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常規的禪修練習前,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介紹了春季即將在Karmapa Center 16開始的建設工程以及驅除違緣增進環境和諧的動工特別前行法會。這代表著Karmapa Center 16涅槃靈塔建設之第二階段的重要進展。
收回散亂意識
在開場祈請誦念之後,我們的常駐導師繼續引領大家修習止禪(梵語:śamatha)。阿闍黎拉帕強調,不僅身體姿態應保持安穩、脊背挺直,更應在禪修中放下一切期待。若心中生起「禪修順利與否」的念頭,應暫置一旁不予理會。若於修持中覺察心思散亂,趨向外境,「只需簡單地覺知現狀,將意識帶回當下。如此,在止禪的修持中,我們反覆收回趨於散亂的意識。」
利用煩惱情緒
本次課程,我們討論了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二十頌: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
調伏自心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當嗔心或任何一種煩惱情緒控制我們時,我們就已不再是本來的自己。阿闍黎早前曾開示,小乘修道,強調我們需遠離此類擾亂心緒的狀態。而大乘修道則教導我們如何將這些表面上的障礙轉化為修行之資糧,作為一種引導慈愛與悲心生起的方式。
重蹈覆轍
阿闍黎指出,這一頌文清晰明了,而我們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到它的現實意義。環顧世界,我們可見各國彼此爭鬥、互為仇敵,企圖以壓制外敵來求得安寧,然而結果往往是敵人越除越多。阿闍黎說:「你可以看出,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但我們卻不斷重蹈覆轍。」
我們真正應當做的,是調伏內心最危險的敵人——嗔心與憤怒。應以慈愛與悲心之軍,來對治內敵。正如印度大德寂天菩薩與阿底峽尊者所教導的,執著於降伏外在敵人毫無意義;若能調伏自心,則無異於同時戰勝了一切外緣障礙。阿闍黎亦引導我們深入思考:若執意對抗外在一切敵人,是否真的能取得勝利?
集結慈愛與悲心的大軍
正如寂天菩薩所喻,我們應以皮革包裹自己的雙腳以防受傷,而非試圖以皮革鋪蓋整個大地。同樣地,我們應當調伏自心相續,召集慈愛與悲心之軍。所謂慈愛,是願一切眾生安樂及安樂之因;所謂悲心,是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阿闍黎指出,於慈愛與悲心二者之中,我們應先集結悲心之軍,隨之,自然而然便會聚集慈愛之軍。因此,經中亦稱悲心為無上修持。如在《般若攝頌經》中有云:
「具大悲者,如掌中持有一切修行。」
因此,若能培養起大悲心,便能(相對)容易地成就全知之境,即究竟佛果。本頌教導地便是如何將嗔恨之境納入我們的修行之道。
鹹水
第二十一頌講解了將貪著之境納入修行之道。
一切妙欲如鹽水
如何享受貪越增
於何能生貪心物
頓時捨棄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解釋說,當我們想到感官樂趣時,可以直接觀想五根與五境。比如,見到悅意之色、聽到悅耳之聲、嗅到芬芳之香,這些便是無著賢菩薩在本頌中所指的感官樂趣。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在印度求學期間,初次到海邊,親身體驗海水的故事,藉此指出感官樂趣實如鹹水一般:「若以鹹水解渴,非但不能止渴,反而愈飲愈渴,永無滿足。」因此,本頌教導我們,應當快速遠離所謂的感官樂趣。
知足之修持
那麼,「遠離貪著之境」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阿闍黎開示道,這並不一定是指我們必須遷往他處、捨離所貪之物。真正的要義在於培養知足之品質。無論我們眼前擁有何物,都應生起這樣的念頭:「啊,有此已足,別無它需。」
若是為利益他人而累積財富,則可納入修持之道;但若僅為自身而積累資財,則不能成為佛子的修行。故龍樹菩薩亦云:「天人導師曾言,眾財之中,知足為最。」
丟棄外在之物
除了知足,頌文還教導我們,所有外在的東西本質上都是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它們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既非獨立存在,也非永恆不變。這與佛教所說的「遍行苦」有關。無論是得到某樣東西、還是得到後去保護它,甚至它最終毀壞的那一刻,在整個過程中,痛苦始終伴隨著我們。阿闍黎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得到我們最喜歡的車,剛開始它可能運行得非常順利。但因為它本身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它遲早會損壞,而這種破損帶來的痛苦從我們擁有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了。
因此,第二十一頌所指出的主要修行是培養知足。同時,我們需要理解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因而具有痛苦的本質。意識到這一點,就相當於放下這些外在的事物。因此,像對待嗔心一樣,我們也需要學會將貪執帶入修行,將看似不利的境遇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利益一切眾生。我們這樣做並不是試圖修復外在的事物,而是改善自己的心相續。這正是佛子的修行。
降伏並訓練心識
回顧本次課程開始時,阿闍黎拉帕將開示與修行佛法的意義相連接。首先,修行佛法的核心就是降伏我們自己的心識,這是最主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大乘佛法中,我們還要培養慈愛與悲心,追求佛果或覺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使得阿闍黎想起了他尊貴的老師——竹慶本樂仁波切,仁波切總是強調,所有佛法修行者的實踐都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降伏心識與訓練心識。仁波切教導道:「如果我們想要評估自己的修行,只需向內看,看看自己的心相續中有多少進步。」
以此作為結語,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迴向功德。
以此作為結語,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迴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