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 37 Practices – Session 22

How do we know we are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moving forward on the path of a bodhisattva? Together with commentary on the last verses,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offered some general reflections on how to put Ngulchu Tokmé’s instructions in the 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into practice. 

Śamatha Without Mental Engagement

Bringing to mind those near to us, as well as those far away, seen and unseen, we began our practice of śamatha by generating the heart of awakening–bodhicitta. Even if all we can do is touch the intention to seek liberation for the benefit of all, there is still great benefit. 

While connecting with this intention, we emphasized gentle attention to the movement of our minds, not mentally engaging our thoughts, following them. By gently bringing our awareness to our body, our breath, or the space around us, we can slow down and start to be present in this moment. Together with our intention, this helps prepare the ground for listening and contemplating the dharma

Reducing Our Self-Fixation

Whether we loo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baskets (Vinaya, Sūtra, and Abhidharma) together with the tree trainings (ethics,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or whether we look through the lens of six pāramitā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ll point to the same goal: to remove the fundamental ignorance in our mindstream through giving rise to wisdom. 

This confusion consists of grasping at a self or self-fixation. This is the root of the three poisons (attachment, anger, and ignorance) which, in turn, give rise to 84.000 mental afflictions. For this reason, Acharya explained, the Buddha taught 84.000 dharmas. Thes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tidotes to counter each individual mental affliction.  

The last practice Ngulchu Tokmé points to, which is the culmination of all practices, is this ultimate purpose: to free ourselves from conceptualizing the three spheres that lead to self-interest and grasping at a self. 

“What I am trying to say is that the main goal of our practice is to attain the wisdom of selflessness. Whatever practice we engage in, if it helps us reduce our self-fixation, we are mov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ut if our practice leads to greater self-fixation, we may not be going the right way.” 

Acharya Lhakpa reminded us of something taught by the great kagyü master Gampopa. If we do not practice the dharma in harmony with the dharma, we risk falling into the lower realms. With that reminder, our resident teacher turned to the final verses of Ngulchu Tokmé’s text.

No Coffee Table Dharma

The first of the four concluding verses reads as follows: 

“Following after the speech of the noble ones
And the meaning of what is said in the sutras, tantras, and treatises, 
I have put forth thes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For those who wish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path.” 
(Quoted from A Guide to the Thirty-Seven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Stagg) 

This seems very clear: Ngulchu Tokmé points out he did not make these practices up by himself but followed the teachings of Buddha Śākyamuni and the commentaries composed by the great Indian masters. Thus, as Acharya put it, this text is not “coffee table dharma.” 

Ngulchu Tokmé’s text continues with the following verse: 

“Because I am of inferior intellect and little training, 
I do not have any poetic verse to please the learned ones. 
Yet, because I have relied upon the sutras and the noble masters’ speech, 
I believe these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to be without error.”

Acharya explained that in this verse we can see how Ngulchu Tokmé relied upon the direct words of the Buddha and the commentaries of the noble masters, who all taught the same Dharma: how to tame and train the mind. Based on their teachings, Ngulchu Tokmé attempted to put exactly this into writing in these 37 verses, which point to the practice of a bodhisattva. 

Big Vision, Small Steps

Like the previous verse, Ngulchu Tokmé indicates in the next as well that he is aware that his capabilities are fairly limited: 

“Nevertheles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for someone like me with an inferior mind
To fathom the vastness of bodhisattva conduct, 
I pray the holy ones will forgive
All faults, such as contradictions and irrelevancies.” (e)

In his commentary on this verse, Acharya explained that we may sometimes feel confident that we can help all other sentient beings. However, apart from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we are far from understanding the interests and mental dispositions of others–let alone those all sentient beings, who are taught to be as limitless as the sky. 

As Acharya continued, he noted that Ngulchu Tokmé recognizes his limitations and writes that he described the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only to the best of his ability. Since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these verses may contain “contradictions” or “irrelevancies,” he humbly asks the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for forgiveness if that is the case.

Like Ngulchu Tokmé, we need to recognize our own limitations. This does not mean we should not have a vast vision or great aspirations. After all, on the path of a bodhisattva, we strive to attain buddhahood for the sake of all sentient beings. However, we need to take small steps. What matters is to get closer and closer, step by step. This is what our practice should be like. 

Practicing Wisdom and Compassion

Ngulchu Tokmé concludes with a dedication prayer and writes: 

“By the virtue of that, may all beings
Through the supreme bodhicitta, both ultimate and relative,
Become like the protector Avalokiteshvara, 
Who does not abide in the extremes of samsara or nirvana.” 

In this verse, Acharya pointed out that Ngulchu Tokmé writes about both ultimate bodhicitta and relative bodhicitta–wisdom and skillful means (or compassion), respectively.

Since the noble Avalokiteśvara possesses both of those qualities, he “does not abide in the extremes of samsara or nirvana.” For this reason, Ngulchu Tokmé prays that this text, and engaging in the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 described in these verses, may be the cause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to become just like him.  

Making Progress

At the conclusion of our discussion of this text, it becomes clear that our practices is essentially about cultivating two qualities: 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other words, we are encouraged to develop relative bodhicitta (compassion) and ultimate bodhicitta (wisdom). Of course, we may not be able to fully engage in and or realize the results of these practices right away. 

Acharya offered his apologies for any confusion his explanations may have caused, and expressed his sincere wish and prayer that our exploration of Ngulchu Tokmé’s text will support us in making progress on the path of a bodhisattva–slowly, step by step. 

Although we have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next time, with this prayer we concluded the our reading of the text and dedicated the merit of our practice.

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

為何我們每次大眾禪修課程都以禪修作為開場?在我們的日常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禪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隨後他繼續針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六和十七頌進行了評論。這兩頌講的是如何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與輕視納入我們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禪修的方式幫助他人

在禪修課程開始時,我們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達成真正的自由與證悟。想想身邊親友當下所處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種種境況,我們感同身受,並祈願眾生遠離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難。

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禪修是實現我們利益他人願望的工具。「沒有禪修,無論我們積累多少知識,都無法點燃實現證悟的火種。」為何如此?

雖然很難具體說出透過禪修能獲得什麼變化,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禪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許多煩擾。」我們有著成就證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脫離痛苦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流協調,從而改變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這樣做,就沒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結果出現。

「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心流相處。這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也不僅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為了提升自己。隨著自我的提升,我們自然能夠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闍黎拉帕策林

改變思維習氣

你或許會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樣的體驗。無著賢菩薩以精要的語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教導了這一點。大乘教義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簡短的教誨中。接下來的頌文說明了第十六種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文,和前文一樣,也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身的習慣性傾向作鬥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我們當前的心態比作「交易心態」或「商業心態」:「如果我對你好,那麼你也應該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往往會希望那個人受到傷害,並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證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們曾善待的人將我們視為敵人,我們也不應報復,甚至不應對其心抱有負面想法。事實上,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離目標會越來越遠。相反,幫助我們的做法是仔細觀察,看看我們的心流中還有多少煩惱情緒,因為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對一切眾生的無上的慈愛

在第十六頌中,無著賢菩薩不是僅僅要求我們不應當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做出負面行為回應;相反,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人受煩惱情緒驅使,在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的同時,也在逐步遠離解脫和證悟成佛的可能。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讓這個人繼續傷害我們或他人。事實上,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現,因為你允許這樣的人繼續從事非善的行為。

這段頌文中舉的例子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顯得嚴厲,但母親或任何照顧孩子的人從未有傷害孩子的意圖,始終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堪布竹清嘉錯仁波切曾在對此文頌的註釋中提到這一點。

當我們面臨無著賢菩薩所述的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在當前的情境下,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在當下,什麼(行為)是有益的?我們是否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進行一場正念的對話?

切斷惡性循環之鎖鏈

這首頌文所傳達的部分訊息是,我們需要放下所謂的三輪:主體、客體和行為。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其比作一條鎖鏈,並舉了一個例子:你把一塊你認為屬於自己(主體)的披薩給了(行動)某人(客體)。如果我們不放下這三輪,或不切斷這條鎖鏈,它將越來越把我們束縛在輪迴的世界中。此外,它還會妨礙我們的慈悲修行,特別是當我們關心的人傷害我們時。

由於大乘修行包括累積福德和智慧,我們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時不執著於三輪(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證悟。相反的,任何出於憤怒或煩惱情緒驅使而做出的行為,只會使我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遠。

斬斷我執

如果說第十六頌講的是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納入修行之道,那麼第十七頌則是將他人對我們的輕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著,即使我們關心的人對我們毫無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報,我們依然以真摯的愛意回應;而後者則要求我們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地位相當或更低,卻對我們出言不遜的人視為真正的導師: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評釋中提到,我們的精神導師、上師、或喇嘛通常會指出我們的過失或不足,並指導我們如何學習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樣,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人實際上也在向我們指出一些東西。那是什麼呢?那便是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有傲慢。

這種傲慢或我執,以及由此生起的煩惱與不善業,會使我們在通向證悟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由於大乘道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我們在面對這樣的境遇時,不應作出反應或報復,因為這將直接違背我們的發心。相反,我們應當意識到,這樣的情形恰恰表明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在諸多煩惱,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的常住導師解釋道,這一偈頌所傳達的核心訊息,與之前的所有偈頌並無二致:它們都在揭示我們自身所欠缺的,使我們無法實現證悟的要素。這正是無著賢菩薩所著經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闍黎的話來說):

「認識我們的相續意識流中存在的煩惱,並學習如何管理那些煩惱,以及把這些煩惱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情緒看成是壞的或是負面的。我們唯一對自己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消除這些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的心態,以及如何利用它們幫助我們開悟。」

這是所有偈頌的一個核心要點,也是阿闍黎拉帕在課程結束時特別叮囑我們銘記於心的。最後,他感謝大家參加本次大眾禪修,並帶領大家一同迴向功德,同時祝願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度過美好的一天。我們期待在下一次課程中再次與大家相見。

噶瑪巴千諾!

一切皆為通向實現願景之路: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一期

在祝願諸位羅薩扎西德勒,藏曆木蛇年(準確來說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樂之後,我們如往常一樣以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開始了我們的修習。隨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三和第十四頌發表了他的見解。當他人做出或說出不利於你的言行時,你該如何應對?

正式禪修:進入殊勝寂靜狀態

在進行止禪修習時,我們應當著重注意我們的身、語、意。身體端坐但保持放鬆狀態,我們向內觀且單純地覺察我們的思維,不加評判或分別。

論及語言的「姿態」,我們可以把正式禪修理解為進入殊勝寂靜狀態。在這一刻,我們遠離日常事務,不使用任何語言。

在這樣的身體姿態和殊勝寂靜環境下安坐,我們與覺醒之心——菩提心相應:尋求真正的自由、安樂、幸福以及利益一切眾生之佛果。

銘記我們的宏大願景

在開始討論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提到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濃縮了大乘修行的要義。簡而言之,我們踏上菩薩的無畏修行之路,發願獲得證悟,以解脫一切有情眾生於輪迴迷惑之中。

帶著這個宏大的願景或夢想,我們一路追尋,直到實現為止。這對我們的修行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將我們的經歷視為一條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別指向我們生活的某一方面,並告訴我們如何將其作為我們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內容如下: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化苦難為前行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每天所生活和經歷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困難和傷害我們的人。阿闍黎拉帕策林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能找到一個沒有這些困境的平靜地方來修行佛法,請務必給他發封郵件或告訴他!

雖然法本中所講的是一種特定的巨大痛苦——我們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實是在講我們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為獲得證悟的因緣。它並不是在說有人真正在砍掉我們的頭,而是強調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對我們造成的任何傷害,無論大小。無著賢菩薩寫道,菩薩的修行之路就是通過慈悲的力量,回報他們對我們所施加的負面行為。

我們該如何(以及為何這樣)做呢?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施加任何傷害於我們的人,只是被貪、嗔、癡等內心煩惱情緒所控制或壓倒。此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從無始以來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麼他/她/他們在某些時候肯定也曾對我們有所幫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已承諾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而尋求證悟。這一發願包括任何可能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而是生起慈悲,產生菩提心。

日積跬步

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評論道,我們可能無法立即以慈悲回應痛苦,並生起覺悟心。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學習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與痛苦共處。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繼續由於煩惱情緒而墮入不善的行為,我們將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與修行佛法和實現願景相和諧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為源於內心煩惱情緒,而傷害我們的人因而積累了負面業力後,我們可以修習自他交換法(給與與接受)。這意味著我們承接他/她/他們的負面業力,並將我們自己所積累的善業回贈給對方。這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習的法門。例如,阿闍黎說,當有人在超市插隊時,我們可以不作負面反應,選擇放下。

將不愉快的話語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頌體現了相同的思維方式: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讚嘆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我們的常駐老師分享說,他認為這一偈經文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尤為有幫助,特別是在考慮到如今新聞傳播的速度時。無論有人說了關於我們、我們親近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是任何我們認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不應該以負面的方式回應,也不應執著於這些事情。基本上,這段偈頌教導我們將任何讓我們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訣教言

通常,我們都喜歡聽悅耳的言辭或讚美,而當別人說些不愉快的話或指責我們時,我們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從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導師——那裡得到一條與此相關的要訣教言。「堪布仁波切曾賜予我這條要訣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於我的心中,並且對我極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樣深遠地利益到你們所有人。」

簡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於別人對我們的讚美,也不要糾結於他們的負面評價。這些只是他們意識的投射。讚美或指責皆源自他人的分別念,而分別念又受內心煩惱情緒所驅使。因此,當有人稱讚或指責我們時,那只是他們自身心識構造和煩惱情緒的顯現罷了。

此外,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也知道,這些言辭並不可靠,也毫不穩定。一個人可能在早上對你心生好感而稱讚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負面念頭而指責你。因此,執著於任何一種(言論)都毫無意義。

當你上了「熱搜」

無著賢菩薩在這節偈頌中寫道,我們應該修習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揚關於我的負面言辭(阿闍黎特別強調)。」[Acharya’s emphasis].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悅的事情。他將其比作有人對你說出負面言論,並迅速傳播開來,言辭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與其因我慢而做出負面反應,使之成為實現我們為眾生利益而獲得證悟之夢想的障礙,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辭回應對方。這將幫助我們破除我慢,從而使我們離目標更近。「我慢是通向圓滿菩提的障礙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沒有菩提。因此,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擺脫一切我慢。」

無著賢菩薩在這裡所傳的要訣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話語,都在於讓我們放下對愉悅事物的執著與對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如果我們的夢想是達到無上的智慧,如果這是我們真正尋求實現的目標,那麼我們需要放下所有執著,不被任何負面情緒所影響。通過清除這些障礙,我們將能實現無上的智慧。」

最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不要迷失在經文中所提到的極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請盡力理解這裡傳達的訊息或教導,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我們的修行道路上。我們不需要完全應用所有的教誨,而是可以從中提取出一條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場或言辭。如果這能給你帶來啟示,我認為那就足夠了。」

隨著以上結語,我們迴向功德,且阿闍黎祝願我們度過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並邀請大家下週日同一時間繼續我們的學習。

插曲三:思考業力與輪迴

在開場祈請之後,我們調整好正式的禪坐姿勢,開始修習止禪。在這個禪修方法中,我們特別強調一個關鍵點:確保身體保持舒適且覺醒,以支持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狀態。

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阿底峽尊者(Atiśa Dīpaṁkaraśrījñāna),這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印度大師,被認為是噶當派的奠基人。他曾強調,我們應當時常自問:「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我們往往會問自己過得如何,並以身體狀況作為回答。然而,按照阿底峽的觀點,更重要的問題應當是,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如何?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根據阿闍黎拉帕策林的指導,我們在觀察自己的心時,應該做到不帶評判。相反,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來練習。我們無需強迫自己的心進入特定的狀態,也不需要一定要有或沒有某些想法。我們只需帶著覺知去觀察,並簡單地注意:「此刻,我的心處於何種狀態?」

思維修的指導要點

止禪之後,我們進行了兩次思維修的練習。每當我們進行這類禪修時,可以牢記以下幾點指導原則:

  • 以正式的禪坐姿勢坐好(如同止禪
  • 讓自己感到安穩,並與平靜、開放的心境相連
  • 以好奇心來思考問題或觀點
  • 不要用強大的理性推理來施壓,也不必覺得必須立刻找到答案
  • 觀察自己的身體、情緒和心理的反應,不帶評判
  • 覺察禪修在此刻的影響

在思維修練習的尾聲,我們可以以一種喜悅與感激之心,在腦海裡簡要地記錄這次體驗,也許是得到了某種新的或更深的理解,或者是某個特別的見解。然後,我們可以簡單地放下這一切,短暫地再次修習止禪

對業力、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

在對第八偈的論述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強調,我們不需要在外部世界尋找三惡道或任何其他道。我們只需觀察當下的世界和自己的心境。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欽列多傑對此亦有相似的開示:

「三惡道有時被描述為在地下深處或遙遠的地方。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直接看到這些惡道的縮影,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需要向地下尋找或向外尋找,因為戰爭和饑荒正在此刻發生,而這正是三惡道苦難的寫照。」

以這種觀點理解三惡道,並讓它更貼近自身,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 曾幾何時,以何種方式,我們給自己或他人帶來過痛苦?無論大小,在任何時刻,我們是如何成為痛苦的因。
  • 這些情境的發生,涉及哪些因緣條件?值得一提的是,事情的發生從不只有單一因緣,我們也未必能完全看清全貌。然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因果的運作。
  • 負面的心理狀態、惡語、以及不善的身業,都會導致痛苦;而正面的心理狀態、善語、以及善的身業,則會帶來幸福。

作為這一思考的總結,請省思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言:

「真正殊勝的,無非是業力、因與果。對因果生起堅定的信心,遠勝於見到本尊的法相。」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脫離輪迴的泥沼

在上一節課中,阿闍黎拉帕建議我們,將天人界、阿修羅界、色界或無色界比作高級住宅區。先暫時放下我們對這類地方的任何成見,將它想像成一個充滿寧靜與喜悅的地方,並進行以下思考:

  • 想像一個幸福、安寧的社區,它安全、整潔、寬敞,充滿鮮花與樹木。
  • 設想一切讓這個高級社區變得美好的事物,比如公園、噴泉、商店,或者你夢想中的房子——任何能帶給你幸福的來源。
  • 認識到,這些外在的物質事物,都是依靠因緣和合而生的,因此,它們都是無常的。想像這個高級社區逐漸開始衰敗,所有的一切都在緩慢地不可避免地瓦解。
  • 將同樣的無常觀念應用到自己的身體:日復一日,我們的身體在變老,我們會受到疾病的影響,遲早地,這一生將在某個時刻結束。正如我們無法永遠居住在高級社區,我們也不得不捨棄這個身體,並無法確知下一世會去往何方。
  • 體會到,這樣的社區和人間的生活都無法提供真正長久的幸福。因此,我們應當明白,執著於這種短暫的快樂幸福是毫無意義的,而應當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

作為這第二段思考的總結,並且聯繫到第九偈,我們可以思維阿底峽尊者的以下教誨:

「諸位善友,這輪回之沼澤毫無幸福可言,請前往解脫的淨土。」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

在自身的辯證方式中前行

如上的思維修,讓我們能以個人的方式,與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的教授以及阿闍黎拉帕的開示建立聯結。在我們的修行中,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體會,第八、九、十偈之間的遞進關係,展現了佛弟子在修行道上的勇猛精進。

在思考這一進階時,我們無需帶著評判心,去衡量自己「應該」到達哪一步,或「應該」如何進步。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修行與道路,並體會到它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可能是每一刻、每天,或者是每週都會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不必把進步看成是線性的進步,而可以將其視為一種辯證進程。今天,我們可能對業力的法則有深刻體會,想着「我真的應該避免惡行」。明天,我們可能對無常的現實有更深的認識,想着「我以為這會帶來快樂,但現在我看到並非如此……」 而在某些時候,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可能會強烈感受到利他之心。這樣,我們可以連結並加強所有三種覺悟的能力,並在自己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以此結語,我們感謝了此次禪修的參與者,以迴向功德結束了這次修習,並祝願一切眾生安樂,究竟成佛。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

阿闍黎拉帕策林歡迎了現場和線上的所有同修,並且帶領我們修行了止禪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醒了我們一些關鍵要點,並強調開放與放鬆的重要性。在禪修中關於如何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他也給予了特別的指導:

“如果你的呼吸是淺的,就讓它保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讓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為你正在禪修,而嘗試改變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僅僅感受並意識到我們的呼吸。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將心念帶到當下,並且讓我們保持在當下的覺知中。

三類眾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展?

在我們上一次的“大眾禪修”的課程中,我們探討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八偈頌。阿闍黎拉帕策林提醒我們,這一偈頌描述了那些畏懼墮入三惡道之苦並尋求維持人天福報的眾生。作為補充,他提到,我們可以將“天神”理解為生活在“高端社區”的眾生,他們仍然處於輪迴之中,一旦福報耗盡,便會墮入更低的境界。

阿闍黎強調,雖然經文中將追求較高境界安樂的眾生描述為“下等”或“劣等”,但這並不是貶低或批評他們,而是與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關。接下來的兩偈分別描述了(擁有)中等與上等根器(眾生)的修行道路,並揭示了如何取得進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尋求個人解脫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眾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譯英,此處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無實質、本質無常、瞬息萬變。這包括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

這與阿闍黎在以往課程中講解的內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們的煩惱;而色界和無色界也並非指向某個“外在”的地方,而是通過禪定修習所達到的一種心境。這些境界雖然可能遠離了世俗的執著和物質欲望,但仍然屬於輪迴之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會精進於追求永恆不變的解脫。

通過指導我們進行分析性的禪修,阿闍黎拉帕策林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幸福是如何確實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眾生滿足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則領悟到輪迴中的幸福如同幽靜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許很美,但稍有微微顫動或一絲陽光照射便會消失。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出離輪迴之苦,這條修行道路被稱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與眾生連接

我們的根本經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種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譯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如下: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說,這一偈教導我們,我們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輪迴,因此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曾慈愛地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並理解所有眾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於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的覺悟。

如果我們很難理解“無始輪迴”“轉世”或“眾生皆為母親”的概念,阿闍黎指出,這裡的關鍵是建立連接。將他人視為慈愛的母親只是一個舉例。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為了與眾生建立連接,我們可以在心裡想著某個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們覺得親近的人——並培養與他們的親密情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修習慈愛與悲憫。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修行,就沒有大乘之道。”阿闍黎說道。

菩提心乃無上能力:無量悲心

漸漸地,我們開始理解所有眾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時無法對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施以慈悲。我們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僅限於一定範圍內,比如:“我願意善待一切眾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則能夠對所有眾生敞開心扉。他們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別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讓我們的心如虛空般廣闊,以這樣的方式敞開心扉,這就是生起菩提心——覺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備相同的智慧,他們明白輪迴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們缺乏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與方便法門。因此,那些將智慧與慈悲之道結合的人,便被稱為大乘菩薩。

修行之指引

在總結第八、九、十偈時,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偈頌的理解。他指出,無著賢菩薩並不是在描述三種不同等級或類別的眾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修行的動機,並提供了修行進步的指引。

首先,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並尋求人天福報。其次,我們領悟到這份福報是短暫無常的,因此我們努力追求恆常解脫,以避免墮入輪迴之苦。最後,我們看到個人解脫的局限,進而發起慈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成就圓滿的覺悟。

“作者在此的意圖並非描述三類眾生,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最終為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在此總結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結束了本次課程,並向所有現場及線上的學員表達了感激之情。下週日,我們將繼續禪修,並深入思考這些內容。在回向功德之後,阿闍黎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