果我們在煩惱情緒的驅使下指出他人的過失,不僅會傷害對方,也會損減我們自身的修行。

因此,我們應當調伏自心,將貪執等毒從自相續中驅除。事實上,教法中指出:當我們自心的迷惑得以清除時,也就等同於清除了如虛空般無量眾生的迷惑。

斷除世間八法

前兩頌從三毒的角度教導我們如何斷除內心的迷惑。接下來的第三十三頌,則以「財敬」為例,從世間八法的角度進一步說明應當如何捨棄迷惑。

貪圖財敬互爭執
減弱聞思修之業
故於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佛子行

世間有八種法或稱「八風 」:利與失、名與衰、譽與毀、樂與苦。以「譽與毀 」這一對為例,阿闍黎解釋了它們背後共同的心理模式:我們通常喜歡被稱讚,討厭被批評。而佛子則不同,他對這兩者都不執著,保持平等心與淡然的態度。

「 如果我們被諸如讚譽與責難這類短暫無常之事所牽制,並賦予它們過多的意義,我們在聞、思、修上的修行便會衰退。因此,我們不應強烈地執著於喜惡之事。這正是佛子的修行。」

我們或許是一位統領天下的偉大國王,執掌全國上下;也可能是已經出家,卻仍然對在家施主心存依戀之人。而他們之中的佛子,無論身處何種地位、面臨何種對境, 都會一一捨棄一切執著,無有例外。捨離執著,正是無著賢菩薩所教導的另一種我們必須放下的內容。

我們迴向功德作為本次學習的結束。

噶瑪巴千諾!

心與無明: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六期

在第十一到第二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教導我們何為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二十二頌,便進入了勝義菩提心的主題,引導我們探究心之本性。第二十三和二十四頌則指出了如何破除我們對現實的無明。

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這三頌是密續、大圓滿及大手印等最高教法的核心。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三頌,其實已經具足一切所需。如果沒有理解,那麼再多深奧傳承的教言也無法利益我們。

禪修中與禪修後的世俗菩提心

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教導如何生起菩提心,也即證悟之心。它分為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前者又可分為在等持或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後者則是在禪修過後、日常生活中的修持。

在這兩者中,第十一頌說明如何在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其重點在於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的痛苦交換。而第十一至二十一頌則說明了如何在禪修過後修持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心在哪裡?心是什麼?

第二十二頌教導我們勝義菩提心,其內容如下: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無論我們是思考世俗事務還是修持佛法,都是通過心(意識)來判斷事物「應該是這樣」或「可能是那樣」。但若仔細推敲,心(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

阿闍黎鼓勵我們從感官如何與外在對象相應來深入觀察,這種相應最終會導致煩惱情緒,如貪執與嗔恨——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令人愉悅或不悅。

這對我們所有的感官和它們的對象都適用:我們之所以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完全是出於自己的心(意識),外在對象本身並無固有的屬性。因此,煩惱情緒產生於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外在對象時。此外,我們對事物的好惡判斷,也來自於長期養成的習氣。

清淨本源

若細細觀察,可愛與可惡、愉悅與不悅,以及我們的習氣,這些都不是心的本質。事實上,心自本初清淨。關於有無的各種分別,以及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心的固有成分。

阿闍黎借喜馬拉雅地區民眾和科學家對於如何定位心(意識)的觀點指出:心無可尋之處。但這並不表示心不存在。如第二十二頌所言,心自本初超越了有與無的兩極。

如果我們理解無著賢菩薩在第二十二頌中指出的意義,並且知道如何實修,那麼就不再需要其他更高深的精要教法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了。阿闍黎進一步強調:「如果我們不理解此頌,不管修學再多高深密要的教授,也無法真正領悟或嘗到其滋味。」換句話說,所有密續教法的精華,都匯聚於這一頌中,若能細緻觀修,將幫助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

看穿心之無明

接下來的兩頌探討我們對外在表象的無明。第二十三頌指出我們對外在事物與愉悅經驗的無明。第二十四頌則講述我們如何誤將內在心之表象當真,並因此產生痛苦。無論哪種情形,佛子的修行都是看穿這些無明,無著賢菩薩有如下表達: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儘管有種種顯現,我們通常認為外在或心中浮現的事物是實在的,其實它們並不具固有存在。這就是我們的無明。它們只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阿闍黎解釋說,我們可以通過無著賢菩薩所舉的例子輕鬆理解——外相如彩虹,本身並不存在;夢中所見也非真實。但我們一旦認假為真,對其識別為可愛或可惡,我們將相應地感受到喜樂或痛苦。

在痛苦時要看穿這層無明雖較困難,但一旦我們認知到這些外在/內在的對象並不真實存在,相關的煩惱情緒也便不再生起。雖有顯現,但它們並不像我們慣常認為的那樣,是我們喜愛或厭惡的實在、持久的事物,而是如彩虹或夢境。了解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對快樂執著,也不會在痛苦中迷失。

何時禪修空性有益/無益

總結關於無明的兩頌內容時,阿闍黎指出:無論我們正在經歷痛苦還是快樂,都不應強烈執著於任一體驗,因為這些體驗及其所伴隨的煩惱,皆源於無明。

阿闍黎引用偉大的噶舉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教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口渴時不喝水、餓了不吃飯、生病了不吃藥。在那樣的時刻,看穿無明的修持並無助益。我們渴了就該喝水,餓了該吃飯,病了應服藥。但若我們對快樂強烈執著,或在痛苦中迷失自己,那時就應憶念「空性」的見地,並看穿自身無明。這才是修持勝義菩提心的佛子的修行。

隨後,我們迴向了一切功德。

噶瑪巴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