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树与盈月: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五期

在我们的常驻导师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善巧引导下,我们以惯常的止息禅修开始了本次课程。他特别强调了坐姿的重要性——保持身姿端直,既具禅修的规矩,又带着一种放松的心态。此外,我们无需刻意改变呼吸方式,只需自然呼吸,保持觉知即可。他说道:“只需保持觉知。”

三无漏学

在完成禅修练习和开场祈请之后,阿阇黎拉帕策林简要讲解了三无漏学:戒学、定学、慧学。这三者概括了佛陀一切教法的精髓。

这三种修学是菩萨道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治烦恼,尤其是三毒(贪、嗔、痴)。断除三毒是我们在慈悲无畏的菩萨道上修行的关键部分。戒学是对治贪著的法门,定学是用于调伏嗔恚,而慧学则是对治无明或迷惑的妙法。

初学者的自我保护

在理解三无漏学的意义及其与我们烦恼的关系的基础上,阿阇黎拉帕策林由此开始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第五偈颂的讲解。本段偈颂如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这节经文的常见释义是,我们需要远离并避免那些引发我们烦恼的朋友或伴侣。仅仅在他们的身边,就可能激起我们的烦恼情绪,特别是三毒,而三毒是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甚至可能摧毁觉悟的根基。阿阇黎拉帕策林将此比作对某些食物的过敏,无论是花生、鸡蛋、香菜,还是其他任何我们应该避免的东西。同样,作为修行初学者,我们需要通过警觉和远离负面朋友来保护觉悟的种子。

然而,这节经文也有一个深层含义,指的是我们的自我纵容或执著于自我。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如果我们陷入对自我的执著,三毒自然会增加。他通过《大念住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点:

“那个成为执着、嗔恨和无明之根基的坏伴侣,应当被视为一棵毒树。”

虽然“毒树”通常指的是负面朋友,但它也可以作为自我纵容的隐喻。因此,隐含的意义是指减少我们的自我执著,更加敞开自己,关心其他众生。

保持距离的必要性

根据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我们应当避免与负面朋友交往并保持距离的原因有三:

  • 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实现修习佛法的目标,而我们的目标是彻底根除三毒。
  • 如果我们与负面朋友共度时光,我们从事听闻、思维和冥想等修行的能力将会下降,而这些修行是让这次人身具有意义的关键(正如第一颂中所指出的)。
  • 与那些有强烈负面烦恼的朋友为伍,会让我们的慈爱与悲悯之心逐渐消失。

阿阇黎拉帕策林说道,这些正是我们作为菩萨道初修者需要与这些负面朋友保持距离的原因。

化毒药为解药

另一方面,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菩萨或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成就者能够将负面朋友和三毒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就像一个知道如何将蛇毒转化为药物的人一样,菩萨不需要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或远离他们。

然而,他强调,我们必须理解自己是否具备将这种负面影响转化为菩萨道的觉悟。当我们谈论菩萨道时,通常可以说,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寻求彻底的觉醒。阿阇黎拉帕策林说道,或许有人会疑问,放弃负面朋友的教导是否与这一目标相悖。他回答说:“并非如此。能否将负面朋友转化为积极的修行条件,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觉悟程度。所以,根据我们的觉悟,我们要么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么将负面影响转化为正向的能量。”

善行品质如盈月般增长

作为初学者,一旦我们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我们需要什么来培养我们的积极品质,如闻思修,以及慈爱与悲心?阿阇黎说,这在下一节中有所教导: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善知识”(梵语:kalyāṇamitra)是无著贤菩萨所提到的,指的是具有德行的朋友。这位朋友已经培养了积极的品质,或者至少已经修习了三无漏学,具备慈悲、善愿与菩提心。因此,当我们依止这样的朋友时,我们的积极品质就会像盈月一样增长。阿阇黎说:“在与负面朋友保持距离后,我们必须依止一个正面的朋友。一旦找到这样的老师或善知识,就应该把这个朋友看得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贵。”这就是第六段偈颂的教诲。

缩短并终结轮回中的时光

阿阇黎拉帕策林继续问,为什么作者会给出这样的指示?他说,答案在于,在我们所有的财富中,我们最珍惜的是我们的身体。每天,我们都竭尽全力通过衣服、食物和药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个身体,仅仅属于这一生。依靠一位善知识,我们能够终结我们的痛苦。如果还不能完全终结,至少能缩短我们在轮回中的时间。”

阿阇黎指出,这就是为什么诗句中提到:“应当珍惜一位真正的善知识,胜过自己的身体。”他接着解释,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照顾自己的身体。相反,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在于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有许多关于如何用多年时间寻找和评估老师的指导,以及相应的,老师当如何考察学生的教诲,阿阇黎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提议另选时间进一步讨论。然而,他也认为,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善巧之法,尽快识别出我们的善知识。

以此,阿阇黎结束了本次开示。随后我们回向功德,并诚挚地邀请大家下周日再次参加本系列开示。

Karma Rigpai Lhamo译 Ella Peng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