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望與無求: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七期

在第二十二頌中,無著賢菩薩教授了「勝義菩提心」的要義。上週,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本偈及其後兩偈作了開示,指出這幾偈教導我們如何斬斷迷妄、直面實相。接下來的幾偈,則如阿闍黎所說,是指引我們如何在禪修過後或後得位中,將勝義菩提心的教義落實於實際修行之中——即以六波羅蜜多作為修行的方便與資糧。

調整呼吸 對治散亂

阿闍黎在帶領我們誦念開場祈請之後,先引導我們修習止禪。他指出,我們可以透過專注於呼吸的出入來令心安住——觀照氣息由鼻孔出入的流動。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散亂,或陷入胡思亂想時,只需簡單地將覺知帶回我們的所緣對境:也就是呼吸的流動。阿闍黎教導我們,這樣的修持應當反覆練習,持續修習。

「無論你的心散亂多少次,都沒有關係,」他如此說道:「每當散亂生起時,只需覺察它。散亂本身不是問題,我們的目標也不是『不散亂』,而是單純地察覺它的出現,並將注意力帶回呼吸上。」

我們帶著為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發心而修行。因而,凡此修行中所積聚之一切功德,我們皆迴向,願其成為實現此願之因。

初學佛子如何修習布施

此前我們探討了「勝義菩提心」的主題。今日我們將轉向一個新的問題:在禪定之後、於後得位中,如何將勝義菩提心落實於實修?在大乘道中,這是依止六度波羅蜜多來實現的,其中首要的修持即是「布施波羅蜜」,正如第二十五偈所開示:

欲菩提者應捨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英譯: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中譯: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開示道,無著賢菩薩的核心教導,是要修習「無所求」的布施——即不懷有回報之心地行布施。無論我們行何種布施,這一點都應常常銘記。然而,作為初學者,這是非常不易做到的。我們長久以來養成了一個強烈的習氣: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報。因此,正如阿闍黎所進一步解釋的,許多佛法修持便巧妙地利用這一習氣,引導我們這樣想:「透過此修持,我將圓滿福慧二資,證得佛果。」以如此發心,我們便能如初學佛子一般,開始修持布施等諸波羅蜜多。

勝義諦之基

從勝義菩提心和已獲得證悟之菩薩的境界來看,並無能積之人、所積之法,亦無所積之境。究竟而言,這一切均不成立。然而,阿闍黎指出,雖然證得此果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若不依止世俗菩提心,便無從通達勝義之諦。」他以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常用的一個譬喻來說明:就如同飛機要升上天空(象徵勝義諦),必須依靠地面(象徵世俗諦)才能加速起飛,進而升空。

關於布施的修持,阿闍黎教導我們布施有三種類型:

  • 財布施——布施財物
  • 無畏布施——解除他人恐懼、給予安慰與庇護
  • 法布施——講授佛法、分享正法以饒益眾生

無著賢菩薩在本頌中寫道,已發願為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的菩薩,甚至能將身體布施出去。對此,阿闍黎開示,我們應以大乘道的背景來理解這句教言。已親證空性實相的菩薩,確實能夠如是布施,而絲毫不為之所困擾。然對於初發心的佛子們而言,則應修持前述三種布施。

按需布施

阿闍黎特別強調,修行布施並不是讓我們把所有東西隨意送出,也不是在任何時候、給任何人自己的財物。而是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所教導的那樣:我們應當仔細觀察對方真正的需求,以及什麼才是真正對他/她有益。

阿闍黎以多個例子解釋了我們所施予的,應當是對他人真正有益的。即便因此所給予的只是微小之物,只要能夠利益對方,那也正是我們應當布施的。此外,布施並不限於實物的給予。以身語意展現恭敬、柔和的言語、慈愛的舉止,這些亦是布施。譬如,給予一個微笑,或是在他人因恐懼而尋求依靠時,給予他們庇護與安慰,這同樣是一種布施。

儘管法布施被視為最殊勝的布施,但它並不一定總是對方所需要的。因此,即使我們的發心是好的,我們仍應考慮在那一刻對方所需為何——而非僅僅施予我們自己想要給予的東西。

有一個關鍵點必須銘記:在布施時,我們應當不求回報。否則,我們的修行便非純正,甚至招致痛苦。

前往清涼之處

無著賢菩薩在各偈頌中所教授的六度波羅蜜多,是需依照一定次第而修的。首先是布施波羅蜜,其主要目的是令我們從對世間諸事物的執著中解脫出來,為第二十六偈所教的持戒修持作好準備。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豈可能
是故無存貪有心
護持淨戒佛子行

英文的 “discipline”(戒律、約束)與藏語 tshül trim,皆意圖傳達梵文“śīla”(戒)的含義。而“śīla”一詞的本義,實際上更接近於「清涼」。阿闍黎開示說,我們可以從佛陀住世之地的炎熱環境來理解這個比喻:在烈日之下,若你坐在樹蔭下,就會感受到一種清涼之感。這裡的酷熱象徵貪欲等煩惱情緒,而清涼則是指我們透過守護身、語、意(尤以身語為重)所生起的內在安穩與清淨,這便是所謂的「持戒」。

自利利他

「若我們認真思維這種『守護』或『自律持戒』的修持,」 阿闍黎說道:

「由此我們可以看清,若我們不能守護自身的身、語、意,在當今世間中,極易因此而招致種種困擾、艱難與痛苦。反之,若我們能夠自律持戒,這便成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一切功德資糧積聚之基。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自利且利他。」

正如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若我們連持戒都做不到,那所謂「利益他人」簡直是可笑。自身無法遠離過患,又談何利益他人?

逐步成就佛果

作為總結,並回應一位同修的提問,阿闍黎解釋說,大乘道的修行完整地涵攝於六度波羅蜜多之中。因此,若我們能修持這六度,便能證悟空性,並為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佛果。然而,這並非易事。為什麼呢?

阿闍黎進一步開示道,作為凡夫眾生,我們內心充滿了種種煩惱情緒。其中最為強烈的,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貪欲執著,尤其是對「我」——即自我的執取與執著。而成佛的關鍵,正是要證悟空性與無我,因而極其困難。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循序漸進地對治煩惱,比如從逐漸調伏執著開始,使其越來越微不足道。

修持六度波羅蜜多,可理解為一條逐步調伏、對治越來越微細煩惱的道路。第一度——布施波羅蜜,其主要教導是「捨離希求回報之心」,這是在對治較粗重的貪執。第二度——持戒波羅蜜,其核心是「無輪迴貪欲而持戒」,以此防止對世間事物的執著再度生起,並進一步削弱我們的執取之心。隨著我們依次修學六度的過程,便會逐漸接近對空性的證悟,也就愈發趨近於為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究竟目標。阿闍黎說道:「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證得空性。但若不清除諸如貪執等煩惱違緣,是無法實現的。」這也正是為何我們在勇猛的慈悲之道上,必須修持六度波羅蜜——這便是佛子的修行。

以此為結語,我們迴向功德。

噶瑪巴千諾!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

阿闍黎拉帕策林歡迎了現場和線上的所有同修,並且帶領我們修行了止禪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醒了我們一些關鍵要點,並強調開放與放鬆的重要性。在禪修中關於如何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他也給予了特別的指導:

“如果你的呼吸是淺的,就讓它保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讓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為你正在禪修,而嘗試改變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僅僅感受並意識到我們的呼吸。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將心念帶到當下,並且讓我們保持在當下的覺知中。

三類眾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展?

在我們上一次的“大眾禪修”的課程中,我們探討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八偈頌。阿闍黎拉帕策林提醒我們,這一偈頌描述了那些畏懼墮入三惡道之苦並尋求維持人天福報的眾生。作為補充,他提到,我們可以將“天神”理解為生活在“高端社區”的眾生,他們仍然處於輪迴之中,一旦福報耗盡,便會墮入更低的境界。

阿闍黎強調,雖然經文中將追求較高境界安樂的眾生描述為“下等”或“劣等”,但這並不是貶低或批評他們,而是與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關。接下來的兩偈分別描述了(擁有)中等與上等根器(眾生)的修行道路,並揭示了如何取得進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尋求個人解脫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眾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譯英,此處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無實質、本質無常、瞬息萬變。這包括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

這與阿闍黎在以往課程中講解的內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們的煩惱;而色界和無色界也並非指向某個“外在”的地方,而是通過禪定修習所達到的一種心境。這些境界雖然可能遠離了世俗的執著和物質欲望,但仍然屬於輪迴之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會精進於追求永恆不變的解脫。

通過指導我們進行分析性的禪修,阿闍黎拉帕策林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幸福是如何確實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眾生滿足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則領悟到輪迴中的幸福如同幽靜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許很美,但稍有微微顫動或一絲陽光照射便會消失。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出離輪迴之苦,這條修行道路被稱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與眾生連接

我們的根本經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種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譯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如下: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說,這一偈教導我們,我們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輪迴,因此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曾慈愛地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並理解所有眾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於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的覺悟。

如果我們很難理解“無始輪迴”“轉世”或“眾生皆為母親”的概念,阿闍黎指出,這裡的關鍵是建立連接。將他人視為慈愛的母親只是一個舉例。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為了與眾生建立連接,我們可以在心裡想著某個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們覺得親近的人——並培養與他們的親密情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修習慈愛與悲憫。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修行,就沒有大乘之道。”阿闍黎說道。

菩提心乃無上能力:無量悲心

漸漸地,我們開始理解所有眾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時無法對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施以慈悲。我們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僅限於一定範圍內,比如:“我願意善待一切眾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則能夠對所有眾生敞開心扉。他們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別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讓我們的心如虛空般廣闊,以這樣的方式敞開心扉,這就是生起菩提心——覺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備相同的智慧,他們明白輪迴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們缺乏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與方便法門。因此,那些將智慧與慈悲之道結合的人,便被稱為大乘菩薩。

修行之指引

在總結第八、九、十偈時,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偈頌的理解。他指出,無著賢菩薩並不是在描述三種不同等級或類別的眾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修行的動機,並提供了修行進步的指引。

首先,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並尋求人天福報。其次,我們領悟到這份福報是短暫無常的,因此我們努力追求恆常解脫,以避免墮入輪迴之苦。最後,我們看到個人解脫的局限,進而發起慈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成就圓滿的覺悟。

“作者在此的意圖並非描述三類眾生,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最終為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在此總結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結束了本次課程,並向所有現場及線上的學員表達了感激之情。下週日,我們將繼續禪修,並深入思考這些內容。在回向功德之後,阿闍黎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