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盡在你我掌中: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四期

在祝願線上和線下參加本次學習的各位早安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繼續指導我們進行禪修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在閱讀第十八和第十九頌後,我們應當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將得與失引入我們無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薩的勇猛誓願

修持止禪的一部分,是時刻與菩提心相應 —— 即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而發願實現證悟。在本次課程伊始,我們的常住導師特別強調了這一發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義。之所以稱之為「勇猛」,是因為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一切眾生。我們帶著感恩之心這樣做,因為自無始以來,他們曾以種種方式在輪回中利益過我們。
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頌中得到了體現:

貧窮恆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指出,「永不退轉」指的正是永不喪失菩提心——覺醒之心。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他說道:「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利益眾生的發心,我們就無法將困苦與痛苦引入我們的修行之中。」

「為什麼是我?」並非問題本源

通常,當我們面對如本頌中所指出的種種困境時,我們往往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接著,我們通常會指責他人,或對外在世界心生怨氣。然而,作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們應當反問自己:「這對我自己以及他人實現證悟的因緣是否有助益?」與我們的習慣相反,我們應學習善用逆境。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納入修行之道?我們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這些經驗?

證悟之養分

大乘經中,佛陀以牛糞為喻,闡明了「將一切境遇納入修行之道」的觀念。就如同農人以牛糞滋養田地,菩薩亦將一切境界——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視為增上緣,轉化為修行資糧,進而邁向圓滿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沒有遭受此類困境怎麼辦?我們不應過多思慮他們擁有我們所缺乏的,而應記住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他們的福祉。我們希望他們從一切困苦與不適中解脫出來。為了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我們將一切困難帶入修行之道,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帶著我們「永不退轉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雖然這無疑不是一項容易的修行,但阿闍黎強調,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逐漸地能夠將所遇到的挑戰納入修行之道,並學會用我們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財富與名望

第十八頌講的是將所失納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頌則講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寫道:

眾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提到了傳統佛教教義中的財神——多聞天王。然而,阿闍黎分享道,我們也可以簡單地想到當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論我們想到的是誰,無論那個人多麼富有,這一頌所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事物的無常本性不僅適用於物質財富,也同樣適用於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所指的其它內容,比如享有名譽、受人尊敬等。這並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找到無數例子:曾經擁有過很多的人,後來卻又失去了一切。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物本質是壞的,而是意味著它們本身沒有實質性的存在。

這些對於我們修行者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獲得了一些聲譽和財富,我們可以感恩這一切。然而,通過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這一切,我們能夠保持對這些事物無常本性的覺知,並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

膨脹的自我

正念與清醒覺察(或內省)的利益在於,它能防止我慢在我們的心續中生起。阿闍黎拉帕教導說,我慢可以比作一個氣球:「我們把我慢的氣球吹得越大,就會離證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遠。」

阿闍黎解釋說,我慢會污染承載證悟功德的器皿。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大量財富、享有盛名等,我們都需要時刻保持正念和內省。了知諸法無常,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將有助於減少我們的我慢情緒。他還說:「如果我們用我慢去污染覺悟的器皿,那將既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

你是否覺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對於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來說,就是時刻考慮如何將快樂與痛苦、舒適與不適帶入修行之中。更具體地說,菩薩將貪、嗔、癡這樣的煩惱——即三毒——帶入修行。因此,阿闍黎拉帕說道:「我們不需要擺脫煩惱情緒,而是要利用它們,藉此進一步前行。」

作為本次課程的收尾,阿闍黎提醒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點: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段偈文,心想,「這怎麼可能?這沒道理啊!」然而,阿闍黎指出,與其立刻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更應當仔細研究並思考這些經文,問自己:其中的要點是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的常住導師說,「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幫助你將煩惱轉化為修行,那就對了。這就是你的修行。」

阿闍黎感謝現場和線上參與我們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並且與大家共同迴向功德。

噶瑪巴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