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盡在你我掌中: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十四期

在祝願線上和線下參加本次學習的各位早安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繼續指導我們進行禪修以及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示。在閱讀第十八和第十九頌後,我們應當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將得與失引入我們無畏的慈悲修行之路?

菩薩的勇猛誓願

修持止禪的一部分,是時刻與菩提心相應 —— 即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的利益而發願實現證悟。在本次課程伊始,我們的常住導師特別強調了這一發心的勇猛特性及其重要意義。之所以稱之為「勇猛」,是因為我們敞開心胸接納一切眾生。我們帶著感恩之心這樣做,因為自無始以來,他們曾以種種方式在輪回中利益過我們。
這其中的重要性,也在第十八頌中得到了體現:

貧窮恆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指出,「永不退轉」指的正是永不喪失菩提心——覺醒之心。為什麼這一點如此重要?他說道:「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利益眾生的發心,我們就無法將困苦與痛苦引入我們的修行之中。」

「為什麼是我?」並非問題本源

通常,當我們面對如本頌中所指出的種種困境時,我們往往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總是發生在我身上?」接著,我們通常會指責他人,或對外在世界心生怨氣。然而,作為一名佛法修行者,我們應當反問自己:「這對我自己以及他人實現證悟的因緣是否有助益?」與我們的習慣相反,我們應學習善用逆境。因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將痛苦、困苦,乃至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納入修行之道?我們如何在修行中善加利用這些經驗?

證悟之養分

大乘經中,佛陀以牛糞為喻,闡明了「將一切境遇納入修行之道」的觀念。就如同農人以牛糞滋養田地,菩薩亦將一切境界——無論多麼艱難困苦——視為增上緣,轉化為修行資糧,進而邁向圓滿遍知之佛果。

如果他人沒有遭受此類困境怎麼辦?我們不應過多思慮他們擁有我們所缺乏的,而應記住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他們的福祉。我們希望他們從一切困苦與不適中解脫出來。為了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我們將一切困難帶入修行之道,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困境,也包括他人的困境,帶著我們「永不退轉的」菩提心做到以上。

雖然這無疑不是一項容易的修行,但阿闍黎強調,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逐漸地能夠將所遇到的挑戰納入修行之道,並學會用我們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財富與名望

第十八頌講的是將所失納入修行之道,而第十九頌則講到了所得。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寫道:

眾人恭敬遍榮譽
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
無有驕傲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英譯 克里斯托弗·史塔格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頌提到了傳統佛教教義中的財神——多聞天王。然而,阿闍黎分享道,我們也可以簡單地想到當今世界中的富人。不論我們想到的是誰,無論那個人多麼富有,這一頌所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無常的。

事物的無常本性不僅適用於物質財富,也同樣適用於無著賢菩薩在這一頌中所指的其它內容,比如享有名譽、受人尊敬等。這並不難理解。我們可以找到無數例子:曾經擁有過很多的人,後來卻又失去了一切。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事物本質是壞的,而是意味著它們本身沒有實質性的存在。

這些對於我們修行者意味著什麼呢?如果我們獲得了一些聲譽和財富,我們可以感恩這一切。然而,通過以正念和清明覺察對待這一切,我們能夠保持對這些事物無常本性的覺知,並培養知足常樂的心態。

膨脹的自我

正念與清醒覺察(或內省)的利益在於,它能防止我慢在我們的心續中生起。阿闍黎拉帕教導說,我慢可以比作一個氣球:「我們把我慢的氣球吹得越大,就會離證得涅槃的功德和佛果的境界越遠。」

阿闍黎解釋說,我慢會污染承載證悟功德的器皿。因此,無論我們是否擁有大量財富、享有盛名等,我們都需要時刻保持正念和內省。了知諸法無常,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將有助於減少我們的我慢情緒。他還說:「如果我們用我慢去污染覺悟的器皿,那將既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他人。」

你是否覺得有道理?

大乘的主要修行,對於所有走在勇猛的慈悲之路的修行者來說,就是時刻考慮如何將快樂與痛苦、舒適與不適帶入修行之中。更具體地說,菩薩將貪、嗔、癡這樣的煩惱——即三毒——帶入修行。因此,阿闍黎拉帕說道:「我們不需要擺脫煩惱情緒,而是要利用它們,藉此進一步前行。」

作為本次課程的收尾,阿闍黎提醒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點: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看到一段偈文,心想,「這怎麼可能?這沒道理啊!」然而,阿闍黎指出,與其立刻做出這樣的反應,我們更應當仔細研究並思考這些經文,問自己:其中的要點是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的常住導師說,「你找到了一段偈文,它能幫助你將煩惱轉化為修行,那就對了。這就是你的修行。」

阿闍黎感謝現場和線上參與我們本次修行的每一位朋友,並且與大家共同迴向功德。

噶瑪巴千諾!

在修行的道路上培養廣闊的心靈和無限的悲心:大眾禪修 之 《佛子行三十七頌》開示 第八期

阿闍黎拉帕策林歡迎了現場和線上的所有同修,並且帶領我們修行了止禪練習。在這個過程中,他提醒了我們一些關鍵要點,並強調開放與放鬆的重要性。在禪修中關於如何處理與呼吸的關係,他也給予了特別的指導:

“如果你的呼吸是淺的,就讓它保持是淺的;如果你的呼吸是深的,就讓它保持是深的。不要因為你正在禪修,而嘗試改變你的呼吸方式。”

重要的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僅僅感受並意識到我們的呼吸。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將心念帶到當下,並且讓我們保持在當下的覺知中。

三類眾生或根器:如何在修行之路上取得進展?

在我們上一次的“大眾禪修”的課程中,我們探討了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無著賢菩薩(Ngulchu Tokm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的第八偈頌。阿闍黎拉帕策林提醒我們,這一偈頌描述了那些畏懼墮入三惡道之苦並尋求維持人天福報的眾生。作為補充,他提到,我們可以將“天神”理解為生活在“高端社區”的眾生,他們仍然處於輪迴之中,一旦福報耗盡,便會墮入更低的境界。

阿闍黎強調,雖然經文中將追求較高境界安樂的眾生描述為“下等”或“劣等”,但這並不是貶低或批評他們,而是與修行者的能力(根器)有關。接下來的兩偈分別描述了(擁有)中等與上等根器(眾生)的修行道路,並揭示了如何取得進步。

中等根器或能力者:尋求個人解脫

第九偈描述了中等根器或具有中等能力的眾生的修行方式:

“三有樂如草頭露, 一瞬剎那毀滅法,恒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摘自《佛子行三十七頌》(克里斯托弗·斯塔格(Christopher Stagg)藏譯英,此處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明白,三界的幸福如同草尖的露珠——毫無實質、本質無常、瞬息萬變。這包括色界與無色界的境界。

這與阿闍黎在以往課程中講解的內容相似:下三道反映的是我們的煩惱;而色界和無色界也並非指向某個“外在”的地方,而是通過禪定修習所達到的一種心境。這些境界雖然可能遠離了世俗的執著和物質欲望,但仍然屬於輪迴之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便會精進於追求永恆不變的解脫。

通過指導我們進行分析性的禪修,阿闍黎拉帕策林幫助我們理解人類的幸福是如何確實像草尖上的露珠一般。下等根器的眾生滿足於人間或天界的享樂,而中等根器的修行者則領悟到輪迴中的幸福如同幽靜清晨的一滴露珠——也許很美,但稍有微微顫動或一絲陽光照射便會消失。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出離輪迴之苦,這條修行道路被稱為“中等根器之道”。

大乘之道:與眾生連接

我們的根本經典中的下一偈涉及第三種也是最高的根器,(藏譯英,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中文翻譯(出自索達吉堪布)如下:

“無始時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阿闍黎拉帕策林解釋說,這一偈教導我們,我們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輪迴,因此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並曾慈愛地照顧過我們。因此,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並理解所有眾生的平等重要性,便不再局限於個人解脫,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追求圓滿的覺悟。

如果我們很難理解“無始輪迴”“轉世”或“眾生皆為母親”的概念,阿闍黎指出,這裡的關鍵是建立連接。將他人視為慈愛的母親只是一個舉例。我們也可以這樣思考:昨天是我們過去生,今天是此生,明天是來生。以這種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存在,我們便會意識到,自身的福祉完全依賴於無數其他眾生。沒有他們,我們甚至無法生存。

為了與眾生建立連接,我們可以在心裡想著某個人——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或者任何我們覺得親近的人——並培養與他們的親密情感。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修習慈愛與悲憫。這正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沒有這種修行,就沒有大乘之道。”阿闍黎說道。

菩提心乃無上能力:無量悲心

漸漸地,我們開始理解所有眾生平等的重要性。阿闍黎拉帕策林分享道,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有限的方式思考,因此有時無法對某些人或某些群體施以慈悲。我們可能甚至希望利益他人,但僅限於一定範圍內,比如:“我願意善待一切眾生,除了那位叔叔。”

然而,具有至高根器的修行者則能夠對所有眾生敞開心扉。他們不以“我的”或“你的”等分別心去限定自己的慈悲,而是超越了一切界限。讓我們的心如虛空般廣闊,以這樣的方式敞開心扉,這就是生起菩提心——覺醒之心。

中等根器的修行者也具備相同的智慧,他們明白輪迴中的幸福如草尖露珠。然而,他們缺乏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與方便法門。因此,那些將智慧與慈悲之道結合的人,便被稱為大乘菩薩。

修行之指引

在總結第八、九、十偈時,阿闍黎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偈頌的理解。他指出,無著賢菩薩並不是在描述三種不同等級或類別的眾生,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修行的動機,並提供了修行進步的指引。

首先,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並尋求人天福報。其次,我們領悟到這份福報是短暫無常的,因此我們努力追求恆常解脫,以避免墮入輪迴之苦。最後,我們看到個人解脫的局限,進而發起慈悲心,誓願為一切眾生的利益而成就圓滿的覺悟。

“作者在此的意圖並非描述三類眾生,而是指導我們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修行,最終為一切眾生獲得圓滿覺悟。”

在此總結後,阿闍黎拉帕策林結束了本次課程,並向所有現場及線上的學員表達了感激之情。下週日,我們將繼續禪修,並深入思考這些內容。在回向功德之後,阿闍黎祝願大家度過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