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這一天雪花紛飛,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的佛堂引導禪修,並帶領我們學習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頌。面對詆毀或批評,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我們需要在回應之前放緩速度,學會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開始日常止禪修習之前,我們的常住導師首先對於身體的姿勢給予指導(即端正又保持舒適與放鬆)。同時,他強調了發願的重要性,即願此次禪修成為一切有情眾生成就覺悟(菩提心)的因緣。此外,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將呼吸作為聽覺上的「焦點」(譯者注:音聲所緣)。

「僅僅覺知自己的呼吸——吸氣,呼氣。空氣流經鼻孔。只是單純地覺察呼吸。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只需輕輕地將意識帶回到這種覺知上。」

當我們禪坐時,阿闍黎拉帕講道,我們可以一直重複上述過程。

無上發心意味著較少障礙

轉而講解無著賢菩薩所著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首先對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評釋。他提到,當一個人立下為所有眾生成佛的誓願時,意味著這個修行者擁有一種偉大的志願。由此,任何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因此,阿闍黎說:「在大乘道上,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將其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

第十五頌點明了如何將批評與詆毀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將非議視為修行摯友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如果有人批評你或揭露你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應當視此人為修行摯友。即使我們現在沒有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現在,我沒有做任何不善的行為,如說謊或殺生。但我有可能在未來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這個人實際上是在幫助我更加警醒與自覺。」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批評我的人視為其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使TA無法看清現實,從而缺乏清晰照見的智慧。

無論哪種方式,這段偈頌在這裡教導我們:「與其立刻對任何行為作出應對,不如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和思考。我們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退後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勢,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慢下來

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實例來闡明,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沈溺於即時滿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的推動下,我們往往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憤怒等情緒的驅使下。

我們所說的話,所寫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為,我們受情緒驅使所做出的即時反應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與悔恨。因此,與其報復,我們更應當不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把詆毀我們的人視為修行上的摯友,也應當把所有類似的情形均納入我們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們一開始無法做到這一點,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我們可以先這樣做:「即使你陷入那樣的境遇,一旦冷靜下來,你應該反思:我當時是如何回應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夠轉化負面情緒,並將其納入修行之道?」我們的常住導師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控制自己,這不僅會幫助我們自己,也會幫助那個批評我們的人。」

察覺自身過患

修行上的良友並非總是友善的,他們也不是總會讚揚我們。實際上,如果老師們只對我們說悅耳的話,那將會讓我們的自我不斷膨脹,傲慢心增長。這可以說是扼殺了開悟的種子。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其他揭示我們缺點和不足的人,我們都應當對他們「恭敬頂禮」。

阿闍黎澄清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找到這樣的人然後真的對他們頂禮。我們可以帶著對他們指出我們過患的感激之情,在內心頂禮。

內在之旅作為我們的修行

這一首第十五頌並不難理解。無著賢菩薩以極其簡明的方式闡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其內化並付諸實踐。這意味著我們應當自我約束。雖然有時告訴別人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阿闍黎解釋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約束,並將一切帶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並調伏自心的內在之旅。」

在簡短的問答環節中,阿闍黎再次強調了自我約束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深厚的習氣根深蒂固。這些習氣並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說道:

「如果我們勤奮修行,帶著正念、覺察地修行,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克服這些習氣。這樣,我們可能不需要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達成證悟。」

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發心。即使眼前的情況看起來沒有明顯改善,我們也無需氣餒。相反,我們應當感恩自己的發心和為更接近達成證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們讓蠟燭的火焰持續燃燒,並依然堅定前行,這就是值得欣賞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動工說明

阿闍黎拉帕以一些關於 KC16 的工作進展作為本次學習的結語。他提到我們近期就會開始破土動工,準備建造紀念中心、涅槃靈塔,以紀念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並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各項活動,以學習、思考並將大乘教法,特別是噶瑪巴傳承付諸實踐。

我們迴向功德,願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眾生!

噶瑪巴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