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離
阿闍黎誠摯歡迎所有人,特別是新加入的朋友,參與我們大眾禪修之《佛子行三十七頌》系列開示的第三次課程。在完成了例行開場祈請後,我們的阿闍黎針對止禪修習所使用的姿勢進行簡要講解,並指出如果我們的思緒在任何時候遊走他處或受到干擾,我們需要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回在呼吸上,一呼一吸,然後繼續禪修。
修備自身
上週日的開示中,阿闍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意義?」 阿闍黎表示《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一頌中給出了答案。第一頌教導了我們如何成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即志在於解脫自身及其他有情眾生於輪迴苦海與無明迷惑的修行者。我們通過聽聞、思維和禪修的實踐來實現這一志願。
菩薩道的資糧準備可以比喻為學會游泳,才能夠救助溺水之人——如果你不會游泳,就無法去救助溺水者。因此,善於聽聞、思維和禪修,就相當於我們的第一堂游泳課。明白這一點後,我們開始學習第二頌。
呵護慈悲心的萌芽
第二頌內容如下:
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拋棄故鄉佛子行。
– 中文譯文引自索達吉堪布《佛子行釋》
阿闍黎提醒我們,大乘之道,慈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所有修行的基礎。佛經中教導,慈悲在最初就像一粒種子。當我們努力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包括自己時,首先需要好好保護這顆萌芽的種子。我們的發心是偉大的,但能力卻有限,因為慈悲與慈愛的種子才剛剛發芽,十分脆弱。
如果不保護好這株新生的芽,它將成為我們實現解脫和無上智(即圓滿佛果)的障礙。當這株幼苗茁壯成長並開始結果時,我們就無需擔心了。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守護慈悲與善愛的幼苗。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這就是這一頌所教授的內容。
滋養慈悲之心的嫩芽
這一頌講的是遠離故鄉作為菩薩的修行之道。 阿闍黎分享道,當我們想到「故鄉」時,可以將其理解為我們成長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自己的房屋、玩耍的地方、家庭等產生了依戀。對這些事物的依戀會像水一樣激起我們的波動,推著我們不斷向著那些與我們親近的事物、地方和眾生靠近。
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們也會遇到不喜歡的人、地方和事物。對於這些,我們往往心生嗔恨或憤懣。這樣一來,這些負面情緒將會燒毀我們所積累的善根和未來善行所產生的福報,也會摧毀慈悲的萌芽。
那麼,為什麼無著賢菩薩要寫到放棄故鄉呢?執著與嗔恨心會使我們忘記善為何,非善又為何;忘記該接受什麼,拒絕什麼。忘記這一切,我們將墮入無明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該去何處,也不知道不該去何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保護慈悲的萌芽,使它得以茁壯成長,我們必須捨離故鄉。
象尾
阿闍黎指出,「故鄉」只是個例子。僅僅放棄故鄉並不能保證你能夠擺脫執著與嗔恨。它實際上指的是任何讓我們忘記該接受什麼、該拒絕什麼的地方或環境。那些激起執著與嗔恨的地方,是菩薩道修行者必須捨棄或遠離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的阿闍黎分享了一個比喻:「如果不放棄那些引發我們心識中執著和嗔恨的對象,就像大象的尾巴被卡在門裡,而大象仍試圖走過門去。」我們可能離開了物理意義上的故鄉,但我們並沒有放棄內心深處的故鄉。要擺脫執著與嗔恨,就像是將大象的尾巴從門縫中解救出來。
無故鄉
無著賢菩薩所指的「隱藏的故鄉」是什麼呢?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故鄉是對自我執著、自我珍惜,或執著於自我之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阿闍黎教導說,有時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很好,我很特別。」而在其他時候,我們可能會認為:「我不好,我很軟弱。」無論我們對自己有好或壞的看法,都是我執的表現。
由於執著於「我」,便產生了「他者」的概念。而「他者」又被分別為親朋和敵人,進而生起執著和嗔恨。正如無著賢菩薩所言:「貪戀親方如沸水,嗔恨敵方如烈火。」 因此,放棄外在的故鄉並不能幫助我們放棄根本的執著;我們需要捨棄的是內心深處對「我」的執著,這才是需要放下的真正「故鄉」。
於是我們該如何做?阿闍黎解釋道,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我」的觀念,但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我」並不存在。認識到自我空性,意味著從根本上捨棄了我們的故鄉。如果我們已完全捨棄它,那麼無論我們去向何處、停留何地,都不再重要,因為再沒有故鄉可捨。實際上,故鄉自無始以來便不存在。
因此,在最開始時,放棄外在的、物理意義上的故鄉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最終我們需要放棄的是內心深處的、對自我執著的隱藏故鄉。這就是菩薩道的第二種修行。
毒害慈悲的萌芽
第三頌與第二頌緊密相關,但它指向的是相反的方向。頌文如下: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淨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如果貪執、嗔恨和無明這三種煩惱存在於我們的心識中,它們將成為修行善法的障礙。因此,這三種煩惱被稱為「三毒」。阿闍黎評論說,這些煩惱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摒除或得以淨化。然而,如果不放棄它們,它們會毒害慈悲的萌芽。因此我們應當理解,修持菩薩之道,我們必須捨離故鄉,以減少煩惱,摒棄我們通常專注的自我珍惜之心態。
捨離外在和內心的故鄉意味著我們遠離貪執和嗔恨等煩惱。由於不再處於負面環境中,我們的煩惱情緒逐漸減少。同樣,因沒有干擾,善業自然增長。這將有助於慈悲萌芽的茁壯成長。
遠離輪迴的干擾
阿闍黎解釋道,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善法修行指的是六波羅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如經文所示,當我們身處寂靜之地,善行自然增長。與因無明而陷入昏暗不同,「通過清明的覺察,佛法的確定性便能生起。」
那麼,「保持在寂靜之處」是什麼意思呢?就像外在和內在的故鄉一樣,「寂靜之處」也可以從兩種角度來理解。通常,我們把寂靜之處理解為遠離故鄉,指的是物理意義上的距離。然而,此處寂靜之地意味著擺脫輪迴的干擾,無論我們身處何地。我們真正需要遠離和拋棄的是三毒(貪、嗔、癡)。遠離貪執、嗔恨和無明,才是真正的寂靜之處。
阿闍黎接著指出,在21世紀,單純依賴物理意義上的寂靜之處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我們去哪裡,」他說,「都會通過互聯網、手機等與外界產生聯繫。像過去那樣找到真正的寂靜之處是非常困難的。」那麼,如何找到這個真正的寂靜之處呢?通過暫停,通過創造一個空隙,這個空隙為我們提供了選擇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從煩惱的干擾中解脫出來。
總而言之,菩薩的修行是為了解脫自己和他人於輪迴之苦。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如何修行?就是保持身處寂靜之處。那麼,真正的寂靜之處是什麼呢?就是遠離輪迴的干擾,遠離我們內心的煩惱和情緒。放下輪迴的干擾,並摒棄自我執著的故鄉,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阿闍黎總結道。
Karma Rigpai Lhamo譯 Ella Peng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