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諸位道早安後,我們的常住老師阿闍黎拉帕策林邀請我們首先升起覺悟之念:
「以我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專注安坐
在對坐姿進行簡單指導後,阿闍黎重點強調了我們應當如何專注於安坐。他解釋說,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時刻要求自己絲毫不分心。如果我們時刻以不能分心來給自己施加壓力,這種方法本身會成為一種干擾。與此相反,我們僅是試圖讓心回歸自然狀態,安住於當下。「當我們充滿覺知地安坐於當下,如果思緒受到干擾或者遊離開外,我們只需要察覺或者收回思緒,這便足夠了。」
皈依後的目標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前七頌。阿闍黎提醒我們上一段偈頌提到了皈依。我們皈依三寶,以佛陀為我們的目標或歸宿,以佛法為通往目標的道路,以僧眾作為同行的伴侶。
在我們中的一些朋友懷有成就佛果的美好願景,其他人可能滿足於擁有普通人類的一生。對於那些滿足於此的朋友,阿闍黎分享到,他們心中應有一種滿足感:「我並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麼遠,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第八頌便教導我們如何保持這種狀態,並且成為一個好人。第八頌如下: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是故雖遇生命難,終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頌》,英譯: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譯:索達吉堪布)
六道何處尋?
本段偈頌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與之相對的上三道則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阿毗達磨》教義詳細說明了這些境界存在於何處。然而,阿闍黎再三重複,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心識中的煩惱或障礙的體現。因此,無需向外尋。
如果那些擾亂心緒的心理狀態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經出生在該道的眾生所受苦的原因,當它出現在我們的心流中時,我們就在這一刻親自體驗到了那一道。該道就在我們心中。
上三道的苦難
阿闍黎簡要概述了導致我們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難,以及我們在上三道中所經歷的痛苦:
- 天道:驕傲是主要的苦難。雖然天神在一生中只體驗到幸福,但由於其驕傲和功德耗盡,在生命將盡時,他們會經歷巨大的痛苦,並墮入下界。
- 阿修羅道:嫉妒是主導的折磨。如果我們像阿修羅一樣嫉妒,我們也會經歷他們因與天神及彼此之間爭鬥所帶來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們對自身、財產和未實現願望的執著導致了源源不斷的不滿和痛苦。因此,這個人道也被稱為欲界。
阿闍黎解釋了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分別以驕傲、嫉妒和欲望為特徵。他教導說,當這些煩惱情緒存在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處於對應的某一道之中,從而體驗到其中的痛苦。
我們或許已經處於下三道之中
阿闍黎分析了從人道墮入下三道(地獄、餓鬼、牲畜道)的諸多原因,並指出為何當某一道的主要煩惱情緒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時,我們便已經發現自己置身於那一道之中。
- 地獄道:主導苦難是嗔恨。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心流比作水,嗔恨會使水變得極熱或極冷。這便導致我們變得衝動易怒或僵硬憤懣,最終傷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滿足於生活在人道,則必須避免嗔恨。
- 餓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嗇或貪婪。餓鬼受到無盡的飢渴折磨,但由於他們喉嚨狹窄,即使再努力也無法吞咽任何東西。同樣,我們作為人類可能擁有大量財富財物,但如果我們具有貪婪的心理障礙,那也無外乎就是餓鬼所經歷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無明(無知)。雖然動物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它們都受到愚笨和遲鈍的折磨。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明。這意味著它們不知道應該採納什麼(善行),也不知道應該捨棄什麼(惡行),因而承受相應的後果。
與人類不同,這些下三道的眾生缺乏應該採納什麼(善行)或捨棄什麼(惡行)的概念。即使它們心存善念,也沒有真正的機會修持善法,摒棄身語意諸惡行。無論何時,如果我們經歷了這三種主要苦難所帶來的痛苦時,便可以說我們已經墮入了與之對應的下三道中了。
誰製造了我們的苦難?
也許現在有些人會想知道是誰製造了下三道的苦難?阿闍黎解釋說,苦難並非由誰創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們的惡行所致。所謂的規則制定者並不存在。這一切完全是由我們身、語、意所造的非善行為。
阿闍黎進一步補充道,佛陀在經中教導說,由我們的負面行為所導致的後果並不會消散。「一旦因緣俱足,我們將遲早面對後果。」這也就是為何第八頌教導我們,「即使身處危及生命的險境」,任何時候也都不能造下惡業。如果我們造下惡業墮入下三道,便無從知曉何者應採,何者應棄。因此,我們會持續下墜,我們所遭受的痛苦也將不斷延續,長久深陷於輪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獲得美好人生
在結束本次開示時,阿闍黎強調了第八頌的要訣:儘管我們擁有了人身,我們仍時刻處於墮入下三道的風險與恐懼之中,這無非是嗔恨、貪婪和無明等精神痛苦存在於我們的心流中,從而造成相應的痛苦,以及我們因此而做出的負面行為所帶來的惡果。
「如果我們並不以成就佛果作為目標,而是認為擁有人身即已足夠,我們應當修持什麼?我們應當避免那些煩惱情緒,並且不可以身語意犯下任何惡行。即使是以我們的生命為代價。」
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這些是十分困難的,阿闍黎鼓勵我們,即使只做到10%也會產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結語,阿闍黎感謝諸位的參與,並且帶領大家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