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佛子,時刻以正念和專注來修行是十分重要的。如阿闍黎拉帕策林所講,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四到第三十七頌引領我們來到修行的核心。若非如此,我們便無法達成掃除一切眾生之苦的修行目標。
止禪修持與利他發願
佛陀釋迦牟尼曾教導說,在做出任何行為之始,我們都應當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願成就佛果,無論遠近、無有遺漏。此外,為了能夠真正利益自己與他人,我們需要具備一顆可用之心(可調伏、訓練的心)。正因如此,止禪的修行就顯得至關重要。
當我們環顧四周或觀看新聞時,可能會覺得自己無法直接利益某些個人或群體。然而,我們仍然可以懷著一顆願心,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夠利益到他們。我們可以在心中這樣發願:「願我今天的修行,在長遠中成為能夠利益你的因緣。」懷著這一想法,我們一起修持了止禪。
語言文字如蜜如花
在止禪的禪修練習過後,阿闍黎繼續對無著賢菩薩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四頌進行開示:
粗語傷害他人心
失誤佛子之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英譯 克里斯托弗·斯塔格《佛子行三十七頌導引》 中譯 索達吉堪布)
阿闍黎提醒我們,佛子修行的核心就是為了利益他人而修行。如果我們對他人說出惡語,不僅會傷害對方,也會令自己的修行減弱乃至退轉。他引用了聖者龍樹菩薩給予其友——樂行國王(King Surabhibhadra)的教誨:言語應當溫和悅耳,如同蜂蜜或花朵一般。
阿闍黎以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為例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永遠不能說重話。正如大乘教法所教導的那樣,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真誠地為了利益他人,並且我們確信自己的言行確實能夠達到這個目的,那麼是可以這樣做的。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嚴厲的言語也可能成為一種利益的方式。
然而,無著賢菩薩所強調的核心要點,仍然是斷除惡語。我們的常駐導師指出,其原因其實我們每個人從自身經驗中早已明白。佛陀釋迦牟尼也教導我們,可以以自己為觀察的出發點。正如阿闍黎所說:
「正如你自己不願被他人傷害,也不要去傷害他人。當有人對你說出惡語時,你會感到受傷。因此,走慈悲之道的修行者——佛子們——會避免使用惡語。」
勿失獲得解脫良機
作為初學者,我們或許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然而隨著修行的深入,我們會逐漸學習、逐漸趨近於目標。這一點,同樣適用於下一頌——第三十五頌:
煩惱串習則難治
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
鏟除其是佛子行
由於長久養成的習氣,要斷除一切煩惱的根本——對自我的執著——是極其困難的,甚至幾乎不可能。阿闍黎指出,這種根本的無明,被寂天菩薩(Śāntideva)比喻為一位國王,而其他的煩惱則如同他的臣子與士兵。鑒於國王的巨大威勢,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直接擊敗他,因此我們先與那些臣子與士兵交戰。
同樣地,扎楚·阿旺丹增諾布(Dzatrul Ngawang Tenzin Norbu)在《佛子行三十七頌指引》中也談到:應當以「對治」為武器,來戰勝「煩惱」這一敵人。阿闍黎表示,雖然以戰爭和戰鬥為喻在某些層面上可能存在問題,但這些譬喻背後的意義卻直指核心要點:
「若在戰鬥中失去了寶劍,便有喪命之危;同樣地,若我們失去了正念與專注,就可能失去獲得解脫與圓滿遍知的機會。因此,佛子應當時刻保持正念與警覺。」
這就是我們應當了然於心的含義。
制約平衡
接下來的第三十六頌,指出了此前所有修持的核心所在,其內容如下:
總之何處行何事
當察自心何相狀
恆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阿闍黎提醒我們,佛子的修行可由六度波羅蜜多作為總結。在發心利益他人的前提下,我們的行為應當如是。同時,無著賢菩薩特別指出正念與專注的重要性。阿闍黎解釋說,我們可以將這兩者視為內在的「制衡機制」:我們的發心是否真的是為了利益他人?我們是否記得自己的修行?正念的品質,能在我們遺忘時令教法浮現於心;而專注,則幫助我們持續保持這份覺知。
為利益眾生而放下我執,證得佛果
第三十七頌講的是迴向,作為最終修持:
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以淨三輪之智慧
迴向菩提佛子行
佛子們發願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成就佛果。為此,我們修持六度,以積聚福德與智慧。正如阿闍黎在前幾次課程中所解釋的,六度中有些是用來積聚福德的,有些則是用來積聚智慧的。在這一頌中,他指出,無著賢菩薩再次強調了我們所需的智慧——超越三輪的智慧。
阿闍黎教導說,歸根結底,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放下。以布施為例,他解釋道,我們通常會將「自己是施者」「施的行為」以及「受施者」這三者聯繫在一起。正因如此,我們便落入了對「自我」的執著與種種概念的執取之中,從而被束縛在痛苦的輪迴之中。因此,我們要放下對這三輪的分別念。
這樣便能積累智慧。再與福德的積累相結合,正如無著賢菩薩所教導的那樣,這將有助於我們實現最終的目標:「[…] 斷除無量眾生之苦。」
最後,我們迴向功德。阿闍黎誠摯地邀請大家下週日再度相聚,一同繼續學習與修行。