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离故乡,断除轮回干扰: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三期

阿阇黎诚挚欢迎所有人,特别是新加入的朋友,参与我们大众禅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颂》系列开示的第三次课程。在完成了例行开场祈请后,我们的阿阇黎针对止禅修习所使用的姿势进行简要讲解并指出如果我们的思绪在任何时候游走他处或受到干扰,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回在呼吸上,一呼一吸,然后继续禅修。

修备自身

上周日的开示中,阿阇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阿阇黎表示《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一颂中给出了答案。第一颂教导了我们如何成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即志在于解脱自身及其他有情众生于轮回苦海与无明迷惑的修行者。我们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的实践来实现这一志愿。

菩萨道的资粮准备可以比喻为学会游泳,才能够救助溺水之人——如果你不会游泳,就无法去救助溺水者。因此,善于听闻、思辨和禅修,就相当于我们的第一堂游泳课。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开始学习第二颂。

呵护慈悲心的萌芽

第二颂内容如下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提醒我们,大乘之道,慈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所有修行的基础。佛经中教导,慈悲在最初就像一粒种子。当我们努力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包括自己时,首先需要好好保护这颗萌芽的种子。我们的发心是伟大的,但能力却有限,因为慈悲与慈爱的种子才刚刚发芽,十分脆弱。

如果不保护好这株新生的芽,它将成为我们实现解脱和无上智(即圆满佛果)的障碍。当这株幼苗茁壮成长并开始结果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了。然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守护慈悲与善爱的幼苗。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这一颂所教授的内容。

滋养慈悲之心的嫩芽

这一颂讲的是远离故乡作为菩萨的修行之道。 阿阇黎分享道,当我们想到“故乡”时,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成长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自己的房屋、玩耍的地方、家庭等产生了依恋。对这些事物的依恋会像水一样激起我们的波动,推着我们不断向着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事物、地方和众生靠近。

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也会遇到不喜欢的人、地方和事物。对于这些,我们往往心生嗔恨或愤懑。这样一来,这些负面情绪将会烧毁我们所积累的善根和未来善行所产生的福报,也会摧毁慈悲的萌芽。

那么,为什么无著贤菩萨要写到放弃故乡呢?执着与嗔恨心会使我们忘记善为何,非善又为何;忘记该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忘记这一切,我们将堕入无明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该去何处,也不知道不该去何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护慈悲的萌芽,使它得以茁壮成长,我们必须舍离故乡。

象尾

阿阇黎指出,“故乡”只是一个例子。仅仅放弃故乡并不能保证你能够摆脱执着与嗔恨。它实际上指的是任何让我们忘记该接受什么、该拒绝什么的地方或环境。那些激起执着与嗔恨的地方,是菩萨道修行者必须舍弃或远离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的阿阇黎分享了一个比喻:“如果不放弃那些引发我们心识中执着和嗔恨的对象,就像大象的尾巴被卡在门里,而大象仍试图走过门去。”我们可能离开了物理意义上的故乡,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内心深处的故乡。要摆脱执着与嗔恨,就像是将大象的尾巴从门缝中解救出来。

无故乡

无著贤菩萨所指的“隐藏的故乡”是什么呢?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故乡是对自我执着、自我珍惜,或执著于自我之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阿阇黎教导说,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很好,我很特别。”而在其他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不好,我很软弱。”无论我们对自己有好或坏的看法,都是我执的表现。

由于执著于“我”,便产生了“他者”的概念。而“他者”又被分别为亲朋和敌人,进而生起执着和嗔恨。正如无著贤菩萨所言:“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因此,放弃外在的故乡并不能帮助我们放弃根本的执著;我们需要舍弃的是内心深处对“我”的执着,这才是需要放下的真正“故乡”。

于是我们该如何做?阿阇黎解释道,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我”的观念,但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我”并不存在。认识到自我空性,意味着从根本上舍弃了我们的故乡。如果我们已完全舍弃它,那么无论我们去向何处、停留何地,都不再重要,因为再没有故乡可舍。实际上,故乡自无始以来便不存在。

因此,在最开始时,放弃外在的、物理意义上的故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终我们需要放弃的是内心深处的、对自我执着的隐藏故乡。这就是菩萨道的第二种修行。

毒害慈悲的萌芽

第三颂与第二颂紧密相关,但它指向的是相反的方向。颂文如下: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如果贪执、嗔恨和无明这三种烦恼存在于我们的心识中,它们将成为修行善法的障碍。因此,这三种烦恼被称为“三毒”。阿阇黎评论说,这些烦恼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摒除或得以净化。然而,如果不放弃它们,它们会毒害慈悲的萌芽。因此我们应当理解,修持菩萨之道,我们必须舍离故乡,以减少烦恼,摒弃我们通常专注的自我珍惜之心态。

舍离外在和内心的故乡意味着我们远离贪执和嗔恨等烦恼。由于不再处于负面环境中,我们的烦恼情绪逐渐减少。同样,因没有干扰,善业自然增长。这将有助于慈悲萌芽的茁壮成长。

远离轮回的干扰

阿阇黎解释道,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善法修行指的是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如经文所示,当我们身处寂静之地,善行自然增长。与因无明而陷入昏暗不同,”通过清明的觉察,佛法的确定性便能生起。”

那么,“保持在寂静之处”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外在和内在的故乡一样,“寂静之处”也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理解。通常,我们把寂静之处理解为远离故乡,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然而,此处寂静之地意味着摆脱轮回的干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真正需要远离和抛弃的是三毒(贪、嗔、痴)。远离贪执、嗔恨和无明,才是真正的寂静之处。

阿阇黎接着指出,在21世纪,单纯依赖物理意义上的寂静之处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我们去哪里,”他说,“都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与外界产生联系。像过去那样找到真正的寂静之处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何找到这个真正的寂静之处呢?通过暂停,通过创造一个空隙,这个空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烦恼的干扰中解脱出来。

总而言之,菩萨的修行是为了解脱自己和他人于轮回之苦。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如何修行?就是保持身处寂静之处。那么,真正的寂静之处是什么呢?就是远离轮回的干扰,远离我们内心的烦恼和情绪。放下轮回的干扰,并摒弃自我执着的故乡,这就是菩萨道的修行,阿阇黎总结道。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