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二:领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观察与引导心念

在开场念诵之后,我们通过稳固而平衡的坐姿开始了止禅的修习。大家接受引导去观察心念的流动,可能会想到禅修前的活动,或被未来的事情所牵引。无需任何评判,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这种心念的流动来修习止禅。如果心被当前的感官输入(如声音、气味、记忆、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们只需觉察它。通过这种方式,与身体保持连接的同时,我们向内转而观察心的流动。

当心开始安定下来时,我们可以通过生起觉醒的意念来引导它的流动。我们与这一意图相连,想着:“愿此心的流转指向佛果,指向觉醒,为了所有众生,无一例外。”一起静坐就是将这种意图付诸实践的一部分。

内观修习:我们何时修行?

止禅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为内观创造空间,使我们能够深入观察心的流动,以及当我们执着于念头时所产生的生活状态。在禅修期间,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天中的哪些时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时刻,我感到自己走在无畏的菩萨之道上?

所有参与者都被邀请从修行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我们如何看待它(观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周围的环境互动(生活)。我们通过自问是否有任何特别的体会来结束内观修习,然后简单地放下,轻松地坐着。

在简短的讨论后,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关于修行的开示与建议。他将“修行”这一问题置于其关于第一颂——珍贵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拥有修行的自由

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指出的菩萨行第一步修行是闻、思、修。大宝法王强调,我们可以将听闻视为修行的愿望,将思维视为获得定解的方法,将修持视为将闻思转化为实际体验的途径。他特别强调了在我们拥有修行自由时立即实践的重要性。

在今天课程开始之前,我们简短地谈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怀着慈悲心,祈愿所有受影响的人都能够平安并获得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教法提醒我们,没有任何保障说我们当前的条件会一直对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稳定的状况,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对这一颂的评论所提醒的那样,我们需要在修行的机会显现时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实标志

法王强调,通过认识我们的自由并真诚地发愿修行,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回忆了噶当派的一个故事。我们的课本《佛子行三十七颂》正是属于这一传承。在课程中,这个故事被详细地重新讲述,提出了关于什么是佛法真正修行的问题。以下是故事的简要概述:

有一个人决心追随佛法之道,并投入于转绕(转神山圣湖佛塔等)、读经和持诵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这样做时,都会遇到一位噶当派大师(很可能是阿底峡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这位大师一边赞叹他,一边问:“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岂不是更好?”

于是,这个人决定修习禅定。然而,他依然听到相同的问题,感到迷茫:“如果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么才是呢?”噶当派大师指出答案:“断除你的执着,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对前行(Ngöndro)修行的开示中,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分享说,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前行修法的困难或是容易,也有人谈到某些特殊的体验。尽管这些都很有意义,但法王像噶当派大师一样强调:“修行的真实标志应是我们如何对治烦恼情绪。”

在课程中,通过反思这些例子,我们认识到,无论是转绕、读经、持诵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为断除执着的方式,更概括地说,也都可以用于对治我们的烦恼或心理困扰。当我们这样做时,每一种修行都可以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据法王的开示,我们需要超越心与佛法的分离,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如果我们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当下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时刻或别处。它必须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为菩提心只在这里显现。

让禅修与睡眠更有意义:两条建议

在对《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中,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分享说,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前行修法的困难或是容易,也有人谈到某些特殊的体验。尽管这些都很有意义,但法王像噶当派大师一样强调:“修行的真实标志应是我们如何对治烦恼情绪。”

  • 在正式冥想结束之前,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弹动般迅速离我们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在结束这次修习后,接下来的一整天,我会努力保留这种体验和心态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们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么?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当我们将善与不善区分开后,可以承诺明天我们将努力增加善行,减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入睡,“我们的睡眠将不会是无用的或无意义的;它会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心态,从而增强善行的力量。”

带着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这两条实用建议,我们结束了本次课程,并以回向功德作为结束。在下次课程中,阿阇黎拉帕策林将从第八颂开始继续对无著贤菩萨的经典进行开示。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