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正道: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二十期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是否在菩萨道上不断前进?在讲解最后几颂的同时,阿阇黎拉帕策林也分享了一些总体性的思考,引导我们如何将无著贤菩萨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真正落实于实修。

不动念的止禅

我们心中系念着无量众生,无有远近,无论是眼前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我们以此发心开始了止禅的修行,并生起了觉醒之心——菩提心。即便我们此刻所能做到的,仅仅是轻轻触及那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解脱的发心,这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功德与意义。

怀着这一发心,我们强调以温和的觉察来观察自心的流动,而不是去参与、追随那些念头。通过轻柔地将觉知带回到身体、呼吸,或周围的空间,我们能够放慢节奏,逐渐安住在当下。当这种安住与我们的发心结合时,便为聆听与思惟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减少我执

无论我们是从三藏(律藏、经藏、论藏)与三学(戒、定、慧)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六度波罗蜜多的角度来理解,佛陀的教法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生起智慧,断除我们相续中根本的迷惑。

这种迷惑表现为对“我”的执著,即我执。这正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本,而三毒又进一步生起八万四千烦恼。正因如此,阿阇黎解释说,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视为对治每一种烦恼的良方。

无著贤菩萨指出的最后一项修行,是所有修行的圆满,其究竟目的在于:断除对三轮的分别执著——这种执著导致了自利之心与对自我的执取。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成就无我的智慧。无论哪一种修行,只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我执,那就是在走向正确的方向。但如果我们的修行反而加深了我执,那我们可能就偏离了正道。”

阿阇黎拉帕提及一则由大成就者噶举祖师冈波巴所教导的开示:若不以契合法义的方式修行佛法,就有堕入恶趣的危险。在这样的提醒之后,我们的常驻老师引领我们进入了无著贤菩萨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颂》的最后几颂。

佛法不是摆设

结语四偈的第一段如下: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点非常明确:无著贤菩萨指出,他所教导的这些修行方法并非出自个人的创见,而是依循佛陀释迦牟尼的教法,以及印度诸大德所造的经典而来。因此,正如阿阇黎所说,这部教义不是用来摆在茶几上当装饰的佛法。

无著贤菩萨的下一段偈颂如下: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阿阇黎解释道,由这一颂我们可以明白,无著贤菩萨所依止的是佛陀的直接教导以及诸位圣者大德的注释论典。他们所传的,都是同一佛法:调伏与训练自心之道。依循这些教导,无著贤菩萨尝试将其完整地汇集于这三十七颂之中,指出佛子们的修行之路。

宏愿于心,稳步前行

与上一颂相似,无著贤菩萨在接下来的偈颂中也表达了自己深知自身能力有限的这一点: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阿阇黎指出,我们有时可能会对自己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产生信心。然而,除了诸佛与诸菩萨之外,我们对于他人的利害取舍和内心倾向几乎毫无了解——更不用说一切众生了,而这些众生的数量在教法中被喻为广大如虚空一般。

阿阇黎继续说道,无著贤菩萨深知自己的局限,因此在文中提及他只是尽自己所能来描述佛子的修行方式。由于这三十七颂中或许存在“前后矛盾”或“言之无关”之处,他谦逊地祈请诸佛菩萨予以宽恕。

就像无著贤菩萨那样,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局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怀有广大的愿景或崇高的发心。毕竟,在菩萨道上,我们所追求的正是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然而,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重要的是,我们要持续向目标靠近,脚踏实地地前行。这才是我们修行应有的方式。

修持智慧与慈悲

无著贤菩萨以回向结束全文: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在这一颂中,阿阇黎指出,无著贤菩萨所描述的,既有胜义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心——分别对应智慧与方便(或慈悲)。

由于圣者观音菩萨圆具这两种功德,因此他“不住于生死与涅槃的两边”。正因如此,无著贤菩萨在文末发愿:愿此文,以及所述的佛子之修行,能成为一切众生成就如观音菩萨般境界的因缘。

取得进展

在我们圆满讨论这部教义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晰的是:我们的修行归根结底是在培养两种核心品质——智慧与慈悲。换句话说,我们被鼓励去培育世俗菩提心(慈悲)与胜义菩提心(智慧)。当然,我们可能无法立刻完全投入这些修行,或立刻证得其成果。

阿阇黎也为自己的讲解中若有引发困惑之处表示歉意,并由衷地希望我们对无著贤菩萨这部论典的学习,能真实地帮助我们在菩萨道上稳步前行,一步一步地不断进步。

虽然我们会在下次课程中进行问答环节,但在祈愿中我们圆满了对法本的学习,并将修行所积聚的功德回向。

寻找我们的解脱之路 :大众禅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颂》开示 第十九期

虽然佛陀所传的教法中有种种不同的修行方法与道路,阿阇黎拉帕策林指出,它们的目的却无二——皆为证得佛果。那么,在菩萨的无畏之道中,禅修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智慧的修持又应当如何理解?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二十九与第三十颂中对此予以解释。

止禅:放下抗拒

在止禅修持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发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实解脱与安乐而修行,并认真地调整身体的坐姿。在本次课程中,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出现在感官中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看似外在的事物,还是内在的体验。

在止禅修持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我们都不应抗拒。换言之,我们接纳、容许一切浮现于心中的内容,并将注意力带回当下这一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得以调伏与训练内心,进而圆满菩萨所修的诸波罗蜜行。

三乘教法:殊途同归

作为佛法修行者,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教法与修持方式,有时甚至看起来彼此矛盾。然而,对此阿阇黎强调:“无论传授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其本意都是一致的。” 这在释迦牟尼佛于诸经典所说的话中得以明确表达:

“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这是三乘——小乘、大乘与金刚乘——所共同依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这三者在侧重点、见解及修持方法上又各有不同:

  • 在小乘的道路上,修行的重点在于自身从轮回苦中解脱。
  • 在大乘的道路上,我们不但寻求自身的解脱,更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证悟。
  • 在金刚乘的道路上,证悟被教导为自身早已具足的品性,并非将来才可成就的。其修行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认出并显现这一本性?

因此,虽说修行的究竟目标相同,但所依的方法各异,因而所行之道也有所不同。

止禅Samatha内观Vipasyana

在建立了这一理解的基础上,阿阇黎接着引导我们进入无著贤菩萨《佛子行三十七颂》的第二十九颂,其中写道: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英译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颂导引 中译 索达吉堪布)

这一颂所阐明的是第五度——禅定波罗蜜多。虽然三乘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禅修法门,但大体上都可归纳为两类:止禅内观。阿阇黎结合梵文术语的词源意义,对此作了如下解释:

  • 止禅或称禅定寂静,是指我们不为外境所扰——如色、声、香等外在对象,也不被内在烦恼情绪所牵动。虽然我们平时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内心,但当真正开始修习止禅时,才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心的运作与本质。通过持续练习,即使每天只有五到十分钟,我们也能逐渐提高专注力,安住于寂静安稳的状态之中。
  • 所谓“内观”这一修法,指的是我们开始对现实进行分析。例如我们眼睛所见的笔等感官对象,是否本质上真实存在、独立成立?若我们细致观察,便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如表面所显那般真实。我们将会意识到,一切现象皆依他而生,彼此依存;我们所赋予它们的名称,不过是心识的假立而已。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称之为“笔”的事物——无论它长或短,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心中所界定的敌人、朋友,甚至包括“自己”。

在三乘当中,以上两类禅修都需兼修并行,不可偏废。

四无色定

将止禅与内观相结合,能够逐步提升我们内心的专注力,使心长时间安住于同一对境而不动。通过这样的修持,便能趋入无著贤菩萨所提及的四无色定。这些是禅定吸收(深定)中的专注境界,在其中,我们对现象的感知方式已异于寻常:

  1. 空无边处定;
  2. 识无边处定;
  3. 无所有处定;
  4. 非想非非想处定。

尽管修习止禅内观能够引导我们趋入这些更高层次的禅定境界,阿阇黎特别强调:这些仍属于苦的世间,尚未超出轮回。菩萨的修行,则是更进一步,彻底超越生死轮回。正因如此,无著贤菩萨才写道:“远离四处无色心,修习禅定佛子行。”

智慧Prajñā修持前行

在下一颂——第三十颂中,无著贤菩萨指出了第六也是最后一度:般若,即智慧或胜义智。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虽然般若(智慧)被教导为最重要的波罗蜜多,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但阿阇黎指出,这一颂说明:若无禅修,智慧便无从生起。因此,他说,我们可以将禅修视为智慧生起的前行与准备,是不可或缺的修持。

此外,正如在先前的课程中所指出的,要使禅修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圆满精进;而精进则有赖于安忍的修习;安忍又依于持戒;在持戒之前,更须从布施开始修行。因此,智慧的生起依赖于前面所修的五种波罗蜜多。阿阇黎说道:“若无这五度作基础,我们将无法证得智慧。”

超越三轮

以此方式理解佛子的修行,第三十颂关于般若的后两句也揭示了佛法修持的根本目的:证得无我智慧。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何谓“三轮”。阿阇黎以相互连接的锁链为喻,说明三轮如同将我们囿于轮回的因,三轮本质上源于深深串习的分别心——执着于一个真实存在的“我”。由此产生三个层面:能行者、所行法与所缘境。例如,在修习布施时,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给予者”(能行者),行为是“布施”(所行法),而对方则是“受施者”(所缘境)。

对这三轮的分别执著,正是我们在智慧的修持中所要放下的。阿阇黎说道:“这正是我们要超越、要舍弃的。”他接着说:“智慧的修行,就是舍弃三轮的修行。若我们仍执著于三轮,就会继续被系缚在轮回之中,这就如同迷失在一座迷宫里。”因此,智慧的修持可以理解为:找到通出轮回之迷的道路。

阿阇黎以对诸位同修的感谢作为本次课程的结束。他祝愿大家度过美好的一天并且诚挚地邀请大家下周日继续一同学习。之后,我们回向本次学习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