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無明: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六期

在第十一到第二十一頌中,無著賢菩薩教導我們何為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二十二頌,便進入了勝義菩提心的主題,引導我們探究心之本性。第二十三和二十四頌則指出了如何破除我們對現實的無明。

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這三頌是密續、大圓滿及大手印等最高教法的核心。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三頌,其實已經具足一切所需。如果沒有理解,那麼再多深奧傳承的教言也無法利益我們。

禪修中與禪修後的世俗菩提心

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主要教導如何生起菩提心,也即證悟之心。它分為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前者又可分為在等持或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後者則是在禪修過後、日常生活中的修持。

在這兩者中,第十一頌說明如何在單一專注的禪修中修持菩提心,其重點在於將自己的快樂與他人的痛苦交換。而第十一至二十一頌則說明了如何在禪修過後修持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心在哪裡?心是什麼?

第二十二頌教導我們勝義菩提心,其內容如下: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英譯《佛子行三十七頌導讀》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佛子行三十七頌》索達吉堪布)

無論我們是思考世俗事務還是修持佛法,都是通過心(意識)來判斷事物「應該是這樣」或「可能是那樣」。但若仔細推敲,心(意識)是真實存在的嗎?

阿闍黎鼓勵我們從感官如何與外在對象相應來深入觀察,這種相應最終會導致煩惱情緒,如貪執與嗔恨——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令人愉悅或不悅。

這對我們所有的感官和它們的對象都適用:我們之所以認為某物可愛或可憎,完全是出於自己的心(意識),外在對象本身並無固有的屬性。因此,煩惱情緒產生於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外在對象時。此外,我們對事物的好惡判斷,也來自於長期養成的習氣。

清淨本源

若細細觀察,可愛與可惡、愉悅與不悅,以及我們的習氣,這些都不是心的本質。事實上,心自本初清淨。關於有無的各種分別,以及我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都不是心的固有成分。

阿闍黎借喜馬拉雅地區民眾和科學家對於如何定位心(意識)的觀點指出:心無可尋之處。但這並不表示心不存在。如第二十二頌所言,心自本初超越了有與無的兩極。

如果我們理解無著賢菩薩在第二十二頌中指出的意義,並且知道如何實修,那麼就不再需要其他更高深的精要教法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了。阿闍黎進一步強調:「如果我們不理解此頌,不管修學再多高深密要的教授,也無法真正領悟或嘗到其滋味。」換句話說,所有密續教法的精華,都匯聚於這一頌中,若能細緻觀修,將幫助我們生起勝義菩提心。

看穿心之無明

接下來的兩頌探討我們對外在表象的無明。第二十三頌指出我們對外在事物與愉悅經驗的無明。第二十四頌則講述我們如何誤將內在心之表象當真,並因此產生痛苦。無論哪種情形,佛子的修行都是看穿這些無明,無著賢菩薩有如下表達: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

儘管有種種顯現,我們通常認為外在或心中浮現的事物是實在的,其實它們並不具固有存在。這就是我們的無明。它們只是因緣聚合的暫時現象。阿闍黎解釋說,我們可以通過無著賢菩薩所舉的例子輕鬆理解——外相如彩虹,本身並不存在;夢中所見也非真實。但我們一旦認假為真,對其識別為可愛或可惡,我們將相應地感受到喜樂或痛苦。

在痛苦時要看穿這層無明雖較困難,但一旦我們認知到這些外在/內在的對象並不真實存在,相關的煩惱情緒也便不再生起。雖有顯現,但它們並不像我們慣常認為的那樣,是我們喜愛或厭惡的實在、持久的事物,而是如彩虹或夢境。了解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對快樂執著,也不會在痛苦中迷失。

何時禪修空性有益/無益

總結關於無明的兩頌內容時,阿闍黎指出:無論我們正在經歷痛苦還是快樂,都不應強烈執著於任一體驗,因為這些體驗及其所伴隨的煩惱,皆源於無明。

阿闍黎引用偉大的噶舉上師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教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口渴時不喝水、餓了不吃飯、生病了不吃藥。在那樣的時刻,看穿無明的修持並無助益。我們渴了就該喝水,餓了該吃飯,病了應服藥。但若我們對快樂強烈執著,或在痛苦中迷失自己,那時就應憶念「空性」的見地,並看穿自身無明。這才是修持勝義菩提心的佛子的修行。

隨後,我們迴向了一切功德。

噶瑪巴千諾!

將瞋心與貪執納入修行之道: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五期

在開始常規的禪修練習前,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介紹了春季即將在Karmapa Center 16開始的建設工程以及驅除違緣增進環境和諧的動工特別前行法會。這代表著Karmapa Center 16涅槃靈塔建設之第二階段的重要進展。

收回散亂意識

在開場祈請誦念之後,我們的常駐導師繼續引領大家修習止禪(梵語:śamatha)。阿闍黎拉帕強調,不僅身體姿態應保持安穩、脊背挺直,更應在禪修中放下一切期待。若心中生起「禪修順利與否」的念頭,應暫置一旁不予理會。若於修持中覺察心思散亂,趨向外境,「只需簡單地覺知現狀,將意識帶回當下。如此,在止禪的修持中,我們反覆收回趨於散亂的意識。」

利用煩惱情緒

本次課程,我們討論了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二十頌: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當嗔心或任何一種煩惱情緒控制我們時,我們就已不再是本來的自己。阿闍黎早前曾開示,小乘修道,強調我們需遠離此類擾亂心緒的狀態。而大乘修道則教導我們如何將這些表面上的障礙轉化為修行之資糧,作為一種引導慈愛與悲心生起的方式。

重蹈覆轍

阿闍黎指出,這一頌文清晰明了,而我們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它的現實意義。環顧世界,我們可見各國彼此爭鬥、互為仇敵,企圖以壓制外敵來求得安寧,然而結果往往是敵人越除越多。阿闍黎說:「你可以看出,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我們卻不斷重蹈覆轍。」

我們真正應當做的,是調伏內心最危險的敵人——嗔心與憤怒。應以慈愛與悲心之軍,來對治內敵。正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薩與阿底峽尊者所教導的,執著於降伏外在敵人毫無意義;若能調伏自心,則無異於同時戰勝了一切外緣障礙。阿闍黎亦引導我們深入思考:若執意對抗外在一切敵人,是否真的能取得勝利?

集結慈愛與悲心的大軍

正如寂天菩薩所喻,我們應以皮革包裹自己的雙腳以防受傷,而非試圖以皮革鋪蓋整個大地。同樣地,我們應當調伏自心相續,召集慈愛與悲心之軍。所謂慈愛,是願一切眾生安樂及安樂之因;所謂悲心,是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阿闍黎指出,於慈愛與悲心二者之中,我們應先集結悲心之軍,隨之,自然而然便會聚集慈愛之軍。因此,經中亦稱悲心為無上修持。如在般若攝頌經中有云:

「具大悲者,如掌中持有一切修行。」

因此,若能培養起大悲心,便能(相對)容易地成就全知之境,即究竟佛果。本頌教導地便是如何將嗔恨之境納入我們的修行之道。

鹹水

第二十一頌講解了將貪著之境納入修行之道。

一切妙欲如鹽水
如何享受貪越增
於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捨棄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解釋說,當我們想到感官樂趣時,可以直接觀想五根與五境。比如,見到悅意之色、聽到悅耳之聲、嗅到芬芳之香,這些便是無著賢菩薩在本頌中所指的感官樂趣。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在印度求學期間,初次到海邊,親身體驗海水的故事,藉此指出感官樂趣實如鹹水一般:「若以鹹水解渴,非但不能止渴,反而愈飲愈渴,永無滿足。」因此,本頌教導我們,應當快速遠離所謂的感官樂趣。

知足之修持

那麼,「遠離貪著之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阿闍黎開示道,這並不一定是指我們必須遷往他處、捨離所貪之物。真正的要義在於培養知足之品質。無論我們眼前擁有何物,都應生起這樣的念頭:「啊,有此已足,別無它需。」

若是為利益他人而累積財富,則可納入修持之道;但若僅為自身而積累資財,則不能成為佛子的修行。故龍樹菩薩亦云:「天人導師曾言,眾財之中,知足為最。」

丟棄外在之物

除了知足,頌文還教導我們,所有外在的東西本質上都是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既非獨立存在,也非永恆不變。這與佛教所說的「遍行苦」有關。無論是得到某樣東西、還是得到後去保護它,甚至它最終毀壞的那一刻,在整個過程中,痛苦始終伴隨著我們。阿闍黎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得到我們最喜歡的車,剛開始它可能運行得非常順利。但因為它本身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它遲早會損壞,而這種破損帶來的痛苦從我們擁有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

因此,第二十一頌所指出的主要修行是培養知足。同時,我們需要理解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因而具有痛苦的本質。意識到這一點,就相當於放下這些外在的事物。因此,像對待嗔心一樣,我們也需要學會將貪執帶入修行,將看似不利的境遇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利益一切眾生。我們這樣做並不是試圖修復外在的事物,而是改善自己的心相續。這正是佛子的修行。

降伏並訓練心識

回顧本次課程開始時,阿闍黎拉帕將開示與修行佛法的意義相連接。首先,修行佛法的核心就是降伏我們自己的心識,這是最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大乘佛法中,我們還要培養慈愛與悲心,追求佛果或覺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使得阿闍黎想起了他尊貴的老師——竹慶本樂仁波切,仁波切總是強調,所有佛法修行者的實踐都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降伏心識與訓練心識。仁波切教導道:「如果我們想要評估自己的修行,只需向內看,看看自己的心相續中有多少進步。」
以此作為結語,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迴向功德。

以此作為結語,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迴向功德。

一切盡在你我掌中: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四期

在祝願線上和線下參加本次學習的各位早安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繼續指導我們進行禪修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在閱讀第十八和第十九頌後,我們應當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將得與失引入我們無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薩的勇猛誓願

修持止禪的一部分,是時刻與菩提心相應 —— 即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而發願實現證悟。在本次課程伊始,我們的常住導師特別強調了這一發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義。之所以稱之為「勇猛」,是因為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一切眾生。我們帶著感恩之心這樣做,因為自無始以來,他們曾以種種方式在輪回中利益過我們。
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頌中得到了體現:

貧窮恆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指出,「永不退轉」指的正是永不喪失菩提心——覺醒之心。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他說道:「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利益眾生的發心,我們就無法將困苦與痛苦引入我們的修行之中。」

「為什麼是我?」並非問題本源

通常,當我們面對如本頌中所指出的種種困境時,我們往往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接著,我們通常會指責他人,或對外在世界心生怨氣。然而,作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們應當反問自己:「這對我自己以及他人實現證悟的因緣是否有助益?」與我們的習慣相反,我們應學習善用逆境。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納入修行之道?我們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這些經驗?

證悟之養分

大乘經中,佛陀以牛糞為喻,闡明了「將一切境遇納入修行之道」的觀念。就如同農人以牛糞滋養田地,菩薩亦將一切境界——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視為增上緣,轉化為修行資糧,進而邁向圓滿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沒有遭受此類困境怎麼辦?我們不應過多思慮他們擁有我們所缺乏的,而應記住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他們的福祉。我們希望他們從一切困苦與不適中解脫出來。為了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我們將一切困難帶入修行之道,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帶著我們「永不退轉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雖然這無疑不是一項容易的修行,但阿闍黎強調,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逐漸地能夠將所遇到的挑戰納入修行之道,並學會用我們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財富與名望

第十八頌講的是將所失納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頌則講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寫道:

眾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提到了傳統佛教教義中的財神——多聞天王。然而,阿闍黎分享道,我們也可以簡單地想到當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論我們想到的是誰,無論那個人多麼富有,這一頌所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事物的無常本性不僅適用於物質財富,也同樣適用於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所指的其它內容,比如享有名譽、受人尊敬等。這並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找到無數例子:曾經擁有過很多的人,後來卻又失去了一切。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物本質是壞的,而是意味著它們本身沒有實質性的存在。

這些對於我們修行者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獲得了一些聲譽和財富,我們可以感恩這一切。然而,通過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這一切,我們能夠保持對這些事物無常本性的覺知,並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

膨脹的自我

正念與清醒覺察(或內省)的利益在於,它能防止我慢在我們的心續中生起。阿闍黎拉帕教導說,我慢可以比作一個氣球:「我們把我慢的氣球吹得越大,就會離證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遠。」

阿闍黎解釋說,我慢會污染承載證悟功德的器皿。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大量財富、享有盛名等,我們都需要時刻保持正念和內省。了知諸法無常,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將有助於減少我們的我慢情緒。他還說:「如果我們用我慢去污染覺悟的器皿,那將既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

你是否覺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對於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來說,就是時刻考慮如何將快樂與痛苦、舒適與不適帶入修行之中。更具體地說,菩薩將貪、嗔、癡這樣的煩惱——即三毒——帶入修行。因此,阿闍黎拉帕說道:「我們不需要擺脫煩惱情緒,而是要利用它們,藉此進一步前行。」

作為本次課程的收尾,阿闍黎提醒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點: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段偈文,心想,「這怎麼可能?這沒道理啊!」然而,阿闍黎指出,與其立刻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更應當仔細研究並思考這些經文,問自己:其中的要點是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的常住導師說,「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幫助你將煩惱轉化為修行,那就對了。這就是你的修行。」

阿闍黎感謝現場和線上參與我們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並且與大家共同迴向功德。

噶瑪巴千諾!

Traditional Pujas and Vase Ceremony Ahead of Onsite Groundwork

From April 11 till April 19, special pujas (meditation practice with melodic chants and instruments) will be held at Karmapa Center 16 in preparation for the onsite groundwork that will begin later this spring. This i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in our three-phased project and will literally create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Parinirvāṇa Stupa Temple, a residence for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and two retreat houses. 

The pujas are intended to remove any obstacles, create the most auspicious conditions for the engineers, all workers, and volunteers to start our work together, and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harmony. You are warmly invited to join our practices onsite or online, and make offerings in support of the lamas, practices, and the second phase of our Stupa Project. A link will be sent after an offering of any amount.

Schedule

Friday April 11 to Thursday, April 17

time (Central Time, UTC-6)puja
9:00–10:00 AMཟབ་ཏིག་སྒྲོལ་མ། Green Tara
10:30–12:0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1
2:00–3: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2
4:00 – 5:30 PMམགོན་པོའི་བསྐང་གསོལ། Mahakala Practice 3
Schedule for KC16 pujas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from April 11 to April 17,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Saturday, April 19th, 2025

time (US Central Time, UTC-6)puja
10:00–12:00 PMལོ་ནག་བཅོས་བུམ། Vase Ceremony
Schedule for KC16 ceremony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on April 19, 2025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Be Inspired b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We feel very fortunate to take this next step as part of creating a place for pilgrimag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the Kagyü, and especially the lineage of the Karmapas. In particular, to commemorate and be inspired by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May all be auspicious! 

Karmapa Khyenno!

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

為何我們每次大眾禪修課程都以禪修作為開場?在我們的日常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禪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隨後他繼續針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六和十七頌進行了評論。這兩頌講的是如何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與輕視納入我們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禪修的方式幫助他人

在禪修課程開始時,我們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達成真正的自由與證悟。想想身邊親友當下所處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種種境況,我們感同身受,並祈願眾生遠離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難。

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禪修是實現我們利益他人願望的工具。「沒有禪修,無論我們積累多少知識,都無法點燃實現證悟的火種。」為何如此?

雖然很難具體說出透過禪修能獲得什麼變化,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禪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許多煩擾。」我們有著成就證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脫離痛苦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流協調,從而改變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這樣做,就沒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結果出現。

「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心流相處。這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也不僅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為了提升自己。隨著自我的提升,我們自然能夠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闍黎拉帕策林

改變思維習氣

你或許會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樣的體驗。無著賢菩薩以精要的語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教導了這一點。大乘教義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簡短的教誨中。接下來的頌文說明了第十六種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文,和前文一樣,也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身的習慣性傾向作鬥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我們當前的心態比作「交易心態」或「商業心態」:「如果我對你好,那麼你也應該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往往會希望那個人受到傷害,並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證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們曾善待的人將我們視為敵人,我們也不應報復,甚至不應對其心抱有負面想法。事實上,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離目標會越來越遠。相反,幫助我們的做法是仔細觀察,看看我們的心流中還有多少煩惱情緒,因為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對一切眾生的無上的慈愛

在第十六頌中,無著賢菩薩不是僅僅要求我們不應當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做出負面行為回應;相反,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人受煩惱情緒驅使,在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的同時,也在逐步遠離解脫和證悟成佛的可能。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讓這個人繼續傷害我們或他人。事實上,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現,因為你允許這樣的人繼續從事非善的行為。

這段頌文中舉的例子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顯得嚴厲,但母親或任何照顧孩子的人從未有傷害孩子的意圖,始終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堪布竹清嘉錯仁波切曾在對此文頌的註釋中提到這一點。

當我們面臨無著賢菩薩所述的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在當前的情境下,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在當下,什麼(行為)是有益的?我們是否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進行一場正念的對話?

切斷惡性循環之鎖鏈

這首頌文所傳達的部分訊息是,我們需要放下所謂的三輪:主體、客體和行為。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其比作一條鎖鏈,並舉了一個例子:你把一塊你認為屬於自己(主體)的披薩給了(行動)某人(客體)。如果我們不放下這三輪,或不切斷這條鎖鏈,它將越來越把我們束縛在輪迴的世界中。此外,它還會妨礙我們的慈悲修行,特別是當我們關心的人傷害我們時。

由於大乘修行包括累積福德和智慧,我們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時不執著於三輪(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證悟。相反的,任何出於憤怒或煩惱情緒驅使而做出的行為,只會使我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遠。

斬斷我執

如果說第十六頌講的是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納入修行之道,那麼第十七頌則是將他人對我們的輕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著,即使我們關心的人對我們毫無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報,我們依然以真摯的愛意回應;而後者則要求我們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地位相當或更低,卻對我們出言不遜的人視為真正的導師: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評釋中提到,我們的精神導師、上師、或喇嘛通常會指出我們的過失或不足,並指導我們如何學習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樣,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人實際上也在向我們指出一些東西。那是什麼呢?那便是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有傲慢。

這種傲慢或我執,以及由此生起的煩惱與不善業,會使我們在通向證悟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由於大乘道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我們在面對這樣的境遇時,不應作出反應或報復,因為這將直接違背我們的發心。相反,我們應當意識到,這樣的情形恰恰表明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在諸多煩惱,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的常住導師解釋道,這一偈頌所傳達的核心訊息,與之前的所有偈頌並無二致:它們都在揭示我們自身所欠缺的,使我們無法實現證悟的要素。這正是無著賢菩薩所著經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闍黎的話來說):

「認識我們的相續意識流中存在的煩惱,並學習如何管理那些煩惱,以及把這些煩惱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情緒看成是壞的或是負面的。我們唯一對自己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消除這些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的心態,以及如何利用它們幫助我們開悟。」

這是所有偈頌的一個核心要點,也是阿闍黎拉帕在課程結束時特別叮囑我們銘記於心的。最後,他感謝大家參加本次大眾禪修,並帶領大家一同迴向功德,同時祝願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度過美好的一天。我們期待在下一次課程中再次與大家相見。

噶瑪巴千諾!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To find happiness and support on the path to full awaken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we need to rely on spiritual friends. The practice of guru yoga is, therefore, a profound method to connect with the heart of our teacher and lineage of dharma masters, to receive blessings and help us move away from negative qualitie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qualities in terms of body, speech, and mind.

Rainfall of Nectar

The Guru Yoga Sadhana, “Rainfall of Nectar,”  composed by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Rangjung Rigpe Dorje, is elegantly concise and contains the essential pith instructions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Every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we will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togeth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practice and who you consider to be your personal teacher, this practice allows us to connect with the enlightened qualities of the Buddha and, in a way, truly become the activity of the Karmapa, embodying the Buddha’s wisdom and compassion. 

  • What: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Sadhana
  • When: First Saturday of the Month, from 10:00 to 11:30 AM Central Time (Chicago, USA)
  • Where: Online on Zoom and Onsite at KC16. (Liturgies will be screenshared)

Registration, Offerings & Donations

Making an offering or donation is optional and is not required to register for our monthly 16th Gyalwang Karmapa’s Guru Yoga Practice. You can join for free by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If you would like to make a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stupa project or make an offering to our teachers and resident monastics, please choose an option below.

Fulfilling Our Aspirations

After selecting a ‘free ticket’ or making an offering below, the Zoom link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join us and together fulfill all aspirations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rough our devotion and virtuous activities. 

Karmapa Khyenno!

退一步思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二期

在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這一天雪花紛飛,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的佛堂引導禪修,並帶領我們學習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五頌。面對詆毀或批評,我們如何將其轉化為修行的助緣?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我們需要在回應之前放緩速度,學會退一步思考。

呼·吸

在開始日常止禪修習之前,我們的常住導師首先對於身體的姿勢給予指導(即端正又保持舒適與放鬆)。同時,他強調了發願的重要性,即願此次禪修成為一切有情眾生成就覺悟(菩提心)的因緣。此外,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將呼吸作為聽覺上的「焦點」(譯者注:音聲所緣)。

「僅僅覺知自己的呼吸——吸氣,呼氣。空氣流經鼻孔。只是單純地覺察呼吸。當你發現自己分心時,只需輕輕地將意識帶回到這種覺知上。」

當我們禪坐時,阿闍黎拉帕講道,我們可以一直重複上述過程。

無上發心意味著較少障礙

轉而講解無著賢菩薩所著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首先對大乘道做了一些概括性的評釋。他提到,當一個人立下為所有眾生成佛的誓願時,意味著這個修行者擁有一種偉大的志願。由此,任何困難都會變得不那麼重要。因此,阿闍黎說:「在大乘道上,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將其視為通往證悟的道路。」

第十五頌點明了如何將批評與詆毀引入修行之路: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將非議視為修行摯友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如果有人批評你或揭露你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應當視此人為修行摯友。即使我們現在沒有不為人知的缺點,我們也可以這樣想:「現在,我沒有做任何不善的行為,如說謊或殺生。但我有可能在未來犯這樣的錯誤。因此,這個人實際上是在幫助我更加警醒與自覺。」

另一種思考方式是,將批評我的人視為其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使TA無法看清現實,從而缺乏清晰照見的智慧。

無論哪種方式,這段偈頌在這裡教導我們:「與其立刻對任何行為作出應對,不如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和思考。我們應當給自己一些時間,退後一步思考,清楚地看待形勢,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慢下來

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實例來闡明,在二十一世紀,我們沈溺於即時滿足,缺乏耐心。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的推動下,我們往往迅速做出反應,尤其是在憤怒等情緒的驅使下。

我們所說的話,所寫的電子郵件,以及我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為,我們受情緒驅使所做出的即時反應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麻煩與悔恨。因此,與其報復,我們更應當不做出反應。實際上,我們不僅應當把詆毀我們的人視為修行上的摯友,也應當把所有類似的情形均納入我們的修行之路。

如果我們一開始無法做到這一點,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我們可以先這樣做:「即使你陷入那樣的境遇,一旦冷靜下來,你應該反思:我當時是如何回應的?我的修行是否起了作用?我是否能夠轉化負面情緒,並將其納入修行之道?」我們的常住導師接著說道:「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控制自己,這不僅會幫助我們自己,也會幫助那個批評我們的人。」

察覺自身過患

修行上的良友並非總是友善的,他們也不是總會讚揚我們。實際上,如果老師們只對我們說悅耳的話,那將會讓我們的自我不斷膨脹,傲慢心增長。這可以說是扼殺了開悟的種子。因此,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其他揭示我們缺點和不足的人,我們都應當對他們「恭敬頂禮」。

阿闍黎澄清說,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去找到這樣的人然後真的對他們頂禮。我們可以帶著對他們指出我們過患的感激之情,在內心頂禮。

內在之旅作為我們的修行

這一首第十五頌並不難理解。無著賢菩薩以極其簡明的方式闡述了佛子的修行。然而,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其內化並付諸實踐。這意味著我們應當自我約束。雖然有時告訴別人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阿闍黎解釋道,最重要的首先是「如何自我約束,並將一切帶入修行正道。大乘的修行是旨在提升自己修行並調伏自心的內在之旅。」

在簡短的問答環節中,阿闍黎再次強調了自我約束的困難性,因為我們深厚的習氣根深蒂固。這些習氣並不容易克服。然而,他說道:

「如果我們勤奮修行,帶著正念、覺察地修行,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克服這些習氣。這樣,我們可能不需要積累三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和福德,就能在此生中達成證悟。」

在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了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發心。即使眼前的情況看起來沒有明顯改善,我們也無需氣餒。相反,我們應當感恩自己的發心和為更接近達成證悟而不懈付出的努力。「我們讓蠟燭的火焰持續燃燒,並依然堅定前行,這就是值得欣賞的地方。」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動工說明

阿闍黎拉帕以一些關於 KC16 的工作進展作為本次學習的結語。他提到我們近期就會開始破土動工,準備建造紀念中心、涅槃靈塔,以紀念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並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各項活動,以學習、思考並將大乘教法,特別是噶瑪巴傳承付諸實踐。

我們迴向功德,願本次以及所有修行都能利益眾生!

噶瑪巴千諾!

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內觀和自他交換

我們如何讓佛法融入自心,並將所學運用於現實生活?如何超越語言文字,將其付諸實踐?在本週日的「大眾禪修」中,我們不僅共同回顧了迄今所學的偈頌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的開示,還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當下覺知

在完成開場祈請後,我們一如往常地從止禪(śamatha)的修持開始我們的修習。這種修習可以讓我們放下過去已發生的一切,不去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透過建立身、語、意的正確姿態,我們將覺知帶入當下時刻。藉此我們可以與內心深處的願望相應——無一例外地,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脫、安樂與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狀態下,我們專心聆聽了迄今所學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每一頌。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義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頌》架構與創作目的

依據法本,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與阿闍黎喇嘛滇巴嘉參的註疏,並結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於2018年在紐約所傳的教法,我們共同探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結構及迄今所學所有偈頌的宗旨。以下是修習過程中分享的一張幻燈片,展示了我們所討論的內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簡要總結的基礎上,我們強調了幾個要點,並結合法王的教導進行說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時候人們修行多年,卻沒有明顯的進展跡象。他強調,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心與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從第一至第七頌所表達的教誨。法王接著說道:

「我們很容易閱讀文字,並且基本理解其意義,但將這些教法應用於現實生活卻更加困難,因為這並不像閱讀那樣簡單。生活並不是那樣簡單明瞭,因為其中混雜著各種事物——好與壞、是與非交織在一起。由於生活複雜且沒有像書本那樣明確的界限,我們需要花時間運用我們的分析思維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開放的書,因此我們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觀察身邊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

成為勇猛諸菩薩

更加仔細的閱讀第十至十四頌,即阿闍黎拉帕策林上週臨近尾聲時所講解的內容,我們進一步思考了將「平等安住」與「後得智慧」兩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禪修與後禪修實踐的結合。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導我們,這些偈頌中的表達雖然易於理解,但要將其付諸實踐卻格外困難。這些偈頌還表明,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薩道,就應該遠離對世間八法的執著,不應專注於享樂與痛苦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道的修行確實是困難的:

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而這種勇氣與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漸進的訓練培養起來的。並不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變成勇猛的菩薩。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嚴格的訓練和學習的過程。」

透過修持自他交換法訓練我們的心意識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無著賢菩薩提到了自他交換法(Tonglen)修法,阿闍黎拉帕策林和阿闍黎喇嘛滇巴也對此進行了講解。在我們的修行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們進行了這種修法,作為訓練菩提心的一種方式。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看到並感受到所有眾生都值得被關愛,因為他們同樣尋求幸福而不願受苦,那麼我們便能培養起真正的願菩提心——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以減輕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透過觀想,並藉助呼吸的起伏,我們可以深深地與關愛他人的發心相融合,無論是在座上還是座下。這不僅包括我們身邊親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們覺得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或者那些我們認為是導致我們曾經或當前所面臨不愉快境遇的源頭的人。

珍視他人,負其苦難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所做的一切和所處的每個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訓練我們的心意識。我們可以透過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檢查自他交換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覺到自己減少了對世間八法的執著?我是否更能承擔他人的過錯與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於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無論進步多麼微小,我們都應該尋找進步的跡象,以確保我們的修行是正確的。

在我們本次修行課程結束時,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換法時,我們可以如此發願:「願我能比珍愛自己更愛惜他人;願我能代替他們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們迴向功德並祝願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一週後,喇嘛爾松誠摯邀請諸位下週日繼續聆聽阿闍黎拉帕對接下來偈頌的開示,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噶瑪巴千諾!

一切皆為通向實現願景之路: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一期

在祝願諸位羅薩扎西德勒,藏曆木蛇年(準確來說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樂之後,我們如往常一樣以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開始了我們的修習。隨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十三和第十四頌發表了他的見解。當他人做出或說出不利於你的言行時,你該如何應對?

正式禪修:進入殊勝寂靜狀態

在進行止禪修習時,我們應當著重注意我們的身、語、意。身體端坐但保持放鬆狀態,我們向內觀且單純地覺察我們的思維,不加評判或分別。

論及語言的「姿態」,我們可以把正式禪修理解為進入殊勝寂靜狀態。在這一刻,我們遠離日常事務,不使用任何語言。

在這樣的身體姿態和殊勝寂靜環境下安坐,我們與覺醒之心——菩提心相應:尋求真正的自由、安樂、幸福以及利益一切眾生之佛果。

銘記我們的宏大願景

在開始討論法本時,阿闍黎拉帕策林提到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濃縮了大乘修行的要義。簡而言之,我們踏上菩薩的無畏修行之路,發願獲得證悟,以解脫一切有情眾生於輪迴迷惑之中。

帶著這個宏大的願景或夢想,我們一路追尋,直到實現為止。這對我們的修行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將我們的經歷視為一條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別指向我們生活的某一方面,並告訴我們如何將其作為我們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內容如下: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化苦難為前行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每天所生活和經歷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困難和傷害我們的人。阿闍黎拉帕策林開玩笑說,如果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能找到一個沒有這些困境的平靜地方來修行佛法,請務必給他發封郵件或告訴他!

雖然法本中所講的是一種特定的巨大痛苦——我們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實是在講我們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為獲得證悟的因緣。它並不是在說有人真正在砍掉我們的頭,而是強調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對我們造成的任何傷害,無論大小。無著賢菩薩寫道,菩薩的修行之路就是通過慈悲的力量,回報他們對我們所施加的負面行為。

我們該如何(以及為何這樣)做呢?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道,施加任何傷害於我們的人,只是被貪、嗔、癡等內心煩惱情緒所控制或壓倒。此外,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從無始以來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麼他/她/他們在某些時候肯定也曾對我們有所幫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已承諾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而尋求證悟。這一發願包括任何可能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不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而是生起慈悲,產生菩提心。

日積跬步

阿闍黎拉帕策林進一步評論道,我們可能無法立即以慈悲回應痛苦,並生起覺悟心。然而,我們至少可以從反思自己的行為開始,學習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與痛苦共處。如果我們做不到這一點,繼續由於煩惱情緒而墮入不善的行為,我們將永遠無法找到一個與修行佛法和實現願景相和諧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為源於內心煩惱情緒,而傷害我們的人因而積累了負面業力後,我們可以修習自他交換法(給與與接受)。這意味著我們承接他/她/他們的負面業力,並將我們自己所積累的善業回贈給對方。這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習的法門。例如,阿闍黎說,當有人在超市插隊時,我們可以不作負面反應,選擇放下。

將不愉快的話語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頌體現了相同的思維方式: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讚嘆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我們的常駐老師分享說,他認為這一偈經文在我們二十一世紀尤為有幫助,特別是在考慮到如今新聞傳播的速度時。無論有人說了關於我們、我們親近的人、我們的國家,還是任何我們認為不愉快的事情,我們都不應該以負面的方式回應,也不應執著於這些事情。基本上,這段偈頌教導我們將任何讓我們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訣教言

通常,我們都喜歡聽悅耳的言辭或讚美,而當別人說些不愉快的話或指責我們時,我們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從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導師——那裡得到一條與此相關的要訣教言。「堪布仁波切曾賜予我這條要訣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於我的心中,並且對我極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樣深遠地利益到你們所有人。」

簡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於別人對我們的讚美,也不要糾結於他們的負面評價。這些只是他們意識的投射。讚美或指責皆源自他人的分別念,而分別念又受內心煩惱情緒所驅使。因此,當有人稱讚或指責我們時,那只是他們自身心識構造和煩惱情緒的顯現罷了。

此外,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也知道,這些言辭並不可靠,也毫不穩定。一個人可能在早上對你心生好感而稱讚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負面念頭而指責你。因此,執著於任何一種(言論)都毫無意義。

當你上了「熱搜」

無著賢菩薩在這節偈頌中寫道,我們應該修習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揚關於我的負面言辭(阿闍黎特別強調)。」[Acharya’s emphasis].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悅的事情。他將其比作有人對你說出負面言論,並迅速傳播開來,言辭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與其因我慢而做出負面反應,使之成為實現我們為眾生利益而獲得證悟之夢想的障礙,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辭回應對方。這將幫助我們破除我慢,從而使我們離目標更近。「我慢是通向圓滿菩提的障礙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沒有菩提。因此,為了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們應該擺脫一切我慢。」

無著賢菩薩在這裡所傳的要訣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話語,都在於讓我們放下對愉悅事物的執著與對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如果我們的夢想是達到無上的智慧,如果這是我們真正尋求實現的目標,那麼我們需要放下所有執著,不被任何負面情緒所影響。通過清除這些障礙,我們將能實現無上的智慧。」

最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強調,不要迷失在經文中所提到的極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請盡力理解這裡傳達的訊息或教導,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我們的修行道路上。我們不需要完全應用所有的教誨,而是可以從中提取出一條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場或言辭。如果這能給你帶來啟示,我認為那就足夠了。」

隨著以上結語,我們迴向功德,且阿闍黎祝願我們度過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並邀請大家下週日同一時間繼續我們的學習。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

在我們的常住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以禪修練習開始了本期的學習。從升起證悟發心開始,他進行了簡短的指導開示:「無論我們從此修行中獲得何種善妙功德,願其成為我與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種子。在保持身體姿勢舒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壓力地,以對當下這一刻的清明覺知來禪修。如果不能放鬆下來,則會變成一種阻礙。」所以,「放鬆下來」,阿闍黎說道,「僅僅是保持覺知即可。」

禪修過後:面對世間

上週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頌,著重於在禪修定力(深度集中狀態)中修習「同受同施」(給予與接受)的修行。從第十二頌起,接下來的十段偈頌是關於禪修之後的修行或之後的成就: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 索達吉堪布)

禪修後的修行,從我們從禪修中起身、面對現實世界的那一刻便開始:無論是工作、家庭、朋友,還是為 KC16 工作。這裡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修行,是將承受損失納入修行之路。

透過迴向更加接近證悟

阿闍黎拉帕指出,前兩句非常具有深意。這段偈頌講的是那些奪走我們財富的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欲望,但這其實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欲望,並不斷地試圖為自己累積事物。

如此的後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們所累積的,我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應對並且試圖報復。當我們這樣做時,阿闍黎指出,我們與偷走我們財富的人無異。「那樣不會使我們成為菩薩。」

與此相反,菩薩所做的則是將自己的一切——身體、財富以及所有功德——迴向給這個人,並祈願他的惡業不會成熟,且願他出離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迴向,將使我們更接近圓滿的證悟,」阿闍黎說道。

讓迴向更有意義

阿闍黎談到,你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懲罰來對待這個人?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累積的福德都迴向給他/她?」阿闍黎繼而說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此,有兩種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種思維方式是,由於我們自無始以來流轉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種方式利益過我們,或者,我們在某一世可能曾從此人處偷得財物。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此人實際上並無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權,因為他受煩惱情緒,尤其是貪欲的驅使,才被迫犯下惡行。 這就如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所舉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擊打我們,我們通常會對此人心生嗔恨。然而,若深入觀察,此人(或盜賊)實則如同那根棍棒一般,真正主導行為的乃是其內心強烈的貪欲(煩惱)。此人並非真正行為自主,而是被強烈的貪欲所驅使。

無論如何,這都展現了為何因為盜賊而惱怒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應當對其保持善良且迴向一切。在迴向時,重要的是要帶著上述其中一種見解。如果僅僅想着「我把這個給你」,那麼我們的迴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放下

在上一偈頌中,阿闍黎拉帕提醒我們,無著賢菩薩已經教導了我們,在死亡時帶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非常珍惜的身體。因此,佛子會放下對今生的執著;但我們所累積的善業又該如何處置呢?

作為一個佛法初學者,我們在談論累積福德是為了培養對修習佛法的興趣,並且愉悅心靈——就如同我們玩遊戲以及向孩子們展示各類藝術形式來使其獲得教育一樣。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將會得到某種回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於累積。

「然而,」我們的常住導師教導道,「當我們修行佛法時,並沒有什麼可累積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放下。透過這樣做,我們將了悟空性,最終成就證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在累積,也沒有什麼可被累積。因此,我們應當放下,並將一切迴向給眾生。

即刻開始修行

總結來說,無著賢菩薩在這段偈頌中的主旨是什麼呢?是關於那個偷走我們一切財富財產的人嗎?「並非如此。」阿闍黎拉帕說道。

「這裡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關於我們執著、珍惜並依戀自己的身體、財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這些,它們將成為我們獲得佛果的障礙。」

「此外,」阿闍黎拉帕策林補充道,「我們不應等到被強烈欲望驅使的人來奪走我們的財富時,才開始放下。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修習放下我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雖然完全且直接地實踐,真正地將這些東西給他人,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沒有小偷來臨之前,減少我們的執著,減少對事物的執念。「請不要等到有人來強迫你去修行。我們應該立即開始修習。」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在以上結語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本次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