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與感恩作為回應: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三期

為何我們每次大眾禪修課程都以禪修作為開場?在我們的日常開場祈請以及止禪練習後,阿闍黎拉帕策林對於禪修提出了一些思考。隨後他繼續針對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十六和十七頌進行了評論。這兩頌講的是如何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與輕視納入我們的慈悲修行之路

以禪修的方式幫助他人

在禪修課程開始時,我們重新提醒自己修行的核心目的——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達成真正的自由與證悟。想想身邊親友當下所處的困境,以及如今世界的種種境況,我們感同身受,並祈願眾生遠離困苦、痛苦及一切形式的苦難。

我們的常住導師指出,禪修是實現我們利益他人願望的工具。「沒有禪修,無論我們積累多少知識,都無法點燃實現證悟的火種。」為何如此?

雖然很難具體說出透過禪修能獲得什麼變化,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深信自己因禪修的修持而避免了許多煩擾。」我們有著成就證悟、解救自己和他人脫離痛苦的願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非常清楚地認識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流協調,從而改變一切,使之更好。如果不這樣做,就沒有理由期待任何好的結果出現。

「這一修行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心流相處。這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也不僅僅是教授佛法。修行佛法是為了提升自己。隨著自我的提升,我們自然能夠更好地利益他人。」 — 阿闍黎拉帕策林

改變思維習氣

你或許會想,大乘道的修行之路究竟是怎樣的體驗。無著賢菩薩以精要的語言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教導了這一點。大乘教義的精髓都凝聚在他簡短的教誨中。接下來的頌文說明了第十六種佛子修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文,和前文一樣,也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身的習慣性傾向作鬥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我們當前的心態比作「交易心態」或「商業心態」:「如果我對你好,那麼你也應該對我好。」因此,如果有人傷害了我們,我們往往會希望那個人受到傷害,並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傷害。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證悟成佛,利益自己和他人,即使是我們曾善待的人將我們視為敵人,我們也不應報復,甚至不應對其心抱有負面想法。事實上,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離目標會越來越遠。相反,幫助我們的做法是仔細觀察,看看我們的心流中還有多少煩惱情緒,因為這些正是需要被清除的。

對一切眾生的無上的慈愛

在第十六頌中,無著賢菩薩不是僅僅要求我們不應當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做出負面行為回應;相反,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愛。」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人受煩惱情緒驅使,在做出傷害我們的行為的同時,也在逐步遠離解脫和證悟成佛的可能。

阿闍黎拉帕策林評論道,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讓這個人繼續傷害我們或他人。事實上,這反而是缺乏慈悲的表現,因為你允許這樣的人繼續從事非善的行為。

這段頌文中舉的例子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顯得嚴厲,但母親或任何照顧孩子的人從未有傷害孩子的意圖,始終為孩子的利益而行善事——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堪布竹清嘉錯仁波切曾在對此文頌的註釋中提到這一點。

當我們面臨無著賢菩薩所述的這種情況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在當前的情境下,做什麼才是正確的?在當下,什麼(行為)是有益的?我們是否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進行一場正念的對話?

切斷惡性循環之鎖鏈

這首頌文所傳達的部分訊息是,我們需要放下所謂的三輪:主體、客體和行為。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其比作一條鎖鏈,並舉了一個例子:你把一塊你認為屬於自己(主體)的披薩給了(行動)某人(客體)。如果我們不放下這三輪,或不切斷這條鎖鏈,它將越來越把我們束縛在輪迴的世界中。此外,它還會妨礙我們的慈悲修行,特別是當我們關心的人傷害我們時。

由於大乘修行包括累積福德和智慧,我們需要行持布施等善行(福德),同時不執著於三輪(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證悟。相反的,任何出於憤怒或煩惱情緒驅使而做出的行為,只會使我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遠。

斬斷我執

如果說第十六頌講的是將(他人對我們的)忘恩負義納入修行之道,那麼第十七頌則是將他人對我們的輕蔑融入修行。前者意味著,即使我們關心的人對我們毫無感激之意,甚至未曾回報,我們依然以真摯的愛意回應;而後者則要求我們把那些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地位相當或更低,卻對我們出言不遜的人視為真正的導師:

與吾同等或下士
雖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拉帕策林在他的評釋中提到,我們的精神導師、上師、或喇嘛通常會指出我們的過失或不足,並指導我們如何學習和修行,以加以改善。同樣,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人實際上也在向我們指出一些東西。那是什麼呢?那便是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有傲慢。

這種傲慢或我執,以及由此生起的煩惱與不善業,會使我們在通向證悟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而由於大乘道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證悟,我們在面對這樣的境遇時,不應作出反應或報復,因為這將直接違背我們的發心。相反,我們應當意識到,這樣的情形恰恰表明我們的相續中仍然存在諸多煩惱,而真正需要修持的,正是如何對治這些煩惱。

我們的常住導師解釋道,這一偈頌所傳達的核心訊息,與之前的所有偈頌並無二致:它們都在揭示我們自身所欠缺的,使我們無法實現證悟的要素。這正是無著賢菩薩所著經典的一大要旨(用阿闍黎的話來說):

「認識我們的相續意識流中存在的煩惱,並學習如何管理那些煩惱,以及把這些煩惱引入修行正道,便是佛子的修行。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情緒看成是壞的或是負面的。我們唯一對自己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夠有效地消除這些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的心態,以及如何利用它們幫助我們開悟。」

這是所有偈頌的一個核心要點,也是阿闍黎拉帕在課程結束時特別叮囑我們銘記於心的。最後,他感謝大家參加本次大眾禪修,並帶領大家一同迴向功德,同時祝願所有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度過美好的一天。我們期待在下一次課程中再次與大家相見。

噶瑪巴千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