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內觀和自他交換

我們如何讓佛法融入自心,並將所學運用於現實生活?如何超越語言文字,將其付諸實踐?在本週日的「大眾禪修」中,我們不僅共同回顧了迄今所學的偈頌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的開示,還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當下覺知

在完成開場祈請後,我們一如往常地從止禪(śamatha)的修持開始我們的修習。這種修習可以讓我們放下過去已發生的一切,不去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透過建立身、語、意的正確姿態,我們將覺知帶入當下時刻。藉此我們可以與內心深處的願望相應——無一例外地,為了一切眾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脫、安樂與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狀態下,我們專心聆聽了迄今所學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每一頌。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義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頌》架構與創作目的

依據法本,以及阿闍黎拉帕策林與阿闍黎喇嘛滇巴嘉參的註疏,並結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於2018年在紐約所傳的教法,我們共同探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結構及迄今所學所有偈頌的宗旨。以下是修習過程中分享的一張幻燈片,展示了我們所討論的內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簡要總結的基礎上,我們強調了幾個要點,並結合法王的教導進行說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時候人們修行多年,卻沒有明顯的進展跡象。他強調,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讓自己的心與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從第一至第七頌所表達的教誨。法王接著說道:

「我們很容易閱讀文字,並且基本理解其意義,但將這些教法應用於現實生活卻更加困難,因為這並不像閱讀那樣簡單。生活並不是那樣簡單明瞭,因為其中混雜著各種事物——好與壞、是與非交織在一起。由於生活複雜且沒有像書本那樣明確的界限,我們需要花時間運用我們的分析思維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開放的書,因此我們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觀察身邊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

成為勇猛諸菩薩

更加仔細的閱讀第十至十四頌,即阿闍黎拉帕策林上週臨近尾聲時所講解的內容,我們進一步思考了將「平等安住」與「後得智慧」兩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禪修與後禪修實踐的結合。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闍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導我們,這些偈頌中的表達雖然易於理解,但要將其付諸實踐卻格外困難。這些偈頌還表明,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薩道,就應該遠離對世間八法的執著,不應專注於享樂與痛苦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道的修行確實是困難的:

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而這種勇氣與信心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漸進的訓練培養起來的。並不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變成勇猛的菩薩。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嚴格的訓練和學習的過程。」

透過修持自他交換法訓練我們的心意識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無著賢菩薩提到了自他交換法(Tonglen)修法,阿闍黎拉帕策林和阿闍黎喇嘛滇巴也對此進行了講解。在我們的修行課程接近尾聲時,我們進行了這種修法,作為訓練菩提心的一種方式。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看到並感受到所有眾生都值得被關愛,因為他們同樣尋求幸福而不願受苦,那麼我們便能培養起真正的願菩提心——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以減輕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透過觀想,並藉助呼吸的起伏,我們可以深深地與關愛他人的發心相融合,無論是在座上還是座下。這不僅包括我們身邊親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們覺得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或者那些我們認為是導致我們曾經或當前所面臨不愉快境遇的源頭的人。

珍視他人,負其苦難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所做的一切和所處的每個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訓練我們的心意識。我們可以透過問自己一些問題來檢查自他交換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覺到自己減少了對世間八法的執著?我是否更能承擔他人的過錯與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於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無論進步多麼微小,我們都應該尋找進步的跡象,以確保我們的修行是正確的。

在我們本次修行課程結束時,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換法時,我們可以如此發願:「願我能比珍愛自己更愛惜他人;願我能代替他們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們迴向功德並祝願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一週後,喇嘛爾松誠摯邀請諸位下週日繼續聆聽阿闍黎拉帕對接下來偈頌的開示,繼續修行,成為勇猛諸菩薩。

噶瑪巴千諾!

修行勿待: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期

在我們的常住導師阿闍黎拉帕策林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以禪修練習開始了本期的學習。從升起證悟發心開始,他進行了簡短的指導開示:「無論我們從此修行中獲得何種善妙功德,願其成為我與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種子。在保持身體姿勢舒適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不施加任何壓力地,以對當下這一刻的清明覺知來禪修。如果不能放鬆下來,則會變成一種阻礙。」所以,「放鬆下來」,阿闍黎說道,「僅僅是保持覺知即可。」

禪修過後:面對世間

上週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所教授的第十一段偈頌,著重於在禪修定力(深度集中狀態)中修習「同受同施」(給予與接受)的修行。從第十二頌起,接下來的十段偈頌是關於禪修之後的修行或之後的成就: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中譯 索達吉堪布)

禪修後的修行,從我們從禪修中起身、面對現實世界的那一刻便開始:無論是工作、家庭、朋友,還是為 KC16 工作。這裡無著賢菩薩所指出的修行,是將承受損失納入修行之路。

透過迴向更加接近證悟

阿闍黎拉帕指出,前兩句非常具有深意。這段偈頌講的是那些奪走我們財富的人,他們有著強烈的欲望,但這其實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或許欲望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種欲望,並不斷地試圖為自己累積事物。

如此的後果便是,如果有人偷走了我們所累積的,我們通常會以憤怒情緒應對並且試圖報復。當我們這樣做時,阿闍黎指出,我們與偷走我們財富的人無異。「那樣不會使我們成為菩薩。」

與此相反,菩薩所做的則是將自己的一切——身體、財富以及所有功德——迴向給這個人,並祈願他的惡業不會成熟,且願他出離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這樣迴向,將使我們更接近圓滿的證悟,」阿闍黎說道。

讓迴向更有意義

阿闍黎談到,你可能會有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我為何要用善良而不是懲罰來對待這個人?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的身體、財產和累積的福德都迴向給他/她?」阿闍黎繼而說到,我們所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此,有兩種方法可以供我們參考。

一種思維方式是,由於我們自無始以來流轉於輪迴之中,一切眾生在過去世中或多或少都曾以某種方式利益過我們,或者,我們在某一世可能曾從此人處偷得財物。另一種思維方式是,此人實際上並無真正的自由或自主權,因為他受煩惱情緒,尤其是貪欲的驅使,才被迫犯下惡行。 這就如同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中所舉的比喻:若有人以棍棒擊打我們,我們通常會對此人心生嗔恨。然而,若深入觀察,此人(或盜賊)實則如同那根棍棒一般,真正主導行為的乃是其內心強烈的貪欲(煩惱)。此人並非真正行為自主,而是被強烈的貪欲所驅使。

無論如何,這都展現了為何因為盜賊而惱怒是毫無意義的,相反,應當對其保持善良且迴向一切。在迴向時,重要的是要帶著上述其中一種見解。如果僅僅想着「我把這個給你」,那麼我們的迴向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放下

在上一偈頌中,阿闍黎拉帕提醒我們,無著賢菩薩已經教導了我們,在死亡時帶不走任何人或物,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非常珍惜的身體。因此,佛子會放下對今生的執著;但我們所累積的善業又該如何處置呢?

作為一個佛法初學者,我們在談論累積福德是為了培養對修習佛法的興趣,並且愉悅心靈——就如同我們玩遊戲以及向孩子們展示各類藝術形式來使其獲得教育一樣。如此一來,我們認為自己將會得到某種回報。這實際上是利用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於累積。

「然而,」我們的常住導師教導道,「當我們修行佛法時,並沒有什麼可累積的,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放下。透過這樣做,我們將了悟空性,最終成就證悟。」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在累積,也沒有什麼可被累積。因此,我們應當放下,並將一切迴向給眾生。

即刻開始修行

總結來說,無著賢菩薩在這段偈頌中的主旨是什麼呢?是關於那個偷走我們一切財富財產的人嗎?「並非如此。」阿闍黎拉帕說道。

「這裡所指出的主要思想和修行,是關於我們執著、珍惜並依戀自己的身體、財富以及三世的所有功德。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放下的。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這些,它們將成為我們獲得佛果的障礙。」

「此外,」阿闍黎拉帕策林補充道,「我們不應等到被強烈欲望驅使的人來奪走我們的財富時,才開始放下。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修習放下我們的身體、財富和功德。」雖然完全且直接地實踐,真正地將這些東西給他人,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沒有小偷來臨之前,減少我們的執著,減少對事物的執念。「請不要等到有人來強迫你去修行。我們應該立即開始修習。」阿闍黎拉帕策林總結道。

在以上結語後,我們以迴向功德結束了本次開示。

把握機會,擁抱生命的意義:大眾禪修 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二期

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第二期開始前,阿闍黎拉帕策林恭請諸位同修一起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並静坐修持止禪

根基:誠摯的慈悲之心

在完成止禪練習後,正式開始本次《佛子行三十七頌》學習前, 阿闍黎指導我們這部經典闡述了大乘佛法的修行道路。修持大乘佛法意味著尋求徹底的覺悟或成就圓滿的佛果,以此解脫自己及一切有情眾生。

正如佛祖釋迦牟尼在經文中所教導地,通往這一境界的唯一方法是慈悲與愛心。二者是修持其他任何法門的唯一基礎。什麼是誠摯的慈悲之心?阿闍黎援引其上師竹慶本樂仁波切的解釋:「 (慈悲之心)是一種真誠的關懷和願意在必要時付出自己的一切,以消除有情眾生之苦。」 (引自: https://www.shambhala.com/snowlion_articles/entering-the-trainings-in-compassion/)

這種利他心是菩薩道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基礎。繼上週討論的兩句開篇頌文之後,我們開始研習第一種修行的頌文:暇滿人身難得,必當把握良機。

暇滿人身:稀有之機

這段頌文在兩行文字中指出了第一種菩提道修行是關於暇滿人身難得:

「已獲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解釋說,根據這部經典,一個人類的出生本身並不完全被視為珍貴難得。只有當具備解脫自己和諸有情眾生脫離輪迴的潛力或能力時,才算得上珍貴。這與經典中提到的「閒暇與圓滿」相關,這些內容在《解脫寶鬘論》中由岡波巴大師開示。現在,阿闍黎說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修行佛法的機會——不僅是為了自己渡過輪迴之海,還如同「大船」的比喻,能夠容納許多其他有情眾生共渡。

將我們所擁有的暇滿人身視為幫助自己和他人從痛苦中解脫的機會,意味著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它。為什麼?因為這個機會難得而易失,誰知道我們何時還能再次擁有這樣的良機?因此,對於一個具備誠摯的慈悲之心——菩提心的人來說,問題就變成了:我們該如何把握這個機會呢?

把握機遇還是錯失良機

阿闍黎解釋說,這首偈頌的最後兩句向我們揭示了如何把握這一難得的機會,從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己和一切眾生:

「日日夜夜不懈怠,聞思修持佛子行」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在開示中提到,「無散亂」指的是一種輪迴中的懈怠形式。這種懈怠可能表現為無所作為,也可能是沉溺於身、語、意的非善行為。當這種輪迴的散亂成為習慣時,我們可能會墮入三惡道或痛苦的境界。一旦墮入這些境界,我們將在那裡停留很長時間,無法獲得珍貴人身所需的「暇滿資糧」。這就意味著,機會叩響了門,但我們錯過了它。

經文中提到要「日夜」無散亂地修行。難道這意味著我們完全不能休息嗎?阿闍黎對此分享說,他認為經文的意思可能並非如此,而是建議我們要持續不斷地精進努力。

因此,為了實現自身與其他眾生從輪迴之海中解脫的目的,菩薩道修習者該如何做?作者在文中明確教導我們應當聽聞,思維,以及禪修。阿闍黎在此強調了聞思修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聆聽或學習佛陀在經典中的教法,以及大德們的註釋和論典,這能幫助我們消除無明黑暗。然而,我們不能僅止步於此。正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我們應像金匠檢驗黃金那樣,通過加熱、切割和摩擦來驗證其真實性。同樣,我們通過思維和深入研討佛法,來消除任何疑惑和含混之處。

最後,我們要進行禪修。阿闍黎分享道,我們經常聽到禪修的重要性,雖然禪修確實重要,但關鍵還是要明白禪修的核心意義:「將通過聽聞和思維所得的理解付諸實踐,將我們所學或所修的內容內化,這才是禪修的真諦。」

阿闍黎評論道,總而言之,要從輪迴的苦海中解脫自己和其他眾生,實現這一偉大責任,我們需要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來實現。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

擁抱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會探尋生命意味著什麼,或者生命的目的又是什麼。阿闍黎說這段經文解答了這些疑問。與其追問生命的意義與目的,我們其實可以問:「如何使生活充滿意義,並賦予它一個目標?」 這一問題在本段經文中是這樣回答的: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佛法教義,並修行菩薩道——即大乘之道

前面我們提到的閒暇與圓滿指的是八閒暇與十圓滿。其中提及了欲界中各種類型的投生,從地獄眾生一直到天界的天人 雖然現代科學已經帶領我們已經發現了像火星和土星這樣的行星,但卻沒有找到地獄道、餓鬼道等類似的存在。因此,許多人詢問阿闍黎這些界如果確實存在,它們究竟在哪裡。

《解脫寶鬘論》以及《俱舍論》中詳細講述了這些界位於何處。然而,阿闍黎指出如果試圖將這些當作具體的實在境界去尋找,就會誤解其真正的意義。這些經典都指出,我們投生到特定的境界,是由特定的煩惱(kleśa,指擾亂情緒或心理障礙)所致。例如,由於強烈的嗔恨,我們會墮入某種地獄道。「我們不需要真正投生到地獄道才能理解它。每當我們經歷類似強烈嗔恨這樣的煩惱時,地獄界就在那里,在我們自身之中。」 這種煩惱不僅會燒傷自己,還會傷害他人;因此,我們無需到別處去尋找這些境界——它們就在我們自身的體驗之中。

阿闍黎繼續他的講解,強調說我們必須明白佛陀的教導是要求我們調伏並且訓練我們的心。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不應當向外尋求地獄道,餓鬼道以及其他諸道。所有關於此的教法,都是為了調伏和訓練我們的心。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要點。所以,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些不同境界的概念,它們實際上是與我們煩惱情緒或紛擾心緒的修煉有關。所有的教法都是關於如何調伏並且訓練我們的內心。這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點。

作為本次開示的總結,阿闍黎再次提到,第二節的經文所講述的是暇滿人身難得。如何使這一生富有意義?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佛法。如同岡波巴所教,這並不是一個逐一進行的過程,雖然這樣做也是好的,但應當是一個融合的修行方式。我們不斷在這三種菩薩修行——聽聞、思維、禪修——之間往復進行。

隨後阿闍黎帶領大家完成本次學習的迴向:將我們在此次修行和學習中所積累的任何功德與善行,迴向給一切有情眾生。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

Fourth Story Update: James Gimian Shares His [Video] Recollections About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

“The 16th Gyalwang Karmapa seldom gave Dharma teachings through words but taught intensively through physical gestures and tamed beings through his mere presence. One of his major activities was to liberate all those who saw him … so there is undoubtedly great value in any visual connection made with him.”*

— His Holiness the 17th Gyalwang Karmapa

During this difficult time of the global coronavirus pandemic, we can find solace and inspiration by seeing images, watching videos, and perhaps recalling one’s own experience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 His spontaneous and joyous actions benefited beings wherever and in whatever way conditions permitted, despite any obstacles. 

We are pleased to present a way to visually connect with the 16th Karmapa by sharing photographs and videos about him. Contemplating his life and the lives of other lineage masters can benefit our mind stream and help us find the courage to open our hearts as we move through distressing times. When we benefit ourselves in this way, we are better equipped to support other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We hope these offerings about His Holiness are indeed uplifting and an inspiration for yourself, your family, friends, colleagues and communities. We will soon include new ways to share acts of kindness so that those positive actions may ripple outward to be felt far and wide.  

This week’s video features James Gimian, who first became involved with Buddhism in 1972, as a student of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Two years later, he held a lead role during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first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ten day Dharma Festival in San Francisco, in 1974. In the video interview Mr. Gimian, who is the publisher of Mindful Magazine, describes how His Holiness was a vital catalyst for introducing Buddhism to the West by facilitating “the diaspora of the teachings coming to the west.” 

Knowing that His Holiness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blossoming of Buddhism in Western culture, Mr. Gimian also recognizes how the Stupa in Wadsworth, in the Heartland of America, will serve as “ground zero for the dharma becoming deeply rooted in North American soil.” 

The story of His Holiness’ positive influences on those who cared for him at the end of his life in Illinois, reminds us of the power we all have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thers and vice versa. It made us think with tremendous gratitude and prayers for the safety of the millions of brave and selfless pandemic healthcare workers around the world. We can also follow His Holiness’ example and express gratitude, kindness, joy, generosity, and compassion in our everyday interactions regardless of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 We can be the positive change we all long for.

We give great thanks to everyone who has generously donated to help bring this vision to fruition by supporting our campaign for the Stupa. While the campaign will continue through June, we understand that making a donation is not possible for many at this time. Should you be able to give or feel moved to support the campaign at any point, your gif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

We wish you all good health and well being, and look forward to sharing more about His Holiness with you next week.

*Excerpted from Dharma King: The Life of the 16th Karmapa in Images

James Gimian shares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Holiness the 16th Karmapa’s visits to North America. Video produced by Sam Scoggins. (Click on photo to view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