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

為何我們每次大眾禪修課程都以禪修作為開場?在我們的日常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禪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隨後他繼續針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六和十七頌進行了評論。這兩頌講的是如何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與輕視納入我們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禪修的方式幫助他人

在禪修課程開始時,我們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達成真正的自由與證悟。想想身邊親友當下所處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種種境況,我們感同身受,並祈願眾生遠離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難。

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禪修是實現我們利益他人願望的工具。「沒有禪修,無論我們積累多少知識,都無法點燃實現證悟的火種。」為何如此?

雖然很難具體說出透過禪修能獲得什麼變化,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禪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許多煩擾。」我們有著成就證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脫離痛苦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流協調,從而改變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這樣做,就沒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結果出現。

「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心流相處。這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也不僅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為了提升自己。隨著自我的提升,我們自然能夠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闍黎拉帕策林

改變思維習氣

你或許會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樣的體驗。無著賢菩薩以精要的語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教導了這一點。大乘教義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簡短的教誨中。接下來的頌文說明了第十六種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文,和前文一樣,也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身的習慣性傾向作鬥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我們當前的心態比作「交易心態」或「商業心態」:「如果我對你好,那麼你也應該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往往會希望那個人受到傷害,並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證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們曾善待的人將我們視為敵人,我們也不應報復,甚至不應對其心抱有負面想法。事實上,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離目標會越來越遠。相反,幫助我們的做法是仔細觀察,看看我們的心流中還有多少煩惱情緒,因為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對一切眾生的無上的慈愛

在第十六頌中,無著賢菩薩不是僅僅要求我們不應當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做出負面行為回應;相反,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人受煩惱情緒驅使,在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的同時,也在逐步遠離解脫和證悟成佛的可能。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讓這個人繼續傷害我們或他人。事實上,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現,因為你允許這樣的人繼續從事非善的行為。

這段頌文中舉的例子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顯得嚴厲,但母親或任何照顧孩子的人從未有傷害孩子的意圖,始終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堪布竹清嘉錯仁波切曾在對此文頌的註釋中提到這一點。

當我們面臨無著賢菩薩所述的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在當前的情境下,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在當下,什麼(行為)是有益的?我們是否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進行一場正念的對話?

切斷惡性循環之鎖鏈

這首頌文所傳達的部分訊息是,我們需要放下所謂的三輪:主體、客體和行為。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其比作一條鎖鏈,並舉了一個例子:你把一塊你認為屬於自己(主體)的披薩給了(行動)某人(客體)。如果我們不放下這三輪,或不切斷這條鎖鏈,它將越來越把我們束縛在輪迴的世界中。此外,它還會妨礙我們的慈悲修行,特別是當我們關心的人傷害我們時。

由於大乘修行包括累積福德和智慧,我們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時不執著於三輪(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證悟。相反的,任何出於憤怒或煩惱情緒驅使而做出的行為,只會使我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遠。

斬斷我執

如果說第十六頌講的是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納入修行之道,那麼第十七頌則是將他人對我們的輕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著,即使我們關心的人對我們毫無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報,我們依然以真摯的愛意回應;而後者則要求我們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地位相當或更低,卻對我們出言不遜的人視為真正的導師: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評釋中提到,我們的精神導師、上師、或喇嘛通常會指出我們的過失或不足,並指導我們如何學習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樣,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人實際上也在向我們指出一些東西。那是什麼呢?那便是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有傲慢。

這種傲慢或我執,以及由此生起的煩惱與不善業,會使我們在通向證悟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由於大乘道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我們在面對這樣的境遇時,不應作出反應或報復,因為這將直接違背我們的發心。相反,我們應當意識到,這樣的情形恰恰表明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在諸多煩惱,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的常住導師解釋道,這一偈頌所傳達的核心訊息,與之前的所有偈頌並無二致:它們都在揭示我們自身所欠缺的,使我們無法實現證悟的要素。這正是無著賢菩薩所著經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闍黎的話來說):

「認識我們的相續意識流中存在的煩惱,並學習如何管理那些煩惱,以及把這些煩惱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情緒看成是壞的或是負面的。我們唯一對自己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消除這些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的心態,以及如何利用它們幫助我們開悟。」

這是所有偈頌的一個核心要點,也是阿闍黎拉帕在課程結束時特別叮囑我們銘記於心的。最後,他感謝大家參加本次大眾禪修,並帶領大家一同迴向功德,同時祝願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度過美好的一天。我們期待在下一次課程中再次與大家相見。

噶瑪巴千諾!

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這一天雪花紛飛,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的佛堂引導禪修,並帶領我們學習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頌。面對詆毀或批評,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我們需要在回應之前放緩速度,學會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開始日常止禪修習之前,我們的常住導師首先對於身體的姿勢給予指導(即端正又保持舒適與放鬆)。同時,他強調了發願的重要性,即願此次禪修成為一切有情眾生成就覺悟(菩提心)的因緣。此外,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將呼吸作為聽覺上的「焦點」(譯者注:音聲所緣)。

「僅僅覺知自己的呼吸——吸氣,呼氣。空氣流經鼻孔。只是單純地覺察呼吸。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只需輕輕地將意識帶回到這種覺知上。」

當我們禪坐時,阿闍黎拉帕講道,我們可以一直重複上述過程。

無上發心意味著較少障礙

轉而講解無著賢菩薩所著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首先對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評釋。他提到,當一個人立下為所有眾生成佛的誓願時,意味著這個修行者擁有一種偉大的志願。由此,任何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因此,阿闍黎說:「在大乘道上,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將其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

第十五頌點明了如何將批評與詆毀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將非議視為修行摯友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如果有人批評你或揭露你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應當視此人為修行摯友。即使我們現在沒有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現在,我沒有做任何不善的行為,如說謊或殺生。但我有可能在未來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這個人實際上是在幫助我更加警醒與自覺。」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批評我的人視為其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使TA無法看清現實,從而缺乏清晰照見的智慧。

無論哪種方式,這段偈頌在這裡教導我們:「與其立刻對任何行為作出應對,不如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和思考。我們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退後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勢,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慢下來

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實例來闡明,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沈溺於即時滿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的推動下,我們往往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憤怒等情緒的驅使下。

我們所說的話,所寫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為,我們受情緒驅使所做出的即時反應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與悔恨。因此,與其報復,我們更應當不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把詆毀我們的人視為修行上的摯友,也應當把所有類似的情形均納入我們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們一開始無法做到這一點,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我們可以先這樣做:「即使你陷入那樣的境遇,一旦冷靜下來,你應該反思:我當時是如何回應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夠轉化負面情緒,並將其納入修行之道?」我們的常住導師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控制自己,這不僅會幫助我們自己,也會幫助那個批評我們的人。」

察覺自身過患

修行上的良友並非總是友善的,他們也不是總會讚揚我們。實際上,如果老師們只對我們說悅耳的話,那將會讓我們的自我不斷膨脹,傲慢心增長。這可以說是扼殺了開悟的種子。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其他揭示我們缺點和不足的人,我們都應當對他們「恭敬頂禮」。

阿闍黎澄清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找到這樣的人然後真的對他們頂禮。我們可以帶著對他們指出我們過患的感激之情,在內心頂禮。

內在之旅作為我們的修行

這一首第十五頌並不難理解。無著賢菩薩以極其簡明的方式闡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其內化並付諸實踐。這意味著我們應當自我約束。雖然有時告訴別人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阿闍黎解釋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約束,並將一切帶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並調伏自心的內在之旅。」

在簡短的問答環節中,阿闍黎再次強調了自我約束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深厚的習氣根深蒂固。這些習氣並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說道:

「如果我們勤奮修行,帶著正念、覺察地修行,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克服這些習氣。這樣,我們可能不需要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達成證悟。」

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發心。即使眼前的情況看起來沒有明顯改善,我們也無需氣餒。相反,我們應當感恩自己的發心和為更接近達成證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們讓蠟燭的火焰持續燃燒,並依然堅定前行,這就是值得欣賞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動工說明

阿闍黎拉帕以一些關於 KC16 的工作進展作為本次學習的結語。他提到我們近期就會開始破土動工,準備建造紀念中心、涅槃靈塔,以紀念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並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各項活動,以學習、思考並將大乘教法,特別是噶瑪巴傳承付諸實踐。

我們迴向功德,願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眾生!

噶瑪巴千諾!

插曲二:領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觀察與引導心念

在開場念誦之後,我們通過穩固而平衡的坐姿開始了止禪的修習。大家接受引導去觀察心念的流動,可能會想到禪修前的活動,或被未來的事情所牽引。無需任何評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這種心念的流動來修習止禪。如果心被當前的感官輸入(如聲音、氣味、記憶、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們只需覺察它。通過這種方式,與身體保持連結的同時,我們向內轉而觀察心的流動。

當心開始安定下來時,我們可以通過生起覺醒的意念來引導它的流動。我們與這一意圖相連,想著:「願此心的流轉指向佛果,指向覺醒,為了所有眾生,無一例外。」一起靜坐就是將這種意圖付諸實踐的一部分。

內觀修習:我們何時修行?

止禪的一項重要功能是為內觀創造空間,使我們能夠深入觀察心的流動,以及當我們執著於念頭時所產生的生活狀態。在禪修期間,我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天中的哪些時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時刻,我感到自己走在無畏的菩薩之道上?

所有參與者都被邀請從修行的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我們如何看待它(觀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周圍的環境互動(生活)。我們通過自問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體會來結束內觀修習,然後簡單地放下,輕鬆地坐著。

在簡短的討論後,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關於修行的開示與建議。他將「修行」這一問題置於其關於第一頌——珍貴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擁有修行的自由

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指出的菩薩行第一步修行是聞、思、修。大寶法王強調,我們可以將聽聞視為修行的願望,將思維視為獲得定解的方法,將修持視為將聞思轉化為實際體驗的途徑。他特別強調了在我們擁有修行自由時立即實踐的重要性。

在今天課程開始之前,我們簡短地談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們懷著慈悲心,祈願所有受影響的人都能夠平安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教法提醒我們,沒有任何保障說我們當前的條件會一直對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穩定的狀況,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對這一頌的評論所提醒的那樣,我們需要在修行的機會顯現時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實標誌

法王強調,通過認識我們的自由並真誠地發願修行,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修行。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回憶了噶當派的一個故事。我們的課本《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屬於這一傳承。在課程中,這個故事被詳細地重新講述,提出了關於什麼是佛法真正修行的問題。以下是故事的簡要概述:

有一個人決心追隨佛法之道,並投入於轉繞(轉神山聖湖佛塔等)、讀經和持誦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這樣做時,都會遇到一位噶當派大師(很可能是阿底峽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這位大師一邊讚嘆他,一邊問:「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豈不是更好?」

於是,這個人決定修習禪定。然而,他依然聽到相同的問題,感到迷茫:「如果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麼才是呢?」噶當派大師指出答案:「斷除你的執著,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對前行(Ngöndro)修行的開示中,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分享說,他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前行修法的困難或是容易,也有人談到某些特殊的體驗。儘管這些都很有意義,但法王像噶當派大師一樣強調:「修行的真實標誌應是我們如何對治煩惱情緒。」

在課程中,通過反思這些例子,我們認識到,無論是轉繞、讀經、持誦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為斷除執著的方式,更概括地說,也都可以用於對治我們的煩惱或心理困擾。當我們這樣做時,每一種修行都可以成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據法王的開示,我們需要超越心與佛法的分離,將二者結合起來。例如,如果我們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當下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時刻或別處。它必須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為菩提心只在這裡顯現。

讓禪修與睡眠更有意義:兩條建議

在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中,法王提到了一句藏語諺語,可以理解為「讓肉和骨結合起來」,意思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與修行融為一體。在講授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的生平時,他也強調了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修持並改變我們的心念。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全天候與我們相伴的,所以修行也是全天候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不加注意,他教導說,就可能導致身、語、意的不善業。那麼,我們如何在一整天中修行呢?為此,法王提出了兩條實用建議:

  • 在正式冥想結束之前,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彈動般迅速離我們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在結束這次修習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我會努力保留這種體驗和心態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們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麼?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當我們將善與不善區分開後,可以承諾明天我們將努力增加善行,減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入睡,「我們的睡眠將不會是無用的或無意義的;它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心態,從而增強善行的力量。」

帶著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這兩條實用建議,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以迴向功德作為結束。在下次課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從第八頌開始繼續對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進行開示。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

我們2025年國際新年的首次課程專門用於紀念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勝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優美的偈頌。儘管要完全傳達法王以藏文寫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為課程準備了一份英文譯文,並在課上共同朗讀。

「三世所知之海,奔湧萬法清流,
匯聚於無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偉大的聖者,一念攝盡顯現與存在,
光輝的尊勝上師,今日我深情追憶您。」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安住於心,敞開於懷

由於阿闍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將在1月19日繼續,我們本次課程以回顧此前已經學習的偈頌為起始,並結合經續中的補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的釋義。在討論這些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進行了日常的止禪修習。

提醒自己身體和心理姿勢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在場的每個人都以舒適的姿勢端坐——既要穩固扎根,又要放鬆,不去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安住於當下。大家在輕鬆的狀態下,受邀敞開心扉,生起菩提心。我們留意心念的變化——當思緒紛飛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時該如何應對——我們練習止禪,讓心安住。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那樣,簡單地保持覺知。

《佛子行三十七頌》:一部菩提道次第經典

《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南》一書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無著賢菩薩所著根本偈頌的格式,這部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個階段。這意味著它屬於噶當派的傳承體系,噶當派被認為最早由偉大上師阿底峽尊者(Atīśa,約公元982年–1054年)傳授。阿底峽尊者也撰寫了奠基性經典《菩提道燈論》(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無著賢菩薩是這一傳承中的後期註疏者。該傳承追溯到阿底峽尊者,通過偉大的噶當派大師們——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圖和阿底峽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與阿底峽尊者一樣,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義的一個關鍵方面:他根據三種眾生(或人類)能力的不同——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類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頌中,他指明了這三種能力,阿闍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將在後續講解中對此進行闡述。

似乎是一個頗為殊勝的巧合,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第1至第7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視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門,具有一個共同的智慧目標:將心從迴轉向佛法。這一部分以關於皈依的頌句結束——包括外在和內在的皈依,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上次課程中所解釋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訣

無著賢菩薩也承襲了修心法(Lojong)的傳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釋道,這一類經典「特別專注於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地與個人的處境直接互動。」

為了使這些教義對每個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大量經典和註釋的人,這部經典以偈頌形式呈現,總共僅有四十三頌。我們可以在前七頌中看到這一特點,這些偈頌直接觸動我們的內心。在他的註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通過經常將這些偈頌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當今世界相聯繫,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以下是阿闍黎系列開示的總覽:

「生起菩提心」這一指示的含義

在第十頌指向大乘之道後,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餘下部分則呈現了適合具有第三種最高(人類)能力的修行法門。在這裡,培養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條教義的核心。雖然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進一步闡述這一點,但我們簡要探討了菩提心這一廣泛使用的術語的定義。

在偉大的噶舉派大師岡波巴《解脫莊嚴論一書中,肯·霍爾姆斯翻譯、圖丹金巴編輯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義為:

「覺醒的念頭」,一種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發起的無私決心。

仔細審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對象——佛果的完全覺醒;另一個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實現。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為兩部分,常譯為「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前者與無私的決心相關,而後者則是關於完全覺醒的心識空性的直接覺悟。

所謂相對菩提心,又可以分為兩種,岡波巴如是描述:

  • 願菩提心渴望獲得真實的覺醒念頭。
  • 行菩提心:在覺醒念頭上的實際修煉。

在我們修行的開始,通常會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並意識到,如果我們真誠地希望成就覺醒念頭(願菩提心),這本身可能已經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此,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教導是具有啟發性的,並且有偉大的指導意義:「生起正念,想著『願此修行成為一切眾生成就覺悟的因緣』。」

修行使經文生動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經典的背景以及貫穿所有頌句的菩提心主題後,我們再次審視了第二首開篇頌句:這部經典的目的。

在當代噶舉派大師桑傑年巴的註釋中(該註釋僅有藏文,在此專門為《大眾禪修》翻譯),特別強調了「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一概念,並將其與「依賴於對他們修行的理解」聯繫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圓滿的佛陀是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關乎於一個事實——佛陀不僅降臨於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導了真實的法門,「沒有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開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們非常幸運,佛陀降臨到我們的世界並教導了法。然而,這還不夠。桑傑年巴仁波切帶著一絲玩笑指出,我們可以將許多佛陀的經典堆疊在一起,但如果我們從不學習和思考它們,更別提付諸實踐,那將完全毫無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深入修行一部經典,它即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並處理我們困惑的根源。「如果我們將佛法與自己分開,就像把一樣東西放在這裡,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將毫無益處。 」因此,無著賢菩薩指出了圓滿佛陀的修行法門,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與之相應修行。

吾將燈具傳與你,然道需汝親自行

為了進一步支持上述解釋,桑傑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經。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思考了佛經中的兩句話。第一句翻譯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脫的方法。然而,解脫依賴於你自己。 」

桑傑年巴仁波切釋論道,這兩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義)。它闡明了佛陀教導了我們應當捨棄什麼——不善業,以及應當修持什麼——善行。他還教導了如何獲得解脫,如何走過五道十地。然而,桑傑年巴仁波切幽默地釋論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塊石頭在空中,然後突然每個人都得到解脫。」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經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護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敵人。 」

這與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之前的課程中解釋的內容密切相關。我們可能會認為他人是我們的保護者或敵人。我們可能認為地獄等存在於某個地方,認為其他的力量會導致我們墮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這些話所指出的,並非如此。正如阿闍黎所說,「當我們非常憤怒時,地獄就在那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敵人。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學習、思考和禪修作為菩薩道的最初修行,並通過三學的修煉,那麼我們就能獲得解脫和成就佛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保護者。

在今天的課程結束時,我們總結了桑傑年巴仁波切的註疏,強調我們必須了解修行並親自付諸實踐,否則我們將無法實現真正的佛法。通過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導,並將其與阿底峽的教義相聯繫,我們可以說,正如無著賢菩薩在我們所學的這部經典中所傳授的那樣,他們已經為我們點亮了燈,但我們需要自己走這條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課程中我們將進行觀禪練習,並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註疏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今天的《大眾禪修》課程:願我們跟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所有眾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譯 Ella Peng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