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要點在於學習如何讓心安住於自身之中。」——噶瑪巴,《以禪修得自在》,dharmaebooks.org
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每週日都會在第十六世噶瑪巴紀念中心現場及線上提供指導禪修和簡短的佛法開示。因為活動對所有人開放且無需任何修行經驗,阿闍黎將每週日的課程稱為「大眾禪修」。
2024年11月17日,阿闍黎拉帕策林開始講解《佛子行三十七頌》。在這裡,我們提供他對這部珍貴經典的解釋總結。這部經典由偉大的上師無著賢菩薩所著,逐句指引如何追隨菩薩的無畏之道。
開示總結
《佛子行三十七頌》
- Every Ending Is a New Beginning on the Path: Q&A on the 37 Practices“We study to understand what was not yet understood, we contemplate to remove doubts, and then we meditate to gain experience, familiarize ourselves with the Dharma, and put it into action to liberate all sentient beings from suffering,”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taught during this concluding session.
-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 37 Practices – Session 22How do we know we are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n the path of a bodhisattva? In his reflections on the final verses,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offered some guidance on how to put Ngulchu Tokmé’s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into practice.
- What is the State of My Mind? – 37 Practices – Session 21In his commentary to verses 34 through 37 of Ngulchu Tokmé’s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a, Acharya reminded us of the ultimate goal on the path of compassion and how to achieve it.
- In Harmony With the Dharma – 37 Practices – Session 20Under the power of mental afflictions like attachment and anger, we usually cause only harm to ourselves and others. In his commentary to verses 31, 32, and 33,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explained how Ngulchu Tokmé points out how to prevent harming others and practice for the benefit of everyone instead.
- Finding Our Way Out – 37 Practices – Session 19Commenting on verse 29 and 30 of Ngulchu Tokmé’s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ou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explained how meditation can be considered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 for wisdom to arise,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dharma practice to be realization of selflessness.
- 如果我們持續修行: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八期鑒於一瞬間的瞋怒便能摧毀我們歷經長久所積累的一切善德,且懈怠只會延長我們在輪迴苦海中的停留時間,因此,我們必須以安忍來對治瞋怒,以精進來對治懈怠。
- 無望與無求: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七期在本週日的大眾禪修中,阿闍黎在講解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25與第26頌時開示道,大乘道的修行,完完全全可以由六度波羅蜜所涵攝。 他首先從修持布施與持戒談起,開示我們如何將這兩種修行理解為對治內心煩惱的一種方式,且隨著修行的深入,所對治的煩惱也愈加微細。
- 心與無明: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六期阿闍黎拉帕開示說:如果我們能夠體悟到,那些看似「在外」的萬物,或是在我們內心中浮現的一切,其實如虹似夢——如彩虹般虛幻,如夢境般無實,那麼貪執與嗔恨便無法再左右我們。我們也不會執著於自己的快樂,或在面對痛苦與艱難時感到迷失。
- 將瞋心與貪執納入修行之道: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五期阿闍黎拉帕開示道:我們必須學習將嗔心與貪執納入修行之道,將表面看來不利的境緣轉化為有益之因,為一切有情眾生帶來利益。
- 一切盡在你我掌中: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四期在講解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八和十九頌時,Karmapa Center 16的常住導師指出了發心的重要意義,以及正念與內省兩種關鍵品質。
- 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為何我們每次大眾禪修課程都以禪修作為開場?在我們的日常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禪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隨後他繼續針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六和十七頌進行了評論。這兩頌講的閱讀全文 “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
- 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我們如何能夠將貶低或批評納入修行之道?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我們需要學習在做出反應之前先退後一步,放慢腳步。
-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內觀和自他交換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關於如何將一切帶入修行道路的講解,我們思考了菩薩道修行的艱難,並進行了自他交換法的練習。
- 一切皆為通向實現願景之路: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一期當他人做出或說出不利於你的言行時,你該如何應對?在我們的日常禪修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三和第十四偈頌發表了他的見解。
-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無著賢菩薩在第十二頌裡教導的主要思想與修行,是我們應當放下我們所執著的,包含三世一切善德。阿闍黎拉帕強調,我們不應該繼續等待,而是應該從今天就開始修行。
- 布施之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九期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的指導下,我們思考了幸福與痛苦的原因。他指出,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通過交換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痛苦方式來擴展思維,開始想,「我要你快樂。」
- 插曲四:培養利他心願與菩提心——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如何培養利他願心與菩提心?本觀想借鑒了噶當派的七因果教授,旨在與眾生建立真摯的連結。
- 插曲三:思考業力與輪迴我們能不能在我們的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中看到業力,因果正在發揮作用嗎?難道在輪迴——充滿痛苦的世界和經歷中,真沒有永久的快樂嗎?如果事實果真如此,對我們的修行以及在無畏的菩薩道上精進又有何意義呢?
-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 關於如何過舒適人生的一些忠告: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第七期在我們中的一些朋友懷有成就佛果的美好願景,其他人可能滿足於擁有普通人類的一生。他們會這樣想:「我並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麼遠,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如是思維,這對菩薩的修行有何意義?
- 慈悲——無畏之道: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一期在我們一起修習止禪之後,阿闍黎開始講授《佛子行三十七頌》。他首先介紹了這部根本論典的作者——一位偉大的學者和修行者,無著賢菩薩(也稱無著菩薩,約1295—約1369年)。
- 把握機會,擁抱生命的意義: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二期認識到我們珍貴的人生是一次幫助自己和他人擺脫痛苦的機會,就意味著我們必須珍惜它。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把握住這個機會呢?
- 捨離故鄉,斷除輪迴干擾: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三期菩薩道的修行者努力解脫自己和他人於輪迴之中。為此,他們選擇安住於寂靜之地。那麼,“安住於寂靜之地”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 擁抱無常: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四期阿闍黎指出,經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將這句經文內化於心?
- 毒樹與盈月: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五期
作為初學修行者,一旦我們遠離了惡友,我們需要什麼才能培養自己的積極品質,比如聞思修,以及慈愛和悲心? - 映照自身——發現外在與內在的皈依: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六期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在道路上前進?誰是我們的同行者?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七頌的講解中指出,佛、法、僧三寶就是答案。我們外在皈依三寶,是為了在自身內心發現三寶的功德。
- 插曲二:領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觀察與引導心念「當我結束這次修行後,在接下來的一天裡,我會努力保持這種體驗和心態的餘韻。」——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行走在慈悲之道》。我們將如何在一整天中真正地修持佛法?
-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我們2025年國際新年的首次課程專門用於紀念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勝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優美的偈頌。儘管要完全傳達法王以藏文寫作的閱讀全文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