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你我掌中: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四期

在祝愿线上和线下参加本次学习的各位早安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指导我们进行禅修以及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在阅读第十八和十九颂后,我们应当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得与失引入我们无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萨的勇猛誓愿

修持止禅的一部分,是时刻与菩提心相应 —— 即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而发愿实现证悟。在本次课程伊始,我们的常住导师特别强调了这一发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义。之所以称之为“勇猛”,是因为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一切众生。我们带着感恩之心这样做,因为自无始以来,他们曾以种种方式在轮回中利益过我们。
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颂中得到了体现: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阿阇黎指出,“永不退转” 指的正是永不丧失菩提心——觉醒之心。为什么这一点如此重要?他说道:“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我们就无法将困苦与痛苦引入我们的修行之中。”

“为什么是我?”并非问题本源

通常,当我们面对如本颂中所指出的种种困境时,我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接着,我们通常会指责他人,或对外在世界心生怨气。然而,作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们应当反问自己:“这对我自己以及他人实现证悟的因缘是否有助益?” 与我们的习惯相反,我们应学习善用逆境。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纳入修行之道?我们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这些经验?

证悟之养分

大乘经中,佛陀以牛粪为喻,阐明了“将一切境遇纳入修行之道”的观念。就如同农人以牛粪滋养田地,菩萨亦将一切境界——无论多么艰难困苦——视为增上缘,转化为修行资粮,进而迈向圆满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没有遭受此类困境怎么办?我们不应过多思虑他们拥有我们所缺乏的,而应记住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们的福祉。我们希望他们从一切困苦与不适中解脱出来。为了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我们将一切困难带入修行之道,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带着我们“永不退转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虽然这无疑不是一项容易的修行,但阿阇黎强调,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逐渐地能够将所遇到的挑战纳入修行之道,并学会用我们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财富与名望

第十八颂讲的是将所失纳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颂则讲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写道: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提到了传统佛教教义中的财神——多闻天王。然而,阿阇黎分享道,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想到当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论我们想到的是谁,无论那个人多么富有,这一颂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是无常的。

事物的无常本性不仅适用于物质财富,也同样适用于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所指的其它内容,比如享有名誉、受人尊敬等。这并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例子:曾经拥有过很多的人,后来却又失去了一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物本质是坏的,而是意味着它们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这些对于我们修行者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获得了一些声誉和财富,我们可以感恩这一切。然而,通过以正念和清明觉察对待这一切,我们能够保持对这些事物无常本性的觉知,并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

膨胀的自我

正念与清醒觉察(或内省)的利益在于,它能防止我慢在我们的心续中生起。阿阇黎拉帕教导说,我慢可以比作一个气球:“我们把我慢的气球吹得越大,就会离证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远。”

阿阇黎解释说,我慢会污染承载证悟功德的器皿。因此,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大量财富、享有盛名等,我们都需要时刻保持正念和内省。了知诸法无常,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我慢情绪。他还说:“如果我们用我慢去污染觉悟的器皿,那将既无益于自己,也无益于他人。”

你是否觉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对于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来说,就是时刻考虑如何将快乐与痛苦、舒适与不适带入修行之中。更具体地说,菩萨将贪、嗔、痴这样的烦恼——即三毒——带入修行。因此,阿阇黎拉帕说道:“我们不需要摆脱烦恼情绪,而是要利用它们,借此进一步前行。”

作为本次课程的收尾,阿阇黎提醒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一段偈文,心想,“这怎么可能?这没道理啊!”然而,阿阇黎指出,与其立刻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更应当仔细研究并思考这些经文,问自己:其中的要点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的常住导师说,“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帮助你将烦恼转化为修行,那就对了。这就是你的修行。”

阿阇黎感谢现场和线上参与我们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并且与大家共同回向功德。

噶玛巴千诺!

一切皆为通向实现愿景之路: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一期

在祝愿诸位罗萨扎西德勒,藏历木蛇年(准确来说是*女性木蛇年*)新年快乐之后,我们如往常一样以开场祈请以及止禅练习开始了我们的修习。随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对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第十三和十四颂发表了他的见解。当他人做出或说出不利于你的言行时,你该如何应对?

正式禅修:进入殊胜寂静状态

在进行止禅修习时,我们应当着重注意我们的身,语,意。身体端坐但保持放松状态,我们向内观且单纯地觉察我们的思维,不加评判或分别。

论及语言的“姿态”,我们可以把正式禅修理解为进入殊胜寂静状态。在这一刻,我们远离日常事务,不使用任何语言。

在这样的身体姿态和殊胜寂静环境下安坐,我们与觉醒之心——菩提心相应:寻求真正的自由、安乐、幸福以及利益一切众生之佛果。

铭记我们的宏大愿景

在开始讨论法本时,阿阇黎拉帕策林提到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浓缩了大乘修行的要义。简而言之,我们踏上菩萨的无畏修行之路,发愿获得证悟,以解脱一切有情众生于轮回迷惑之中。

带着这个宏大的愿景或梦想,我们一路追寻,直到实现为止。这对我们的修行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将我们的经历视为一条修行之路?第十三和第十四偈分别指向我们生活的某一方面,并告诉我们如何将其作为我们旅程的一部分。第十三偈的内容如下: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化苦难为前行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每天所生活和经历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困难和伤害我们的人。阿阇黎拉帕策林开玩笑说,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能找到一个没有这些困境的平静地方来修行佛法,请务必给他发封邮件或告诉他!

虽然法本中所讲的是一种特定的巨大痛苦——我们自身的死亡——但它其实是在讲我们如何利用困苦和痛苦,使其成为获得证悟的因缘。它并不是在说有人真正在砍掉我们的头,而是强调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对我们造成的任何伤害,无论大小。无著贤菩萨写道,菩萨的修行之路就是通过慈悲的力量,回报他们对我们所施加的负面行为。

我们该如何(以及为何这样)做呢?阿阇黎拉帕策林解释道,施加任何伤害于我们的人,只是被贪、嗔、痴等内心烦恼情绪所控制或压倒。此外,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从无始以来就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那么他/她/他们在某些时候肯定也曾对我们有所帮助。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已承诺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而寻求证悟。这一发愿包括任何可能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伤害,而是生起慈悲,产生菩提心。

日积跬步

阿阇黎拉帕策林进一步评论道,我们可能无法立即以慈悲回应痛苦,并生起觉悟心。然而,我们至少可以从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习如何在修行的道路上与痛苦共处。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继续由于烦恼情绪而堕入不善的行为,我们将永远无法找到一个与修行佛法和实现愿景相和谐的地方。

了解不善行为源于内心烦恼情绪,而伤害我们的人因而积累了负面业力后,我们可以修习自他交换法”(给与与接受)。这意味着我们承接他/她/他们的负面业力,并将我们自己所积累的善业回赠给对方。这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修习的法门。举个例子,阿阇黎说,当有人在超市插队时,我们可以不作负面反应,选择放下。

将不愉快的话语融入修行之路

第十四颂体现了相同的思维方式:

何人百般诽谤吾,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赞叹他德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英译 克里斯托弗 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 索达吉堪布)

我们的常驻老师分享说,他认为这一偈经文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尤为有帮助,特别是在考虑到如今新闻传播的速度时。无论有人说了关于我们、我们亲近的人、我们的国家,还是任何我们认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以负面的方式回应,也不应执着于这些事情。基本上,这段偈颂教导我们将任何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事物都融入修行之路。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要诀教言

通常,我们都喜欢听悦耳的言辞或赞美,而当别人说些不愉快的话或指责我们时,我们很容易感到不安。阿阇黎拉帕策林分享道,他曾有幸从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即他恩师竹庆本乐仁波切的导师——那里得到一条与此相关的要诀教言。 “堪布仁波切曾赐予我这条要诀教言,它至今仍然清晰地存在于我的心中,并且对我极其有益。我希望它也能同样深远地利益到你们所有人。”

简而言之,堪布仁波切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别人对我们的赞美,也不要纠结于他们的负面评价。这些只是他们意识的投射。赞美或指责皆源自他人的分别念,而分别念又受内心烦恼情绪所驱使。因此,当有人称赞或指责我们时,那只是他们自身心识构造和烦恼情绪的显现罢了。

此外,我们从自身的经验中也知道,这些言辞并不可靠,也毫不稳定。一个人可能在早上对你心生好感而称赞你,而到了同天晚上又因负面念头而指责你。因此,执着于任何一种(言论)都毫无意义。

当你上了“热搜”

无著贤菩萨在这节偈颂中写道,我们应该修习慈悲,“即使有人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宣扬关于我的负面言辞(阿阇黎特别强调)[Acharya’s emphasis]。”阿阇黎拉帕策林评论道,这肯定是非常令人不悦的事情。他将其比作有人对你说出负面言论,并迅速传播开来,言辞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与其因我慢而做出负面反应,使之成为实现我们为众生利益而获得证悟之梦想的障碍,不如以正面和善意的言辞回应对方。这将帮助我们破除我慢,从而使我们离目标更近。“我慢是通向圆满菩提的障碍之一。如果有我慢,就没有菩提。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摆脱一切我慢。”

无著贤菩萨在这里所传的要诀教言,以及堪布仁波切的话语,都在于让我们放下对愉悦事物的执着与对不愉快事物的排斥。阿阇黎拉帕策林总结道:

“如果我们的梦想是达到无上的智慧,如果这是我们真正寻求实现的目标,那么我们需要放下所有执着,不被任何负面情绪所影响。通过清除这些障碍,我们将能实现无上的智慧。”

最后,阿阇黎拉帕策林强调,不要迷失在经文中所提到的极端暴力或不愉快的事物。

“请尽力理解这里传达的讯息或教导,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修行道路上。我们不需要完全应用所有的教诲,而是可以从中提取出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立场或言辞。如果这能给你带来启示,我认为那就足够了。”

随着以上结语,我们回向功德且阿阇黎祝愿我们度过美好的一天,下午,或是晚上,并邀请大家下周日同一时间继续我们的学习。

拥抱无常: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四期

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在提醒我们身体姿势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松——以及心灵姿势的重要性——保持觉知——之后,带领现场和线上的诸位同修开始了止禅的禅修练习。在共修结束后,阿阇黎回答了诸同修就我们之前的课程提出的一些问题。

了解我们的能力

上次的课程中,阿阇黎教导了我们关于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内容,将其比作嫩芽。第一个问题就针对这个主题,询问当我们身处有害环境中时该怎么办。

虽然菩提心的意思是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证得圆满觉悟,但仅仅拥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够的。阿阇黎指出,我们还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否则我们可能会造成伤害。他用医护人员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帮助在车祸中肢体受伤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提供帮助的是医护人员。

(只有)证得十地菩萨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萨,才能将有害的环境转化为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样做有益,他们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更进一步之前,我们的重点应该是生起菩提心,并确保它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长。作为初学者,如果我们看到参与或停留在有害的环境中没有益处,那么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祈愿我们将来能够改变现状,使其变得更好。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气可嘉的。

日常念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将这三十七颂的内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阇黎说,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慢慢地背诵这些偈颂,并思考其中的含义,那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他建议每周学习一颂,并以第一颂为例:这一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颂如何真实不虚?我们人生的珍贵之处在于什么?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义?如此体悟这些偈颂,无疑是有益的。

阿阇黎将我们对这些偈颂的理解与佛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强调佛陀的教导,例如大手印传承的指导,都是关于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我们不应担忧他人如何修行,而应专注于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这些偈颂和教导的核心。

放下三轮

如何理解在不产生执着的情况下保持慈悲和充满慈爱这一挑战,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阿阇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没有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确实非常不容易。他说:“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想要不产生执着,其中总是会包含一定程度的执着。”

那么,培养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大乘传统中,培养这种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从将慈爱和慈悲扩展到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开始:我们的母亲、家人、朋友和亲戚。慢慢地,我们可以增强和扩展我们的慈爱和慈悲,使其包含我们不喜欢或视为敌人的人,以及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众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趋向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

此外,阿阇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们的修行总是需要包含慈爱和慈悲的善巧方便,并与智慧相结合。他说:“如果方法中没有智慧,那么它实际上会成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义中所说的智慧是脱离三轮的慈爱和慈悲。我们所有的行为通常都会从行为的对象、执行者以及行为本身这三个方面来思考——然而,我们需要放下的是这三轮。以这种方式将方法和智慧结合起来,最终将帮助我们成就无执的慈悲。

觉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进入下一颂的学习之前,阿阇黎对《佛子行三十七颂》做了一个总体评论:“它们都是引导我们生起菩提心,即觉醒之心的指南。我们内在的这种品质需要被激活和扩展,不仅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也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一旦我们激活了这颗觉醒之心,就必须保持它的活力。”

他举例说,当心脏休克需要复苏时,它需要重新跳动起来。类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后,我们必须用慈悲之息来维系它。正如呼吸支撑着心脏的跳动一样,我们持续不断的慈悲实践维系着我们的菩提心。

重新引导我们的心灵

阿阇黎指出,要激活和维系菩提心,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需要将我们心灵的力量朝着正确的方向调动,并将我们的思想导向有益且有意义的行动。”心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支撑。“没有心,”他说,“就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生起菩提心。”这表明了我们的心在培养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潜力。

然而,阿阇黎继续说道,我们世俗的习气行为模式会分散我们完成这一目标的注意力。我们常常受到烦恼(kleśas)的影响,尤其是三毒——贪、嗔、痴——它们构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扰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心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不是寻求完全的觉醒来解脱自己和所有众生。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以便我们能够克服这些习性,并将自己重新导向无畏的慈悲之道。

结束问答环节后,我们开始学习第四段关于无常的偈颂。

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无常

第四段偈颂内容如下: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中文译文选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指出,经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如何将其付诸实践。“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这句经文内化于心?

当我们听到无常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有些沮丧。然而,阿阇梨评论说,这只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化。“理解无常就是接受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说。冈波巴在他的《解脱庄严论》(也称《解脱宝鬘论》)中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概述了四种无常:

  1. 总无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现代科学也证实它们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2. 细微无常(刹那无常): 指的是季节和其他自然循环的不断变化。
  3. 外在无常: 指的是他人的无常,例如我们的亲戚和朋友。
  4. 内在无常(自身无常): 指的是我们自身的无常,是关于向内观察我们自己。

虽然深入地思考这一点可能感觉具有挑战性,但第四颂中教导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并拥抱无常的真相。

为何执着于终将幻灭的事物

这段偈颂中的四句教导了与死亡直接相关的无常。它们揭示了轮回中的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终将有分离瓦解的一天。无论我们的关系和执着多么强烈,终有一天我们会与我们所执着的一切分离。这适用于我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这适用于我们的财产;这也适用于与我们最亲近的事物——我们自己的身体。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们的身体呢?阿阇黎评论道:“这里并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理解一切现象——人、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最终都会消逝。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能够在精神上放下,同时仍然以有意义的方式充分地参与到现实世界中。如果我们有这种理解,那么一切都好。”

结语

最后,阿阇黎分享道,这些偈颂起初可能难以理解。因此,阅读和思考它们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们思考并深入理解这第四颂的更深层含义,那么它将帮助我们不再执着于今生是永恒的这种观念,拥抱一切变化,这对我们和他人都会有益。“所以,请阅读这首偈颂,”他说,“做自己的老师,并付诸实践。”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慈悲——无畏之道: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颂》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触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内在世界。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规的生活方式,值得去体验。”—— 竹庆本乐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颂》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译本前言。

阿阇黎拉帕策林诚挚地欢迎所有在现场以及线上参加大众禅修的诸位同修,并对KC16的历史沿革以及宗旨进行了简要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处集朝圣、禅修、闭关、研修与皈依的圣地,以此纪念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示现圆寂的尊胜的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由于示寂之地被视为神圣且充满加持力,KC16在伊利诺伊州Wadsworth(近锡安)得以建立

止禅/安住禅

在正式开始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之前——这也是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这一新的“大众禅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阇黎指导我们进行了一座简短的止的禅修。阿阇黎特别强调了保持觉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颂》作者无著贤菩萨

在共同修持止禅后,通过介绍《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伟大的学者以及修行者,无著贤菩萨(ca.1295-ca.1369),阿阇黎开始了他的开示。

阿阇黎分享道,无著贤菩萨自年幼时就非常慈悲,有许多的故事讲述了这一点。例如,在某一年的藏历新年期间,他盛装打扮后和同伴们玩耍归来却不着一物。其母问,你的衣服都去哪儿了?他回答说,为了给蚂蚁保暖,他把衣服都用来盖住蚁巢了。

在听闻,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导之后,无著乔美(Ngulchu Tokmé)被广泛尊称为格尕乔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为“胜者之子,” 即指佛陀的儿子。

法本:慈悲,无畏之道

上个周末,阿阇黎浅述了声闻(śrāvakas)和缘觉(pratyekabuddhas)之道,与菩萨道(字面意思为“觉悟的英雄”)的区别,分别对应于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义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在于其教义更强调修行以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的传统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颂》扼要的讲解了慈悲的无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个关键修行。阿阇黎指出,慈悲心在开始时像一颗种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它像水一样滋润着种子,让它生长。在修行的最终,它呈现在觉悟的成就与利他上。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这就是无畏之道——菩萨之道。

开经偈:礼赞与立誓

在逐句阐述菩萨的无畏之道修法之前,无著贤菩萨在文中以两段偈颂开篇:一是礼赞,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颂的目的与意图。

阿阇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颂》的英文版本是由我们永远深切怀念的法挚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翻译的。他随后诵读了第一段礼赞偈颂: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二谛

作者在礼赞中表达了两个要点。第一句提到了大乘传统中的二谛:世俗谛(或称相对真理)与胜义谛(或称究竟真理)。以简易的方式解释,这意味着虽然所有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构成了世俗现实,但它们的本质最终是空性——这即是胜义现实。换句话说,事物似乎来来去去,它们可以被感知为长短、好坏等等。然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

阿阇黎教导说,所有现象的究竟本质是空性的这一观点可能难以理解。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指出宗喀巴大师通过讲解一切现象的相依性来阐明空性。 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译本看起来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册子,这本册子相对来说就会显得大。简而言之,认识到相依性的现实——即世俗现实,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现实的关键。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两种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观世音菩萨,至高无上的上师与内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顶礼佛陀诞生地的首句之后,作者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以及其根本上师的崇敬。

为什么要向他们顶礼呢?观世音菩萨已证悟空性,并且如同颂文所示,致力于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间万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轮回众生。由于他的上师具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并致力于度化一切众生,作者向他们二位顶礼,视二者为不可分割。

阿阇黎指出,像这样顶礼有助于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拥有观世音菩萨的证悟品质。阿阇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常用蜡烛来比喻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踏上这条变革性的无畏之道时,虽然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慈悲心灯,但它需要通过我们的修行顶礼来点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与我们的法友视为一体,并以此为起点进行顶礼。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结束本次开示之前,阿阇黎简要地讲解了第二段偈颂: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段阐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写本文的意图。在后文中将讲述的三十七颂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门。我们也许会探寻为何如此?

我们的常驻上师阿阇黎解释道,菩萨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们想像菩萨一样证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们的方式修持。这些修行是什么呢?正如颂文所示,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么,何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来生暂时利益的因,也帮助我们避免非善的行为,从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还带来究竟利益——成就证悟或圆满佛果。

阿阇黎进一步解释道,没有修持慈悲心,就无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没有可能实现究竟的幸福。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福祉,还是为了实现圆满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阇黎表示大众禅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课程至此结束,并祝愿我们修行与诵读这部经典能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阿阇黎最后邀请大家一起回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把握机会,拥抱生命的意义: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二期

大众禅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第二期开始前,阿阇黎拉帕策林恭请诸位同修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静坐修持止禅

根基:诚挚的慈悲之心

在完成止禅练习后,正式开始本次《佛子行三十七颂》学习前, 阿阇黎指导我们这部经典阐述了大乘佛法的修行道路。修持大乘佛法意味着寻求彻底的觉悟或成就圆满的佛果,以此解脱自己及一切有情众生。

正如佛祖释迦摩尼在经文中所教导地,通往这一境界的唯一方法是慈悲与爱心。二者是修持其他任何法门的唯一基础。什么是诚挚的慈悲之心?阿阇黎援引其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的解释:“(慈悲之心)是一种真诚的关怀和愿意在必要时付出自己的一切,以消除有情众生之苦。” (引自: https://www.shambhala.com/snowlion_articles/entering-the-trainings-in-compassion/)

这种利他心是菩萨道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基础。继上周讨论的两句开篇颂文之后,我们开始研习第一种修行的颂文:暇满人身难得,必当把握良机。

暇满人身:稀有之机

这段颂文在两行文字中指出了第一种菩提道修行是关于暇满人身难得: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解释说,根据这部经典,一个人类的出生本身并不完全被视为珍贵难得。只有当具备解脱自己和诸有情众生脱离轮回的潜力或能力时,才算得上珍贵。这与经典中提到的“闲暇与圆满”相关,这些内容在《解脱宝鬘论》中由冈波巴大师开示。现在,阿阇黎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修行佛法的机会——不仅是为了自己渡过轮回之海,还如同“大船”的比喻,能够容纳许多其他有情众生共渡。

将我们所拥有的暇满人身视为帮助自己和他人从痛苦中解脱的机会,意味着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它。为什么?因为这个机会难得而易失,谁知道我们何时还能再次拥有这样的良机?因此,对于一个具备诚挚的慈悲之心——菩提心的人来说,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呢?

把握机遇还是错失良机

阿阇黎解释说,这首偈颂的最后两句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把握这一难得的机会,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己和一切众生: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在开示中提到,“无散乱”指的是一种轮回中的懈怠形式。这种懈怠可能表现为无所作为,也可能是沉溺于身、语、意的非善行为。当这种轮回的散乱成为习惯时,我们可能会堕入三恶道或痛苦的境界。一旦堕入这些境界,我们将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无法获得珍贵人身所需的“暇满资粮。这就意味着,机会叩响了门,但我们错过了它。”

经文中提到要“日夜”无散乱地修行。难道这意味着我们完全不能休息吗?阿阇黎对此分享说,他认为经文的意思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建议我们要持续不断地精进努力。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与其他众生从轮回之海中解脱的目的,菩萨道修习者该如何做?作者在文中明确教导我们应当听闻,思考,以及禅修。阿阇黎在此强调了闻思修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聆听或学习佛陀在经典中的教法,以及大德们的注释和论典,这能帮助我们消除无明黑暗。然而,我们不能仅止步于此。正如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我们应像金匠检验黄金那样,通过加热、切割和摩擦来验证其真实性。同样,我们通过思维和深入研讨佛法,来消除任何疑惑和含混之处。

最后,我们要进行禅修。阿阇黎分享道,我们经常听到禅修的重要性,虽然禅修确实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明白禅修的核心意义:“将通过听闻和思辨所得的理解付诸实践,将我们所学或所修的内容内化,这才是禅修的真谛。”

阿阇黎评论道,总而言之,要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己和其他众生,实现这一伟大责任,我们需要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来实现。这就是菩萨道的修行。

拥抱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会探寻生命意味着什么,或者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阿阇黎说这段经文解答了这些疑问。与其追问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我们其实可以问:“如何使生活充满意义,并赋予它一个目标?” 这一问题在本段经文中是这样回答的: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佛法教义,并修行菩萨道——即大乘之道

前面我们提到的闲暇与圆满指的是八闲暇与十圆满。其中提及了欲界中各种类型的投生,从地狱众生一直到天界的天人 [include a footnote to mention all of them]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带领我们已经发现了像火星和土星这样的行星,但却没有找到地狱道、饿鬼道等类似的存在。因此,许多人询问阿阇黎这些界如果确实存在,它们究竟在哪里。

《解脱宝鬘论》以及《俱舍论》中详细讲述了这些界位于何处。然而,阿阇黎指出如果试图将这些当作具体的实在境界去寻找,就会误解其真正的意义。这些经典都指出,我们投生到特定的境界,是由特定的烦恼(kleśa,指扰乱情绪或心理障碍)所致。例如,由于强烈的嗔恨,我们会堕入某种地狱道。“我们不需要真正投生到地狱道才能理解它。每当我们经历类似强烈嗔恨这样的烦恼时,地狱界就在那里,在我们自身之中。” 这种烦恼不仅会烧伤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因此,我们无需到别处去寻找这些境界——它们就在我们自身的体验之中。

阿阇黎继续他的讲解,强调说我们必须明白佛陀的教导是要求我们调伏并且训练我们的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应当向外寻求地狱道,饿鬼道以及其他诸道。所有关于此的教法,都是为了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点。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些不同境界的概念,它们实际上是与我们烦恼情绪或纷扰心绪的修炼有关。所有的教法都是关于如何调伏并且训练我们的内心。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

作为本次开示的总结,阿阇黎再次提到,第二节的经文所讲述的是暇满人身难得。如何使这一生富有意义?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佛法。如同冈波巴所教,这并不是一个逐一进行的过程,虽然这样做也是好的,但应当是一个融合的修行方式。我们不断在这三种菩萨修行——听闻、思辨、禅修——之间往复进行。

随后阿阇黎带领大家完成本次学习的回向:将我们在此次修行和学习中所积累的任何功德与善行,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An Aspiration for the World at KC16 during Nalandabodhi’s ninth 2024 Tārā Drupchen

Offering prayers, making aspirations, and many supplications to Tārā, KC16 joined Nalandabodhi’s ninth Annual Tārā Drupchen from our shrine room together with friends onsite and onlin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Tārā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eities in the Buddhist world and part of the Vajrayana tradition. Tārā was also one of the main practice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 Ranjung Rigpe Dorje, and is taught to be a very powerful practice, with vast blessings, and immeasurable kindness.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and Nalandabodhi for organizing this Tārā Drupchen, and a special thanks to our dea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for his presence, practice, and guidance at KC16. 

We concluded this year by chanting the Aspiration for the World, composed by His Holiness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In the spirit of this song, which is like a poem or doha, may we transform the world into a pure realm, a world that is equal for all, loving, warm, and where all creatures can experience peace, joy, and freedom. And, as the final words of this poem read, “filled with the many sweet scents of freedom. May we fulfill our countless and boundless wishes.”

Oṃ Tāre Tuttāre Ture Svāhā

Karmapa Khyenno! 

Meditation for All – Every Sunday, Online and Onsite

Since October of last year, our resident teacher,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has offered guided meditation and short dharma teachings every Sunday at Karmapa Center 16, and friends in the area have been able to join us onsite.

As everyone is welcome, and no prior experience is needed, Acharya calls the Sunday sessions Meditation for All

We are delighted to announce that beginning January 14, 2024, Acharya’s teaching and the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together, will be offered online, so that Meditation for All will, indeed, be available to all! 

Please join us onsite or online! 

For online access, please register here for the Zoom link. The sessions begin at 10 am and finish at 11:30 am Central Standard Time. Please be sure to log onto Zoom a few minutes before we start. Below, you can find a few other guidelines that will help all of us practice together in the most beneficial way possible.

KC16’s resident teacher – Acharya Lhakpa Tshering. Photo Credit: Gloria Sherab Drolma

We aspire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by offering Meditation for All to everyone and practicing together as he once expressed: 

“I will always exert myself in dharmic recitation, proclamations, and readings. In mind, I will not flutter back and forth like a young bird on a branch. Not getting absorbed in discursive thoughts of good and bad, I will meditate, cultivating forbearance and relying on my own perceptions, not those of others. I will reflect on how best to benefit the teachings and beings.” 


Karmapa Khyen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