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我們的解脫之路 :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九期

雖然佛陀所傳的教法中有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與道路,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它們的目的卻無二——皆為證得佛果。那麼,在菩薩的無畏之道中,禪修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智慧的修持又應當如何理解?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二十九與第三十頌中對此予以解釋。

止禪:放下抗拒

在止禪修持的初始階段,我們應發願: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真實解脫與安樂而修行,並認真地調整身體的坐姿。在本次課程中,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出現在感官中的一切現象——無論是看似外在的事物,還是內在的體驗。

在止禪修持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我們都不應抗拒。換言之,我們接納、容許一切浮現於心中的內容,並將注意力帶回當下這一刻。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得以調伏與訓練內心,進而圓滿菩薩所修的諸波羅蜜行。

三乘教法:殊途同歸

作為佛法修行者,我們可能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教法與修持方式,有時甚至看起來彼此矛盾。然而,對此阿闍黎強調:“無論傳授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其本意都是一致的。” 這在釋迦牟尼佛於諸經典所說的話中得以明確表達: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這是三乘——小乘、大乘與金剛乘——所共同依循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這三者在側重點、見解及修持方法上又各有不同:

  • 在小乘的道路上,修行的重點在於自身從輪迴苦中解脫。
  • 在大乘的道路上,我們不但尋求自身的解脫,更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
  • 在金剛乘的道路上,證悟被教導為自身早已具足的品性,並非將來才可成就的。其修行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認出並顯現這一本性?

因此,雖說修行的究竟目標相同,但所依的方法各異,因而所行之道也有所不同。

止禪(Samatha) (calm-abiding) 內觀(Vipasyana) (special insight)

在建立了這一理解的基礎上,阿闍黎接著引導我們進入無著賢菩薩《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二十九頌,其中寫道: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斷一切煩惱障
遠離四處無色心
修習禪定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 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所闡明的是第五度——禪定波羅蜜多。雖然三乘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禪修法門,但大體上都可歸納為兩類:止禪內觀。阿闍黎結合梵文術語的詞源意義,對此作了如下解釋:

  • 止禪或稱禪定寂靜,是指我們不為外境所擾——如色、聲、香等外在對象,也不被內在煩惱情緒所牽動。雖然我們平時以為自己能夠掌控內心,但當真正開始修習止禪時,才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了解心的運作與本質。通過持續練習,即使每天只有五到十分鐘,我們也能逐漸提高專注力,安住於寂靜安穩的狀態之中。
  • 所謂「內觀」這一修法,指的是我們開始對現實進行分析。例如我們眼睛所見的筆等感官對象,是否本質上真實存在、獨立成立?若我們細緻觀察,便會發現世間萬事萬物並非如表面所顯那般真實。我們將會意識到,一切現象皆依他而生,彼此依存;我們所賦予它們的名稱,不過是心識的假立而已。這不僅適用於我們稱之為「筆」的事物——無論它長或短,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心中所界定的敵人、朋友,甚至包括「自己」。

在三乘當中,以上兩類禪修都需兼修並行,不可偏廢。

四無色定

將止禪與內觀相結合,能夠逐步提升我們內心的專注力,使心長時間安住於同一對境而不動。通過這樣的修持,便能趨入無著賢菩薩所提及的四無色定。這些是禪定吸收(深定)中的專注境界,在其中,我們對現象的感知方式已異於尋常:

  1. 空無邊處定;
  2. 識無邊處定;
  3. 無所有處定;
  4. 非想非非想處定。

儘管修習止禪內觀能夠引導我們趨入這些更高層次的禪定境界,阿闍黎特別強調:這些仍屬於苦的世間,尚未超出輪迴。菩薩的修行,則是更進一步,徹底超越生死輪迴。正因如此,無著賢菩薩才寫道:「遠離四處無色心,修習禪定佛子行。」

智慧(Prajñā)修持前行 (Wisdom)

在下一頌——第三十頌中,無著賢菩薩指出了第六也是最後一度:般若,即智慧或勝義智。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習智慧佛子行

雖然般若(智慧)被教導為最重要的波羅蜜多,是我們最終所追求的目標,但阿闍黎指出,這一頌說明:若無禪修,智慧便無從生起。因此,他說,我們可以將禪修視為智慧生起的前行與準備,是不可或缺的修持。

此外,正如在先前的課程中所指出的,要使禪修得以順利進行,首先必須圓滿精進;而精進則有賴於安忍的修習;安忍又依於持戒;在持戒之前,更須從布施開始修行。因此,智慧的生起依賴於前面所修的五種波羅蜜多。阿闍黎說道:「 若無這五度作基礎,我們將無法證得智慧。」

超越三輪

以此方式理解佛子的修行,第三十頌關於般若的後兩句也揭示了佛法修持的根本目的:證得無我智慧。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何謂「三輪」。阿闍黎以相互連接的鎖鏈為喻,說明三輪如同將我們囿於輪迴的因,三輪本質上源於深深串習的分別心——執著於一個真實存在的「我」。由此產生三個層面:能行者、所行法與所緣境。例如,在修習布施時,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是「給予者」(能行者),行為是「布施」(所行法),而對方則是「受施者」(所緣境)。

對這三輪的分別執著,正是我們在智慧的修持中所要放下的。阿闍黎說道:「這正是我們要超越、要捨棄的。」他接著說:「智慧的修行,就是捨棄三輪的修行。若我們仍執著於三輪,就會繼續被繫縛在輪迴之中,這就如同迷失在一座迷宮裡。」因此,智慧的修持可以理解為:找到通出輪迴之迷的道路。

阿闍黎以對諸位同修的感謝作為本次課程的結束。他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並且誠摯地邀請大家下週日繼續一同學習。之後,我們迴向本次學習之功德。

擁抱無常: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四期

我們的常駐老師,阿闍黎,在提醒我們身體姿勢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鬆——以及心靈姿勢的重要性——保持覺知——之後,帶領現場和線上的諸位同修開始了止禪的禪修練習。在共修結束後,阿闍黎回答了諸同修就我們之前的課程提出的一些問題。

了解我們的能力

上次的課程中,阿闍黎教導了我們關於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內容,將其比作嫩芽。第一個問題就針對這個主題,詢問當我們身處有害環境中時該怎麼辦。

雖然菩提心的意思是發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證得圓滿覺悟,但僅僅擁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夠的。阿闍黎指出,我們還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將這種意願付諸行動,否則我們可能會造成傷害。他用醫護人員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他們受過專業訓練,可以幫助在車禍中肢體受傷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能提供幫助的是醫護人員。

(只有)證得十地菩薩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薩,才能將有害的環境轉化為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樣做有益,他們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體的一部分。作為凡夫俗子,我們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之前,我們的重點應該是生起菩提心,並確保它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增長。作為初學者,如果我們看到參與或停留在有害的環境中沒有益處,那麼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祈願我們將來能夠改變現狀,使其變得更好。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氣可嘉的。

日常念誦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將這三十七頌的內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闍黎說,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慢慢地背誦這些偈頌,並思考其中的含義,那將會有很大的益處。

他建議每週學習一頌,並以第一頌為例:這一頌的含義是什麼?這一頌如何真實不虛?我們人生的珍貴之處在於什麼?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義?如此體悟這些偈頌,無疑是有益的。

阿闍黎將我們對這些偈頌的理解與佛法的意義聯繫起來,強調佛陀的教導,例如大手印傳承的指導,都是關於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我們不應擔憂他人如何修行,而應專注於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養,因為這些才是這些偈頌和教導的核心。

放下三輪

如何理解在不產生執著的情況下保持慈悲和充滿慈愛這一挑戰,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阿闍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沒有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確實非常不容易。他說:「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想要不產生執著,其中總是會包含一定程度的執著。」

那麼,培養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什麼呢?在大乘傳統中,培養這種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從將慈愛和慈悲擴展到我們身邊親近的人開始:我們的母親、家人、朋友和親戚。慢慢地,我們可以增強和擴展我們的慈愛和慈悲,使其包含我們不喜歡或視為敵人的人,以及我們完全不認識的眾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逐漸趨向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

此外,阿闍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們的修行總是需要包含慈愛和慈悲的善巧方便,並與智慧相結合。他說:「如果方法中沒有智慧,那麼它實際上會成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義中所說的智慧是脫離三輪的慈愛和慈悲。我們所有的行為通常都會從行為的對象、執行者以及行為本身這三個方面來思考——然而,我們需要放下的是這三輪。以這種方式將方法和智慧結合起來,最終將幫助我們成就無執的慈悲。

覺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進入下一頌的學習之前,阿闍黎對《佛子行三十七頌》做了一個總體評論:「它們都是引導我們生起菩提心,即覺醒之心的指南。我們內在的這種品質需要被激活和擴展,不僅為了我們自身的利益,也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一旦我們激活了這顆覺醒之心,就必須保持它的活力。」

他舉例說,當心臟休克需要復甦時,它需要重新跳動起來。類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後,我們必須用慈悲之息來維繫它。正如呼吸支撐著心臟的跳動一樣,我們持續不斷的慈悲實踐維繫著我們的菩提心。

重新引導我們的心靈

阿闍黎指出,要激活和維繫菩提心,我們必須明白「我們需要將我們心靈的力量朝著正確的方向調動,並將我們的思想導向有益且有意義的行動。」心是這一過程的關鍵支撐。「沒有心,」他說,「就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生起菩提心。」這表明了我們的心在培養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潛力。

然而,阿闍黎繼續說道,我們世俗的習氣行為模式會分散我們完成這一目標的注意力。我們常常受到煩惱(kleśas)的影響,尤其是三毒——貪、嗔、癡——它們構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擾的基礎。因此,我們的心習慣於即時滿足,而不是尋求完全的覺醒來解脫自己和所有眾生。學習《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以便我們能夠克服這些習性,並將自己重新導向無畏的慈悲之道

結束問答環節後,我們開始學習第四段關於無常的偈頌。

以變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無常

第四段偈頌內容如下: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中文譯文選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指出,經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將這句經文內化於心?

當我們聽到無常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有些沮喪。然而,阿闍梨評論說,這只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變化。「理解無常就是接受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變化,」他說。岡波巴在他的《解脫莊嚴論》(也稱《解脫寶鬘論》)中對此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其中概述了四種無常:

  1. 總無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現代科學也證實它們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2. 細微無常(剎那無常): 指的是季節和其他自然循環的不斷變化。
  3. 外在無常: 指的是他人的無常,例如我們的親戚和朋友。
  4. 內在無常(自身無常): 指的是我們自身的無常,是關於向內觀察我們自己。

雖然深入地思考這一點可能感覺具有挑戰性,但第四頌中教導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並擁抱無常的真相。

為何執著於終將幻滅的事物

這段偈頌中的四句教導了與死亡直接相關的無常。它們揭示了輪迴中的所有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終將有分離瓦解的一天。無論我們的關係和執著多麼強烈,終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分離。這適用於我們的家人、親戚和朋友;這適用於我們的財產;這也適用於與我們最親近的事物——我們自己的身體。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薩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們的身體呢?阿闍黎評論道:「這裡並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理解一切現象——人、事物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最終都會消逝。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能夠在精神上放下,同時仍然以有意義的方式充分地參與到現實世界中。如果我們有這種理解,那麼一切都好。」

結語

最後,阿闍黎分享道,這些偈頌起初可能難以理解。因此,閱讀和思考它們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們思考並深入理解這第四頌的更深層含義,那麼它將幫助我們不再執著於今生是永恆的這種觀念,擁抱一切變化,這對我們和他人都會有益。所以,請閱讀這首偈頌,他說:「做自己的老師,並付諸實踐。」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