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追随第一世噶玛巴的足迹

我们2025年国际新年的首次课程专门用于纪念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胜的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优美的偈颂。尽管要完全传达法王以藏文写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为课程准备了一份英文译文,并在课上共同朗读。

“三世所知之海,奔涌万法清流,
汇聚于无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伟大的圣者,一念摄尽显现与存在,
光辉的尊胜上师,今日我深情追忆您。”
——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安住于心,敞开于怀

由于阿阇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将在1月19日继续,我们本次课程以回顾此前已经学习的偈颂为起始,并结合经续中的补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第十世桑杰年巴仁波切的释义。在讨论这些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日常的止禅修习。

提醒自己身体和心理姿势的重要性,我们鼓励在场的每个人都以舒适的姿势端坐——既要稳固扎根,又要放松,不去执著于过去或未来,而是安住于当下。大家在轻松的状态下,受邀敞开心扉,生起菩提心。我们留意心念的变化——当思绪纷飞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时该如何应对——我们练习止禅, 让心安住。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常说的那样,简单地保持觉知。

《佛子行三十七颂》:一部菩提道次第经典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指南》一书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无著贤菩萨所著根本偈颂的格式,这部经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个阶段。这意味着它属于噶当派的传承体系,噶当派被认为最早由伟大上师阿底峡尊者(Atīśa,约公元982年–1054年)传授。阿底峡尊者也撰写了奠基性经典《菩提道灯论》(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无著贤菩萨是这一传承中的后期注疏者。该传承追溯到阿底峡尊者,通过伟大的噶当派大师们——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图和阿底峡的主要弟子仲敦巴。与阿底峡尊者一样,无著贤菩萨的经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义的一个关键方面:他根据三种众生(或人类)能力的不同——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类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颂中,他指明了这三种能力,阿阇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将在后续讲解中对此进行阐述。

似乎是一个颇为殊胜的巧合,使我们停下来思考第1至第7颂。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视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智慧目标:将心从轮回转向佛法。这一部分以关于皈依的颂句结束——包括外在和内在的皈依,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上次课程中所解释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诀

无著贤菩萨也承袭了修心法(Lojong)的传统。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释道,这一类经典“特别专注于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与个人的处境直接互动。”

为了使这些教义对每个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没有时间深入学习大量经典和注释的人,这部经典以偈颂形式呈现,总共仅有四十三颂。我们可以在前七颂中看到这一特点,这些偈颂直接触动我们的内心。在他的注释中,阿阇黎拉帕策林通过经常将这些偈颂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当今世界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以下是阿阇黎系列开示的总览:

“生起菩提心”这一指示的含义

在第十颂指向大乘之道后,无著贤菩萨的经典余下部分则呈现了适合具有第三种最高(人类)能力的修行法门。在这里,培养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条教义的核心。虽然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一步阐述这一点,但我们简要探讨了菩提心这一广泛使用的术语的定义。

在伟大的噶举派大师冈波巴《解脱庄严论》书中,肯·霍尔姆斯翻译、图丹金巴编辑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义为:

“‘觉醒的念头’,一种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发起的无私决心。”

仔细审视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象——佛果的完全觉醒;另一个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实现。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为两部分,常译为“相对菩提心” 和“究竟菩提心”。前者与无私的决心相关,而后者则是关于完全觉醒的心识空性的直接觉悟。

所谓相对菩提心,又可以分为两种,冈波巴如是描述:

  • 愿菩提心:渴望获得真实的觉醒念头。
  • 行菩提心:在觉醒念头上的实际修炼。

在我们修行的开始,通常会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并意识到,如果我们真诚地希望成就觉醒念头(愿菩提心),这本身可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因此,阿阇黎拉帕策林常说的教导是具有启发性的,并且有伟大的指导意义:“生起正念,想着‘愿此修行成为一切众生成就觉悟的因缘’。”

修行使经文生动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经典的背景以及贯穿所有颂句的菩提心主题后,我们再次审视了第二首开篇颂句:这部经典的目的。

在当代噶举派大师桑杰·年巴的注释中(该注释仅有藏文,在此专门为《大众禅修》翻译),特别强调了“利益与幸福的源泉”这一概念,并将其与“依赖于对他们修行的理解”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圆满的佛陀是利益与幸福的源泉?”这关乎于一个事实——佛陀不仅降临于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导了真实的法门,“没有这个事实,我们就无法开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们非常幸运,佛陀降临到我们的世界并教导了法。然而,这还不够。桑杰年巴仁波切带着一丝玩笑指出,我们可以将许多佛陀的经典堆叠在一起,但如果我们从不学习和思考它们,更别提付诸实践,那将完全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深入修行一部经典,它即可以消除我们的烦恼并处理我们困惑的根源。“如果我们将佛法与自己分开,就像把一样东西放在这里,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将毫无益处。”因此,无著贤菩萨指出了圆满佛陀的修行法门,目的是让我们能够与之相应修行。

吾将灯具传与你,然道需汝亲自行

为了进一步支持上述解释,桑杰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经。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思考了佛经中的两句话。第一句翻译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脱的方法。然而,解脱依赖于你自己。”

桑杰年巴仁波切评论道,这两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义)。它阐明了佛陀教导了我们应当舍弃什么——不善业,以及应当修持什么——善行。他还教导了如何获得解脱,如何走过五道十地。然而,桑杰年巴仁波切幽默地评论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块石头在空中,然后突然每个人都得到解脱。”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经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护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敌人。”

这与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解释的内容密切相关。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人是我们的保护者或敌人。我们可能认为地狱等存在于某个地方,认为其他的力量会导致我们堕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这些话所指出的,并非如此。正如阿阇黎所说,“当我们非常愤怒时,地狱就在那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敌人。

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将学习、思考和禅修作为菩萨道的最初修行,并通过三学的修炼,那么我们就能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保护者。

在今天的课程结束时,我们总结了桑杰年巴仁波切的注疏,强调我们必须了解修行并亲自付诸实践,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真正的佛法。通过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导,并将其与阿底峡的教义相联系,我们可以说,正如无著贤菩萨在我们所学的这部经典中所传授的那样,他们已经为我们点亮了灯,但我们需要自己走这条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课程中我们将进行观禅练习,并学习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的注疏后,我们以回向功德结束了今天的《大众禅修》课程:愿我们跟随第一世噶玛巴的足迹,所有众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译 Ella Peng 校对

映照自身——发现外在与内在的皈依: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六期

阿阇黎拉帕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们完成开场祈请文后,他继续引导我们修习止禅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而发愿成就佛果。这正是我们修持佛法的意义所在。

心流

在我们的禅修实践中,阿阇黎传授了一种识别心念流动的特殊方法。他说:“无论生起什么念头,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头,都让它们自然生起,然后单纯地觉知即可。你不必因为生起坏念头而感到难过,也不必因为生起好念头而感到兴奋。只需将它当作念头看待即可。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追逐念头,心神散乱了,也不要担心。此时,只需觉察到你的心散乱了,它自然就会回归。”

第七颂:无欺的皈依

在开始研讨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七颂时,我们首先诵读了本段颂文译文: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阿阇黎拉帕指出,这一颂教导我们三宝才是皈依处。尽管梵天、毗湿奴等因前世所积累的福德而处于六道轮回的最高境界,他们仍然被困于轮回之牢。一旦福德耗尽,他们便会堕入下三道。因此,那些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寻求成佛之人,不应皈依这些“神祇”,因为它们是虚妄的。我们必须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贵稀有且至高无上:我们的目的地、道路与同行者

在藏语中,佛、法、僧三宝被称为“贡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们被认为如珍宝一般。“佛”指的是我们要成就的目标或结果:觉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阿阇黎继续解释道,到达该目的地的方法则是“法”。这是我们将要沿着前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学会如何辨明应取与应舍之处。最后,在这段旅途中,我们需要同行者。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员所组成的社群。

每一宝的特质可以总结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断除烦恼和显现本有清净觉性;
  • 法: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为崇高,给我们带来启发,使我们渴望成为那些已经修习佛法之人的模样。

皈依:是镜子,也是基础

以佛、法、僧作为三宝,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这将成为一个条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觉悟的心性和潜力本自具足。阿阇黎说道:“这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自己,我们将会明白三宝及其功德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之中。”

此外,一旦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无我观念的觉悟将会生起。基于此,我们将会领悟空性。正如阿底峡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 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 中所教导的,空性的觉悟是最高的保护,世间没有能够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级的保护。

皈依佛陀将为我们其余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础。它将防止我们堕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为。它是发愿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者以及发愿成就菩萨道的修行者的基础。

两种建议:何者应舍弃,何者应采纳

皈依三宝应与两种建议相伴而行:一种是关于我们需要舍弃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种是关于我们应当采纳或成就的事物。阿阇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后,有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一种建议如下:

  • 当我们皈依佛陀时,不应再皈依世间的神祇。阿阇黎教导道:“他们并未真正脱离困境。”在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伟大上师莲花生的教诲,他说:“世界的领导者,无论多么卓越,都是虚妄的;皈依源泉,三宝,才是真实不虚的。”虽然世间的神祇可能拥有巨大力量,但它们并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着通过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放弃对众生造成伤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后,我们必须舍弃不良的伴侣,即那些总是造作恶业、行为违背佛法的人。

如果这三条构成了关于应舍弃的建议,那么应当采纳的建议包括什么呢?

  • 皈依佛陀意味着我们应当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征,无论是雕像、唐卡,还是其他类似的表现形式。
  • 皈依法意味着我们必须尊敬佛陀的教义以及将这些教义记录下来的经典。阿阇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讲述了他的书包如何保护他免受伤害。他和同学们被教导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书包里的书籍则是用与佛陀教义相同的藏文经典写成的。因此,没有人敢踢他的书包!
  • 皈依僧伽意味着尊重出家僧团,并向那些把受戒作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员和法友(译者注:在家众)表达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义

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阿阇黎再次强调了三宝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认为皈依之后,学习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义——从皈依的方式到三宝——都在讲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阇黎举例阐释道,佛性智慧的教义实际上是关于佛陀的。同样,当我们思考如何舍弃烦恼,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时,我们是在讲法。而随着我们沿着修行之路前进,我们将逐渐了解各个阶段和层次(梵语:bhūmis),这些则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义可以通过三学(戒定慧)来总结,然而正如阿阇黎在之前的课程中所教导的,他总结道:“当我们从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时,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切教义都是关于三宝的教义。”

之后,我们回向了功德,阿阇黎表达了他对每个人的衷心祝愿,愿大家节日愉快,新年快乐!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慈悲——无畏之道: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颂》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触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内在世界。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规的生活方式,值得去体验。”—— 竹庆本乐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颂》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译本前言。

阿阇黎拉帕策林诚挚地欢迎所有在现场以及线上参加大众禅修的诸位同修,并对KC16的历史沿革以及宗旨进行了简要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处集朝圣、禅修、闭关、研修与皈依的圣地,以此纪念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示现圆寂的尊胜的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由于示寂之地被视为神圣且充满加持力,KC16在伊利诺伊州Wadsworth(近锡安)得以建立

止禅/安住禅

在正式开始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之前——这也是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这一新的“大众禅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阇黎指导我们进行了一座简短的止的禅修。阿阇黎特别强调了保持觉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颂》作者无著贤菩萨

在共同修持止禅后,通过介绍《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伟大的学者以及修行者,无著贤菩萨(ca.1295-ca.1369),阿阇黎开始了他的开示。

阿阇黎分享道,无著贤菩萨自年幼时就非常慈悲,有许多的故事讲述了这一点。例如,在某一年的藏历新年期间,他盛装打扮后和同伴们玩耍归来却不着一物。其母问,你的衣服都去哪儿了?他回答说,为了给蚂蚁保暖,他把衣服都用来盖住蚁巢了。

在听闻,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导之后,无著乔美(Ngulchu Tokmé)被广泛尊称为格尕乔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为“胜者之子,” 即指佛陀的儿子。

法本:慈悲,无畏之道

上个周末,阿阇黎浅述了声闻(śrāvakas)和缘觉(pratyekabuddhas)之道,与菩萨道(字面意思为“觉悟的英雄”)的区别,分别对应于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义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在于其教义更强调修行以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的传统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颂》扼要的讲解了慈悲的无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个关键修行。阿阇黎指出,慈悲心在开始时像一颗种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它像水一样滋润着种子,让它生长。在修行的最终,它呈现在觉悟的成就与利他上。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这就是无畏之道——菩萨之道。

开经偈:礼赞与立誓

在逐句阐述菩萨的无畏之道修法之前,无著贤菩萨在文中以两段偈颂开篇:一是礼赞,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颂的目的与意图。

阿阇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颂》的英文版本是由我们永远深切怀念的法挚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翻译的。他随后诵读了第一段礼赞偈颂: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二谛

作者在礼赞中表达了两个要点。第一句提到了大乘传统中的二谛:世俗谛(或称相对真理)与胜义谛(或称究竟真理)。以简易的方式解释,这意味着虽然所有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构成了世俗现实,但它们的本质最终是空性——这即是胜义现实。换句话说,事物似乎来来去去,它们可以被感知为长短、好坏等等。然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

阿阇黎教导说,所有现象的究竟本质是空性的这一观点可能难以理解。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指出宗喀巴大师通过讲解一切现象的相依性来阐明空性。 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译本看起来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册子,这本册子相对来说就会显得大。简而言之,认识到相依性的现实——即世俗现实,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现实的关键。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两种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观世音菩萨,至高无上的上师与内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顶礼佛陀诞生地的首句之后,作者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以及其根本上师的崇敬。

为什么要向他们顶礼呢?观世音菩萨已证悟空性,并且如同颂文所示,致力于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间万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轮回众生。由于他的上师具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并致力于度化一切众生,作者向他们二位顶礼,视二者为不可分割。

阿阇黎指出,像这样顶礼有助于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拥有观世音菩萨的证悟品质。阿阇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常用蜡烛来比喻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踏上这条变革性的无畏之道时,虽然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慈悲心灯,但它需要通过我们的修行顶礼来点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与我们的法友视为一体,并以此为起点进行顶礼。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结束本次开示之前,阿阇黎简要地讲解了第二段偈颂: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段阐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写本文的意图。在后文中将讲述的三十七颂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门。我们也许会探寻为何如此?

我们的常驻上师阿阇黎解释道,菩萨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们想像菩萨一样证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们的方式修持。这些修行是什么呢?正如颂文所示,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么,何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来生暂时利益的因,也帮助我们避免非善的行为,从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还带来究竟利益——成就证悟或圆满佛果。

阿阇黎进一步解释道,没有修持慈悲心,就无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没有可能实现究竟的幸福。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福祉,还是为了实现圆满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阇黎表示大众禅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课程至此结束,并祝愿我们修行与诵读这部经典能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阿阇黎最后邀请大家一起回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