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ersonal Note on Pilgrimage from Dilyak Drupon Rinpoche

གཤམ་གྱི་བོད་ཡིག་ལ་གཟིགས། 见以下中文

Dear dharma friends,

When embarking on a pilgrimage to sacred sit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first understand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behind visiting these holy places—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benefits they offer, and how to maintain proper motivation throughout the journey.

Begin by taking refuge and generating bodhicitta, the wish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eings. Then, make efforts to accumulate merit and purify obscurations. Finally, conclude the pilgrimage with dedication and aspiration prayers; these steps are essential.

During the pilgrimage, make a personal commitment—such as, “From today onward, I will maintain a five-minute daily meditation practice without interruption.” Carrying this intention throughout your pilgrimage will make the entire journey extraordinarily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Sending heartfelt blessings,
Dilyak Drupon

P.S. This July, 2025, Karmapa Center 16 is organizing for the first time a month-long practice of walking around (“doing kora”) the Boudha Stupa in Kathmandu (Nepal). If you are in Kathmandu and would like to join in this practice, please visit us at Dilyak Monastery (near Boudha Stupa). 

༈ རྣམ་པ་ཚོ་གནས་སྐོར་ལ་ཕེབས་པའི་སྐབས་སུ།  གནས་སྐོར་དུ་འགྲོ་བའི་དགོས་པ་རྒྱུ་མཚན།  གནས་དེ་དག་གི་ཁུངས་ལུང་ལོ་རྒྱུས་དང་ཕན་ཡོན། འགྲོ་སྐབས་ཀུན་སློང་ཁྱེར་ཚུལ་མཁྱེན་དགོས་རྒྱུ་གལ་ཆེ། 

ཐོག་མར་སྐྱབས་འགྲོ་དང་གཞན་ཕན་བྱང་ཆུབ་སེམས་བསྐྱེད་ཀྱི་རྩིས་ཟིན་པ།  བར་དུ་ཚོགས་བསགས་སྒྲིབ་སྦྱང་ལ་འབད་པ།  མཇུག་ཏུ་བསྔོ་བ་སྨོན་ལམ་བཟང་པོའི་མཐར་རྒྱན་པར་བྱ་རྒྱུ་ནི་གལ་ཆེ་བ་ཡིན།

གནས་མཇལ་སྐབས་རང་ཉིད་ནས། དཔེར་ན་དེ་རིང་ནས་བཟུང་ངེས་ཉིན་རེར་སྐར་མ་ལྔ་རེ་མ་ཆགས་པར་སྒོམ་བརྒྱབ་གི་ཡིན་བསམ་པའི་དམ་ཅ་མཁས་ལེན་རེ་ཙམ་བྱེད་ཐུབ་པ་ཡིན་ན་དཔེ་མེད་ཡག་པོ་ཡོད་རེད། 

གུས་དིལ་ཡག་སྒྲུབ་དཔོན་ནས་ཕུལ།

當大家前往聖地朝聖時,最重要的是,應當先了解前往這些聖地的必要性和原因、聖地的歷史緣由與利益,以及在前往時,又該如何持守正確的動機。

首先,要以皈依和為了利他而發起菩提心作為開始;其次,盡力積聚資糧、淨除罪障;最後,則以迴向祈願作為圓滿的結尾,這些非常重要。

在朝聖期間,如果自己能夠立下一些誓願,例如,「從今天開始,我每天一定會不間斷的保持五分鐘禪修練習。」,以這樣決心和誓願朝聖,這是非常善妙殊勝的。

諦雅竹奔 謹啟

心與無明: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六期

在第十一到第二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教導我們何為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二十二頌,便進入了勝義菩提心的主題,引導我們探究心之本性。第二十三和二十四頌則指出了如何破除我們對現實的無明。

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這三頌是密續、大圓滿及大手印等最高教法的核心。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三頌,其實已經具足一切所需。如果沒有理解,那麼再多深奧傳承的教言也無法利益我們。

禪修中與禪修後的世俗菩提心

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教導如何生起菩提心,也即證悟之心。它分為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前者又可分為在等持或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後者則是在禪修過後、日常生活中的修持。

在這兩者中,第十一頌說明如何在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其重點在於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的痛苦交換。而第十一至二十一頌則說明了如何在禪修過後修持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心在哪裡?心是什麼?

第二十二頌教導我們勝義菩提心,其內容如下: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無論我們是思考世俗事務還是修持佛法,都是通過心(意識)來判斷事物「應該是這樣」或「可能是那樣」。但若仔細推敲,心(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

阿闍黎鼓勵我們從感官如何與外在對象相應來深入觀察,這種相應最終會導致煩惱情緒,如貪執與嗔恨——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令人愉悅或不悅。

這對我們所有的感官和它們的對象都適用:我們之所以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完全是出於自己的心(意識),外在對象本身並無固有的屬性。因此,煩惱情緒產生於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外在對象時。此外,我們對事物的好惡判斷,也來自於長期養成的習氣。

清淨本源

若細細觀察,可愛與可惡、愉悅與不悅,以及我們的習氣,這些都不是心的本質。事實上,心自本初清淨。關於有無的各種分別,以及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心的固有成分。

阿闍黎借喜馬拉雅地區民眾和科學家對於如何定位心(意識)的觀點指出:心無可尋之處。但這並不表示心不存在。如第二十二頌所言,心自本初超越了有與無的兩極。

如果我們理解無著賢菩薩在第二十二頌中指出的意義,並且知道如何實修,那麼就不再需要其他更高深的精要教法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了。阿闍黎進一步強調:「如果我們不理解此頌,不管修學再多高深密要的教授,也無法真正領悟或嘗到其滋味。」換句話說,所有密續教法的精華,都匯聚於這一頌中,若能細緻觀修,將幫助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

看穿心之無明

接下來的兩頌探討我們對外在表象的無明。第二十三頌指出我們對外在事物與愉悅經驗的無明。第二十四頌則講述我們如何誤將內在心之表象當真,並因此產生痛苦。無論哪種情形,佛子的修行都是看穿這些無明,無著賢菩薩有如下表達: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儘管有種種顯現,我們通常認為外在或心中浮現的事物是實在的,其實它們並不具固有存在。這就是我們的無明。它們只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阿闍黎解釋說,我們可以通過無著賢菩薩所舉的例子輕鬆理解——外相如彩虹,本身並不存在;夢中所見也非真實。但我們一旦認假為真,對其識別為可愛或可惡,我們將相應地感受到喜樂或痛苦。

在痛苦時要看穿這層無明雖較困難,但一旦我們認知到這些外在/內在的對象並不真實存在,相關的煩惱情緒也便不再生起。雖有顯現,但它們並不像我們慣常認為的那樣,是我們喜愛或厭惡的實在、持久的事物,而是如彩虹或夢境。了解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對快樂執著,也不會在痛苦中迷失。

何時禪修空性有益/無益

總結關於無明的兩頌內容時,阿闍黎指出:無論我們正在經歷痛苦還是快樂,都不應強烈執著於任一體驗,因為這些體驗及其所伴隨的煩惱,皆源於無明。

阿闍黎引用偉大的噶舉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教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口渴時不喝水、餓了不吃飯、生病了不吃藥。在那樣的時刻,看穿無明的修持並無助益。我們渴了就該喝水,餓了該吃飯,病了應服藥。但若我們對快樂強烈執著,或在痛苦中迷失自己,那時就應憶念「空性」的見地,並看穿自身無明。這才是修持勝義菩提心的佛子的修行。

隨後,我們迴向了一切功德。

噶瑪巴千諾!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

在我們的常住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以禪修練習開始了本期的學習。從升起證悟發心開始,他進行了簡短的指導開示:「無論我們從此修行中獲得何種善妙功德,願其成為我與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種子。在保持身體姿勢舒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壓力地,以對當下這一刻的清明覺知來禪修。如果不能放鬆下來,則會變成一種阻礙。」所以,「放鬆下來」,阿闍黎說道,「僅僅是保持覺知即可。」

禪修過後:面對世間

上週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頌,著重於在禪修定力(深度集中狀態)中修習「同受同施」(給予與接受)的修行。從第十二頌起,接下來的十段偈頌是關於禪修之後的修行或之後的成就: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 索達吉堪布)

禪修後的修行,從我們從禪修中起身、面對現實世界的那一刻便開始:無論是工作、家庭、朋友,還是為 KC16 工作。這裡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修行,是將承受損失納入修行之路。

透過迴向更加接近證悟

阿闍黎拉帕指出,前兩句非常具有深意。這段偈頌講的是那些奪走我們財富的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欲望,但這其實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欲望,並不斷地試圖為自己累積事物。

如此的後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們所累積的,我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應對並且試圖報復。當我們這樣做時,阿闍黎指出,我們與偷走我們財富的人無異。「那樣不會使我們成為菩薩。」

與此相反,菩薩所做的則是將自己的一切——身體、財富以及所有功德——迴向給這個人,並祈願他的惡業不會成熟,且願他出離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迴向,將使我們更接近圓滿的證悟,」阿闍黎說道。

讓迴向更有意義

阿闍黎談到,你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懲罰來對待這個人?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累積的福德都迴向給他/她?」阿闍黎繼而說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此,有兩種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種思維方式是,由於我們自無始以來流轉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種方式利益過我們,或者,我們在某一世可能曾從此人處偷得財物。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此人實際上並無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權,因為他受煩惱情緒,尤其是貪欲的驅使,才被迫犯下惡行。 這就如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所舉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擊打我們,我們通常會對此人心生嗔恨。然而,若深入觀察,此人(或盜賊)實則如同那根棍棒一般,真正主導行為的乃是其內心強烈的貪欲(煩惱)。此人並非真正行為自主,而是被強烈的貪欲所驅使。

無論如何,這都展現了為何因為盜賊而惱怒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應當對其保持善良且迴向一切。在迴向時,重要的是要帶著上述其中一種見解。如果僅僅想着「我把這個給你」,那麼我們的迴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放下

在上一偈頌中,阿闍黎拉帕提醒我們,無著賢菩薩已經教導了我們,在死亡時帶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非常珍惜的身體。因此,佛子會放下對今生的執著;但我們所累積的善業又該如何處置呢?

作為一個佛法初學者,我們在談論累積福德是為了培養對修習佛法的興趣,並且愉悅心靈——就如同我們玩遊戲以及向孩子們展示各類藝術形式來使其獲得教育一樣。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將會得到某種回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於累積。

「然而,」我們的常住導師教導道,「當我們修行佛法時,並沒有什麼可累積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放下。透過這樣做,我們將了悟空性,最終成就證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在累積,也沒有什麼可被累積。因此,我們應當放下,並將一切迴向給眾生。

即刻開始修行

總結來說,無著賢菩薩在這段偈頌中的主旨是什麼呢?是關於那個偷走我們一切財富財產的人嗎?「並非如此。」阿闍黎拉帕說道。

「這裡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關於我們執著、珍惜並依戀自己的身體、財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這些,它們將成為我們獲得佛果的障礙。」

「此外,」阿闍黎拉帕策林補充道,「我們不應等到被強烈欲望驅使的人來奪走我們的財富時,才開始放下。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修習放下我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雖然完全且直接地實踐,真正地將這些東西給他人,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沒有小偷來臨之前,減少我們的執著,減少對事物的執念。「請不要等到有人來強迫你去修行。我們應該立即開始修習。」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在以上結語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本次開示。

插曲四:培養利他心願與菩提心——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隨著開場祈請,我們調整好身心,開始止禪的修習。我們也可以將這一正式的禪修練習當作放鬆休息,或讓我們的思緒安住。除此之外,有兩點被著重強調:保持初學者的心態以及身體的坐姿。

初學者心態

有些人對止禪的練習感到十分熟悉,有些人則感到陌生,還有些人則介於兩者之間。我們應當牢記禪宗傳統所說的「初學者心態」。

當我們放慢速度,從日常生活的節奏中抽離時,可以懷著好奇與探求的心態,再次思索上次課程中我們向自己提出的阿底峽尊者問題:「當下,此刻,我的心念狀態如何?」

擁有一顆初學者的心,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帶任何評判地觀察心念的動向與狀態——不去評估其好壞或正負。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禪修中教導的那樣:「保持覺察,僅僅保持覺察即可。」

身體姿態的重要性

作為止禪練習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注重身體姿態。良好的身體姿態有助於放緩思緒並帶來清明,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心念的狀態並加以調節。

因此,我們端坐,保持穩固和平衡,雙手放在膝蓋上或輕放於大腿上。調直脊柱,確保身體正中。雙肩輕輕向後展開,打開胸腔。下巴微含,舌頭輕抵上顎。放鬆頜關節,嘴微微張開,額頭與雙眼也輕輕放鬆,目視前方但不聚焦於任何物體,輕柔地覺察呼吸的起伏。

在某些傳統中,身體姿態被認為占據了50%的重要性,甚至高達90%。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明確身體姿態的重要意義。

調整好身體姿態後,再次觀察並問自己:「當下,此刻,我的心念狀態如何?」

使智慧意趣與我們修行路上的能力相應

在保持身體坐姿的同時,我們誦念了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頂禮文、立意以及正文的前十段偈頌。通過誦念與細緻觀察這些文字如何觸動我們,我們能夠深切地與智慧意趣連結。

在思考第十段偈頌之前,我們簡短回顧了上週所思考的兩段偈頌:

  • 第八頌:這一頌著重於我們身、語、意的所有行為都處於因果鏈之中。正如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中所教導的,任何業力都不會「浪費」,意味著我們所做的任何行為,遲早都會產生結果。因此,無著賢菩薩通過此頌教導我們,永遠不要做任何負面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最終只會導致痛苦。
  • 第九頌:如果沒有身、語、意的負面行為,且專注於善行,我們將越來越發現自己處於安樂之中,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非物質上的財富。從世俗的角度看,這可能帶來快樂與安逸。然而,無著賢菩薩在第九頌中指出,這些愉悅狀態並不能提供持久的幸福。相反,我們所享受的事物是短暫的,很快就會消失,就像「草葉上的露珠」一般。因此,我們應努力追求究竟的解脫狀態,完全擺脫痛苦、絕望與煩惱——即輪回的束縛。

這兩頌,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所解釋的,分別展現了較低與中等的眾生或能力層次。第十頌則指向最高的能力層次。我們也可以從潛能的角度來理解這三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通常會在這三個層次間流動,視日常的狀況而定。有時甚至在一天或一次禪修中,也會在這三個層次間切換。

建立連結

在強調坐姿的重要性的同時,我們繼續思考三種不同能力層次,聚焦於克里斯托弗·史塔格所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索達吉堪布)第十頌中所講到的最高層次: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二十世紀的上師扎楚阿旺丹增諾布在對此頌的評述中提到,認識到一切有情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給了我們效法過去菩薩的所有理由——像他們一樣修行,為利益他人而努力。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闡明,「母親」這一概念,是為了指導我們找到與所有眾生建立連結的方式,無一例外。這種連結為慈愛、悲憫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最終成為為利益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證悟的動力。

七重因果教授以發菩提心

從建立連結的角度出發,我們依據略作調整的噶當派七重因果教授來生起或培養菩提心。簡而言之:

  1. 憶念一位此生中曾對你懷有善意並讓你感到親近的人。這可以是你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親屬、師長,或任何人。
  2. 感受此人的存在,回憶你從他/她那裡感受到的善意。
  3. 了知此人對你的善意,與這種感受相應,生起報恩之心,願意回報恩德,不論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是精神上的回饋。
  4. 帶著報恩的意願,升起以下想法:「若此人一生中唯有安樂祥和,該是何等美妙。」淡淡地微笑並想像他們人生安樂,遠離一切苦難。這即是慈愛的本質。
  5. 回憶此人曾經歷的苦難時刻,或觀想其可能遭遇的艱難情境。生起「我能做什麼來幫助他」的念頭,並進一步思考:「 願此苦厄得以消除,願此人徹底遠離一切艱難。」這便是悲心的本質。
  6. 了知一切眾生皆如此人一般,無論認識與否、見過與否,雖外表各異,卻皆希望獲得安樂、遠離痛苦。生起誓願:「 我願盡己所能,除一切眾生之苦,並引領他們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安樂。」這即是「 最勝意樂」或無私大願的本質。
  7. 以上六步皆為發菩提心的因,最終成就殊勝的第七步——菩提心的生起。

這一強大的禪修練習,旨在培養真正的慈悲心,並如無著賢菩薩在第十頌中所述,升起覺悟之心。

這一強大的禪修練習,旨在培養真正的慈悲心,並如無著賢菩薩在第十頌中所述,升起覺悟之心。
如此,我們加深了與三種不同能力的連結,並將其作為修行的助力。在對諸位參加禪修的同修表示感謝之後,我們以迴向功德來結束這次修習,並祈願大家能夠培養這一最勝的決心,正如第十一頌所開始教導的,作為菩提心與菩薩道修行的基礎。

擁抱無常: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四期

我們的常駐老師,阿闍黎,在提醒我們身體姿勢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鬆——以及心靈姿勢的重要性——保持覺知——之後,帶領現場和線上的諸位同修開始了止禪的禪修練習。在共修結束後,阿闍黎回答了諸同修就我們之前的課程提出的一些問題。

了解我們的能力

上次的課程中,阿闍黎教導了我們關於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內容,將其比作嫩芽。第一個問題就針對這個主題,詢問當我們身處有害環境中時該怎麼辦。

雖然菩提心的意思是發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證得圓滿覺悟,但僅僅擁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夠的。阿闍黎指出,我們還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將這種意願付諸行動,否則我們可能會造成傷害。他用醫護人員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他們受過專業訓練,可以幫助在車禍中肢體受傷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能提供幫助的是醫護人員。

(只有)證得十地菩薩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薩,才能將有害的環境轉化為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樣做有益,他們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體的一部分。作為凡夫俗子,我們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之前,我們的重點應該是生起菩提心,並確保它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增長。作為初學者,如果我們看到參與或停留在有害的環境中沒有益處,那麼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祈願我們將來能夠改變現狀,使其變得更好。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氣可嘉的。

日常念誦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將這三十七頌的內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闍黎說,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慢慢地背誦這些偈頌,並思考其中的含義,那將會有很大的益處。

他建議每週學習一頌,並以第一頌為例:這一頌的含義是什麼?這一頌如何真實不虛?我們人生的珍貴之處在於什麼?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義?如此體悟這些偈頌,無疑是有益的。

阿闍黎將我們對這些偈頌的理解與佛法的意義聯繫起來,強調佛陀的教導,例如大手印傳承的指導,都是關於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我們不應擔憂他人如何修行,而應專注於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養,因為這些才是這些偈頌和教導的核心。

放下三輪

如何理解在不產生執著的情況下保持慈悲和充滿慈愛這一挑戰,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阿闍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沒有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確實非常不容易。他說:「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想要不產生執著,其中總是會包含一定程度的執著。」

那麼,培養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什麼呢?在大乘傳統中,培養這種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從將慈愛和慈悲擴展到我們身邊親近的人開始:我們的母親、家人、朋友和親戚。慢慢地,我們可以增強和擴展我們的慈愛和慈悲,使其包含我們不喜歡或視為敵人的人,以及我們完全不認識的眾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逐漸趨向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

此外,阿闍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們的修行總是需要包含慈愛和慈悲的善巧方便,並與智慧相結合。他說:「如果方法中沒有智慧,那麼它實際上會成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義中所說的智慧是脫離三輪的慈愛和慈悲。我們所有的行為通常都會從行為的對象、執行者以及行為本身這三個方面來思考——然而,我們需要放下的是這三輪。以這種方式將方法和智慧結合起來,最終將幫助我們成就無執的慈悲。

覺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進入下一頌的學習之前,阿闍黎對《佛子行三十七頌》做了一個總體評論:「它們都是引導我們生起菩提心,即覺醒之心的指南。我們內在的這種品質需要被激活和擴展,不僅為了我們自身的利益,也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一旦我們激活了這顆覺醒之心,就必須保持它的活力。」

他舉例說,當心臟休克需要復甦時,它需要重新跳動起來。類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後,我們必須用慈悲之息來維繫它。正如呼吸支撐著心臟的跳動一樣,我們持續不斷的慈悲實踐維繫著我們的菩提心。

重新引導我們的心靈

阿闍黎指出,要激活和維繫菩提心,我們必須明白「我們需要將我們心靈的力量朝著正確的方向調動,並將我們的思想導向有益且有意義的行動。」心是這一過程的關鍵支撐。「沒有心,」他說,「就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生起菩提心。」這表明了我們的心在培養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潛力。

然而,阿闍黎繼續說道,我們世俗的習氣行為模式會分散我們完成這一目標的注意力。我們常常受到煩惱(kleśas)的影響,尤其是三毒——貪、嗔、癡——它們構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擾的基礎。因此,我們的心習慣於即時滿足,而不是尋求完全的覺醒來解脫自己和所有眾生。學習《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以便我們能夠克服這些習性,並將自己重新導向無畏的慈悲之道

結束問答環節後,我們開始學習第四段關於無常的偈頌。

以變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無常

第四段偈頌內容如下: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中文譯文選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指出,經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將這句經文內化於心?

當我們聽到無常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有些沮喪。然而,阿闍梨評論說,這只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變化。「理解無常就是接受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變化,」他說。岡波巴在他的《解脫莊嚴論》(也稱《解脫寶鬘論》)中對此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其中概述了四種無常:

  1. 總無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現代科學也證實它們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2. 細微無常(剎那無常): 指的是季節和其他自然循環的不斷變化。
  3. 外在無常: 指的是他人的無常,例如我們的親戚和朋友。
  4. 內在無常(自身無常): 指的是我們自身的無常,是關於向內觀察我們自己。

雖然深入地思考這一點可能感覺具有挑戰性,但第四頌中教導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並擁抱無常的真相。

為何執著於終將幻滅的事物

這段偈頌中的四句教導了與死亡直接相關的無常。它們揭示了輪迴中的所有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終將有分離瓦解的一天。無論我們的關係和執著多麼強烈,終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分離。這適用於我們的家人、親戚和朋友;這適用於我們的財產;這也適用於與我們最親近的事物——我們自己的身體。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薩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們的身體呢?阿闍黎評論道:「這裡並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理解一切現象——人、事物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最終都會消逝。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能夠在精神上放下,同時仍然以有意義的方式充分地參與到現實世界中。如果我們有這種理解,那麼一切都好。」

結語

最後,阿闍黎分享道,這些偈頌起初可能難以理解。因此,閱讀和思考它們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們思考並深入理解這第四頌的更深層含義,那麼它將幫助我們不再執著於今生是永恆的這種觀念,擁抱一切變化,這對我們和他人都會有益。所以,請閱讀這首偈頌,他說:「做自己的老師,並付諸實踐。」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二:領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觀察與引導心念

在開場念誦之後,我們通過穩固而平衡的坐姿開始了止禪的修習。大家接受引導去觀察心念的流動,可能會想到禪修前的活動,或被未來的事情所牽引。無需任何評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這種心念的流動來修習止禪。如果心被當前的感官輸入(如聲音、氣味、記憶、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們只需覺察它。通過這種方式,與身體保持連結的同時,我們向內轉而觀察心的流動。

當心開始安定下來時,我們可以通過生起覺醒的意念來引導它的流動。我們與這一意圖相連,想著:「願此心的流轉指向佛果,指向覺醒,為了所有眾生,無一例外。」一起靜坐就是將這種意圖付諸實踐的一部分。

內觀修習:我們何時修行?

止禪的一項重要功能是為內觀創造空間,使我們能夠深入觀察心的流動,以及當我們執著於念頭時所產生的生活狀態。在禪修期間,我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天中的哪些時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時刻,我感到自己走在無畏的菩薩之道上?

所有參與者都被邀請從修行的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我們如何看待它(觀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周圍的環境互動(生活)。我們通過自問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體會來結束內觀修習,然後簡單地放下,輕鬆地坐著。

在簡短的討論後,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關於修行的開示與建議。他將「修行」這一問題置於其關於第一頌——珍貴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擁有修行的自由

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指出的菩薩行第一步修行是聞、思、修。大寶法王強調,我們可以將聽聞視為修行的願望,將思維視為獲得定解的方法,將修持視為將聞思轉化為實際體驗的途徑。他特別強調了在我們擁有修行自由時立即實踐的重要性。

在今天課程開始之前,我們簡短地談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們懷著慈悲心,祈願所有受影響的人都能夠平安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教法提醒我們,沒有任何保障說我們當前的條件會一直對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穩定的狀況,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對這一頌的評論所提醒的那樣,我們需要在修行的機會顯現時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實標誌

法王強調,通過認識我們的自由並真誠地發願修行,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修行。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回憶了噶當派的一個故事。我們的課本《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屬於這一傳承。在課程中,這個故事被詳細地重新講述,提出了關於什麼是佛法真正修行的問題。以下是故事的簡要概述:

有一個人決心追隨佛法之道,並投入於轉繞(轉神山聖湖佛塔等)、讀經和持誦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這樣做時,都會遇到一位噶當派大師(很可能是阿底峽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這位大師一邊讚嘆他,一邊問:「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豈不是更好?」

於是,這個人決定修習禪定。然而,他依然聽到相同的問題,感到迷茫:「如果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麼才是呢?」噶當派大師指出答案:「斷除你的執著,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對前行(Ngöndro)修行的開示中,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分享說,他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前行修法的困難或是容易,也有人談到某些特殊的體驗。儘管這些都很有意義,但法王像噶當派大師一樣強調:「修行的真實標誌應是我們如何對治煩惱情緒。」

在課程中,通過反思這些例子,我們認識到,無論是轉繞、讀經、持誦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為斷除執著的方式,更概括地說,也都可以用於對治我們的煩惱或心理困擾。當我們這樣做時,每一種修行都可以成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據法王的開示,我們需要超越心與佛法的分離,將二者結合起來。例如,如果我們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當下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時刻或別處。它必須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為菩提心只在這裡顯現。

讓禪修與睡眠更有意義:兩條建議

在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中,法王提到了一句藏語諺語,可以理解為「讓肉和骨結合起來」,意思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與修行融為一體。在講授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的生平時,他也強調了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修持並改變我們的心念。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全天候與我們相伴的,所以修行也是全天候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不加注意,他教導說,就可能導致身、語、意的不善業。那麼,我們如何在一整天中修行呢?為此,法王提出了兩條實用建議:

  • 在正式冥想結束之前,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彈動般迅速離我們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在結束這次修習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我會努力保留這種體驗和心態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們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麼?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當我們將善與不善區分開後,可以承諾明天我們將努力增加善行,減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入睡,「我們的睡眠將不會是無用的或無意義的;它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心態,從而增強善行的力量。」

帶著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這兩條實用建議,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以迴向功德作為結束。在下次課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從第八頌開始繼續對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進行開示。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

我們2025年國際新年的首次課程專門用於紀念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勝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優美的偈頌。儘管要完全傳達法王以藏文寫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為課程準備了一份英文譯文,並在課上共同朗讀。

「三世所知之海,奔湧萬法清流,
匯聚於無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偉大的聖者,一念攝盡顯現與存在,
光輝的尊勝上師,今日我深情追憶您。」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安住於心,敞開於懷

由於阿闍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將在1月19日繼續,我們本次課程以回顧此前已經學習的偈頌為起始,並結合經續中的補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的釋義。在討論這些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進行了日常的止禪修習。

提醒自己身體和心理姿勢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在場的每個人都以舒適的姿勢端坐——既要穩固扎根,又要放鬆,不去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安住於當下。大家在輕鬆的狀態下,受邀敞開心扉,生起菩提心。我們留意心念的變化——當思緒紛飛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時該如何應對——我們練習止禪,讓心安住。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那樣,簡單地保持覺知。

《佛子行三十七頌》:一部菩提道次第經典

《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南》一書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無著賢菩薩所著根本偈頌的格式,這部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個階段。這意味著它屬於噶當派的傳承體系,噶當派被認為最早由偉大上師阿底峽尊者(Atīśa,約公元982年–1054年)傳授。阿底峽尊者也撰寫了奠基性經典《菩提道燈論》(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無著賢菩薩是這一傳承中的後期註疏者。該傳承追溯到阿底峽尊者,通過偉大的噶當派大師們——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圖和阿底峽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與阿底峽尊者一樣,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義的一個關鍵方面:他根據三種眾生(或人類)能力的不同——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類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頌中,他指明了這三種能力,阿闍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將在後續講解中對此進行闡述。

似乎是一個頗為殊勝的巧合,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第1至第7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視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門,具有一個共同的智慧目標:將心從迴轉向佛法。這一部分以關於皈依的頌句結束——包括外在和內在的皈依,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上次課程中所解釋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訣

無著賢菩薩也承襲了修心法(Lojong)的傳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釋道,這一類經典「特別專注於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地與個人的處境直接互動。」

為了使這些教義對每個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大量經典和註釋的人,這部經典以偈頌形式呈現,總共僅有四十三頌。我們可以在前七頌中看到這一特點,這些偈頌直接觸動我們的內心。在他的註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通過經常將這些偈頌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當今世界相聯繫,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以下是阿闍黎系列開示的總覽:

「生起菩提心」這一指示的含義

在第十頌指向大乘之道後,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餘下部分則呈現了適合具有第三種最高(人類)能力的修行法門。在這裡,培養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條教義的核心。雖然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進一步闡述這一點,但我們簡要探討了菩提心這一廣泛使用的術語的定義。

在偉大的噶舉派大師岡波巴《解脫莊嚴論一書中,肯·霍爾姆斯翻譯、圖丹金巴編輯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義為:

「覺醒的念頭」,一種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發起的無私決心。

仔細審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對象——佛果的完全覺醒;另一個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實現。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為兩部分,常譯為「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前者與無私的決心相關,而後者則是關於完全覺醒的心識空性的直接覺悟。

所謂相對菩提心,又可以分為兩種,岡波巴如是描述:

  • 願菩提心渴望獲得真實的覺醒念頭。
  • 行菩提心:在覺醒念頭上的實際修煉。

在我們修行的開始,通常會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並意識到,如果我們真誠地希望成就覺醒念頭(願菩提心),這本身可能已經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此,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教導是具有啟發性的,並且有偉大的指導意義:「生起正念,想著『願此修行成為一切眾生成就覺悟的因緣』。」

修行使經文生動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經典的背景以及貫穿所有頌句的菩提心主題後,我們再次審視了第二首開篇頌句:這部經典的目的。

在當代噶舉派大師桑傑年巴的註釋中(該註釋僅有藏文,在此專門為《大眾禪修》翻譯),特別強調了「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一概念,並將其與「依賴於對他們修行的理解」聯繫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圓滿的佛陀是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關乎於一個事實——佛陀不僅降臨於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導了真實的法門,「沒有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開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們非常幸運,佛陀降臨到我們的世界並教導了法。然而,這還不夠。桑傑年巴仁波切帶著一絲玩笑指出,我們可以將許多佛陀的經典堆疊在一起,但如果我們從不學習和思考它們,更別提付諸實踐,那將完全毫無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深入修行一部經典,它即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並處理我們困惑的根源。「如果我們將佛法與自己分開,就像把一樣東西放在這裡,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將毫無益處。 」因此,無著賢菩薩指出了圓滿佛陀的修行法門,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與之相應修行。

吾將燈具傳與你,然道需汝親自行

為了進一步支持上述解釋,桑傑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經。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思考了佛經中的兩句話。第一句翻譯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脫的方法。然而,解脫依賴於你自己。 」

桑傑年巴仁波切釋論道,這兩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義)。它闡明了佛陀教導了我們應當捨棄什麼——不善業,以及應當修持什麼——善行。他還教導了如何獲得解脫,如何走過五道十地。然而,桑傑年巴仁波切幽默地釋論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塊石頭在空中,然後突然每個人都得到解脫。」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經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護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敵人。 」

這與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之前的課程中解釋的內容密切相關。我們可能會認為他人是我們的保護者或敵人。我們可能認為地獄等存在於某個地方,認為其他的力量會導致我們墮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這些話所指出的,並非如此。正如阿闍黎所說,「當我們非常憤怒時,地獄就在那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敵人。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學習、思考和禪修作為菩薩道的最初修行,並通過三學的修煉,那麼我們就能獲得解脫和成就佛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保護者。

在今天的課程結束時,我們總結了桑傑年巴仁波切的註疏,強調我們必須了解修行並親自付諸實踐,否則我們將無法實現真正的佛法。通過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導,並將其與阿底峽的教義相聯繫,我們可以說,正如無著賢菩薩在我們所學的這部經典中所傳授的那樣,他們已經為我們點亮了燈,但我們需要自己走這條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課程中我們將進行觀禪練習,並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註疏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今天的《大眾禪修》課程:願我們跟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所有眾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譯 Ella Peng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