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是否在菩薩道上不斷前進?在講解最後幾頌的同時,阿闍黎拉帕策林也分享了一些總體性的思考,引導我們如何將無著賢菩薩所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真正落實於實修。
不動念的止禪
我們心中繫念著無量眾生,無有遠近,無論是眼前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我們以此發心開始了止禪的修行,並生起了覺醒之心——菩提心。即便我們此刻所能做到的,僅僅是輕輕觸及那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尋求解脫的發心,這本身也具有極大的功德與意義。
懷著這一發心,我們強調以溫和的覺察來觀察自心的流動,而不是去參與、追隨那些念頭。通過輕柔地將覺知帶回到身體、呼吸,或周圍的空間,我們能夠放慢節奏,逐漸安住在當下。當這種安住與我們的發心結合時,便為聆聽與思維佛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減少我執
無論我們是從三藏(律藏、經藏、論藏)與三學(戒、定、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六度波羅蜜多的角度來理解,佛陀的教法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通過生起智慧,斷除我們相續中根本的迷惑。
這種迷惑表現為對「我」的執著,即我執。這正是三毒(貪、嗔、癡)的根本,而三毒又進一步生起八萬四千煩惱。正因如此,阿闍黎解釋說,佛陀才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視為對治每一種煩惱的良方。
無著賢菩薩指出的最後一項修行,是所有修行的圓滿,其究竟目的在於:斷除對三輪的分別執著——這種執著導致了自利之心與對自我的執取。
「我想表達的是,我們修行的主要目標,是成就無我的智慧。無論哪一種修行,只要它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我執,那就是在走向正確的方向。但如果我們的修行反而加深了我執,那我們可能就偏離了正道。」
阿闍黎拉帕提及一則由大成就者噶舉祖師岡波巴所教導的開示:若不以契合法義的方式修行佛法,就有墮入惡趣的危險。在這樣的提醒之後,我們的常住老師引領我們進入了無著賢菩薩所著《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最後幾頌。
佛法不是擺設
結語四偈的第一段如下:
為利欲學佛子道
顯密經論所言義
跟隨聖賢之竅訣
著佛子行卅七頌
(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 中譯 索達吉堪布)
這一點非常明確:無著賢菩薩指出,他所教導的這些修行方法並非出自個人的創見,而是依循佛陀釋迦牟尼的教法,以及印度諸大德所造的經典而來。因此,正如阿闍黎所說,這部教義不是用來擺在茶几上當裝飾的佛法。
無著賢菩薩的下一段偈頌如下:
吾淺智慧少學故
亦無智者所喜詩
然以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阿闍黎解釋道,由這一頌我們可以明白,無著賢菩薩所依止的是佛陀的直接教導以及諸位聖者大德的註釋論典。他們所傳的,都是同一佛法:調伏與訓練自心之道。依循這些教導,無著賢菩薩嘗試將其完整地匯集於這三十七頌之中,指出佛子們的修行之路。
宏願於心,穩步前行
與上一頌相似,無著賢菩薩在接下來的偈頌中也表達了自己深知自身能力有限的這一點:
然諸廣闊佛子行
愚鈍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諸聖賢予寬恕
阿闍黎指出,我們有時可能會對自己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產生信心。然而,除了諸佛與諸菩薩之外,我們對於他人的利害取捨和內心傾向幾乎毫無了解——更不用說一切眾生了,而這些眾生的數量在教法中被喻為廣大如虛空一般。
阿闍黎繼續說道,無著賢菩薩深知自己的局限,因此在文中提及他只是盡自己所能來描述佛子的修行方式。由於這三十七頌中或許存在「前後矛盾」或「言之無關」之處,他謙遜地祈請諸佛菩薩予以寬恕。
就像無著賢菩薩那樣,我們也應當認識到自身的局限。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懷有廣大的願景或崇高的發心。畢竟,在菩薩道上,我們所追求的正是為了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然而,我們需要一步一步來。重要的是,我們要持續向目標靠近,腳踏實地地前行。這才是我們修行應有的方式。
修持智慧與慈悲
無著賢菩薩以迴向結束全文:
以此善業諸有情
依勝俗諦菩提心
無住有寂之邊際
願成怙主觀世音
在這一頌中,阿闍黎指出,無著賢菩薩所描述的,既有勝義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心——分別對應智慧與方便(或慈悲)。
由於聖者觀音菩薩圓具這兩種功德,因此他「不住於生死與涅槃的兩邊」。正因如此,無著賢菩薩在文末發願:願此文,以及所述的佛子之修行,能成為一切眾生成就如觀音菩薩般境界的因緣。
取得進展
在我們圓滿討論這部教義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清晰的是:我們的修行歸根結底是在培養兩種核心品質——智慧與慈悲。換句話說,我們被鼓勵去培育世俗菩提心(慈悲)與勝義菩提心(智慧)。當然,我們可能無法立刻完全投入這些修行,或立刻證得其成果。
阿闍黎也為自己的講解中若有引發困惑之處表示歉意,並由衷地希望我們對無著賢菩薩這部論典的學習,能真實地幫助我們在菩薩道上穩步前行,一步一步地不斷進步。
雖然我們會在下次課程中進行問答環節,但在祈願中我們圓滿了對法本的學習,並將修行所積聚的功德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