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到第二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教導我們何為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二十二頌,便進入了勝義菩提心的主題,引導我們探究心之本性。第二十三和二十四頌則指出了如何破除我們對現實的無明。
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這三頌是密續、大圓滿及大手印等最高教法的核心。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三頌,其實已經具足一切所需。如果沒有理解,那麼再多深奧傳承的教言也無法利益我們。
禪修中與禪修後的世俗菩提心
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教導如何生起菩提心,也即證悟之心。它分為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前者又可分為在等持或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後者則是在禪修過後、日常生活中的修持。
在這兩者中,第十一頌說明如何在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其重點在於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的痛苦交換。而第十一至二十一頌則說明了如何在禪修過後修持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心在哪裡?心是什麼?
第二十二頌教導我們勝義菩提心,其內容如下: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無論我們是思考世俗事務還是修持佛法,都是通過心(意識)來判斷事物「應該是這樣」或「可能是那樣」。但若仔細推敲,心(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
阿闍黎鼓勵我們從感官如何與外在對象相應來深入觀察,這種相應最終會導致煩惱情緒,如貪執與嗔恨——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令人愉悅或不悅。
這對我們所有的感官和它們的對象都適用:我們之所以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完全是出於自己的心(意識),外在對象本身並無固有的屬性。因此,煩惱情緒產生於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外在對象時。此外,我們對事物的好惡判斷,也來自於長期養成的習氣。
清淨本源
若細細觀察,可愛與可惡、愉悅與不悅,以及我們的習氣,這些都不是心的本質。事實上,心自本初清淨。關於有無的各種分別,以及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心的固有成分。
阿闍黎借喜馬拉雅地區民眾和科學家對於如何定位心(意識)的觀點指出:心無可尋之處。但這並不表示心不存在。如第二十二頌所言,心自本初超越了有與無的兩極。
如果我們理解無著賢菩薩在第二十二頌中指出的意義,並且知道如何實修,那麼就不再需要其他更高深的精要教法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了。阿闍黎進一步強調:「如果我們不理解此頌,不管修學再多高深密要的教授,也無法真正領悟或嘗到其滋味。」換句話說,所有密續教法的精華,都匯聚於這一頌中,若能細緻觀修,將幫助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
看穿心之無明
接下來的兩頌探討我們對外在表象的無明。第二十三頌指出我們對外在事物與愉悅經驗的無明。第二十四頌則講述我們如何誤將內在心之表象當真,並因此產生痛苦。無論哪種情形,佛子的修行都是看穿這些無明,無著賢菩薩有如下表達: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儘管有種種顯現,我們通常認為外在或心中浮現的事物是實在的,其實它們並不具固有存在。這就是我們的無明。它們只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阿闍黎解釋說,我們可以通過無著賢菩薩所舉的例子輕鬆理解——外相如彩虹,本身並不存在;夢中所見也非真實。但我們一旦認假為真,對其識別為可愛或可惡,我們將相應地感受到喜樂或痛苦。
在痛苦時要看穿這層無明雖較困難,但一旦我們認知到這些外在/內在的對象並不真實存在,相關的煩惱情緒也便不再生起。雖有顯現,但它們並不像我們慣常認為的那樣,是我們喜愛或厭惡的實在、持久的事物,而是如彩虹或夢境。了解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對快樂執著,也不會在痛苦中迷失。
何時禪修空性有益/無益
總結關於無明的兩頌內容時,阿闍黎指出:無論我們正在經歷痛苦還是快樂,都不應強烈執著於任一體驗,因為這些體驗及其所伴隨的煩惱,皆源於無明。
阿闍黎引用偉大的噶舉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教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口渴時不喝水、餓了不吃飯、生病了不吃藥。在那樣的時刻,看穿無明的修持並無助益。我們渴了就該喝水,餓了該吃飯,病了應服藥。但若我們對快樂強烈執著,或在痛苦中迷失自己,那時就應憶念「空性」的見地,並看穿自身無明。這才是修持勝義菩提心的佛子的修行。
隨後,我們迴向了一切功德。
噶瑪巴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