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

阿闍黎拉帕策林歡迎了現場和線上的所有同修,並且帶領我們修行了止禪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醒了我們一些關鍵要點,並強調開放與放鬆的重要性。在禪修中關於如何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他也給予了特別的指導:

“如果你的呼吸是淺的,就讓它保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讓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為你正在禪修,而嘗試改變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僅僅感受並意識到我們的呼吸。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將心念帶到當下,並且讓我們保持在當下的覺知中。

三類眾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展?

在我們上一次的“大眾禪修”的課程中,我們探討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八偈頌。阿闍黎拉帕策林提醒我們,這一偈頌描述了那些畏懼墮入三惡道之苦並尋求維持人天福報的眾生。作為補充,他提到,我們可以將“天神”理解為生活在“高端社區”的眾生,他們仍然處於輪迴之中,一旦福報耗盡,便會墮入更低的境界。

阿闍黎強調,雖然經文中將追求較高境界安樂的眾生描述為“下等”或“劣等”,但這並不是貶低或批評他們,而是與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關。接下來的兩偈分別描述了(擁有)中等與上等根器(眾生)的修行道路,並揭示了如何取得進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尋求個人解脫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眾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譯英,此處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無實質、本質無常、瞬息萬變。這包括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

這與阿闍黎在以往課程中講解的內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們的煩惱;而色界和無色界也並非指向某個“外在”的地方,而是通過禪定修習所達到的一種心境。這些境界雖然可能遠離了世俗的執著和物質欲望,但仍然屬於輪迴之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會精進於追求永恆不變的解脫。

通過指導我們進行分析性的禪修,阿闍黎拉帕策林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幸福是如何確實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眾生滿足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則領悟到輪迴中的幸福如同幽靜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許很美,但稍有微微顫動或一絲陽光照射便會消失。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出離輪迴之苦,這條修行道路被稱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與眾生連接

我們的根本經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種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譯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如下: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說,這一偈教導我們,我們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輪迴,因此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曾慈愛地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並理解所有眾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於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的覺悟。

如果我們很難理解“無始輪迴”“轉世”或“眾生皆為母親”的概念,阿闍黎指出,這裡的關鍵是建立連接。將他人視為慈愛的母親只是一個舉例。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為了與眾生建立連接,我們可以在心裡想著某個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們覺得親近的人——並培養與他們的親密情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修習慈愛與悲憫。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修行,就沒有大乘之道。”阿闍黎說道。

菩提心乃無上能力:無量悲心

漸漸地,我們開始理解所有眾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時無法對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施以慈悲。我們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僅限於一定範圍內,比如:“我願意善待一切眾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則能夠對所有眾生敞開心扉。他們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別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讓我們的心如虛空般廣闊,以這樣的方式敞開心扉,這就是生起菩提心——覺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備相同的智慧,他們明白輪迴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們缺乏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與方便法門。因此,那些將智慧與慈悲之道結合的人,便被稱為大乘菩薩。

修行之指引

在總結第八、九、十偈時,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偈頌的理解。他指出,無著賢菩薩並不是在描述三種不同等級或類別的眾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修行的動機,並提供了修行進步的指引。

首先,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並尋求人天福報。其次,我們領悟到這份福報是短暫無常的,因此我們努力追求恆常解脫,以避免墮入輪迴之苦。最後,我們看到個人解脫的局限,進而發起慈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成就圓滿的覺悟。

“作者在此的意圖並非描述三類眾生,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最終為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在此總結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結束了本次課程,並向所有現場及線上的學員表達了感激之情。下週日,我們將繼續禪修,並深入思考這些內容。在回向功德之後,阿闍黎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

關於如何過舒適人生的一些忠告: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第七期

在向諸位道早安後,我們的常住老師阿闍黎拉帕策林邀請我們首先升起覺悟之念:

「以我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專注安坐

在對坐姿進行簡單指導後,阿闍黎重點強調了我們應當如何專注於安坐。他解釋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時刻要求自己絲毫不分心。如果我們時刻以不能分心來給自己施加壓力,這種方法本身會成為一種干擾。與此相反,我們僅是試圖讓心回歸自然狀態,安住於當下。「當我們充滿覺知地安坐於當下,如果思緒受到干擾或者遊離開外,我們只需要察覺或者收回思緒,這便足夠了。」

皈依後的目標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前七頌。阿闍黎提醒我們上一段偈頌提到了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以佛陀為我們的目標或歸宿,以佛法為通往目標的道路,以僧眾作為同行的伴侶。

在我們中的一些朋友懷有成就佛果的美好願景,其他人可能滿足於擁有普通人類的一生。對於那些滿足於此的朋友,阿闍黎分享到,他們心中應有一種滿足感:「我並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麼遠,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第八頌便教導我們如何保持這種狀態,並且成為一個好人。第八頌如下: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是故雖遇生命難,終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頌》,英譯: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譯:索達吉堪布)

六道何處尋?

本段偈頌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與之相對的上三道則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阿毗達磨》教義詳細說明了這些境界存在於何處。然而,阿闍黎再三重複,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心識中的煩惱或障礙的體現。因此,無需向外尋。

如果那些擾亂心緒的心理狀態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經出生在該道的眾生所受苦的原因,當它出現在我們的心流中時,我們就在這一刻親自體驗到了那一道。該道就在我們心中。

上三道的苦難

阿闍黎簡要概述了導致我們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難,以及我們在上三道中所經歷的痛苦:

  • 天道:驕傲是主要的苦難。雖然天神在一生中只體驗到幸福,但由於其驕傲和功德耗盡,在生命將盡時,他們會經歷巨大的痛苦,並墮入下界。
  • 阿修羅道:嫉妒是主導的折磨。如果我們像阿修羅一樣嫉妒,我們也會經歷他們因與天神及彼此之間爭鬥所帶來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們對自身、財產和未實現願望的執著導致了源源不斷的不滿和痛苦。因此,這個人道也被稱為欲界。

阿闍黎解釋了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分別以驕傲、嫉妒和欲望為特徵。他教導說,當這些煩惱情緒存在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處於對應的某一道之中,從而體驗到其中的痛苦。

我們或許已經處於下三道之中

阿闍黎分析了從人道墮入下三道(地獄、餓鬼、牲畜道)的諸多原因,並指出為何當某一道的主要煩惱情緒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時,我們便已經發現自己置身於那一道之中。

  • 地獄道:主導苦難是嗔恨。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心流比作水,嗔恨會使水變得極熱或極冷。這便導致我們變得衝動易怒或僵硬憤懣,最終傷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滿足於生活在人道,則必須避免嗔恨。
  • 餓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嗇或貪婪。餓鬼受到無盡的飢渴折磨,但由於他們喉嚨狹窄,即使再努力也無法吞咽任何東西。同樣,我們作為人類可能擁有大量財富財物,但如果我們具有貪婪的心理障礙,那也無外乎就是餓鬼所經歷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無明(無知)。雖然動物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它們都受到愚笨和遲鈍的折磨。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明。這意味著它們不知道應該採納什麼(善行),也不知道應該捨棄什麼(惡行),因而承受相應的後果。

與人類不同,這些下三道的眾生缺乏應該採納什麼(善行)或捨棄什麼(惡行)的概念。即使它們心存善念,也沒有真正的機會修持善法,摒棄身語意諸惡行。無論何時,如果我們經歷了這三種主要苦難所帶來的痛苦時,便可以說我們已經墮入了與之對應的下三道中了。

誰製造了我們的苦難?

也許現在有些人會想知道是誰製造了下三道的苦難?阿闍黎解釋說,苦難並非由誰創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惡行所致。所謂的規則制定者並不存在。這一切完全是由我們身、語、意所造的非善行為。

阿闍黎進一步補充道,佛陀在經中教導說,由我們的負面行為所導致的後果並不會消散。「一旦因緣俱足,我們將遲早面對後果。」這也就是為何第八頌教導我們,「即使身處危及生命的險境」,任何時候也都不能造下惡業。如果我們造下惡業墮入下三道,便無從知曉何者應採,何者應棄。因此,我們會持續下墜,我們所遭受的痛苦也將不斷延續,長久深陷於輪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獲得美好人生

在結束本次開示時,阿闍黎強調了第八頌的要訣:儘管我們擁有了人身,我們仍時刻處於墮入下三道的風險與恐懼之中,這無非是嗔恨、貪婪和無明等精神痛苦存在於我們的心流中,從而造成相應的痛苦,以及我們因此而做出的負面行為所帶來的惡果。

「如果我們並不以成就佛果作為目標,而是認為擁有人身即已足夠,我們應當修持什麼?我們應當避免那些煩惱情緒,並且不可以身語意犯下任何惡行。即使是以我們的生命為代價。」

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這些是十分困難的,阿闍黎鼓勵我們,即使只做到10%也會產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結語,阿闍黎感謝諸位的參與,並且帶領大家回向功德。

慈悲——無畏之道: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頌》展現了一種別樣的思維方式,觸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內在世界。這是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規的生活方式,值得去體驗。——竹慶本樂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譯本前言。

阿闍黎拉帕策林誠摯地歡迎所有在現場以及線上參加大眾禪修的諸位同修,並對KC16的歷史沿革以及宗旨進行了簡要介紹。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處集朝聖、禪修、閉關、研修與皈依的聖地,以此紀念在美國伊利諾伊州錫安示現圓寂的尊勝的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讓炯日佩多杰。由於示寂之地被視為神聖且充滿加持力,KC16在伊利諾伊州Wadsworth ( 近錫安 ) 得以建立

止禪/安住禪

在正式開始關於《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之前——這也是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這一新的「 大眾禪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闍黎指導我們進行了一座簡短的止的禪修。阿闍黎特別強調了保持覺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無著賢菩薩

在共同修持止禪後,通過介紹《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偉大的學者以及修行者,無著賢菩薩(ca.1295-ca.1369),阿闍黎開始了他的開示。

阿闍黎分享道,無著賢菩薩自年幼時就非常慈悲,有許多的故事講述了這一點。例如,在某一年的藏歷新年期間,他盛裝打扮後和同伴們玩耍歸來卻不著一物。其母問,你的衣服都去哪兒了?他回答說,為了給螞蟻保暖,他把衣服都用來蓋住螞蟻巢了。

在聽聞,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導之後,無著喬美(Ngulchu Tokmé)被廣泛尊稱為格尕喬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為「勝者之子」,即指佛陀的兒子。

法本:慈悲,無畏之道

上個週末,阿闍黎淺述了聲聞(śrāvakas)和緣覺(pratyekabuddhas)之道,與菩薩道(字面意思為「 覺悟的英雄」)的區別,分別對應於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義強調個人解脫,而大乘之所以稱為大乘在於其教義更強調修行以度化一切眾生。

大乘的傳統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頌》扼要的講解了慈悲的無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個關鍵修行。阿闍黎指出,慈悲心在開始時像一顆種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它像水一樣滋潤著種子,讓它生長。在修行的最終,它呈現在覺悟的成就與利他上。成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這就是無畏之道——菩薩之道。

開經偈:禮贊與立誓

在逐句闡述菩薩的無畏之道修法之前,無著賢菩薩在文中以兩段偈頌開篇:一是禮贊,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頌的目的與意圖。

阿闍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頌》的英文版本是由我們永遠深切懷念的法摯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 ) 翻譯的。他隨後誦讀了第一段禮贊偈頌: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眾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三門恒時敬頂禮。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二諦

作者在禮贊中表達了兩個要點。第一句提到了大乘傳統中的二諦:世俗諦(或稱相對真理)與勝義諦(或稱究竟真理)。以簡易的方式解釋,這意味著雖然所有顯現於我們眼前的現象構成了世俗現實,但它們的本質最終是空性——這即是勝義現實。換句話說,事物似乎來來去去,它們可以被感知為長短、好壞等等。然而,經過深入觀察,我們會發現,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顯現的那樣存在。

阿闍黎教導說,所有現象的究竟本質是空性的這一觀點可能難以理解。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他指出宗喀巴大師通過講解一切現象的相依性來闡明空性。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譯本看起來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冊子,這本冊子相對來說就會顯得大。簡而言之,認識到相依性的現實——即世俗現實,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現實的關鍵。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說,重要的是要看到這兩種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觀世音菩薩,至高無上的上師與內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頂禮佛陀誕生地的首句之後,作者表達了對觀世音菩薩以及其根本上師的崇敬。

為什麼要向他們頂禮呢?觀世音菩薩已證悟空性,並且如同頌文所示,致力於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間萬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輪迴眾生。由於他的上師具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並致力於度化一切眾生,作者向他們二位頂禮,視二者為不可分割。

阿闍黎指出,像這樣頂禮有助於我們意識到,我們也擁有觀世音菩薩的證悟品質。阿闍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常用蠟燭來比喻說明這一點。當我們踏上這條變革性的無畏之道時,雖然我們都擁有同樣的慈悲心燈,但它需要通過我們的修行頂禮來點燃。因此,我們首先要將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身——與我們的法友視為一體,並以此為起點進行頂禮。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結束本次開示之前,阿闍黎簡要地講解了第二段偈頌:

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於此宣說佛子行。

這段闡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寫本文的意圖。在後文中將講述的三十七頌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門。我們也許會探尋為何如此?

我們的常駐上師阿闍黎解釋道,菩薩通過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們想像菩薩一樣證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們的方式修持。這些修行是什麼呢?正如頌文所示,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麼,何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來生暫時利益的因,也幫助我們避免非善的行為,從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還帶來究竟利益——成就證悟或圓滿佛果。

阿闍黎進一步解釋道,沒有修持慈悲心,就無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沒有可能實現究竟的幸福。因此,無論是為了我們的福祉,還是為了實現圓滿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闍黎表示「 大眾禪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課程至此結束,並祝願我們修行與誦讀這部經典能成為我們開悟的因緣。阿闍黎最後邀請大家一起迴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把握機會,擁抱生命的意義: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二期

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第二期開始前,阿闍黎拉帕策林恭請諸位同修一起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並静坐修持止禪

根基:誠摯的慈悲之心

在完成止禪練習後,正式開始本次《佛子行三十七頌》學習前, 阿闍黎指導我們這部經典闡述了大乘佛法的修行道路。修持大乘佛法意味著尋求徹底的覺悟或成就圓滿的佛果,以此解脫自己及一切有情眾生。

正如佛祖釋迦牟尼在經文中所教導地,通往這一境界的唯一方法是慈悲與愛心。二者是修持其他任何法門的唯一基礎。什麼是誠摯的慈悲之心?阿闍黎援引其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解釋:「 (慈悲之心)是一種真誠的關懷和願意在必要時付出自己的一切,以消除有情眾生之苦。」 (引自: https://www.shambhala.com/snowlion_articles/entering-the-trainings-in-compassion/)

這種利他心是菩薩道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基礎。繼上週討論的兩句開篇頌文之後,我們開始研習第一種修行的頌文:暇滿人身難得,必當把握良機。

暇滿人身:稀有之機

這段頌文在兩行文字中指出了第一種菩提道修行是關於暇滿人身難得:

「已獲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解釋說,根據這部經典,一個人類的出生本身並不完全被視為珍貴難得。只有當具備解脫自己和諸有情眾生脫離輪迴的潛力或能力時,才算得上珍貴。這與經典中提到的「閒暇與圓滿」相關,這些內容在《解脫寶鬘論》中由岡波巴大師開示。現在,阿闍黎說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修行佛法的機會——不僅是為了自己渡過輪迴之海,還如同「大船」的比喻,能夠容納許多其他有情眾生共渡。

將我們所擁有的暇滿人身視為幫助自己和他人從痛苦中解脫的機會,意味著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它。為什麼?因為這個機會難得而易失,誰知道我們何時還能再次擁有這樣的良機?因此,對於一個具備誠摯的慈悲之心——菩提心的人來說,問題就變成了: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機會呢?

把握機遇還是錯失良機

阿闍黎解釋說,這首偈頌的最後兩句向我們揭示了如何把握這一難得的機會,從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己和一切眾生:

「日日夜夜不懈怠,聞思修持佛子行」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在開示中提到,「無散亂」指的是一種輪迴中的懈怠形式。這種懈怠可能表現為無所作為,也可能是沉溺於身、語、意的非善行為。當這種輪迴的散亂成為習慣時,我們可能會墮入三惡道或痛苦的境界。一旦墮入這些境界,我們將在那裡停留很長時間,無法獲得珍貴人身所需的「暇滿資糧」。這就意味著,機會叩響了門,但我們錯過了它。

經文中提到要「日夜」無散亂地修行。難道這意味著我們完全不能休息嗎?阿闍黎對此分享說,他認為經文的意思可能並非如此,而是建議我們要持續不斷地精進努力。

因此,為了實現自身與其他眾生從輪迴之海中解脫的目的,菩薩道修習者該如何做?作者在文中明確教導我們應當聽聞,思維,以及禪修。阿闍黎在此強調了聞思修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聆聽或學習佛陀在經典中的教法,以及大德們的註釋和論典,這能幫助我們消除無明黑暗。然而,我們不能僅止步於此。正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我們應像金匠檢驗黃金那樣,通過加熱、切割和摩擦來驗證其真實性。同樣,我們通過思維和深入研討佛法,來消除任何疑惑和含混之處。

最後,我們要進行禪修。阿闍黎分享道,我們經常聽到禪修的重要性,雖然禪修確實重要,但關鍵還是要明白禪修的核心意義:「將通過聽聞和思維所得的理解付諸實踐,將我們所學或所修的內容內化,這才是禪修的真諦。」

阿闍黎評論道,總而言之,要從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己和其他眾生,實現這一偉大責任,我們需要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來實現。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

擁抱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會探尋生命意味著什麼,或者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阿闍黎說這段經文解答了這些疑問。與其追問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我們其實可以問:「如何使生活充滿意義,並賦予它一個目標?」 這一問題在本段經文中是這樣回答的: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佛法教義,並修行菩薩道——即大乘之道

前面我們提到的閒暇與圓滿指的是八閒暇與十圓滿。其中提及了欲界中各種類型的投生,從地獄眾生一直到天界的天人 雖然現代科學已經帶領我們已經發現了像火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但卻沒有找到地獄道、餓鬼道等類似的存在。因此,許多人詢問阿闍黎這些界如果確實存在,它們究竟在哪裡。

《解脫寶鬘論》以及《俱舍論》中詳細講述了這些界位於何處。然而,阿闍黎指出如果試圖將這些當作具體的實在境界去尋找,就會誤解其真正的意義。這些經典都指出,我們投生到特定的境界,是由特定的煩惱(kleśa,指擾亂情緒或心理障礙)所致。例如,由於強烈的嗔恨,我們會墮入某種地獄道。「我們不需要真正投生到地獄道才能理解它。每當我們經歷類似強烈嗔恨這樣的煩惱時,地獄界就在那里,在我們自身之中。」 這種煩惱不僅會燒傷自己,還會傷害他人;因此,我們無需到別處去尋找這些境界——它們就在我們自身的體驗之中。

阿闍黎繼續他的講解,強調說我們必須明白佛陀的教導是要求我們調伏並且訓練我們的心。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應當向外尋求地獄道,餓鬼道以及其他諸道。所有關於此的教法,都是為了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要點。所以,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些不同境界的概念,它們實際上是與我們煩惱情緒或紛擾心緒的修煉有關。所有的教法都是關於如何調伏並且訓練我們的內心。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點。

作為本次開示的總結,阿闍黎再次提到,第二節的經文所講述的是暇滿人身難得。如何使這一生富有意義?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佛法。如同岡波巴所教,這並不是一個逐一進行的過程,雖然這樣做也是好的,但應當是一個融合的修行方式。我們不斷在這三種菩薩修行——聽聞、思維、禪修——之間往復進行。

隨後阿闍黎帶領大家完成本次學習的迴向:將我們在此次修行和學習中所積累的任何功德與善行,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捨離故鄉,斷除輪迴干擾: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三期

捨離

阿闍黎誠摯歡迎所有人,特別是新加入的朋友,參與我們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系列開示的第三次課程。在完成了例行開場祈請後,我們的阿闍黎針對止禪修習所使用的姿勢進行簡要講解並指出如果我們的思緒在任何時候遊走他處或受到干擾,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回在呼吸上,一呼一吸,然後繼續禪修。

修備自身

上週日的開示中,阿闍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 阿闍黎表示《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一頌中給出了答案。第一頌教導了我們如何成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即志在於解脫自身及其他有情眾生於輪迴苦海與無明迷惑的修行者。我們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的實踐來實現這一志願。

菩薩道的資糧準備可以比喻為學會游泳,才能夠救助溺水之人——如果你不會游泳,就無法去救助溺水者。因此,善於聽聞、思維和禪修,就相當於我們的第一堂游泳課。明白這一點後,我們開始學習第二頌。

呵護慈悲心的萌芽

第二頌內容如下

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提醒我們,大乘之道,慈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所有修行的基礎。佛經中教導,慈悲在最初就像一粒種子。當我們努力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自己時,首先需要好好保護這顆萌芽的種子。我們的發心是偉大的,但能力卻有限,因為慈悲與慈愛的種子才剛剛發芽,十分脆弱。

如果不保護好這株新生的芽,它將成為我們實現解脫和無上智(即圓滿佛果)的障礙。當這株幼苗茁壯成長並開始結果時,我們就無需擔心了。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守護慈悲與善愛的幼苗。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就是這一頌所教授的內容。

滋養慈悲之心的嫩芽

這一頌講的是遠離故鄉作為菩薩的修行之道。 阿闍黎分享道,當我們想到「故鄉」時,可以將其理解為我們成長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自己的房屋、玩耍的地方、家庭等產生了依戀。對這些事物的依戀會像水一樣激起我們的波動,推著我們不斷向著那些與我們親近的事物、地方和眾生靠近。

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們也會遇到不喜歡的人、地方和事物。對於這些,我們往往心生嗔恨或憤懣。這樣一來,這些負面情緒將會燒毀我們所積累的善根和未來善行所產生的福報,也會摧毀慈悲的萌芽。

那麼,為什麼無著賢菩薩要寫到放棄故鄉呢?執著與嗔恨心會使我們忘記善為何,非善又為何;忘記該接受什麼,拒絕什麼。忘記這一切,我們將墮入無明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該去何處,也不知道不該去何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保護慈悲的萌芽,使它得以茁壯成長,我們必須捨離故鄉。

象尾

阿闍黎指出,「故鄉」只是個例子。僅僅放棄故鄉並不能保證你能夠擺脫執著與嗔恨。它實際上指的是任何讓我們忘記該接受什麼、該拒絕什麼的地方或環境。那些激起執著與嗔恨的地方,是菩薩道修行者必須捨棄或遠離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的阿闍黎分享了一個比喻:「如果不放棄那些引發我們心識中執著和嗔恨的對象,就像大象的尾巴被卡在門裡,而大象仍試圖走過門去。」我們可能離開了物理意義上的故鄉,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內心深處的故鄉。要擺脫執著與嗔恨,就像是將大象的尾巴從門縫中解救出來。

無故鄉

無著賢菩薩所指的「隱藏的故鄉」是什麼呢?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故鄉是對自我執著、自我珍惜,或執著於自我之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阿闍黎教導說,有時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很好,我很特別。」而在其他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我不好,我很軟弱。」無論我們對自己有好或壞的看法,都是我執的表現。

由於執著於「我」,便產生了「他者」的概念。而「他者」又被分別為親朋和敵人,進而生起執著和嗔恨。正如無著賢菩薩所言:「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因此,放棄外在的故鄉並不能幫助我們放棄根本的執著;我們需要捨棄的是內心深處對「我」的執著,這才是需要放下的真正「故鄉」。

於是我們該如何做?阿闍黎解釋道,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我」的觀念,但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我」並不存在。認識到自我空性,意味著從根本上捨棄了我們的故鄉。如果我們已完全捨棄它,那麼無論我們去向何處、停留何地,都不再重要,因為再沒有故鄉可捨。實際上,故鄉自無始以來便不存在。

因此,在最開始時,放棄外在的、物理意義上的故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終我們需要放棄的是內心深處的、對自我執著的隱藏故鄉。這就是菩薩道的第二種修行。

毒害慈悲的萌芽

第三頌與第二頌緊密相關,但它指向的是相反的方向。頌文如下: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淨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如果貪執、嗔恨和無明這三種煩惱存在於我們的心識中,它們將成為修行善法的障礙。因此,這三種煩惱被稱為「三毒」。阿闍黎評論說,這些煩惱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摒除或得以淨化。然而,如果不放棄它們,它們會毒害慈悲的萌芽。因此我們應當理解,修持菩薩之道,我們必須捨離故鄉,以減少煩惱,摒棄我們通常專注的自我珍惜之心態。

捨離外在和內心的故鄉意味著我們遠離貪執和嗔恨等煩惱。由於不再處於負面環境中,我們的煩惱情緒逐漸減少。同樣,因沒有干擾,善業自然增長。這將有助於慈悲萌芽的茁壯成長。

遠離輪迴的干擾

阿闍黎解釋道,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善法修行指的是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如經文所示,當我們身處寂靜之地,善行自然增長。與因無明而陷入昏暗不同,「通過清明的覺察,佛法的確定性便能生起。」

那麼,「保持在寂靜之處」是什麼意思呢?就像外在和內在的故鄉一樣,「寂靜之處」也可以從兩種角度來理解。通常,我們把寂靜之處理解為遠離故鄉,指的是物理意義上的距離。然而,此處寂靜之地意味著擺脫輪迴的干擾,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真正需要遠離和拋棄的是三毒(貪、嗔、癡)。遠離貪執、嗔恨和無明,才是真正的寂靜之處。

阿闍黎接著指出,在21世紀,單純依賴物理意義上的寂靜之處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我們去哪裡,」他說,「都會通過互聯網、手機等與外界產生聯繫。像過去那樣找到真正的寂靜之處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如何找到這個真正的寂靜之處呢?通過暫停,通過創造一個空隙,這個空隙為我們提供了選擇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從煩惱的干擾中解脫出來。

總而言之,菩薩的修行是為了解脫自己和他人於輪迴之苦。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如何修行?就是保持身處寂靜之處。那麼,真正的寂靜之處是什麼呢?就是遠離輪迴的干擾,遠離我們內心的煩惱和情緒。放下輪迴的干擾,並摒棄自我執著的故鄉,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阿闍黎總結道。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擁抱無常: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 開示 第四期

我們的常駐老師,阿闍黎,在提醒我們身體姿勢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鬆——以及心靈姿勢的重要性——保持覺知——之後,帶領現場和線上的諸位同修開始了止禪的禪修練習。在共修結束後,阿闍黎回答了諸同修就我們之前的課程提出的一些問題。

了解我們的能力

上次的課程中,阿闍黎教導了我們關於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內容,將其比作嫩芽。第一個問題就針對這個主題,詢問當我們身處有害環境中時該怎麼辦。

雖然菩提心的意思是發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證得圓滿覺悟,但僅僅擁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夠的。阿闍黎指出,我們還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將這種意願付諸行動,否則我們可能會造成傷害。他用醫護人員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他們受過專業訓練,可以幫助在車禍中肢體受傷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能提供幫助的是醫護人員。

(只有)證得十地菩薩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薩,才能將有害的環境轉化為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樣做有益,他們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體的一部分。作為凡夫俗子,我們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之前,我們的重點應該是生起菩提心,並確保它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增長。作為初學者,如果我們看到參與或停留在有害的環境中沒有益處,那麼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祈願我們將來能夠改變現狀,使其變得更好。這樣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氣可嘉的。

日常念誦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將這三十七頌的內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闍黎說,如果我們能夠每天慢慢地背誦這些偈頌,並思考其中的含義,那將會有很大的益處。

他建議每週學習一頌,並以第一頌為例:這一頌的含義是什麼?這一頌如何真實不虛?我們人生的珍貴之處在於什麼?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義?如此體悟這些偈頌,無疑是有益的。

阿闍黎將我們對這些偈頌的理解與佛法的意義聯繫起來,強調佛陀的教導,例如大手印傳承的指導,都是關於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我們不應擔憂他人如何修行,而應專注於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養,因為這些才是這些偈頌和教導的核心。

放下三輪

如何理解在不產生執著的情況下保持慈悲和充滿慈愛這一挑戰,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阿闍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沒有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確實非常不容易。他說:「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想要不產生執著,其中總是會包含一定程度的執著。」

那麼,培養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什麼呢?在大乘傳統中,培養這種慈愛和慈悲的方法是從將慈愛和慈悲擴展到我們身邊親近的人開始:我們的母親、家人、朋友和親戚。慢慢地,我們可以增強和擴展我們的慈愛和慈悲,使其包含我們不喜歡或視為敵人的人,以及我們完全不認識的眾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逐漸趨向不帶執著的慈愛和慈悲。

此外,阿闍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們的修行總是需要包含慈愛和慈悲的善巧方便,並與智慧相結合。他說:「如果方法中沒有智慧,那麼它實際上會成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義中所說的智慧是脫離三輪的慈愛和慈悲。我們所有的行為通常都會從行為的對象、執行者以及行為本身這三個方面來思考——然而,我們需要放下的是這三輪。以這種方式將方法和智慧結合起來,最終將幫助我們成就無執的慈悲。

覺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進入下一頌的學習之前,阿闍黎對《佛子行三十七頌》做了一個總體評論:「它們都是引導我們生起菩提心,即覺醒之心的指南。我們內在的這種品質需要被激活和擴展,不僅為了我們自身的利益,也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一旦我們激活了這顆覺醒之心,就必須保持它的活力。」

他舉例說,當心臟休克需要復甦時,它需要重新跳動起來。類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後,我們必須用慈悲之息來維繫它。正如呼吸支撐著心臟的跳動一樣,我們持續不斷的慈悲實踐維繫著我們的菩提心。

重新引導我們的心靈

阿闍黎指出,要激活和維繫菩提心,我們必須明白「我們需要將我們心靈的力量朝著正確的方向調動,並將我們的思想導向有益且有意義的行動。」心是這一過程的關鍵支撐。「沒有心,」他說,「就沒有其他途徑可以生起菩提心。」這表明了我們的心在培養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潛力。

然而,阿闍黎繼續說道,我們世俗的習氣行為模式會分散我們完成這一目標的注意力。我們常常受到煩惱(kleśas)的影響,尤其是三毒——貪、嗔、癡——它們構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擾的基礎。因此,我們的心習慣於即時滿足,而不是尋求完全的覺醒來解脫自己和所有眾生。學習《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以便我們能夠克服這些習性,並將自己重新導向無畏的慈悲之道

結束問答環節後,我們開始學習第四段關於無常的偈頌。

以變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無常

第四段偈頌內容如下: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捨棄今世佛子行。

——中文譯文選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指出,經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如何將其付諸實踐。「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將這句經文內化於心?

當我們聽到無常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有些沮喪。然而,阿闍梨評論說,這只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變化。「理解無常就是接受我們周圍正在發生的變化,」他說。岡波巴在他的《解脫莊嚴論》(也稱《解脫寶鬘論》)中對此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其中概述了四種無常:

  1. 總無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現代科學也證實它們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2. 細微無常(剎那無常): 指的是季節和其他自然循環的不斷變化。
  3. 外在無常: 指的是他人的無常,例如我們的親戚和朋友。
  4. 內在無常(自身無常): 指的是我們自身的無常,是關於向內觀察我們自己。

雖然深入地思考這一點可能感覺具有挑戰性,但第四頌中教導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並擁抱無常的真相。

為何執著於終將幻滅的事物

這段偈頌中的四句教導了與死亡直接相關的無常。它們揭示了輪迴中的所有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終將有分離瓦解的一天。無論我們的關係和執著多麼強烈,終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分離。這適用於我們的家人、親戚和朋友;這適用於我們的財產;這也適用於與我們最親近的事物——我們自己的身體。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薩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們的身體呢?阿闍黎評論道:「這裡並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義是理解一切現象——人、事物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最終都會消逝。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能夠在精神上放下,同時仍然以有意義的方式充分地參與到現實世界中。如果我們有這種理解,那麼一切都好。」

結語

最後,阿闍黎分享道,這些偈頌起初可能難以理解。因此,閱讀和思考它們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們思考並深入理解這第四頌的更深層含義,那麼它將幫助我們不再執著於今生是永恆的這種觀念,擁抱一切變化,這對我們和他人都會有益。所以,請閱讀這首偈頌,他說:「做自己的老師,並付諸實踐。」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毒樹與盈月: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五期

在我們的常駐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善巧引導下,我們以慣常的止息禪修開始了本次課程。他特別強調了坐姿的重要性——保持身姿端直,既具禪修的規矩,又帶著一種放鬆的心態。此外,我們無需刻意改變呼吸方式,只需自然呼吸,保持覺知即可。他說道:「只需保持覺知。」

三無漏學

在完成禪修練習和開場祈請之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簡要講解了三無漏學:戒學、定學、慧學。這三者概括了佛陀一切教法的精髓。

這三種修學是菩薩道教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對治煩惱,尤其是三毒(貪、嗔、癡)。斷除三毒是我們在慈悲無畏的菩薩道上修行的關鍵部分。戒學是對治貪著的法門,定學是用於調伏嗔恚,而慧學則是對治無明或迷惑的妙法。

初學者的自我保護

在理解三無漏學的意義及其與我們煩惱的關係的基礎上,阿闍黎拉帕策林由此開始了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五偈頌的講解。本段偈頌如下:

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
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這節經文的常見釋義是,我們需要遠離並避免那些引發我們煩惱的朋友或伴侶。僅僅在他們的身邊,就可能激起我們的煩惱情緒,特別是三毒,而三毒是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甚至可能摧毀覺悟的根基。阿闍黎拉帕策林將此比作對某些食物的過敏,無論是花生、雞蛋、香菜,還是其他任何我們應該避免的東西。同樣,作為修行初學者,我們需要通過警覺和遠離負面朋友來保護覺悟的種子。

然而,這節經文也有一個深層含義,指的是我們的自我縱容或執著於自我。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如果我們陷入對自我的執著,三毒自然會增加。他通過《大念住經》中的一段話來闡明這一點:

「那個成為執著、嗔恨和無明之根基的壞伴侶,應當被視為一棵毒樹。」

雖然「毒樹」通常指的是負面朋友,但它也可以作為自我縱容的隱喻。因此,隱含的意義是指減少我們的自我執著,更加敞開自己,關心其他眾生。

保持距離的必要性

根據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我們應當避免與負面朋友交往並保持距離的原因有三:

  • 他們不會幫助我們實現修習佛法的目標,而我們的目標是徹底根除三毒。
  • 如果我們與負面朋友共度時光,我們從事聽聞、思維和冥想等修行的能力將會下降,而這些修行是讓這次人身具有意義的關鍵(正如第一頌中所指出的)。
  • 與那些有強烈負面煩惱的朋友為伍,會讓我們的慈愛與悲憫之心逐漸消失。

阿闍黎拉帕策林說道,這些正是我們作為菩薩道初修者需要與這些負面朋友保持距離的原因。

化毒藥為解藥

另一方面,阿闍黎拉帕策林指出,菩薩或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大成就者能夠將負面朋友和三毒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就像一個知道如何將蛇毒轉化為藥物的人一樣,菩薩不需要與負面朋友保持距離或遠離他們。

然而,他強調,我們必須理解自己是否具備將這種負面影響轉化為菩薩道的覺悟。當我們談論菩薩道時,通常可以說,我們的目標是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尋求徹底的覺醒。阿闍黎拉帕策林說道,或許有人會疑問,放棄負面朋友的教導是否與這一目標相悖。他回答說:「並非如此。能否將負面朋友轉化為積極的修行條件,取決於我們當下的覺悟程度。所以,根據我們的覺悟,我們要麼保持一定的距離,要麼將負面影響轉化為正向的能量。」

善行品質如盈月般增長

作為初學者,一旦我們與負面朋友保持距離,我們需要什麼來培養我們的積極品質,如聞思修,以及慈愛與悲心?阿闍黎說,這在下一節中有所教導:

依止正士滅罪業,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勝上師較自身,更為珍愛佛子行。

「善知識」(梵語:kalyāṇamitra)是無著賢菩薩所提到的,指的是具有德行的朋友。這位朋友已經培養了積極的品質,或者至少已經修習了三無漏學,具備慈悲、善願與菩提心。因此,當我們依止這樣的朋友時,我們的積極品質就會像盈月一樣增長。阿闍黎說:「在與負面朋友保持距離後,我們必須依止一個正面的朋友。一旦找到這樣的老師或善知識,就應該把這個朋友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要珍貴。」這就是第六段偈頌的教誨。

縮短並終結輪迴中的時光

阿闍黎拉帕策林繼續問,為什麼作者會給出這樣的指示?他說,答案在於,在我們所有的財富中,我們最珍惜的是我們的身體。每天,我們都竭盡全力通過衣服、食物和藥物來保持身體的健康。然而,「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個身體,僅僅屬於這一生。依靠一位善知識,我們能夠終結我們的痛苦。如果還不能完全終結,至少能縮短我們在輪迴中的時間。」

阿闍黎指出,這就是為什麼詩句中提到:「應當珍惜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勝過自己的身體。」他接著解釋,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照顧自己的身體。相反,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在於強調善知識的重要性。因為有許多關於如何用多年時間尋找和評估老師的指導,以及相應的,老師當如何考察學生的教誨,阿闍黎考慮到這些內容的重要性,提議另選時間進一步討論。然而,他也認為,也許我們可以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找到一種善巧之法,儘快識別出我們的善知識。

以此,阿闍黎結束了本次開示。隨後我們迴向功德,並誠摯地邀請大家下週日再次參加本系列開示。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映照自身——發現外在與內在的皈依: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六期

阿闍黎拉帕熱情歡迎大家的到來,並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紀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們完成開場祈請文後,他繼續引導我們修習止禪(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為了所有眾生的解脫而發願成就佛果。這正是我們修持佛法的意義所在。

心流

在我們的禪修實踐中,阿闍黎傳授了一種識別心念流動的特殊方法。他說:“無論生起什麼念頭,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頭,都讓它們自然生起,然後單純地覺知即可。你不必因為生起壞念頭而感到難過,也不必因為生起好念頭而感到興奮。只需將它當作念頭看待即可。如果你發現自己在追逐念頭,心神散亂了,也不要擔心。此時,只需覺察到你的心散亂了,它自然就會回歸。”

第七頌:無欺的皈依

在開始研討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七頌時,我們首先誦讀了本段頌文譯文:

己尚縛於輪迴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三寶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指出,這一頌教導我們三寶才是皈依處。儘管梵天、毗濕奴等因前世所積累的福德而處於六道輪迴的最高境界,他們仍然被困於輪迴之牢。一旦福德耗盡,他們便會墮入下三道。因此,那些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尋求成佛之人,不應皈依這些「神祇」,因為它們是虛妄的。我們必須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貴稀有且至高無上:我們的目的地、道路與同行者

在藏語中,佛、法、僧三寶被稱為「貢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們被認為如珍寶一般。「佛」指的是我們要成就的目標或結果:覺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阿闍黎繼續解釋道,到達該目的地的方法則是「法」。這是我們將要沿著前行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會學會如何辨明應取與應捨之處。最後,在這段旅途中,我們需要同行者。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員所組成的社群。

每一寶的特質可以總結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斷除煩惱和顯現本有清淨覺性;
  • 法:遠離一切煩惱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為崇高,給我們帶來啟發,使我們渴望成為那些已經修習佛法之人的模樣。

皈依:是鏡子,也是基礎

以佛、法、僧作為三寶,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這將成為一個條件,使我們能夠認識到覺悟的心性和潛力本自具足。阿闍黎說道:「這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自己,我們將會明白三寶及其功德從一開始就存在於我們之中。」

此外,一旦我們領悟到這一點,無我觀念的覺悟將會生起。基於此,我們將會領悟空性。正如阿底峽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文: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中所教導的,空性的覺悟是最高的保護,世間沒有能夠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級的保護。

皈依佛陀將為我們其餘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礎。它將防止我們墮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為。它是發願追求個人解脫的修行者以及發願成就菩薩道的修行者的基礎。

兩種建議:何者應捨棄,何者應採納

皈依三寶應與兩種建議相伴而行:一種是關於我們需要捨棄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種是關於我們應當採納或成就的事物。阿闍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後,有一些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第一種建議如下:

  • 當我們皈依佛陀時,不應再皈依世間的神祇。阿闍黎教導道:「他們並未真正脫離困境。」在經典中,我們可以找到偉大上師蓮花生的教誨,他說:「世界的領導者,無論多麼卓越,都是虛妄的;皈依源泉,三寶,才是真實不虛的。」雖然世間的神祇可能擁有巨大力量,但它們並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著通過我們的身、語、意的行為,放棄對眾生造成傷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後,我們必須捨棄不良的伴侶,即那些總是造作惡業、行為違背佛法的人。

如果這三條構成了關於應捨棄的建議,那麼應當採納的建議包括什麼呢?

  • 皈依佛陀意味著我們應當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徵,無論是雕像、唐卡,還是其他類似的表現形式。
  • 皈依法意味著我們必須尊敬佛陀的教義以及將這些教義記錄下來的經典。阿闍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講述了他的書包如何保護他免受傷害。他和同學們被教導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書包裡的書籍則是用與佛陀教義相同的藏文經典寫成的。因此,沒有人敢踢他的書包!
  • 皈依僧伽意味著尊重出家僧團,並向那些把受戒作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員和法友(譯者註:在家眾)表達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義

作為今天課程的總結,阿闍黎再次強調了三寶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認為皈依之後,學習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實際上,佛陀的一切教義——從皈依的方式到三寶——都在講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闍黎舉例闡釋道,佛性智慧的教義實際上是關於佛陀的。同樣,當我們思考如何捨棄煩惱,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時,我們是在講法。而隨著我們沿著修行之路前進,我們將逐漸了解各個階段和層次(梵文:bhūmis),這些則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義可以通過三學(戒定慧)來總結,然而正如阿闍黎在之前的課程中所教導的,他總結道:「當我們從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時,我們可以說佛陀的一切教義都是關於三寶的教義。」

之後,我們迴向了功德,阿闍黎表達了他對每個人的衷心祝願,願大家節日愉快,新年快樂!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二:領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觀察與引導心念

在開場念誦之後,我們通過穩固而平衡的坐姿開始了止禪的修習。大家接受引導去觀察心念的流動,可能會想到禪修前的活動,或被未來的事情所牽引。無需任何評判,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地觀察這種心念的流動來修習止禪。如果心被當前的感官輸入(如聲音、氣味、記憶、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們只需覺察它。通過這種方式,與身體保持連結的同時,我們向內轉而觀察心的流動。

當心開始安定下來時,我們可以通過生起覺醒的意念來引導它的流動。我們與這一意圖相連,想著:「願此心的流轉指向佛果,指向覺醒,為了所有眾生,無一例外。」一起靜坐就是將這種意圖付諸實踐的一部分。

內觀修習:我們何時修行?

止禪的一項重要功能是為內觀創造空間,使我們能夠深入觀察心的流動,以及當我們執著於念頭時所產生的生活狀態。在禪修期間,我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天中的哪些時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時刻,我感到自己走在無畏的菩薩之道上?

所有參與者都被邀請從修行的三個方面進行思考:我們如何看待它(觀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與我們周圍的環境互動(生活)。我們通過自問是否有任何特別的體會來結束內觀修習,然後簡單地放下,輕鬆地坐著。

在簡短的討論後,我們繼續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關於修行的開示與建議。他將「修行」這一問題置於其關於第一頌——珍貴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擁有修行的自由

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指出的菩薩行第一步修行是聞、思、修。大寶法王強調,我們可以將聽聞視為修行的願望,將思維視為獲得定解的方法,將修持視為將聞思轉化為實際體驗的途徑。他特別強調了在我們擁有修行自由時立即實踐的重要性。

在今天課程開始之前,我們簡短地談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們懷著慈悲心,祈願所有受影響的人都能夠平安並獲得必要的支持。與此同時,教法提醒我們,沒有任何保障說我們當前的條件會一直對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穩定的狀況,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對這一頌的評論所提醒的那樣,我們需要在修行的機會顯現時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實標誌

法王強調,通過認識我們的自由並真誠地發願修行,我們才能理解什麼是真正的修行。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回憶了噶當派的一個故事。我們的課本《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屬於這一傳承。在課程中,這個故事被詳細地重新講述,提出了關於什麼是佛法真正修行的問題。以下是故事的簡要概述:

有一個人決心追隨佛法之道,並投入於轉繞(轉神山聖湖佛塔等)、讀經和持誦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這樣做時,都會遇到一位噶當派大師(很可能是阿底峽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這位大師一邊讚嘆他,一邊問:「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豈不是更好?」

於是,這個人決定修習禪定。然而,他依然聽到相同的問題,感到迷茫:「如果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麼才是呢?」噶當派大師指出答案:「斷除你的執著,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對前行(Ngöndro)修行的開示中,第十七世大寶法王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分享說,他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前行修法的困難或是容易,也有人談到某些特殊的體驗。儘管這些都很有意義,但法王像噶當派大師一樣強調:「修行的真實標誌應是我們如何對治煩惱情緒。」

在課程中,通過反思這些例子,我們認識到,無論是轉繞、讀經、持誦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為斷除執著的方式,更概括地說,也都可以用於對治我們的煩惱或心理困擾。當我們這樣做時,每一種修行都可以成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據法王的開示,我們需要超越心與佛法的分離,將二者結合起來。例如,如果我們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當下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時刻或別處。它必須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為菩提心只在這裡顯現。

讓禪修與睡眠更有意義:兩條建議

在對《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中,法王提到了一句藏語諺語,可以理解為「讓肉和骨結合起來」,意思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與修行融為一體。在講授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的生平時,他也強調了真正的佛法修行是修持並改變我們的心念。因為我們的心念是全天候與我們相伴的,所以修行也是全天候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不加注意,他教導說,就可能導致身、語、意的不善業。那麼,我們如何在一整天中修行呢?為此,法王提出了兩條實用建議:

  • 在正式冥想結束之前,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彈動般迅速離我們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們可以對自己說:「在結束這次修習後,接下來的一整天,我會努力保留這種體驗和心態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們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麼?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當我們將善與不善區分開後,可以承諾明天我們將努力增加善行,減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入睡,「我們的睡眠將不會是無用的或無意義的;它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心態,從而增強善行的力量。」

帶著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的這兩條實用建議,我們結束了本次課程,並以迴向功德作為結束。在下次課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從第八頌開始繼續對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進行開示。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插曲:追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

我們2025年國際新年的首次課程專門用於紀念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勝的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優美的偈頌。儘管要完全傳達法王以藏文寫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為課程準備了一份英文譯文,並在課上共同朗讀。

「三世所知之海,奔湧萬法清流,
匯聚於無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偉大的聖者,一念攝盡顯現與存在,
光輝的尊勝上師,今日我深情追憶您。」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安住於心,敞開於懷

由於阿闍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將在1月19日繼續,我們本次課程以回顧此前已經學習的偈頌為起始,並結合經續中的補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第十世桑杰年巴仁波切的釋義。在討論這些內容之前,我們首先進行了日常的止禪修習。

提醒自己身體和心理姿勢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在場的每個人都以舒適的姿勢端坐——既要穩固扎根,又要放鬆,不去執著於過去或未來,而是安住於當下。大家在輕鬆的狀態下,受邀敞開心扉,生起菩提心。我們留意心念的變化——當思緒紛飛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時該如何應對——我們練習止禪,讓心安住。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那樣,簡單地保持覺知。

《佛子行三十七頌》:一部菩提道次第經典

《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南》一書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無著賢菩薩所著根本偈頌的格式,這部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個階段。這意味著它屬於噶當派的傳承體系,噶當派被認為最早由偉大上師阿底峽尊者(Atīśa,約公元982年–1054年)傳授。阿底峽尊者也撰寫了奠基性經典《菩提道燈論》(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無著賢菩薩是這一傳承中的後期註疏者。該傳承追溯到阿底峽尊者,通過偉大的噶當派大師們——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圖和阿底峽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與阿底峽尊者一樣,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義的一個關鍵方面:他根據三種眾生(或人類)能力的不同——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類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頌中,他指明了這三種能力,阿闍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將在後續講解中對此進行闡述。

似乎是一個頗為殊勝的巧合,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第1至第7頌。到目前為止,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視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門,具有一個共同的智慧目標:將心從迴轉向佛法。這一部分以關於皈依的頌句結束——包括外在和內在的皈依,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上次課程中所解釋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訣

無著賢菩薩也承襲了修心法(Lojong)的傳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釋道,這一類經典「特別專注於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養,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地與個人的處境直接互動。」

為了使這些教義對每個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沒有時間深入學習大量經典和註釋的人,這部經典以偈頌形式呈現,總共僅有四十三頌。我們可以在前七頌中看到這一特點,這些偈頌直接觸動我們的內心。在他的註釋中,阿闍黎拉帕策林通過經常將這些偈頌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當今世界相聯繫,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以下是阿闍黎系列開示的總覽:

「生起菩提心」這一指示的含義

在第十頌指向大乘之道後,無著賢菩薩的經典餘下部分則呈現了適合具有第三種最高(人類)能力的修行法門。在這裡,培養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條教義的核心。雖然阿闍黎拉帕策林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進一步闡述這一點,但我們簡要探討了菩提心這一廣泛使用的術語的定義。

在偉大的噶舉派大師岡波巴《解脫莊嚴論一書中,肯·霍爾姆斯翻譯、圖丹金巴編輯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義為:

「覺醒的念頭」,一種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發起的無私決心。

仔細審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對象——佛果的完全覺醒;另一個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實現。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為兩部分,常譯為「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前者與無私的決心相關,而後者則是關於完全覺醒的心識空性的直接覺悟。

所謂相對菩提心,又可以分為兩種,岡波巴如是描述:

  • 願菩提心渴望獲得真實的覺醒念頭。
  • 行菩提心:在覺醒念頭上的實際修煉。

在我們修行的開始,通常會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內容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並意識到,如果我們真誠地希望成就覺醒念頭(願菩提心),這本身可能已經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因此,阿闍黎拉帕策林常說的教導是具有啟發性的,並且有偉大的指導意義:「生起正念,想著『願此修行成為一切眾生成就覺悟的因緣』。」

修行使經文生動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經典的背景以及貫穿所有頌句的菩提心主題後,我們再次審視了第二首開篇頌句:這部經典的目的。

在當代噶舉派大師桑杰·年巴的註釋中(該註釋僅有藏文,在此專門為《大眾禪修》翻譯),特別強調了「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一概念,並將其與「依賴於對他們修行的理解」聯繫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圓滿的佛陀是利益與幸福的源泉?」這關乎於一個事實——佛陀不僅降臨於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導了真實的法門,「沒有這個事實,我們就無法開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們非常幸運,佛陀降臨到我們的世界並教導了法。然而,這還不夠。桑杰年巴仁波切帶著一絲玩笑指出,我們可以將許多佛陀的經典堆疊在一起,但如果我們從不學習和思考它們,更別提付諸實踐,那將完全毫無意義。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深入修行一部經典,它即可以消除我們的煩惱並處理我們困惑的根源。「如果我們將佛法與自己分開,就像把一樣東西放在這裡,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將毫無益處。 」因此,無著賢菩薩指出了圓滿佛陀的修行法門,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與之相應修行。

吾將燈具傳與你,然道需汝親自行

為了進一步支持上述解釋,桑杰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經。在今天的課程中,我們思考了佛經中的兩句話。第一句翻譯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脫的方法。然而,解脫依賴於你自己。 」

桑杰年巴仁波切評論道,這兩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義)。它闡明了佛陀教導了我們應當捨棄什麼——不善業,以及應當修持什麼——善行。他還教導了如何獲得解脫,如何走過五道十地。然而,桑杰年巴仁波切幽默地評論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塊石頭在空中,然後突然每個人都得到解脫。」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經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護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敵人。 」

這與阿闍黎拉帕策林在我們之前的課程中解釋的內容密切相關。我們可能會認為他人是我們的保護者或敵人。我們可能認為地獄等存在於某個地方,認為其他的力量會導致我們墮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這些話所指出的,並非如此。正如阿闍黎所說,「當我們非常憤怒時,地獄就在那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敵人。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學習、思考和禪修作為菩薩道的最初修行,並通過三學的修煉,那麼我們就能獲得解脫和成就佛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保護者。

在今天的課程結束時,我們總結了桑杰年巴仁波切的註疏,強調我們必須了解修行並親自付諸實踐,否則我們將無法實現真正的佛法。通過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導,並將其與阿底峽的教義相聯繫,我們可以說,正如無著賢菩薩在我們所學的這部經典中所傳授的那樣,他們已經為我們點亮了燈,但我們需要自己走這條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課程中我們將進行觀禪練習,並學習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註疏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今天的《大眾禪修》課程:願我們跟隨第一世噶瑪巴的足跡,所有眾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譯 Ella Peng 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