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过舒适人生的一些忠告: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七期

在向诸位道早安后,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拉帕策林邀请我们首先升起觉悟之念:

“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专注安坐

在对坐姿进行简单指导后,阿阇黎重点强调了我们应当如何专注于安坐。他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要求自己丝毫不分心。如果我们时刻以不能分心来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方法本身会成为一种干扰。与此相反,我们仅是试图让心回归自然状态,安住于当下。“当我们充满觉知的安坐于当下,如果思绪受到干扰或者游离开外,我们只需要察觉或者收回思绪,这便足够了。”

皈依后的目标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前七颂。阿阇黎提醒我们上一段偈颂提到了皈依。我们皈依三宝,以佛陀为我们的目标或归宿,以佛法为通往目标的道路,以僧众作为同行的伴侣。

在我们中的一些朋友怀有成就佛果的美好愿景,其他人可能满足于拥有普通人类的一生。对于那些满足于此的朋友,阿阇黎分享到,他们心中应有一种满足感:“我并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么远,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第八颂便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成为一个好人。第八颂如下: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颂》,英译: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译:索达吉堪布

六道何处寻?

本段偈颂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与之相对的上三道则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阿毗达磨》教义详细说明了这些境界存在于何处。然而,阿阇黎再三重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心识中的烦恼或障碍的体现。因此,无需向外寻。

如果那些扰乱心绪的心理状态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经出生在该道的众生所受苦的原因,当它出现在我们的心流中时,我们就在这一刻亲自体验到了那一道。该道就在我们心中。

上三道的苦难

阿阇黎简要概述了导致我们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难,以及我们在上三道中所经历的痛苦:

  • 天道:骄傲是主要的苦难。虽然天神在一生中只体验到幸福,但由于其骄傲和功德耗尽,在生命将尽时,他们会经历巨大的痛苦,并堕入下界。
  • 阿修罗道:嫉妒是主导的折磨。如果我们像阿修罗一样嫉妒,我们也会经历他们因与天神及彼此之间争斗所带来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们对自身、财产和未实现愿望的执着导致了源源不断的不满和痛苦。因此,这个人道也被称为欲界。

阿阇黎解释了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分别以骄傲、嫉妒和欲望为特征。他教导说,当这些烦恼情绪存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对应的某一道之中,从而体验到其中的痛苦。

我们或许已经处于下三道之中

阿阇黎分析了从人道堕入下三道(地狱、恶鬼、牲畜道)的诸多原因,并指出为何当某一道的主要烦恼情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便已经发现自己置身于那一道之中。

  • 地狱道:主导苦难是嗔恨。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心流比作水,嗔恨会使水变得极热或极冷。这便导致我们变得冲动易怒或僵硬愤懑,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满足于生活在人道,则必须避免嗔恨。
  • 饿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啬或贪婪。饿鬼受到无尽的饥渴折磨,但由于他们喉咙狭窄,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吞咽任何东西。同样,我们作为人类可能拥有大量财富财物,但如果我们具有贪婪的心理障碍,那也无外乎就是饿鬼所经历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无明(无知)。虽然动物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受到愚笨和迟钝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这意味着它们不知道应该采纳什么(善行),也不知道应该舍弃什么(恶行),因而承受相应的后果。

与人类不同,这些下三道的众生缺乏应该采纳什么(善行)或舍弃什么(恶行)的概念。即使它们心存善念,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修持善法,摒弃身语意诸恶行。无论何时,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三种主要苦难所带来的痛苦时,便可以说我们已经堕入了与之对应的下三道中了。

谁制造了我们的苦难?

也许现在有些人会想知道是谁制造了下三道的苦难?阿阇黎解释说,苦难并非由谁创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恶行所致。所谓的规则制定者并不存在。这一切完全是由于我们身、语、意所造的非善行为。

阿阇黎进一步补充道,佛陀在经中教导说,由我们的负面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不会消散。“一旦因缘俱足,我们将迟早面对后果。” 这也就是为何第八颂教导我们,“即使身处危及生命的险境”, 任何时候也都不能造下恶业。如果我们造下恶业堕入下三道,便无从知晓何者应采,何者应弃。因此,我们会持续下坠,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也将不断延续,长久深陷于轮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获得美好人生

在结束本次开示时,阿阇黎强调了第八颂的要诀:尽管我们拥有了人身,我们仍时刻处于堕入下三道的风险与恐惧之中,这无非是嗔恨、贪婪和无明等精神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心流中,从而造成相应的痛苦,以及我们因此而做出的负面行为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我们并不以成就佛果作为目标,而是认为拥有人身即已足够,我们应当修持什么?我们应当避免那些烦恼情绪,并且不可以身语意犯下任何恶行。即使是以我们的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阿阇黎鼓励我们,即使只做到10%也会产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结语,阿阇黎感谢诸位的参与,并且带领大家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