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五 何以息苦?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内观和自他交换

我们如何让佛法融入自心,并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如何超越语言文字,将其付诸实践?在本周日的“大众禅修”中,我们不仅共同回顾了迄今所学的偈颂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的开示,还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当下觉知

在完成开场祈请后,我们一如往常地从止禅(śamatha)的修持开始我们的修习。这种修习可以让我们放下过去已发生的一切,不去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通过建立身、语、意的正确姿态,我们将觉知带入当下时刻。藉此我们可以与内心深处的愿望相应——无一例外地,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追求真正的解脱、安乐与幸福。

在保持上述身心安住状态下,我们专心聆听了迄今所学的《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每一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偈文的熟悉程度,也能更容易地理解其中义理。

斟酌《佛子行三十七颂》架构与创作目的

依据法本,以及阿阇黎拉帕策林与阿阇黎喇嘛滇巴嘉参的注疏,并结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鄔金欽列多傑于2018年在纽约所传的教法,我们共同探讨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结构及迄今所学所有偈颂的宗旨。以下是修习过程中分享的一张幻灯片,展示了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梗概。

Partial overview of Ngulchu Tokmé’s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purposes of the verses based on commentary up to verse 14.

超越文字本身

在简要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几个要点,并结合噶玛巴法王的教导进行说明。例如,法王提到,有时候人们修行多年,却没有明显的进展迹象。他强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心与前行修法相融合或深入。”这指的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从第一至第七颂所表达的教诲。法王接着说道:

“我们很容易阅读文字,并且基本理解其意义,但将这些教法应用于现实生活却更加困难,因为这并不像阅读那样简单。生活并不是那样简单明了,因为其中混杂着各种事物——好与坏、是与非交织在一起。由于生活复杂且没有像书本那样明确的界限,我们需要花时间运用我们的分析思维和智慧。生活不是一本开放的书,因此我们需要超越文字本身,观察身边周遭正在发生的事情。”

成为勇猛诸菩萨

更加仔细的阅读第十至十四颂,即阿阇黎拉帕策林上周临近尾声时所讲解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思考了将“平等安住”与“后得智慧”两者修行融合的重要性,亦即禅修与后禅修实践的结合。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座上修”和“座下修”。

正如阿阇黎拉帕策林多次所分享的,法王教导我们,这些偈颂中的表达虽然易于理解,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却格外困难。这些偈颂还表明,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修行菩萨道,就应该远离对世间八法的执着,不应专注于享乐与痛苦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菩萨道的修行确实是困难的: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这种勇气与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渐进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并不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大乘佛法,就能立刻变成勇猛的菩萨。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训练和学习的过程。”

通过修持自他交换法训练我们的心意识

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无著贤菩萨提到了自他交换法(Tonglen)修法,阿阇黎拉帕策林和阿阇黎喇嘛滇巴也对此进行了讲解。在我们的修行课程接近尾声时,我们进行了这种修法,作为训练菩提心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所有众生都值得被关爱,因为他们同样寻求幸福而不愿受苦,那么我们便能培养起真正的愿菩提心——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以减轻他人所遭受的一切痛苦。

通过观想,并借助呼吸的起伏,我们可以深深地与关爱他人的发心相融合,无论是在座上还是座下。这不仅包括我们身边亲近的人,也包括那些我们觉得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那些我们认为是导致我们曾经或当前所面临不愉快境遇的源头的人。

珍视他人,负其苦难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所做的一切和所处的每个境遇都融入修行之路,深入训练我们的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检查自他交换法的修持:我是否感觉到自己减少了对世间八法的执着?我是否更能承担他人的过错与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我能把他人置于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无论进步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寻找进步的迹象,以确保我们的修行是正确的。

在我们本次修行课程结束时,以及每次修持自他交换法时,我们可以如此发愿:“愿我能比珍爱自己更爱惜他人;愿我能代替他们承受其所受之苦。”

在我们回向功德并祝愿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一周后,喇嘛尔松诚挚邀请诸位下周日继续聆听阿阇黎拉帕对接下来偈颂的开示,继续修行,成为勇猛诸菩萨。

噶玛巴千诺!

关于如何过舒适人生的一些忠告: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七期

在向诸位道早安后,我们的常驻老师阿阇黎拉帕策林邀请我们首先升起觉悟之念:

“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专注安坐

在对坐姿进行简单指导后,阿阇黎重点强调了我们应当如何专注于安坐。他解释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要求自己丝毫不分心。如果我们时刻以不能分心来给自己施加压力,这种方法本身会成为一种干扰。与此相反,我们仅是试图让心回归自然状态,安住于当下。“当我们充满觉知的安坐于当下,如果思绪受到干扰或者游离开外,我们只需要察觉或者收回思绪,这便足够了。”

皈依后的目标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中的前七颂。阿阇黎提醒我们上一段偈颂提到了皈依。我们皈依三宝,以佛陀为我们的目标或归宿,以佛法为通往目标的道路,以僧众作为同行的伴侣。

在我们中的一些朋友怀有成就佛果的美好愿景,其他人可能满足于拥有普通人类的一生。对于那些满足于此的朋友,阿阇黎分享到,他们心中应有一种满足感:“我并不渴望成就佛果,也不想走那么远,我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第八颂便教导我们如何保持这种状态,并且成为一个好人。第八颂如下: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引自《佛子行三十七颂》,英译: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译:索达吉堪布

六道何处寻?

本段偈颂提到的是下三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与之相对的上三道则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阿毗达磨》教义详细说明了这些境界存在于何处。然而,阿阇黎再三重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六道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心识中的烦恼或障碍的体现。因此,无需向外寻。

如果那些扰乱心绪的心理状态是出生在某一道中以及那些已经出生在该道的众生所受苦的原因,当它出现在我们的心流中时,我们就在这一刻亲自体验到了那一道。该道就在我们心中。

上三道的苦难

阿阇黎简要概述了导致我们出生在上三道的主要苦难,以及我们在上三道中所经历的痛苦:

  • 天道:骄傲是主要的苦难。虽然天神在一生中只体验到幸福,但由于其骄傲和功德耗尽,在生命将尽时,他们会经历巨大的痛苦,并堕入下界。
  • 阿修罗道:嫉妒是主导的折磨。如果我们像阿修罗一样嫉妒,我们也会经历他们因与天神及彼此之间争斗所带来的相同痛苦。
  • 人道:欲望是首要痛苦。我们对自身、财产和未实现愿望的执着导致了源源不断的不满和痛苦。因此,这个人道也被称为欲界。

阿阇黎解释了为何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分别以骄傲、嫉妒和欲望为特征。他教导说,当这些烦恼情绪存在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处于对应的某一道之中,从而体验到其中的痛苦。

我们或许已经处于下三道之中

阿阇黎分析了从人道堕入下三道(地狱、恶鬼、牲畜道)的诸多原因,并指出为何当某一道的主要烦恼情绪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便已经发现自己置身于那一道之中。

  • 地狱道:主导苦难是嗔恨。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心流比作水,嗔恨会使水变得极热或极冷。这便导致我们变得冲动易怒或僵硬愤懑,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因此,若是满足于生活在人道,则必须避免嗔恨。
  • 饿鬼道:主要折磨是吝啬或贪婪。饿鬼受到无尽的饥渴折磨,但由于他们喉咙狭窄,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吞咽任何东西。同样,我们作为人类可能拥有大量财富财物,但如果我们具有贪婪的心理障碍,那也无外乎就是饿鬼所经历的痛苦。
  • 牲畜道:首要痛苦是无明(无知)。虽然动物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它们都受到愚笨和迟钝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这意味着它们不知道应该采纳什么(善行),也不知道应该舍弃什么(恶行),因而承受相应的后果。

与人类不同,这些下三道的众生缺乏应该采纳什么(善行)或舍弃什么(恶行)的概念。即使它们心存善念,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修持善法,摒弃身语意诸恶行。无论何时,如果我们经历了这三种主要苦难所带来的痛苦时,便可以说我们已经堕入了与之对应的下三道中了。

谁制造了我们的苦难?

也许现在有些人会想知道是谁制造了下三道的苦难?阿阇黎解释说,苦难并非由谁创造,非神也非魔。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恶行所致。所谓的规则制定者并不存在。这一切完全是由于我们身、语、意所造的非善行为。

阿阇黎进一步补充道,佛陀在经中教导说,由我们的负面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不会消散。“一旦因缘俱足,我们将迟早面对后果。” 这也就是为何第八颂教导我们,“即使身处危及生命的险境”, 任何时候也都不能造下恶业。如果我们造下恶业堕入下三道,便无从知晓何者应采,何者应弃。因此,我们会持续下坠,我们所遭受的痛苦也将不断延续,长久深陷于轮回苦海中。

菩提道修行获得美好人生

在结束本次开示时,阿阇黎强调了第八颂的要诀:尽管我们拥有了人身,我们仍时刻处于堕入下三道的风险与恐惧之中,这无非是嗔恨、贪婪和无明等精神痛苦存在于我们的心流中,从而造成相应的痛苦,以及我们因此而做出的负面行为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我们并不以成就佛果作为目标,而是认为拥有人身即已足够,我们应当修持什么?我们应当避免那些烦恼情绪,并且不可以身语意犯下任何恶行。即使是以我们的生命为代价。”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做到这些是十分困难的,阿阇黎鼓励我们,即使只做到10%也会产生巨大的功德。以此结语,阿阇黎感谢诸位的参与,并且带领大家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