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照自身——發現外在與內在的皈依: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六期

阿闍黎拉帕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並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們完成開場祈請文後,他繼續引導我們修習止禪(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而發願成就佛果。這正是我們修持佛法的意義所在。

心流

在我們的禪修實踐中,阿闍黎傳授了一種識別心念流動的特殊方法。他說:“無論生起什麼念頭,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頭,都讓它們自然生起,然後單純地覺知即可。你不必因為生起壞念頭而感到難過,也不必因為生起好念頭而感到興奮。只需將它當作念頭看待即可。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追逐念頭,心神散亂了,也不要擔心。此時,只需覺察到你的心散亂了,它自然就會回歸。”

第七頌:無欺的皈依

在開始研討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七頌時,我們首先誦讀了本段頌文譯文:

己尚縛於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三寶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指出,這一頌教導我們三寶才是皈依處。儘管梵天、毗濕奴等因前世所積累的福德而處於六道輪迴的最高境界,他們仍然被困於輪迴之牢。一旦福德耗盡,他們便會墮入下三道。因此,那些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尋求成佛之人,不應皈依這些「神祇」,因為它們是虛妄的。我們必須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貴稀有且至高無上:我們的目的地、道路與同行者

在藏語中,佛、法、僧三寶被稱為「貢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們被認為如珍寶一般。「佛」指的是我們要成就的目標或結果:覺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阿闍黎繼續解釋道,到達該目的地的方法則是「法」。這是我們將要沿著前行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學會如何辨明應取與應捨之處。最後,在這段旅途中,我們需要同行者。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員所組成的社群。

每一寶的特質可以總結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斷除煩惱和顯現本有清淨覺性;
  • 法:遠離一切煩惱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為崇高,給我們帶來啟發,使我們渴望成為那些已經修習佛法之人的模樣。

皈依:是鏡子,也是基礎

以佛、法、僧作為三寶,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這將成為一個條件,使我們能夠認識到覺悟的心性和潛力本自具足。阿闍黎說道:「這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自己,我們將會明白三寶及其功德從一開始就存在於我們之中。」

此外,一旦我們領悟到這一點,無我觀念的覺悟將會生起。基於此,我們將會領悟空性。正如阿底峽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文: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中所教導的,空性的覺悟是最高的保護,世間沒有能夠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級的保護。

皈依佛陀將為我們其餘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礎。它將防止我們墮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為。它是發願追求個人解脫的修行者以及發願成就菩薩道的修行者的基礎。

兩種建議:何者應捨棄,何者應採納

皈依三寶應與兩種建議相伴而行:一種是關於我們需要捨棄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種是關於我們應當採納或成就的事物。阿闍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後,有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第一種建議如下:

  • 當我們皈依佛陀時,不應再皈依世間的神祇。阿闍黎教導道:「他們並未真正脫離困境。」在經典中,我們可以找到偉大上師蓮花生的教誨,他說:「世界的領導者,無論多麼卓越,都是虛妄的;皈依源泉,三寶,才是真實不虛的。」雖然世間的神祇可能擁有巨大力量,但它們並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著通過我們的身、語、意的行為,放棄對眾生造成傷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後,我們必須捨棄不良的伴侶,即那些總是造作惡業、行為違背佛法的人。

如果這三條構成了關於應捨棄的建議,那麼應當採納的建議包括什麼呢?

  • 皈依佛陀意味著我們應當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徵,無論是雕像、唐卡,還是其他類似的表現形式。
  • 皈依法意味著我們必須尊敬佛陀的教義以及將這些教義記錄下來的經典。阿闍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講述了他的書包如何保護他免受傷害。他和同學們被教導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書包裡的書籍則是用與佛陀教義相同的藏文經典寫成的。因此,沒有人敢踢他的書包!
  • 皈依僧伽意味著尊重出家僧團,並向那些把受戒作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員和法友(譯者註:在家眾)表達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義

作為今天課程的總結,阿闍黎再次強調了三寶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認為皈依之後,學習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實際上,佛陀的一切教義——從皈依的方式到三寶——都在講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闍黎舉例闡釋道,佛性智慧的教義實際上是關於佛陀的。同樣,當我們思考如何捨棄煩惱,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時,我們是在講法。而隨著我們沿著修行之路前進,我們將逐漸了解各個階段和層次(梵文:bhūmis),這些則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義可以通過三學(戒定慧)來總結,然而正如阿闍黎在之前的課程中所教導的,他總結道:「當我們從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時,我們可以說佛陀的一切教義都是關於三寶的教義。」

之後,我們迴向了功德,阿闍黎表達了他對每個人的衷心祝願,願大家節日愉快,新年快樂!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二:領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觀察與引導心念

在開場念誦之後,我們通過穩固而平衡的坐姿開始了止禪的修習。大家接受引導去觀察心念的流動,可能會想到禪修前的活動,或被未來的事情所牽引。無需任何評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這種心念的流動來修習止禪。如果心被當前的感官輸入(如聲音、氣味、記憶、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們只需覺察它。通過這種方式,與身體保持連結的同時,我們向內轉而觀察心的流動。

當心開始安定下來時,我們可以通過生起覺醒的意念來引導它的流動。我們與這一意圖相連,想著:「願此心的流轉指向佛果,指向覺醒,為了所有眾生,無一例外。」一起靜坐就是將這種意圖付諸實踐的一部分。

內觀修習:我們何時修行?

止禪的一項重要功能是為內觀創造空間,使我們能夠深入觀察心的流動,以及當我們執著於念頭時所產生的生活狀態。在禪修期間,我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天中的哪些時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時刻,我感到自己走在無畏的菩薩之道上?

所有參與者都被邀請從修行的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我們如何看待它(觀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周圍的環境互動(生活)。我們通過自問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體會來結束內觀修習,然後簡單地放下,輕鬆地坐著。

在簡短的討論後,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關於修行的開示與建議。他將「修行」這一問題置於其關於第一頌——珍貴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擁有修行的自由

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指出的菩薩行第一步修行是聞、思、修。大寶法王強調,我們可以將聽聞視為修行的願望,將思維視為獲得定解的方法,將修持視為將聞思轉化為實際體驗的途徑。他特別強調了在我們擁有修行自由時立即實踐的重要性。

在今天課程開始之前,我們簡短地談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們懷著慈悲心,祈願所有受影響的人都能夠平安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教法提醒我們,沒有任何保障說我們當前的條件會一直對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穩定的狀況,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對這一頌的評論所提醒的那樣,我們需要在修行的機會顯現時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實標誌

法王強調,通過認識我們的自由並真誠地發願修行,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修行。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回憶了噶當派的一個故事。我們的課本《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屬於這一傳承。在課程中,這個故事被詳細地重新講述,提出了關於什麼是佛法真正修行的問題。以下是故事的簡要概述:

有一個人決心追隨佛法之道,並投入於轉繞(轉神山聖湖佛塔等)、讀經和持誦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這樣做時,都會遇到一位噶當派大師(很可能是阿底峽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這位大師一邊讚嘆他,一邊問:「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豈不是更好?」

於是,這個人決定修習禪定。然而,他依然聽到相同的問題,感到迷茫:「如果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麼才是呢?」噶當派大師指出答案:「斷除你的執著,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對前行(Ngöndro)修行的開示中,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分享說,他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前行修法的困難或是容易,也有人談到某些特殊的體驗。儘管這些都很有意義,但法王像噶當派大師一樣強調:「修行的真實標誌應是我們如何對治煩惱情緒。」

在課程中,通過反思這些例子,我們認識到,無論是轉繞、讀經、持誦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為斷除執著的方式,更概括地說,也都可以用於對治我們的煩惱或心理困擾。當我們這樣做時,每一種修行都可以成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據法王的開示,我們需要超越心與佛法的分離,將二者結合起來。例如,如果我們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當下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時刻或別處。它必須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為菩提心只在這裡顯現。

讓禪修與睡眠更有意義:兩條建議

在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中,法王提到了一句藏語諺語,可以理解為「讓肉和骨結合起來」,意思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與修行融為一體。在講授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的生平時,他也強調了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修持並改變我們的心念。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全天候與我們相伴的,所以修行也是全天候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不加注意,他教導說,就可能導致身、語、意的不善業。那麼,我們如何在一整天中修行呢?為此,法王提出了兩條實用建議:

  • 在正式冥想結束之前,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彈動般迅速離我們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在結束這次修習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我會努力保留這種體驗和心態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們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麼?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當我們將善與不善區分開後,可以承諾明天我們將努力增加善行,減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入睡,「我們的睡眠將不會是無用的或無意義的;它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心態,從而增強善行的力量。」

帶著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這兩條實用建議,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以迴向功德作為結束。在下次課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從第八頌開始繼續對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進行開示。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

我們2025年國際新年的首次課程專門用於紀念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勝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優美的偈頌。儘管要完全傳達法王以藏文寫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為課程準備了一份英文譯文,並在課上共同朗讀。

「三世所知之海,奔湧萬法清流,
匯聚於無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偉大的聖者,一念攝盡顯現與存在,
光輝的尊勝上師,今日我深情追憶您。」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安住於心,敞開於懷

由於阿闍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將在1月19日繼續,我們本次課程以回顧此前已經學習的偈頌為起始,並結合經續中的補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的釋義。在討論這些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進行了日常的止禪修習。

提醒自己身體和心理姿勢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在場的每個人都以舒適的姿勢端坐——既要穩固扎根,又要放鬆,不去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安住於當下。大家在輕鬆的狀態下,受邀敞開心扉,生起菩提心。我們留意心念的變化——當思緒紛飛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時該如何應對——我們練習止禪,讓心安住。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那樣,簡單地保持覺知。

《佛子行三十七頌》:一部菩提道次第經典

《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南》一書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無著賢菩薩所著根本偈頌的格式,這部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個階段。這意味著它屬於噶當派的傳承體系,噶當派被認為最早由偉大上師阿底峽尊者(Atīśa,約公元982年–1054年)傳授。阿底峽尊者也撰寫了奠基性經典《菩提道燈論》(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無著賢菩薩是這一傳承中的後期註疏者。該傳承追溯到阿底峽尊者,通過偉大的噶當派大師們——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圖和阿底峽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與阿底峽尊者一樣,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義的一個關鍵方面:他根據三種眾生(或人類)能力的不同——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類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頌中,他指明了這三種能力,阿闍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將在後續講解中對此進行闡述。

似乎是一個頗為殊勝的巧合,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第1至第7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視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門,具有一個共同的智慧目標:將心從迴轉向佛法。這一部分以關於皈依的頌句結束——包括外在和內在的皈依,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上次課程中所解釋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訣

無著賢菩薩也承襲了修心法(Lojong)的傳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釋道,這一類經典「特別專注於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地與個人的處境直接互動。」

為了使這些教義對每個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大量經典和註釋的人,這部經典以偈頌形式呈現,總共僅有四十三頌。我們可以在前七頌中看到這一特點,這些偈頌直接觸動我們的內心。在他的註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通過經常將這些偈頌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當今世界相聯繫,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以下是阿闍黎系列開示的總覽:

「生起菩提心」這一指示的含義

在第十頌指向大乘之道後,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餘下部分則呈現了適合具有第三種最高(人類)能力的修行法門。在這裡,培養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條教義的核心。雖然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進一步闡述這一點,但我們簡要探討了菩提心這一廣泛使用的術語的定義。

在偉大的噶舉派大師岡波巴《解脫莊嚴論一書中,肯·霍爾姆斯翻譯、圖丹金巴編輯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義為:

「覺醒的念頭」,一種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發起的無私決心。

仔細審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對象——佛果的完全覺醒;另一個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實現。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為兩部分,常譯為「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前者與無私的決心相關,而後者則是關於完全覺醒的心識空性的直接覺悟。

所謂相對菩提心,又可以分為兩種,岡波巴如是描述:

  • 願菩提心渴望獲得真實的覺醒念頭。
  • 行菩提心:在覺醒念頭上的實際修煉。

在我們修行的開始,通常會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並意識到,如果我們真誠地希望成就覺醒念頭(願菩提心),這本身可能已經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此,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教導是具有啟發性的,並且有偉大的指導意義:「生起正念,想著『願此修行成為一切眾生成就覺悟的因緣』。」

修行使經文生動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經典的背景以及貫穿所有頌句的菩提心主題後,我們再次審視了第二首開篇頌句:這部經典的目的。

在當代噶舉派大師桑傑年巴的註釋中(該註釋僅有藏文,在此專門為《大眾禪修》翻譯),特別強調了「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一概念,並將其與「依賴於對他們修行的理解」聯繫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圓滿的佛陀是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關乎於一個事實——佛陀不僅降臨於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導了真實的法門,「沒有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開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們非常幸運,佛陀降臨到我們的世界並教導了法。然而,這還不夠。桑傑年巴仁波切帶著一絲玩笑指出,我們可以將許多佛陀的經典堆疊在一起,但如果我們從不學習和思考它們,更別提付諸實踐,那將完全毫無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深入修行一部經典,它即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並處理我們困惑的根源。「如果我們將佛法與自己分開,就像把一樣東西放在這裡,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將毫無益處。 」因此,無著賢菩薩指出了圓滿佛陀的修行法門,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與之相應修行。

吾將燈具傳與你,然道需汝親自行

為了進一步支持上述解釋,桑傑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經。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思考了佛經中的兩句話。第一句翻譯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脫的方法。然而,解脫依賴於你自己。 」

桑傑年巴仁波切釋論道,這兩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義)。它闡明了佛陀教導了我們應當捨棄什麼——不善業,以及應當修持什麼——善行。他還教導了如何獲得解脫,如何走過五道十地。然而,桑傑年巴仁波切幽默地釋論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塊石頭在空中,然後突然每個人都得到解脫。」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經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護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敵人。 」

這與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之前的課程中解釋的內容密切相關。我們可能會認為他人是我們的保護者或敵人。我們可能認為地獄等存在於某個地方,認為其他的力量會導致我們墮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這些話所指出的,並非如此。正如阿闍黎所說,「當我們非常憤怒時,地獄就在那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敵人。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學習、思考和禪修作為菩薩道的最初修行,並通過三學的修煉,那麼我們就能獲得解脫和成就佛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保護者。

在今天的課程結束時,我們總結了桑傑年巴仁波切的註疏,強調我們必須了解修行並親自付諸實踐,否則我們將無法實現真正的佛法。通過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導,並將其與阿底峽的教義相聯繫,我們可以說,正如無著賢菩薩在我們所學的這部經典中所傳授的那樣,他們已經為我們點亮了燈,但我們需要自己走這條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課程中我們將進行觀禪練習,並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註疏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今天的《大眾禪修》課程:願我們跟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所有眾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譯 Ella Peng 校對

On the passing into parinirvāṇa of His Eminence Chöje Ayang Rinpoche

It is with heartfelt sorrow that we received the news of the passing into parinirvāṇa of the great Kagyü master, His Eminence Chöje Ayang Rinpoche. His absence will be deeply felt by many within our community and beyond.

In this time of mourning, our resident Lamas at Karmapa Center 16 are offering butter lamps and prayers to support everyone affected by this loss. We invite all to join us in honoring Rinpoche’s memory and legacy.

In heartfelt support, may the Dharma guide us.

Karmapa Center 16

43rd Parinirvana Anniversary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

Karmapa Center 16 commemorates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parinirvāṇa every year on November 5th, the day of his passing at the clinic which is now called City of Hope Cancer Treatment Center, in Zion, Illino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ou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and Lama Tashi Gawa, we will be hosting a full day of pujas and practice in Tibetan. Please register below to receive the Zoom link. If you’d like to join onsite, please make sure you indicate this on the registration form. 

We are also deeply honored that our friends in Taiwan will be hosting a 16th Karmapa Guru Yoga Teaching Retreat with a special teaching by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as well as practices and teachings by our advisor,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and our president, Dilyak Drupon Rinpoche, from November 1 to 3, and November 5. You can join online (via Zoom) or onsite. Teachings will be in English or Tibetan with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and Chinese. Recording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to all registrants. 

In addition to the teachings, this special retreat includes a traditional lung (oral transmission)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Sadhana (from Dilyak Drupon Rinpoche), and practicing this Guru Yoga together in the presence of sacred relics of His Holiness. 

Please find a tentative schedule below. Registration includes access to both the Guru Yoga Teaching Retreat and the Parinirvana commemoration. When you register, we will share the Zoom links, how to access recordings, and other practical inform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registration in Chinese, please visit KC16 Taiwan’s Facebook Page.

May we always honor the radiant compassion and enlightened activities of His Holiness. 


Schedule

Tuesday, November 5, 2024 (at Karmapa Center 16 and online)

All times are shown in the local time zone, Central Standard Time (Chicago). Please note: Daylight Saving Time ends on November 3, 2024.

time (US Central Time, UTC-6)puja
7:00–8:00aTara
9:00–10:30aGuru Yoga (composed by Tai Situ Rinpoche)
11:00a–12:30pGuru Yoga (composed by Tai Situ Rinpoche)
2:00–3:30pGuru Yoga (composed by Tai Situ Rinpoche)
4:00–5:30pMahakala
Schedule for KC16 pujas onsite in Wadsworth, IL, USA on November 5, 2024
Click here to see the start time in your local time zone.

Please click to see the tentative schedule for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Guru Yoga Teaching Retreat (Taiwan).


Registration

After making an offering (of any amount) below, a resource page with Zoom links and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 for the Taiwan and KC16 Wadsworth events will be automatically emailed.

Please see the detailed schedule of pujas prior to the 43rd Parinirvāṇa Anniversary program. The Zoom link will be delivered in a confirmation email. Thank you for being part of this year’s Parinirvāṇa Activities and kind support.

An Aspiration for the World at KC16 during Nalandabodhi’s ninth 2024 Tārā Drupchen

Offering prayers, making aspirations, and many supplications to Tārā, KC16 joined Nalandabodhi’s ninth Annual Tārā Drupchen from our shrine room together with friends onsite and onlin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ārā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eities in the Buddhist world and part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Tārā was also one of the main practice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 Ranjung Rigpe Dorje, and is taught to be a very powerful practice, with vast blessings, and immeasurable kindness.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and Nalandabodhi for organizing this Tārā Drupchen, and a special thanks to our dea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for his presence, practice, and guidance at KC16. 

We concluded this year by chanting the Aspiration for the World, composed by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In the spirit of this song, which is like a poem or doha, may we transform the world into a pure realm, a world that is equal for all, loving, warm, and where all creatures can experience peace, joy, and freedom. And, as the final words of this poem read, “filled with the many sweet scents of freedom. May we fulfill our countless and boundless wishes.”

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

Karmapa Khyenno! 

Offerings and Prayers on the occasion of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s birthday

On the occasion of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s birthday, resident monastics and lay visitors made special offerings and prayers at Karmapa Center 16, presided over by our dear Dilyak Drupon Rinpoche.

ཀརྨ་པ་གསུམ་པ་རང་བྱུང་རྡོ་རྗེའི་གསུངས་འཛམ་གླིང་སྤྱི་བསང་དང་། ཀརྨ་པ་ཨོ་རྒྱན་ཕྲིན་ལས་རྡོ་རྗེའི་གསུངས་གསེར་ལྡན་རྔ་སྒྲའི་བསང་མཆོད། The universal smoke offering for the world as taught by the great third Karmapa, Rangjung Dorje, and the purifying offerings with fire and the sound of the drum, as taught by the precious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Karmapa Khyenno!

The passing of Honorable Karma Dhondup, father of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His Holiness the 17th Gyalwang Karmapa’s father, Honorable Karma Dhondup, passed away on Buddha Purnima Day, the 15th day of the Vesak month (May 23, 2024).

According to the Tibetan calendar, Buddha Purnima is called “Düchen Sumdzom,” meeting three special occasions: the day when Buddha Sakyamuni was born, attained enlightenment and passed away into parinivana.

The resident lamas and members of Karmapa Center 16 in Wadsworth, Illinois, will be holding daily prayers and butter lamp offerings through the 49th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