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过舒适人生的一些忠告: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七期

在向诸位道早安后,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拉帕策林邀请我们首先升起觉悟之念:

“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专注安坐

在对坐姿进行简单指导后,阿阇黎重点强调了我们应当如何专注于安坐。他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要求自己丝毫不分心。如果我们时刻以不能分心来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方法本身会成为一种干扰。与此相反,我们仅是试图让心回归自然状态,安住于当下。“当我们充满觉知的安坐于当下,如果思绪受到干扰或者游离开外,我们只需要察觉或者收回思绪,这便足够了。”

皈依后的目标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前七颂。阿阇黎提醒我们上一段偈颂提到了皈依。我们皈依三宝,以佛陀为我们的目标或归宿,以佛法为通往目标的道路,以僧众作为同行的伴侣。

在我们中的一些朋友怀有成就佛果的美好愿景,其他人可能满足于拥有普通人类的一生。对于那些满足于此的朋友,阿阇黎分享到,他们心中应有一种满足感:“我并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么远,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第八颂便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成为一个好人。第八颂如下: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颂》,英译: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译:索达吉堪布

六道何处寻?

本段偈颂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与之相对的上三道则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阿毗达磨》教义详细说明了这些境界存在于何处。然而,阿阇黎再三重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心识中的烦恼或障碍的体现。因此,无需向外寻。

如果那些扰乱心绪的心理状态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经出生在该道的众生所受苦的原因,当它出现在我们的心流中时,我们就在这一刻亲自体验到了那一道。该道就在我们心中。

上三道的苦难

阿阇黎简要概述了导致我们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难,以及我们在上三道中所经历的痛苦:

  • 天道:骄傲是主要的苦难。虽然天神在一生中只体验到幸福,但由于其骄傲和功德耗尽,在生命将尽时,他们会经历巨大的痛苦,并堕入下界。
  • 阿修罗道:嫉妒是主导的折磨。如果我们像阿修罗一样嫉妒,我们也会经历他们因与天神及彼此之间争斗所带来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们对自身、财产和未实现愿望的执着导致了源源不断的不满和痛苦。因此,这个人道也被称为欲界。

阿阇黎解释了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分别以骄傲、嫉妒和欲望为特征。他教导说,当这些烦恼情绪存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对应的某一道之中,从而体验到其中的痛苦。

我们或许已经处于下三道之中

阿阇黎分析了从人道堕入下三道(地狱、恶鬼、牲畜道)的诸多原因,并指出为何当某一道的主要烦恼情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便已经发现自己置身于那一道之中。

  • 地狱道:主导苦难是嗔恨。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心流比作水,嗔恨会使水变得极热或极冷。这便导致我们变得冲动易怒或僵硬愤懑,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满足于生活在人道,则必须避免嗔恨。
  • 饿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啬或贪婪。饿鬼受到无尽的饥渴折磨,但由于他们喉咙狭窄,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吞咽任何东西。同样,我们作为人类可能拥有大量财富财物,但如果我们具有贪婪的心理障碍,那也无外乎就是饿鬼所经历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无明(无知)。虽然动物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受到愚笨和迟钝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这意味着它们不知道应该采纳什么(善行),也不知道应该舍弃什么(恶行),因而承受相应的后果。

与人类不同,这些下三道的众生缺乏应该采纳什么(善行)或舍弃什么(恶行)的概念。即使它们心存善念,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修持善法,摒弃身语意诸恶行。无论何时,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三种主要苦难所带来的痛苦时,便可以说我们已经堕入了与之对应的下三道中了。

谁制造了我们的苦难?

也许现在有些人会想知道是谁制造了下三道的苦难?阿阇黎解释说,苦难并非由谁创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恶行所致。所谓的规则制定者并不存在。这一切完全是由于我们身、语、意所造的非善行为。

阿阇黎进一步补充道,佛陀在经中教导说,由我们的负面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不会消散。“一旦因缘俱足,我们将迟早面对后果。” 这也就是为何第八颂教导我们,“即使身处危及生命的险境”, 任何时候也都不能造下恶业。如果我们造下恶业堕入下三道,便无从知晓何者应采,何者应弃。因此,我们会持续下坠,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也将不断延续,长久深陷于轮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获得美好人生

在结束本次开示时,阿阇黎强调了第八颂的要诀:尽管我们拥有了人身,我们仍时刻处于堕入下三道的风险与恐惧之中,这无非是嗔恨、贪婪和无明等精神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心流中,从而造成相应的痛苦,以及我们因此而做出的负面行为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我们并不以成就佛果作为目标,而是认为拥有人身即已足够,我们应当修持什么?我们应当避免那些烦恼情绪,并且不可以身语意犯下任何恶行。即使是以我们的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阿阇黎鼓励我们,即使只做到10%也会产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结语,阿阇黎感谢诸位的参与,并且带领大家回向功德。

插曲二:领悟真正的佛法修持:观察与引导心念

在开场念诵之后,我们通过稳固而平衡的坐姿开始了止禅的修习。大家接受引导去观察心念的流动,可能会想到禅修前的活动,或被未来的事情所牵引。无需任何评判,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这种心念的流动来修习止禅。如果心被当前的感官输入(如声音、气味、记忆、感受或其他)所吸引,我们只需觉察它。通过这种方式,与身体保持连接的同时,我们向内转而观察心的流动。

当心开始安定下来时,我们可以通过生起觉醒的意念来引导它的流动。我们与这一意图相连,想着:“愿此心的流转指向佛果,指向觉醒,为了所有众生,无一例外。”一起静坐就是将这种意图付诸实践的一部分。

内观修习:我们何时修行?

止禅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为内观创造空间,使我们能够深入观察心的流动,以及当我们执着于念头时所产生的生活状态。在禅修期间,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天中的哪些时刻,我感到自己在修行佛法?是否有某些时刻,我感到自己走在无畏的菩萨之道上?

所有参与者都被邀请从修行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我们如何看待它(观察)、如何在情感上感知它(感受)、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周围的环境互动(生活)。我们通过自问是否有任何特别的体会来结束内观修习,然后简单地放下,轻松地坐着。

在简短的讨论后,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鄔金欽列多傑在慈悲之道中关于修行的开示与建议。他将“修行”这一问题置于其关于第一颂——珍贵人身——教法的核心。

今日拥有修行的自由

无著贤菩萨在这一颂中指出的菩萨行第一步修行是闻、思、修。大宝法王强调,我们可以将听闻视为修行的愿望,将思维视为获得定解的方法,将修持视为将闻思转化为实际体验的途径。他特别强调了在我们拥有修行自由时立即实践的重要性。

在今天课程开始之前,我们简短地谈到了野火、暴雪、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怀着慈悲心,祈愿所有受影响的人都能够平安并获得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教法提醒我们,没有任何保障说我们当前的条件会一直对修行有利。今天看似稳定的状况,明天可能就不再如此。因此,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对这一颂的评论所提醒的那样,我们需要在修行的机会显现时立即抓住它

修行的真实标志

法王强调,通过认识我们的自由并真诚地发愿修行,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回忆了噶当派的一个故事。我们的课本《佛子行三十七颂》正是属于这一传承。在课程中,这个故事被详细地重新讲述,提出了关于什么是佛法真正修行的问题。以下是故事的简要概述:

有一个人决心追随佛法之道,并投入于转绕(转神山圣湖佛塔等)、读经和持诵等修行中。然而,每次他这样做时,都会遇到一位噶当派大师(很可能是阿底峡尊者的主要弟子仲敦巴),这位大师一边赞叹他,一边问:“如果你修行真正的佛法,岂不是更好?”

于是,这个人决定修习禅定。然而,他依然听到相同的问题,感到迷茫:“如果这些都不算佛法修行,那什么才是呢?”噶当派大师指出答案:“断除你的执着,这才是佛法的修行。

在对前行(Ngöndro)修行的开示中,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分享说,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前行修法的困难或是容易,也有人谈到某些特殊的体验。尽管这些都很有意义,但法王像噶当派大师一样强调:“修行的真实标志应是我们如何对治烦恼情绪。”

在课程中,通过反思这些例子,我们认识到,无论是转绕、读经、持诵等任何修行,都可以成为断除执着的方式,更概括地说,也都可以用于对治我们的烦恼或心理困扰。当我们这样做时,每一种修行都可以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此外,根据法王的开示,我们需要超越心与佛法的分离,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如果我们想生起菩提心,它只能在当下这一刻生起,而不是在其他时刻或别处。它必须在此刻此心中生起,因为菩提心只在这里显现。

让禅修与睡眠更有意义:两条建议

在对《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中,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分享说,他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前行修法的困难或是容易,也有人谈到某些特殊的体验。尽管这些都很有意义,但法王像噶当派大师一样强调:“修行的真实标志应是我们如何对治烦恼情绪。”

  • 在正式冥想结束之前,为了防止修行像指尖弹动般迅速离我们而去,或者慢慢消失,我们可以对自己说:“在结束这次修习后,接下来的一整天,我会努力保留这种体验和心态的滋味。”
  • 在入睡之前,我们可以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今天做了什么?哪些是善行,哪些不是?“当我们将善与不善区分开后,可以承诺明天我们将努力增加善行,减少不善行。”法王指出,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入睡,“我们的睡眠将不会是无用的或无意义的;它会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心态,从而增强善行的力量。”

带着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这两条实用建议,我们结束了本次课程,并以回向功德作为结束。在下次课程中,阿阇黎拉帕策林将从第八颂开始继续对无著贤菩萨的经典进行开示。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插曲:追随第一世噶玛巴的足迹

我们2025年国际新年的首次课程专门用于纪念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的涅槃周年。2025年1月3日,尊胜的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首优美的偈颂。尽管要完全传达法王以藏文写作的深刻和美感是非常困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为课程准备了一份英文译文,并在课上共同朗读。

“三世所知之海,奔涌万法清流,
汇聚于无所不知的智慧之器——
伟大的圣者,一念摄尽显现与存在,
光辉的尊胜上师,今日我深情追忆您。”
——噶玛巴 邬金钦列多杰

安住于心,敞开于怀

由于阿阇黎拉帕策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将在1月19日继续,我们本次课程以回顾此前已经学习的偈颂为起始,并结合经续中的补充教言以及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第十世桑杰年巴仁波切的释义。在讨论这些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日常的止禅修习。

提醒自己身体和心理姿势的重要性,我们鼓励在场的每个人都以舒适的姿势端坐——既要稳固扎根,又要放松,不去执著于过去或未来,而是安住于当下。大家在轻松的状态下,受邀敞开心扉,生起菩提心。我们留意心念的变化——当思绪纷飞或因困倦而失去正念时该如何应对——我们练习止禅, 让心安住。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常说的那样,简单地保持觉知。

《佛子行三十七颂》:一部菩提道次第经典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指南》一书的引言中,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提到了无著贤菩萨所著根本偈颂的格式,这部经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lamrim),即修行的各个阶段。这意味着它属于噶当派的传承体系,噶当派被认为最早由伟大上师阿底峡尊者(Atīśa,约公元982年–1054年)传授。阿底峡尊者也撰写了奠基性经典《菩提道灯论》(藏文:བྱང་ཆུབ་ལམ་གྱི་སྒྲོན་མ།,英文: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无著贤菩萨是这一传承中的后期注疏者。该传承追溯到阿底峡尊者,通过伟大的噶当派大师们——哲嘎瓦、夏拉瓦、朗日塘巴、波图和阿底峡的主要弟子仲敦巴。与阿底峡尊者一样,无著贤菩萨的经典遵循了菩提道次第教义的一个关键方面:他根据三种众生(或人类)能力的不同——较低、中等和卓越,逐步分类不同的修行法。在第8、9、10颂中,他指明了这三种能力,阿阇黎拉帕策林很可能将在后续讲解中对此进行阐述。

似乎是一个颇为殊胜的巧合,使我们停下来思考第1至第7颂。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视为一系列初步的修行法门,具有一个共同的智慧目标:将心从轮回转向佛法。这一部分以关于皈依的颂句结束——包括外在和内在的皈依,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上次课程中所解释的。

修心法:人人可修的菩提心要诀

无著贤菩萨也承袭了修心法(Lojong)的传统。克里斯托弗·斯塔格解释道,这一类经典“特别专注于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的培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与个人的处境直接互动。”

为了使这些教义对每个人都可行,包括那些没有时间深入学习大量经典和注释的人,这部经典以偈颂形式呈现,总共仅有四十三颂。我们可以在前七颂中看到这一特点,这些偈颂直接触动我们的内心。在他的注释中,阿阇黎拉帕策林通过经常将这些偈颂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当今世界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以下是阿阇黎系列开示的总览:

“生起菩提心”这一指示的含义

在第十颂指向大乘之道后,无著贤菩萨的经典余下部分则呈现了适合具有第三种最高(人类)能力的修行法门。在这里,培养菩提心被放在每一条教义的核心。虽然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进一步阐述这一点,但我们简要探讨了菩提心这一广泛使用的术语的定义。

在伟大的噶举派大师冈波巴《解脱庄严论》书中,肯·霍尔姆斯翻译、图丹金巴编辑的版本中,菩提心被定义为:

“‘觉醒的念头’,一种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而成就佛果,所发起的无私决心。”

仔细审视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象——佛果的完全觉醒;另一个是目的——他人福祉的实现。

此外,菩提心 通常分为两部分,常译为“相对菩提心” 和“究竟菩提心”。前者与无私的决心相关,而后者则是关于完全觉醒的心识空性的直接觉悟。

所谓相对菩提心,又可以分为两种,冈波巴如是描述:

  • 愿菩提心:渴望获得真实的觉醒念头。
  • 行菩提心:在觉醒念头上的实际修炼。

在我们修行的开始,通常会受邀“生起菩提心”。了解上述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并意识到,如果我们真诚地希望成就觉醒念头(愿菩提心),这本身可能已经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因此,阿阇黎拉帕策林常说的教导是具有启发性的,并且有伟大的指导意义:“生起正念,想着‘愿此修行成为一切众生成就觉悟的因缘’。”

修行使经文生动

在稍微深入了解了经典的背景以及贯穿所有颂句的菩提心主题后,我们再次审视了第二首开篇颂句:这部经典的目的。

在当代噶举派大师桑杰·年巴的注释中(该注释仅有藏文,在此专门为《大众禅修》翻译),特别强调了“利益与幸福的源泉”这一概念,并将其与“依赖于对他们修行的理解”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圆满的佛陀是利益与幸福的源泉?”这关乎于一个事实——佛陀不仅降临于世,更重要的是他教导了真实的法门,“没有这个事实,我们就无法开始修行真正的法。”

因此,我们非常幸运,佛陀降临到我们的世界并教导了法。然而,这还不够。桑杰年巴仁波切带着一丝玩笑指出,我们可以将许多佛陀的经典堆叠在一起,但如果我们从不学习和思考它们,更别提付诸实践,那将完全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深入修行一部经典,它即可以消除我们的烦恼并处理我们困惑的根源。“如果我们将佛法与自己分开,就像把一样东西放在这里,另一样放在那里,那将毫无益处。”因此,无著贤菩萨指出了圆满佛陀的修行法门,目的是让我们能够与之相应修行。

吾将灯具传与你,然道需汝亲自行

为了进一步支持上述解释,桑杰年巴仁波切常常引用佛经。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思考了佛经中的两句话。第一句翻译成英文如下:

“我已向你展示了解脱的方法。然而,解脱依赖于你自己。”

桑杰年巴仁波切评论道,这两句包含了所有的佛法(指佛陀的教义)。它阐明了佛陀教导了我们应当舍弃什么——不善业,以及应当修持什么——善行。他还教导了如何获得解脱,如何走过五道十地。然而,桑杰年巴仁波切幽默地评论道:“佛陀不能只抛一块石头在空中,然后突然每个人都得到解脱。”他说,解脱依赖于我们自己。为此,我们需要修行。

佛经中的第二句是:

“你是你自己的保护者;你也是你自己的敌人。”

这与阿阇黎拉帕策林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解释的内容密切相关。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人是我们的保护者或敌人。我们可能认为地狱等存在于某个地方,认为其他的力量会导致我们堕入黑暗和痛苦。然而,正如佛陀的这些话所指出的,并非如此。正如阿阇黎所说,“当我们非常愤怒时,地狱就在那里。”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敌人。

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们将学习、思考和禅修作为菩萨道的最初修行,并通过三学的修炼,那么我们就能获得解脱和成就佛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保护者。

在今天的课程结束时,我们总结了桑杰年巴仁波切的注疏,强调我们必须了解修行并亲自付诸实践,否则我们将无法实现真正的佛法。通过思考佛陀的直接教导,并将其与阿底峡的教义相联系,我们可以说,正如无著贤菩萨在我们所学的这部经典中所传授的那样,他们已经为我们点亮了灯,但我们需要自己走这条道路。

在提醒大家下次课程中我们将进行观禅练习,并学习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的注疏后,我们以回向功德结束了今天的《大众禅修》课程:愿我们跟随第一世噶玛巴的足迹,所有众生都能成就全知的佛果。



Karma Rigpai Lhamo 译 Ella Peng 校对

映照自身——发现外在与内在的皈依: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六期

阿阇黎拉帕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提到最近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噶玛巴纪念中心附近下了雪,外面有些冷。在我们完成开场祈请文后,他继续引导我们修习止禅śamatha。首先,要生起菩提心,即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而发愿成就佛果。这正是我们修持佛法的意义所在。

心流

在我们的禅修实践中,阿阇黎传授了一种识别心念流动的特殊方法。他说:“无论生起什么念头,善念、不善念,或是中性的念头,都让它们自然生起,然后单纯地觉知即可。你不必因为生起坏念头而感到难过,也不必因为生起好念头而感到兴奋。只需将它当作念头看待即可。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追逐念头,心神散乱了,也不要担心。此时,只需觉察到你的心散乱了,它自然就会回归。”

第七颂:无欺的皈依

在开始研讨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七颂时,我们首先诵读了本段颂文译文: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阿阇黎拉帕指出,这一颂教导我们三宝才是皈依处。尽管梵天、毗湿奴等因前世所积累的福德而处于六道轮回的最高境界,他们仍然被困于轮回之牢。一旦福德耗尽,他们便会堕入下三道。因此,那些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寻求成佛之人,不应皈依这些“神祇”,因为它们是虚妄的。我们必须皈依真正的依怙:佛、法、僧。

珍贵稀有且至高无上:我们的目的地、道路与同行者

在藏语中,佛、法、僧三宝被称为“贡秋”(藏文:དཀོན་མཆོག)字面意思是“稀有”和“至高”。因此,它们被认为如珍宝一般。“佛”指的是我们要成就的目标或结果:觉悟。“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阿阇黎继续解释道,到达该目的地的方法则是“法”。这是我们将要沿着前行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学会如何辨明应取与应舍之处。最后,在这段旅途中,我们需要同行者。这便是僧伽或由修行佛法的成员所组成的社群。

每一宝的特质可以总结如下:

  • 佛:最卓越的断除烦恼和显现本有清净觉性;
  • 法: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
  • 僧:在所有社群中最为崇高,给我们带来启发,使我们渴望成为那些已经修习佛法之人的模样。

皈依:是镜子,也是基础

以佛、法、僧作为三宝,如上所述,就像是外在的皈依。而这将成为一个条件,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觉悟的心性和潜力本自具足。阿阇黎说道:“这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自己,我们将会明白三宝及其功德从一开始就存在于我们之中。”

此外,一旦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无我观念的觉悟将会生起。基于此,我们将会领悟空性。正如阿底峡尊者在《修心七要》 (藏: བློ་སྦྱོངས་དོན་བདུན་མ།, lojong dön dünma) 中所教导的,空性的觉悟是最高的保护,世间没有能够超越它或比它更高级的保护。

皈依佛陀将为我们其余的修行道路奠定基础。它将防止我们堕入痛苦的境界,避免非善的行为。它是发愿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者以及发愿成就菩萨道的修行者的基础。

两种建议:何者应舍弃,何者应采纳

皈依三宝应与两种建议相伴而行:一种是关于我们需要舍弃或放下的事物;另一种是关于我们应当采纳或成就的事物。阿阇黎幽默地指出:“皈依佛、法、僧之后,有一些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第一种建议如下:

  • 当我们皈依佛陀时,不应再皈依世间的神祇。阿阇黎教导道:“他们并未真正脱离困境。”在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伟大上师莲花生的教诲,他说:“世界的领导者,无论多么卓越,都是虚妄的;皈依源泉,三宝,才是真实不虚的。”虽然世间的神祇可能拥有巨大力量,但它们并非真正的皈依之所。
  • 皈依法意味着通过我们的身、语、意的行为,放弃对众生造成伤害或痛苦。
  • 皈依僧伽后,我们必须舍弃不良的伴侣,即那些总是造作恶业、行为违背佛法的人。

如果这三条构成了关于应舍弃的建议,那么应当采纳的建议包括什么呢?

  • 皈依佛陀意味着我们应当尊敬任何形式的佛像或佛的象征,无论是雕像、唐卡,还是其他类似的表现形式。
  • 皈依法意味着我们必须尊敬佛陀的教义以及将这些教义记录下来的经典。阿阇黎分享了他童年在不丹的故事,讲述了他的书包如何保护他免受伤害。他和同学们被教导要尊重佛陀的言教,而他书包里的书籍则是用与佛陀教义相同的藏文经典写成的。因此,没有人敢踢他的书包!
  • 皈依僧伽意味着尊重出家僧团,并向那些把受戒作为修行一部分的社群成员和法友(译者注:在家众)表达敬意。

皈依如何包含一切教义

作为今天课程的总结,阿阇黎再次强调了三宝以及皈依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认为皈依之后,学习和修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实际上,佛陀的一切教义——从皈依的方式到三宝——都在讲述佛、法、僧的功德。”

阿阇黎举例阐释道,佛性智慧的教义实际上是关于佛陀的。同样,当我们思考如何舍弃烦恼,以及苦和苦集的真理时,我们是在讲法。而随着我们沿着修行之路前进,我们将逐渐了解各个阶段和层次(梵语:bhūmis),这些则展示了僧伽的功德。

佛陀的教义可以通过三学(戒定慧)来总结,然而正如阿阇黎在之前的课程中所教导的,他总结道:“当我们从三皈依的角度思考时,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切教义都是关于三宝的教义。”

之后,我们回向了功德,阿阇黎表达了他对每个人的衷心祝愿,愿大家节日愉快,新年快乐!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毒树与盈月: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五期

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善巧引导下,我们以惯常的止息禅修开始了本次课程。他特别强调了坐姿的重要性——保持身姿端直,既具禅修的规矩,又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态。此外,我们无需刻意改变呼吸方式,只需自然呼吸,保持觉知即可。他说道:“只需保持觉知。”

三无漏学

在完成禅修练习和开场祈请之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简要讲解了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三者概括了佛陀一切教法的精髓。

这三种修学是菩萨道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治烦恼,尤其是三毒(贪、嗔、痴)。断除三毒是我们在慈悲无畏的菩萨道上修行的关键部分。戒学是对治贪著的法门,定学是用于调伏嗔恚,而慧学则是对治无明或迷惑的妙法。

初学者的自我保护

在理解三无漏学的意义及其与我们烦恼的关系的基础上,阿阇黎拉帕策林由此开始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第五偈颂的讲解。本段偈颂如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这节经文的常见释义是,我们需要远离并避免那些引发我们烦恼的朋友或伴侣。仅仅在他们的身边,就可能激起我们的烦恼情绪,特别是三毒,而三毒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甚至可能摧毁觉悟的根基。阿阇黎拉帕策林将此比作对某些食物的过敏,无论是花生、鸡蛋、香菜,还是其他任何我们应该避免的东西。同样,作为修行初学者,我们需要通过警觉和远离负面朋友来保护觉悟的种子。

然而,这节经文也有一个深层含义,指的是我们的自我纵容或执著于自我。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如果我们陷入对自我的执著,三毒自然会增加。他通过《大念住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点:

“那个成为执着、嗔恨和无明之根基的坏伴侣,应当被视为一棵毒树。”

虽然“毒树”通常指的是负面朋友,但它也可以作为自我纵容的隐喻。因此,隐含的意义是指减少我们的自我执著,更加敞开自己,关心其他众生。

保持距离的必要性

根据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我们应当避免与负面朋友交往并保持距离的原因有三:

  • 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实现修习佛法的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根除三毒。
  • 如果我们与负面朋友共度时光,我们从事听闻、思维和冥想等修行的能力将会下降,而这些修行是让这次人身具有意义的关键(正如第一颂中所指出的)。
  • 与那些有强烈负面烦恼的朋友为伍,会让我们的慈爱与悲悯之心逐渐消失。

阿阇黎拉帕策林说道,这些正是我们作为菩萨道初修者需要与这些负面朋友保持距离的原因。

化毒药为解药

另一方面,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菩萨或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成就者能够将负面朋友和三毒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就像一个知道如何将蛇毒转化为药物的人一样,菩萨不需要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或远离他们。

然而,他强调,我们必须理解自己是否具备将这种负面影响转化为菩萨道的觉悟。当我们谈论菩萨道时,通常可以说,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寻求彻底的觉醒。阿阇黎拉帕策林说道,或许有人会疑问,放弃负面朋友的教导是否与这一目标相悖。他回答说:“并非如此。能否将负面朋友转化为积极的修行条件,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觉悟程度。所以,根据我们的觉悟,我们要么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么将负面影响转化为正向的能量。”

善行品质如盈月般增长

作为初学者,一旦我们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我们需要什么来培养我们的积极品质,如闻思修,以及慈爱与悲心?阿阇黎说,这在下一节中有所教导: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善知识”(梵语:kalyāṇamitra)是无著贤菩萨所提到的,指的是具有德行的朋友。这位朋友已经培养了积极的品质,或者至少已经修习了三无漏学,具备慈悲、善愿与菩提心。因此,当我们依止这样的朋友时,我们的积极品质就会像盈月一样增长。阿阇黎说:“在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后,我们必须依止一个正面的朋友。一旦找到这样的老师或善知识,就应该把这个朋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贵。”这就是第六段偈颂的教诲。

缩短并终结轮回中的时光

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问,为什么作者会给出这样的指示?他说,答案在于,在我们所有的财富中,我们最珍惜的是我们的身体。每天,我们都竭尽全力通过衣服、食物和药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身体,仅仅属于这一生。依靠一位善知识,我们能够终结我们的痛苦。如果还不能完全终结,至少能缩短我们在轮回中的时间。”

阿阇黎指出,这就是为什么诗句中提到:“应当珍惜一位真正的善知识,胜过自己的身体。”他接着解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照顾自己的身体。相反,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在于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有许多关于如何用多年时间寻找和评估老师的指导,以及相应的,老师当如何考察学生的教诲,阿阇黎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提议另选时间进一步讨论。然而,他也认为,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善巧之法,尽快识别出我们的善知识。

以此,阿阇黎结束了本次开示。随后我们回向功德,并诚挚地邀请大家下周日再次参加本系列开示。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拥抱无常: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四期

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在提醒我们身体姿势的重要性——坐直但要放松——以及心灵姿势的重要性——保持觉知——之后,带领现场和线上的诸位同修开始了止禅的禅修练习。在共修结束后,阿阇黎回答了诸同修就我们之前的课程提出的一些问题。

了解我们的能力

上次的课程中,阿阇黎教导了我们关于修行初期慈悲心脆弱性的内容,将其比作嫩芽。第一个问题就针对这个主题,询问当我们身处有害环境中时该怎么办。

虽然菩提心的意思是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证得圆满觉悟,但仅仅拥有利益他人的想法是不够的。阿阇黎指出,我们还需要有能力巧妙地将这种意愿付诸行动,否则我们可能会造成伤害。他用医护人员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们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帮助在车祸中肢体受伤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提供帮助的是医护人员。

(只有)证得十地菩萨果位中的一地的菩萨,才能将有害的环境转化为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物。如果那样做有益,他们甚至可以布施自己的眼睛和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更进一步之前,我们的重点应该是生起菩提心,并确保它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长。作为初学者,如果我们看到参与或停留在有害的环境中没有益处,那么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祈愿我们将来能够改变现状,使其变得更好。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勇气可嘉的。

日常念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将这三十七颂的内容融入正式的修行和日常生活。阿阇黎说,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慢慢地背诵这些偈颂,并思考其中的含义,那将会有很大的益处。

他建议每周学习一颂,并以第一颂为例:这一颂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颂如何真实不虚?我们人生的珍贵之处在于什么?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人生更有意义?如此体悟这些偈颂,无疑是有益的。

阿阇黎将我们对这些偈颂的理解与佛法的意义联系起来,强调佛陀的教导,例如大手印传承的指导,都是关于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我们不应担忧他人如何修行,而应专注于自己的心以及菩提心的培养,因为这些才是这些偈颂和教导的核心。

放下三轮

如何理解在不产生执着的情况下保持慈悲和充满慈爱这一挑战,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阿阇黎在回答中指出,在修行初期,做到没有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确实非常不容易。他说:“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想要不产生执着,其中总是会包含一定程度的执着。”

那么,培养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什么呢?在大乘传统中,培养这种慈爱和慈悲的方法是从将慈爱和慈悲扩展到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开始:我们的母亲、家人、朋友和亲戚。慢慢地,我们可以增强和扩展我们的慈爱和慈悲,使其包含我们不喜欢或视为敌人的人,以及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众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渐趋向不带执着的慈爱和慈悲。

此外,阿阇黎指出,在大乘道上,我们的修行总是需要包含慈爱和慈悲的善巧方便,并与智慧相结合。他说:“如果方法中没有智慧,那么它实际上会成为痛苦的根基或土壤。”

大乘教义中所说的智慧是脱离三轮的慈爱和慈悲。我们所有的行为通常都会从行为的对象、执行者以及行为本身这三个方面来思考——然而,我们需要放下的是这三轮。以这种方式将方法和智慧结合起来,最终将帮助我们成就无执的慈悲。

觉醒之心,慈悲之息

在进入下一颂的学习之前,阿阇黎对《佛子行三十七颂》做了一个总体评论:“它们都是引导我们生起菩提心,即觉醒之心的指南。我们内在的这种品质需要被激活和扩展,不仅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也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一旦我们激活了这颗觉醒之心,就必须保持它的活力。”

他举例说,当心脏休克需要复苏时,它需要重新跳动起来。类似地,在激活菩提心之后,我们必须用慈悲之息来维系它。正如呼吸支撑着心脏的跳动一样,我们持续不断的慈悲实践维系着我们的菩提心。

重新引导我们的心灵

阿阇黎指出,要激活和维系菩提心,我们必须明白“我们需要将我们心灵的力量朝着正确的方向调动,并将我们的思想导向有益且有意义的行动。”心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支撑。“没有心,”他说,“就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生起菩提心。”这表明了我们的心在培养菩提心方面的巨大能力,以及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潜力。

然而,阿阇黎继续说道,我们世俗的习气行为模式会分散我们完成这一目标的注意力。我们常常受到烦恼(kleśas)的影响,尤其是三毒——贪、嗔、痴——它们构成了所有其他精神困扰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心习惯于即时满足,而不是寻求完全的觉醒来解脱自己和所有众生。学习《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以便我们能够克服这些习性,并将自己重新导向无畏的慈悲之道。

结束问答环节后,我们开始学习第四段关于无常的偈颂。

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和接受无常

第四段偈颂内容如下: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
——中文译文选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指出,经文本身非常清晰易懂。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如何将其付诸实践。“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这句经文内化于心?

当我们听到无常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有些沮丧。然而,阿阇梨评论说,这只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变化。“理解无常就是接受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变化,”他说。冈波巴在他的《解脱庄严论》(也称《解脱宝鬘论》)中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概述了四种无常:

  1. 总无常: 指的是宇宙和行星,现代科学也证实它们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2. 细微无常(刹那无常): 指的是季节和其他自然循环的不断变化。
  3. 外在无常: 指的是他人的无常,例如我们的亲戚和朋友。
  4. 内在无常(自身无常): 指的是我们自身的无常,是关于向内观察我们自己。

虽然深入地思考这一点可能感觉具有挑战性,但第四颂中教导的主要修行是去看清并拥抱无常的真相。

为何执着于终将幻灭的事物

这段偈颂中的四句教导了与死亡直接相关的无常。它们揭示了轮回中的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终将有分离瓦解的一天。无论我们的关系和执着多么强烈,终有一天我们会与我们所执着的一切分离。这适用于我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这适用于我们的财产;这也适用于与我们最亲近的事物——我们自己的身体。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四句中指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放下今生”,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所有人、所有世俗之物,或者忽略我们的身体呢?阿阇黎评论道:“这里并非此意。‘放下今生’的真正含义是理解一切现象——人、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最终都会消逝。认识到这一点使我们能够在精神上放下,同时仍然以有意义的方式充分地参与到现实世界中。如果我们有这种理解,那么一切都好。”

结语

最后,阿阇黎分享道,这些偈颂起初可能难以理解。因此,阅读和思考它们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我们思考并深入理解这第四颂的更深层含义,那么它将帮助我们不再执着于今生是永恒的这种观念,拥抱一切变化,这对我们和他人都会有益。“所以,请阅读这首偈颂,”他说,“做自己的老师,并付诸实践。”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舍离故乡,断除轮回干扰: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三期

阿阇黎诚挚欢迎所有人,特别是新加入的朋友,参与我们大众禅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颂》系列开示的第三次课程。在完成了例行开场祈请后,我们的阿阇黎针对止禅修习所使用的姿势进行简要讲解并指出如果我们的思绪在任何时候游走他处或受到干扰,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回在呼吸上,一呼一吸,然后继续禅修。

修备自身

上周日的开示中,阿阇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 阿阇黎表示《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一颂中给出了答案。第一颂教导了我们如何成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即志在于解脱自身及其他有情众生于轮回苦海与无明迷惑的修行者。我们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的实践来实现这一志愿。

菩萨道的资粮准备可以比喻为学会游泳,才能够救助溺水之人——如果你不会游泳,就无法去救助溺水者。因此,善于听闻、思辨和禅修,就相当于我们的第一堂游泳课。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开始学习第二颂。

呵护慈悲心的萌芽

第二颂内容如下

“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提醒我们,大乘之道,慈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所有修行的基础。佛经中教导,慈悲在最初就像一粒种子。当我们努力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包括自己时,首先需要好好保护这颗萌芽的种子。我们的发心是伟大的,但能力却有限,因为慈悲与慈爱的种子才刚刚发芽,十分脆弱。

如果不保护好这株新生的芽,它将成为我们实现解脱和无上智(即圆满佛果)的障碍。当这株幼苗茁壮成长并开始结果时,我们就无需担心了。然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守护慈悲与善爱的幼苗。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这一颂所教授的内容。

滋养慈悲之心的嫩芽

这一颂讲的是远离故乡作为菩萨的修行之道。 阿阇黎分享道,当我们想到“故乡”时,可以将其理解为我们成长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自己的房屋、玩耍的地方、家庭等产生了依恋。对这些事物的依恋会像水一样激起我们的波动,推着我们不断向着那些与我们亲近的事物、地方和众生靠近。

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也会遇到不喜欢的人、地方和事物。对于这些,我们往往心生嗔恨或愤懑。这样一来,这些负面情绪将会烧毁我们所积累的善根和未来善行所产生的福报,也会摧毁慈悲的萌芽。

那么,为什么无著贤菩萨要写到放弃故乡呢?执着与嗔恨心会使我们忘记善为何,非善又为何;忘记该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忘记这一切,我们将堕入无明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该去何处,也不知道不该去何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护慈悲的萌芽,使它得以茁壮成长,我们必须舍离故乡。

象尾

阿阇黎指出,“故乡”只是一个例子。仅仅放弃故乡并不能保证你能够摆脱执着与嗔恨。它实际上指的是任何让我们忘记该接受什么、该拒绝什么的地方或环境。那些激起执着与嗔恨的地方,是菩萨道修行者必须舍弃或远离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的阿阇黎分享了一个比喻:“如果不放弃那些引发我们心识中执着和嗔恨的对象,就像大象的尾巴被卡在门里,而大象仍试图走过门去。”我们可能离开了物理意义上的故乡,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内心深处的故乡。要摆脱执着与嗔恨,就像是将大象的尾巴从门缝中解救出来。

无故乡

无著贤菩萨所指的“隐藏的故乡”是什么呢?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故乡是对自我执着、自我珍惜,或执著于自我之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阿阇黎教导说,有时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很好,我很特别。”而在其他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不好,我很软弱。”无论我们对自己有好或坏的看法,都是我执的表现。

由于执著于“我”,便产生了“他者”的概念。而“他者”又被分别为亲朋和敌人,进而生起执着和嗔恨。正如无著贤菩萨所言:“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因此,放弃外在的故乡并不能帮助我们放弃根本的执著;我们需要舍弃的是内心深处对“我”的执着,这才是需要放下的真正“故乡”。

于是我们该如何做?阿阇黎解释道,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我”的观念,但如果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我”并不存在。认识到自我空性,意味着从根本上舍弃了我们的故乡。如果我们已完全舍弃它,那么无论我们去向何处、停留何地,都不再重要,因为再没有故乡可舍。实际上,故乡自无始以来便不存在。

因此,在最开始时,放弃外在的、物理意义上的故乡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终我们需要放弃的是内心深处的、对自我执着的隐藏故乡。这就是菩萨道的第二种修行。

毒害慈悲的萌芽

第三颂与第二颂紧密相关,但它指向的是相反的方向。颂文如下:

“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

如果贪执、嗔恨和无明这三种烦恼存在于我们的心识中,它们将成为修行善法的障碍。因此,这三种烦恼被称为“三毒”。阿阇黎评论说,这些烦恼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摒除或得以净化。然而,如果不放弃它们,它们会毒害慈悲的萌芽。因此我们应当理解,修持菩萨之道,我们必须舍离故乡,以减少烦恼,摒弃我们通常专注的自我珍惜之心态。

舍离外在和内心的故乡意味着我们远离贪执和嗔恨等烦恼。由于不再处于负面环境中,我们的烦恼情绪逐渐减少。同样,因没有干扰,善业自然增长。这将有助于慈悲萌芽的茁壮成长。

远离轮回的干扰

阿阇黎解释道,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善法修行指的是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如经文所示,当我们身处寂静之地,善行自然增长。与因无明而陷入昏暗不同,”通过清明的觉察,佛法的确定性便能生起。”

那么,“保持在寂静之处”是什么意思呢?就像外在和内在的故乡一样,“寂静之处”也可以从两种角度来理解。通常,我们把寂静之处理解为远离故乡,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然而,此处寂静之地意味着摆脱轮回的干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真正需要远离和抛弃的是三毒(贪、嗔、痴)。远离贪执、嗔恨和无明,才是真正的寂静之处。

阿阇黎接着指出,在21世纪,单纯依赖物理意义上的寂静之处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我们去哪里,”他说,“都会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与外界产生联系。像过去那样找到真正的寂静之处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何找到这个真正的寂静之处呢?通过暂停,通过创造一个空隙,这个空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烦恼的干扰中解脱出来。

总而言之,菩萨的修行是为了解脱自己和他人于轮回之苦。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如何修行?就是保持身处寂静之处。那么,真正的寂静之处是什么呢?就是远离轮回的干扰,远离我们内心的烦恼和情绪。放下轮回的干扰,并摒弃自我执着的故乡,这就是菩萨道的修行,阿阇黎总结道。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慈悲——无畏之道: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 开示 第一期

《佛子行三十七颂》展现了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触及日常生活的外部以及内在世界。这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革命性的,超越常规的生活方式,值得去体验。”—— 竹庆本乐仁波切《佛子行三十七颂》克里斯托弗·史塔格译本前言。

阿阇黎拉帕策林诚挚地欢迎所有在现场以及线上参加大众禅修的诸位同修,并对KC16的历史沿革以及宗旨进行了简要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建立一处集朝圣、禅修、闭关、研修与皈依的圣地,以此纪念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锡安示现圆寂的尊胜的第十六世嘉华噶玛巴让炯日佩多杰。由于示寂之地被视为神圣且充满加持力,KC16在伊利诺伊州Wadsworth(近锡安)得以建立

止禅/安住禅

在正式开始关于《佛子行三十七颂》的开示之前——这也是阿阇黎拉帕策林将在这一新的“大众禅修”系列中教授的文本——阿阇黎指导我们进行了一座简短的止的禅修。阿阇黎特别强调了保持觉知的重要性。

《佛子行三十七颂》作者无著贤菩萨

在共同修持止禅后,通过介绍《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作者,伟大的学者以及修行者,无著贤菩萨(ca.1295-ca.1369),阿阇黎开始了他的开示。

阿阇黎分享道,无著贤菩萨自年幼时就非常慈悲,有许多的故事讲述了这一点。例如,在某一年的藏历新年期间,他盛装打扮后和同伴们玩耍归来却不着一物。其母问,你的衣服都去哪儿了?他回答说,为了给蚂蚁保暖,他把衣服都用来盖住蚁巢了。

在听闻,思考,修行佛陀的教导之后,无著乔美(Ngulchu Tokmé)被广泛尊称为格尕乔美(Gyalse Tokmé)。格尕在藏文中意为“胜者之子,” 即指佛陀的儿子。

法本:慈悲,无畏之道

上个周末,阿阇黎浅述了声闻(śrāvakas)和缘觉(pratyekabuddhas)之道,与菩萨道(字面意思为“觉悟的英雄”)的区别,分别对应于小乘大乘的道路。小乘教义强调个人解脱,而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在于其教义更强调修行以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的传统框架下,《佛子行三十七颂》扼要的讲解了慈悲的无畏之道,其中包含了三十七个关键修行。阿阇黎指出,慈悲心在开始时像一颗种子;在修行的过程中,它像水一样滋润着种子,让它生长。在修行的最终,它呈现在觉悟的成就与利他上。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就是在修持慈悲心。这就是无畏之道——菩萨之道。

开经偈:礼赞与立誓

在逐句阐述菩萨的无畏之道修法之前,无著贤菩萨在文中以两段偈颂开篇:一是礼赞,表示敬意;二是立誓,表明此颂的目的与意图。

阿阇黎首先提到,《佛子行三十七颂》的英文版本是由我们永远深切怀念的法挚友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翻译的。他随后诵读了第一段礼赞偈颂:

虽见诸法无来去,然唯精勤利众者,胜师怙主观音前,三门恒时敬顶礼。(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二谛

作者在礼赞中表达了两个要点。第一句提到了大乘传统中的二谛:世俗谛(或称相对真理)与胜义谛(或称究竟真理)。以简易的方式解释,这意味着虽然所有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构成了世俗现实,但它们的本质最终是空性——这即是胜义现实。换句话说,事物似乎来来去去,它们可以被感知为长短、好坏等等。然而,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是真正如其所显现的那样存在。

阿阇黎教导说,所有现象的究竟本质是空性的这一观点可能难以理解。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他指出宗喀巴大师通过讲解一切现象的相依性来阐明空性。 这本克里斯托弗·史塔格(Christopher Stagg)的译本看起来可能很小,但它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有一本更小的册子,这本册子相对来说就会显得大。简而言之,认识到相依性的现实——即世俗现实,是理解空性,即究竟现实的关键。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两种真理是密不可分的。

观世音菩萨,至高无上的上师与内在的光明

在以梵文顶礼佛陀诞生地的首句之后,作者表达了对观世音菩萨以及其根本上师的崇敬。

为什么要向他们顶礼呢?观世音菩萨已证悟空性,并且如同颂文所示,致力于利益一切尚未明了世间万象均缺乏固有存在的轮回众生。由于他的上师具足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并致力于度化一切众生,作者向他们二位顶礼,视二者为不可分割。

阿阇黎指出,像这样顶礼有助于我们意识到,我们也拥有观世音菩萨的证悟品质。阿阇黎分享了自己的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常用蜡烛来比喻说明这一点。当我们踏上这条变革性的无畏之道时,虽然我们都拥有同样的慈悲心灯,但它需要通过我们的修行顶礼来点燃。因此,我们首先要将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与我们的法友视为一体,并以此为起点进行顶礼。

修持真正的佛法

在结束本次开示之前,阿阇黎简要地讲解了第二段偈颂:

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于此宣说佛子行。

这段阐述了作者的立意,揭示了其撰写本文的意图。在后文中将讲述的三十七颂即是菩提之道的修持法门。我们也许会探寻为何如此?

我们的常驻上师阿阇黎解释道,菩萨通过这些修行成就佛果。因此,如果我们想像菩萨一样证悟成佛,就需要按照他们的方式修持。这些修行是什么呢?正如颂文所示,这就是正法的修行。那么,何为正法呢?正法即是修持慈悲心。

修持慈悲心既是此生和来生暂时利益的因,也帮助我们避免非善的行为,从而陷入痛苦境地的果。此外,它还带来究竟利益——成就证悟或圆满佛果。

阿阇黎进一步解释道,没有修持慈悲心,就无法在此生找到真正的幸福,也没有可能实现究竟的幸福。因此,无论是为了我们的福祉,还是为了实现圆满的佛果,慈悲都是不可或缺的。

阿阇黎表示大众禅修”最新系列的第一次课程至此结束,并祝愿我们修行与诵读这部经典能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阿阇黎最后邀请大家一起回向功德。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

把握机会,拥抱生命的意义:大众禅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二期

大众禅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第二期开始前,阿阇黎拉帕策林恭请诸位同修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静坐修持止禅

根基:诚挚的慈悲之心

在完成止禅练习后,正式开始本次《佛子行三十七颂》学习前, 阿阇黎指导我们这部经典阐述了大乘佛法的修行道路。修持大乘佛法意味着寻求彻底的觉悟或成就圆满的佛果,以此解脱自己及一切有情众生。

正如佛祖释迦摩尼在经文中所教导地,通往这一境界的唯一方法是慈悲与爱心。二者是修持其他任何法门的唯一基础。什么是诚挚的慈悲之心?阿阇黎援引其上师竹庆本乐仁波切的解释:“(慈悲之心)是一种真诚的关怀和愿意在必要时付出自己的一切,以消除有情众生之苦。” (引自: https://www.shambhala.com/snowlion_articles/entering-the-trainings-in-compassion/)

这种利他心是菩萨道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基础。继上周讨论的两句开篇颂文之后,我们开始研习第一种修行的颂文:暇满人身难得,必当把握良机。

暇满人身:稀有之机

这段颂文在两行文字中指出了第一种菩提道修行是关于暇满人身难得:

“已获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解释说,根据这部经典,一个人类的出生本身并不完全被视为珍贵难得。只有当具备解脱自己和诸有情众生脱离轮回的潜力或能力时,才算得上珍贵。这与经典中提到的“闲暇与圆满”相关,这些内容在《解脱宝鬘论》中由冈波巴大师开示。现在,阿阇黎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修行佛法的机会——不仅是为了自己渡过轮回之海,还如同“大船”的比喻,能够容纳许多其他有情众生共渡。

将我们所拥有的暇满人身视为帮助自己和他人从痛苦中解脱的机会,意味着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它。为什么?因为这个机会难得而易失,谁知道我们何时还能再次拥有这样的良机?因此,对于一个具备诚挚的慈悲之心——菩提心的人来说,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个机会呢?

把握机遇还是错失良机

阿阇黎解释说,这首偈颂的最后两句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把握这一难得的机会,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己和一切众生:

“日日夜夜不懈怠,闻思修持佛子行。”
– (中文译文引自索达吉堪布《佛子行释》

阿阇黎在开示中提到,“无散乱”指的是一种轮回中的懈怠形式。这种懈怠可能表现为无所作为,也可能是沉溺于身、语、意的非善行为。当这种轮回的散乱成为习惯时,我们可能会堕入三恶道或痛苦的境界。一旦堕入这些境界,我们将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无法获得珍贵人身所需的“暇满资粮。这就意味着,机会叩响了门,但我们错过了它。”

经文中提到要“日夜”无散乱地修行。难道这意味着我们完全不能休息吗?阿阇黎对此分享说,他认为经文的意思可能并非如此,而是建议我们要持续不断地精进努力。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与其他众生从轮回之海中解脱的目的,菩萨道修习者该如何做?作者在文中明确教导我们应当听闻,思考,以及禅修。阿阇黎在此强调了闻思修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聆听或学习佛陀在经典中的教法,以及大德们的注释和论典,这能帮助我们消除无明黑暗。然而,我们不能仅止步于此。正如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我们应像金匠检验黄金那样,通过加热、切割和摩擦来验证其真实性。同样,我们通过思维和深入研讨佛法,来消除任何疑惑和含混之处。

最后,我们要进行禅修。阿阇黎分享道,我们经常听到禅修的重要性,虽然禅修确实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明白禅修的核心意义:“将通过听闻和思辨所得的理解付诸实践,将我们所学或所修的内容内化,这才是禅修的真谛。”

阿阇黎评论道,总而言之,要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自己和其他众生,实现这一伟大责任,我们需要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来实现。这就是菩萨道的修行。

拥抱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会探寻生命意味着什么,或者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阿阇黎说这段经文解答了这些疑问。与其追问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我们其实可以问:“如何使生活充满意义,并赋予它一个目标?” 这一问题在本段经文中是这样回答的: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佛法教义,并修行菩萨道——即大乘之道

前面我们提到的闲暇与圆满指的是八闲暇与十圆满。其中提及了欲界中各种类型的投生,从地狱众生一直到天界的天人 [include a footnote to mention all of them]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带领我们已经发现了像火星和土星这样的行星,但却没有找到地狱道、饿鬼道等类似的存在。因此,许多人询问阿阇黎这些界如果确实存在,它们究竟在哪里。

《解脱宝鬘论》以及《俱舍论》中详细讲述了这些界位于何处。然而,阿阇黎指出如果试图将这些当作具体的实在境界去寻找,就会误解其真正的意义。这些经典都指出,我们投生到特定的境界,是由特定的烦恼(kleśa,指扰乱情绪或心理障碍)所致。例如,由于强烈的嗔恨,我们会堕入某种地狱道。“我们不需要真正投生到地狱道才能理解它。每当我们经历类似强烈嗔恨这样的烦恼时,地狱界就在那里,在我们自身之中。” 这种烦恼不仅会烧伤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因此,我们无需到别处去寻找这些境界——它们就在我们自身的体验之中。

阿阇黎继续他的讲解,强调说我们必须明白佛陀的教导是要求我们调伏并且训练我们的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应当向外寻求地狱道,饿鬼道以及其他诸道。所有关于此的教法,都是为了调伏和训练我们的心。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点。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这些不同境界的概念,它们实际上是与我们烦恼情绪或纷扰心绪的修炼有关。所有的教法都是关于如何调伏并且训练我们的内心。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

作为本次开示的总结,阿阇黎再次提到,第二节的经文所讲述的是暇满人身难得。如何使这一生富有意义?通过听闻、思辨、和禅修佛法。如同冈波巴所教,这并不是一个逐一进行的过程,虽然这样做也是好的,但应当是一个融合的修行方式。我们不断在这三种菩萨修行——听闻、思辨、禅修——之间往复进行。

随后阿阇黎带领大家完成本次学习的回向:将我们在此次修行和学习中所积累的任何功德与善行,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